内向性与外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中国 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 神,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 本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是随遇而安,对威 权把持者容忍礼让,爱好与自然融洽游乐。 这种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中国人 注重自然的渐变、人文的自化,而不习惯 于人为的求变、求新。
西方地理
• 西方文化是发散型的,中国文化是内敛型 的。钱穆(1994:259)说过,“西方文 化乃由一小地面酝酿成熟,推扩以达四维。 正犹其知识之获得亦由一抽象之点或线, 向外引申推概以造成一有系统之理论,用 此以侵入其前所未知之部分。中国文化则 由一大地面融合凝结,内向充实,而非向 外展扩。”
• 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人海上大扩张,对外 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 郑和七下西洋打击了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 海上流民,阻碍了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 张,使中国丧失了海外拓展的机会。 • ——这些重大史实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内向 性思维和西方人的外向性思维可对各自的 文明史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 另外,由于汉语不存在主干结构,而英语 句法主次分明,且一般先主后次,即新信 息或附加信息一般放在句末,因此,在处 理状语时,汉语一般放在旬首,而英语一 般放在主干之后。例如在表达因果关系时, 一般情况下汉语为前因后果,而英语为前 果后因。如:
• (3)He came for the party because he wanted to see Mary. • (4)因为他想看到玛莉,所以他来参加了晚会。 • 上面两句还可以进行无限地扩展,在不影响整句话的 意思的前提下,(3)句中的原因状语从句是附加的新信息, 还可以在后面添加其他信息,如(5)句所示;而(4)句可以 在原因部分无限地加一些新信息。如(6)、(7)两句所示: • (5)He came for the party because he wanted to gee Mary who loves his brother. • (6)因为他想看到爱他哥哥的玛莉,所以他来参加了晚 会。 • (7)他哥哥爱玛莉的姐姐,而玛莉爱着他的哥哥,因为 他想看到玛莉,他来参加了晚会。
• 相较于西方人的外向性思维,中国人的思 维则是内向性的。孔子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雍也》)这也可以看出中国 的“仁者”与西方的“知者”之间的不同。
英语的中国化
• 英语的中国化在不同时期体现出的内向性, 外向性和文化本土化的特点。比如,文化 排外时期产生的内向性洋泾浜英语,虽符 合中国人的认知,却不易为外国人看懂; 改革开放后的英语则表现出外向性,较为 符合西方人的思维习惯;英语的文化本土 化则使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一些表达 法也逐渐确立下来,进入了西方人的认知 范围,如“三个代表”的英文“Three Represents”。
•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也曾指出,中国“国 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 南界喜马拉耶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 缘以与他系文化相摩历相资长,故其文化 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任天成, 1987)
• 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 气,不可争名夺利。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 安分守己,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 知事物缺乏兴趣,这样,他们无论是在生 活还是工作中,都没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 神。
• 而习惯内向性思维的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句子则呈现出竹式结构,每个部分之间没 有表达逻辑关系的词语。汉语不具备屈折 形态的变化机制,而且汉语句子按时间顺 序铺排,修饰语一般必须前置,这些句法 上的特点导致汉语句子扩展模式与英语恰 恰相反,呈句首开放式,如:
• (2)热情友好。 • 如此热情友好。 • 待人如此热情友好。 • 她待人如此热情友好。 • 没想到她待人如此热情友好。 • 我完全没想到她待人如此热情友好。 • 以上例句(2)作了五度延伸,但无论如何 延伸都是为了突出主题“热情友好”。
• 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谓框架结构,且 英语修饰语一般后置以便突出主谓。因此, 呈句尾开放式的英语句子有着很强的后续 语句的衍生潜势,如: • (1)She loves the man. • She loves the man who loves her daughter. • She loves the man who loves her daughter that loves his son.
• 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及其周围的 爱情海、地中海:由大陆环绕的陆间海, 海面较为平静,分布着许多参差的半岛和 岛屿,随处都可就近找到避风的港湾。 • 陆地:狭窄,多山,贫瘠,可耕地有限, 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 西方大多数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 境。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适合 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在古希腊罗马 时期商品经济就很发达。商品经济的特点 就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在 征服自然的实践中,西方人逐渐形成了 “向外探索进取,人生才有意义”的人生 观和世界观。
内向性与外向性
Introversiv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s. Extroversive
中国的地理环境
• • • • • 北边:蒙古戈壁、西伯利亚原始大森林 西北:漫漫黄沙 西南: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东边和南边:太平洋 内部:中原地区
•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使中国人很难与外界取得联 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安守田土,重 乡土观念,视中原为本土,视中国为天下 之中,加上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大一 统的思想,是思维对象指向内部而非外部, 指向自我而非自然,形成了自我封闭、固 步自封、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认为价值之 源在于一己之心,寂静寡欲、无善无恶的 心发迹出善恶有别、尊卑有序的人的世界 和物的世界,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自 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 界事物的本体。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思维 倾向是内向性、收敛型的,而不是外向性、 发散型的。所以,中国人大都具有求稳的 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 外向性思维导致西方人求变的心理和好动 的性格。“动”、“变”、“争”、“斗” 成为了许多西方人思维和性格的特征,整 个社会显得“外向”、“外显”、“外 求”、“外张”。 • 外向性思维还使西方人富有全球观念和宇 宙意识。人们宁可离开难以忍受的生活或 工作环境,多方寻找新的出路和希望,也 不死守这种环境而进行不择手段的“窝里 斗”;宁可向外进取,也不自困“内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