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的仿真实现1

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的仿真实现1
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的仿真实现1

作者简介蒲保兴(1965-),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编码。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A111),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FJ3108)。

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的仿真实现

蒲保兴

(邵阳学院 信息工程系,湖南 邵阳,422001)

摘要:分析了构造网络编码的两种方法,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算法和随时机网络编码构造算法,。 关键字:线性网络编码;蝴蝶网络;套接字编程;仿真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imulation of constructing network coding SHEN Ming,PU Bao-xing*,TANG B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oyang College, Shaoyang 422001,Hunan, China )

Abstract:By use of Windows socket programming, a method of simulation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coding is proposed. In a local area network, some terminals are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network nodes logically to form a single source multicast network. With adopting socket programming, the terminals send or receiver data according to the data transmission strategy of network coding. The illustrated example is a typical butterfly network, but can easily extend to general single source multicast network. Comparing with the existing network coding simulator,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imple, convenient and easily to be mastered.

Key words:linear network coding; butterfly network; socket programming ;simulation implementation 1 引言

网络编码[1]是通信领域的一种新型数据传输技术,与传统的路由传输技术相比,网络的中间节点不仅能进行数据的转发与复制,还可以实现数据编码传输。运用网络编码实现数据传输的首要工作是构造网络编码方案:确定各信道的局部编码向量和全局编码向量,以便于各宿点能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恢复出源点播出的信息。网络编码构造不仅是实现数据传输的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进一步研究网络编码理论与应用的基础。网络编码的构造比较复杂,它需要网络流、有限域、线性代数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关于网络编码的构造主要有两种方法,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方法和随机网络编码方法。本文叙述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算法,提出了仿真实现的具体方案,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2 线性网络编码数据传输的原理

本文仅考虑单源组播无圈网络的线性网络编码。单源组播网络的线性性网络可以用一个四元组(G ,s,T,h )来描述:有向无环图G=(V ,E)表示通信网络,V 为节点集,E 为有向弧集,有向弧表示网络节点之间存在的有向链路。设s 是源点,

T={t1,t 2,…,td}为宿点集,d=|T|为宿点个数。h 是组播率,即单源时间内源点传输信息的速率,根据文献[1],应满中h<=

线性网络编码[2]限定对单位容量的信道进行编

码,当一条链路的容量大于1时,应把它分成多条单位容量的信道(以下提及的信道均具有单位容量)。选定一个有限域GF(2m )[9],设数据传输速率(简称组播率)为h ,在同步机制下,一次数据传输过程所传输的信息量为mh 比特。在源点,信息流被划分成h 等分,每等分恰好是GF(2m )上的一个字符,分别记为

12h

y ,y ,...,y 。可把源点s 传出的字符看成由h 条虚拟

信道所注入,也相当于由这h 条虚拟信道向源点s 传送了一组h 维向量空间的单位向量,因而除宿点外,网络中每一节点均有若干条输入信道和若干条输出信道。

线性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是:对于每一编码节点,输出信道所转发的信息字符是该节点所有输入信息字符的线性组合。记节点v 的输入信道集为

In(v)={d :head(d)=v},输出信道集为

Out(v)={e :tail(e)=v}

,其中|In(v)|和|Out(v)|分别是节

点v 输入信道数和输出信道数。

节点v 的输出信道e(e Out(v))∈经过编码后,其转发的信息字符记为y(e),则由式(1)计算:

de d In(v)

()()

y m y d ∈∑

e =

(1)

其中mde 是GF(2m)上的一个系数,这些系数的

组合构成了一个向量,称为输出信道e 的局部编码向

量,记为m(e),即m(e)={mde:d ∈In(v)}

传输的信息字符虽经过了多个编码节点,但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字符均可以表示成源点s 所传出的字符h

y y y 12,,...的线性组合,记为:

e,11e,22e,(e)=...h h

y g y g y g y +++ (2)

其中,1,2e,(e)(,,...,)e e h g g g =b 称为输入信道e 的全局编码向量。全局编码向量g(e)是也可以表示成节点v 输入信道的全局编码向量的线性组合,这个组合的系数就是信道e 的局部编码向量,即式(3)成立。

de d In(v)

(e)(d)

m ∈=

g g (3)

每一节点v 的输入信道的全局编码向量构成了一个|In(v)|行,h 列的矩阵,称之为节点v 的全局编码矩阵,由式(2)可知,每一信道的全局编码向量和传输的字符形成了一个关于y1,y2,…,yh 的线性方程,宿点r(r ∈T)从|In(r)|条输入信道接收信息后,得到|In(r)|个方程, 把这些方程联立起来后,形成了一个关于源点播出的信息字符12h y ,y ,...,y 的线性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由宿点输入信道的全局编码向量构成,记为Gr ,只有当该系数矩阵的秩为h 时,才能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恢复出源点播出的信息字符,称为组播连接成功;否则,不能解出源点播出的字符,称之为组播连接不成功。

在确定了组播容量后,采用线性网络编码技术实现单源组播数据传输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信道的编码向量,使每一宿点的全局编码向量的秩为h 。文献[5]提出在网络拓扑未知的环境下,可以采用随机线性网络编码方法,采用该方法时,编码节点为每一输出信道独立随机地产生局部编码向量,为使宿点进行解码,信道传输的信息包括两部分:全局编码向量和转发的字符。由于产生局部编码向量的随机性,宿点的全局网络编码矩阵的秩有可能小于组播率,不能恢复出源点的信息。

定义1:在给定的组播率下通过计算的方法确定各信道的编码向量,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这些编码向量进行编码运算,则称为确定性的网络编码数据传输策略;若编码向量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随机产生,则称为随机网络编码数据传输策略。

定理2-3:传输的信息字符虽经过了多个编码节点,但信道上携带的信息字符均可以表示成源点s 所传出的信息字符y1,y2,…,yh 的线性组合,记为:

T

v,v,(e )=(e )i i y g y

公式(2-12)

其中v,v,,1v,,2v,,(e )=(,,...,)

i i i i h g g g g 称为输入信

v,e i

的全局编码向量。

证明: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由于所考虑的单源组播网络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必定存在一个拓扑顺序,不妨记为o1,o2,…,o |V|,这一顺序存在如下特点:第oi 个节点的输入信道必定为第oj(1≤j

当i=1时,因节点o1为源点,源点输出信道所传输的信息是源点所播出信息的线性组合,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于i ≥1时结论成立,即节点o1,o2,…,oi 的输出信道传输的字符可以表示为源点播出字符y1,y2,…,yh 的线性组合.下面证明对于节点v=o i +1结论也成立。

3 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方法

文献[4]提出了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利用了线性空间正交补的思想来确定局部编码向量。对于每一宿点t ,利用ford-Forkerson 算法求出源点s 至宿点间的最小割ht ,从而确定了最大组播率min{}t t T

h h ∈=.对于每一宿点t,确定从源点s 至宿

点t 的h 条边不重叠的路径,并把这些路径构成的集合记为ft 。接下来从源点开始,对于节点的输出链路,分别确定该链路的局部编码向量和全局编码向量。

该算法所需要的符号如下:

f t .:源点s 至宿点t 的h 条边不重叠的路径的集合;

T(e):表示一个集合,表示所有经过链路e 的路径

对应的宿点集合。如f t

中有一条路径经过链路e ,则t ∈T(e).

()t f e →:是一条信道,表示宿点t 的路径流入e

的前一信道。

P(e):信道的集合,即所有()t

f e →

构造的集合,(){():()}t

P e f e t T e ←=∈.

Ct:h 条信道的集合,对于源点s 至宿点t 的某个割,这个割切割f tt 得到的h 条信道。

Bt:由Ct 中的每条信道对应的全局编码向量构造

的集合。

b(e):表示信道e 的全局编码向量。

m e (p):表示信道e 的局部编码向量对应于前趋信道p 的编码系数。

a t (e):由Bt\{b(e)}的正交补向量。 算法描述如下:

1 计算:min{min{|| is s-t cut}t T

h C C ∈=:

2 插入一个虚拟源点s ’

3 插入h 条虚拟信道连接s ’至s.

4 对于每一宿点t ∈T,分别找出从源点s 至宿点t 的h 条边不重叠的路径,其路径集合记为f t .

5 选定一有限域GF(2m ),并满足2m >|T|.

6 forall i(1≤i ≤h):b(e)=[0i-1,1,0h-i ]

7 forall t ∈T do C t ={e 1,e 2,…,e h }

B t ={b(e 1),b(e 2),…,b(e h )}

Forall e ∈C t :a t (e)=b(e)

8 forall vertex v ∈V\{s ’} 按拓扑排序 do Forall v 的输出信道e do

选择e 的局部编码向量{m e (p): p ∈P(e)} 计算()

():

()()e p P e b e m p b p ∈=∑

,并满足下述条

件:对于每一t ∈T ,把b(e)替换(())t

b f e ←后,

这h 个向量仍是线性无关的。 Forall t ∈T do

'=:{\{()}{}t

t t C C

f e e ←? '=:{\{b (())}{()}t

t t B B

f e b e ←? '-1

(e )=:(()(()))(

())

t t t t t a b e a f e a f e ←←? Forall \{()}t

t c C f e ←

∈ do ''():()(()())()t t t t a c a c b e a c a e =-?

'''{,,}:{,,}

t t t t t t C B a C B a = 9 return {} 4 仿真实现方案

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仿真实现过程:

图1 单源组播网络

图1表示一个单源组播网络,其中s 为源点,T={t1,t2,t3}为宿点集,其余为中间节点,每条链路均为单位容量的有向信道。

首先采用ford-Forkerson 算法求出源点至每一宿点的最小割均为3,选定组播率h=3.

确定伽罗华域为GF(22),相应的不可约多项式为x 2+x+1.

采用ford-Forderson 算法分别求出源点到所有宿点的h 条边不重叠的路径。

源点s 至宿点t1的h 条路径为:

s->1->t1;s->2->5->8->t1;s->3->6->9->t1 源点s 至宿点t2的h 条路径为:

s>1->5->8->t2;s->2->6->9->t2;1->3->7->10->t2 源点s 至宿点t3的h 条路径为:

s->2->6->9->t3;s->3->7->10->t3;s->4->t3.

从而可以得到各链路的T(e), ()t

f e →

,P(e)如下表所示:

要编码,其余链路采用路由传输方式。

对于需要编码的链路e,因为对于所有的t ∈T(e),

需要把链路e 替代Ct 中的()t

f e ←

,相应地,在Bt 中,把b(e)代替(())t

b f e ←

,并使(\(())){b(e)}t t B b f e ←?是线性无关的,构成h 维线性空间中的一个基。

设h 维向量空间记为W,注意到对于

c ∈C t ,B t/{b(c)}可以张成一个向量子空间,该子空间的所有向量可以由h-1个基向量线性表示,记为W c ,而由{a t (c )}张成的向量子空间是W c 的正交补,因为满足:

1 c'=c

()(')0 c'c

t a c b c ??=?≠? (4)

从而选取b(e)只需满足()()0t a c b e ?≠即可。

因此,选择b(e)的条件如下:确定局部编码向量

{m e (p): p ∈P(e)},计算()

():()()e p P e b e m p b p ∈=∑

),使得对

t ∈T(e),满足:

()()0 t T(e)t a c b e ?≠?∈ (1)

有两种确定局部编码向量的方法。

方法1:随机方法。对于p ∈P(e),)随机选取

()e m p ∈GF(2m

).计算()

():

()()e p P e b e m p b p ∈=∑

并验证式

(1)是否成立,若式(1)成立,则进行下一步,否则,对于p ∈P(e),重新随机选取()e m p ∈GF(2m ).直到式(1)成立,当选择的伽罗华域的阶较大时,随机选取的局部编码向量满足式(1)的概率较大。

方法2:确定方法。确定方法可以由引理1保证,引理1的证明过程就是具体的选取局部编码向量的方法。

引理1:设n<|GF(2m )|,现有两组h 维的向量{u 1,u 2,..,u n }和{v 1,v 2,…,v n },且满足

0(1,...,)i i u v i n ?≠= (2)

则必定存在{u 1,u 2,..,u n }的一个线性组合r,满足 i r v 0(1,...,)i n ?≠= (3)

证明:采用归纳法进行证明.当n=1时,取r1=u1,显然满足式(3);假设当n=k 时结论成立,即存在r k 是{u 1,u 2,..,u k }的线性组合,且满足式(3):

k i r v 0(1,...,)i k ?≠=.当n=k+1时,若k k+1r v 0?≠,则结论成立,选取r k+1=r k ;否则有k k+1r v 0?=,选取11k k k r r u ++=?+,其中?待定系数。注意到

k+1k+11k+1r v ()v 0k k r u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使k+1i r v 0(1,...,)i k ?≠=成立。

k+1i 1r v k i k i r v u v +?=??+?,记i ?是满足k+1i r v ?=0的系数,则1()/()i k i k i u v r v +?=??,因此?只要不取与{1,...,k ??}中的相同的值,则一定能保证

k+1i r v 0(1,...,)i k ?≠=成立。因为k

因此选取?∈GF(2m )\{1,...,k ??}必定满足式(3),从而结论成立。

若把Bt 中的每一个向量组成是矩阵的一行,构成一个h ?h 的矩阵Bt ,把向量a t (c )(c ∈Ct)分别组成矩阵At 的每一列,根据式(4),则必有A t B t =I(I 为h 阶的单位矩阵),所以有A t =1t B -,从而At 可以用在宿点t 进行解码运算。

对于每一宿点,设从h 条链路中接收的数据分别为y1,y2,…,yh,则必须

(x1,x2,…,xh )T =A t (y1,y2,…,yh)T 成立。

5 仿真结果

根据算法1步骤,针对图1进行仿真实现,假定源点组播的数据为(110,011,101),假定这三个GF (23)上的字符分别由虚拟信道e1,e2,e3产生,则到得到各条链路的局部编码向量和传输的字符

从表中可以看出:

宿点t1从三条输入链中接收到了三个字符分别为:110,000,001.

而这三条链路对应的全局编码向量构成的矩阵Bt1为,

Bt1=

001 000 000

001 010 000

000 001 100

??

?

?

?

??At1=

001 000 000

101 101 000

110 110 111

??

?

?

?

??

事实上有at1=Bt-1成立,

从而由At(110 000 001)使可以恢复出源点播出的字符(110,011,101)。其余节点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限于篇幅,不详叙。

6结束语

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陶少国,黄佳庆,杨宗凯等.网络编码研究综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29(4):583-592.

[2] Chi K,Yang C,Wang X.Performance of network coding based multicast[J].IEEE Proceedings: Communications,June,2006,153(3):399-404.

[3] 唐巧燕,孟相如,王建峰.网络编码对组播通信的性能改善[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150-153.

[4] Chi K,Jiang X J,Horiguchi S,et al.Topology design of network-coding-based multicast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8,19(5):627-640.

[5] 蒲保兴,王伟平. 线性网络编码运算代价的估算与分析[J].通信学报,2011,32(5):47-55.

[6] Wang M,Li B C.How practical is network

coding[C].The 14th IEEE Int’1 workshop on Quality of Service(IWQos 2006),New Haven,CT,2006.

[7] 李令雄,洪江守,龙冬阳. NS 仿真器的一个网络编码扩展[J].计算机科学,2009,36(7):71-73. [8] Gibb G, Lockwood J, Naous J et al. NetFPGA - an open platform for teaching how to build gigabit-rate network switches and rout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2008,51(3):364–369.

[9] 张明龙,李挥,李亦宁等.基于网络编码多信源组播通信系统[J].电子产品世界,2011.3:23-25.

[10] 王艳平.Windows网络与通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1] Fragouli C,Boudec J Y L,Widmer J. Network Coding: An Instant Primer[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6,36(1):63-68.

无标度网络模型构造

课题:无标度网络模型构造 姓名赵训 学号201026811130 班级实验班1001

一、源起 无标度网络(或称无尺度网络)的概念是随着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而出现的。 “网络”其实就是数学中图论研究的图,由一群顶点以及它们之间所连的边构成。在网络理论中则换一套说法,用“节点”代替“顶点”,用“连结”代替“边”。复杂网络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由大量节点以及这些节点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样的网络会出现在简单网络中没有的特殊拓扑特性。 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机网络上。随机网络,又称随机图,是指通过随机过程制造出的复杂网络。最典型的随机网络是保罗·埃尔德什和阿尔弗雷德·雷尼提出的ER模型。ER模型是基于一种“自然”的构造方法:假设有个节点,并假设每对节点之间相连的 可能性都是常数。这样构造出的网络就是ER模型网络。科学家们最初使用这种模型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网络。 ER模型随机网络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虽然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随机形成的,但最后产生的网络的度分布是高度平等的。度分布是指节点的度的分布情况。在网络中,每个节点都与另外某些节点相连,这种连接的数目叫做这个节点的度。在网络中随机抽取一个节点,它的度是多少呢?这个概率分布就称为节点的度分布。 在一般的随机网络(如ER模型)中,大部分的节点的度都集中在某个特殊值附近,成钟形的泊松分布规律(见下图)。偏离这个特定值的概率呈指数性下降,远大于或远小于这个值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就如一座城市中成年居民的身高大致的分布一样。然而在1998年,Albert-László Barab ási、Réka Albert等人合作进行一项描绘万维网的研究时,发现通过超链接与网页、文件所构成的万维网网络并不是如一般的随机网络一样,有着均匀的度分布。他们发现,万维网是由少数高连接性的页面串联起来的。 绝大多数(超过80%)的网页只有不超过4个超链接,但极少数页面(不到总页面数的万分之一)却拥有极多的链接,超过1000个,有一份文件甚至与超过200万个其他页面相连。与居民身高的例子作类比的话,就是说大多数的节点都是“矮个子”,而却又有极少数的身高百丈的“巨人”。Barab ási等人将其称为“无标度”网络。

信息论与编码在处理网络问题中的应用报告

信息论与编码在处理网络问题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应用范围最广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论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理论技术基础之一,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信息论与编码与网络结合的更为紧密,在网络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这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信息论与编码在网络编码、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选择、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放窃听的网络编码,还有就是在网络数据挖掘这方面的应用。 1.引言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无时不刻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控制和利用。信息论正式一门把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信息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为基础,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树立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利用。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以使信息系统最优化。许多科学技术问题(如无线电通讯、电视、遥测、图像和声音识别等)都必须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才能很好地解决。信息论的研究对象又可以是广义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从最普通的电报、电话、传真、电视、雷达、声纳,一直到各类生物神经的感知系统,以及大到人类社会系统,可以用同一的信息论观点加以阐述,?都可以概括成某种随机过程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加以深入研究。 2.概述 2.1信息与信息论 1948年6月和10月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出版的著名的《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有关《通信的数学理论》的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他用概率测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的讨论了通信得基本问题,首先严格定义了信息的度量—

—熵的概念,又定义了信道容量的概念,得出了几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 Shannon理论的核心是:揭示了在通信系统中采用适当的编码后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可靠地传输信息,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从数学观点看,这些定理是最优编码的存在定理。但从工程观点看,这些定理不是结构性的,不能从定理的结果直接得出实现最优编码的具体途径。然而,它们给出了编码的性能极限,在理论上阐明了通信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人们寻找出最佳通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其理论到目前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Shannon信息理论的数学严格化、无失真信源编码定力和技术的发展、信道纠错编码的发展、限失真信源编码的提出和发展、多用户、网络信息论的发展、信息保密与安全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从此以后,纠错码和密码学相结合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2.2网络与信息论 网络信息论的发展前期是多用户信息论,在20世纪70、80年代有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多用户信息论已具有网络结构的特征,其中的信源与信道模型已具有多数人多输出的结构,对信道还有并联与串联的结构等模型,多用户信息论就是解决这些模型的编码问题,一时成为信息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网络通信的兴起,网络模型远比多用户模型复杂,网络中的通信、数据压缩、资源共享与安全管理将是信息论发展的重要领域。 2.3网络编码 2000 年Ahlswede 等人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理论, 通过网络编码可以实现网络流量的最大化.2003年, Li , Yeung 和Cai证明了线性网络编码就可以实现网络的最大流.随后T .Ho 等人提出了随机网络编码理论, 其思想是在网络中参与传输的节点, 其输出信道上传输的数据是该点多条输入信道上传输的数据的随机线性组合, 他们并且证明了接收节点能以很大的概率正确恢复出信源所发送的信息. 传统的通信网络传送数据的方式是存储转发,即除了数据的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以外的节点只负责路由,而不对数据内容做任何处理,中间节点扮演着转发

神经网络建模及Matlab中重要的BP网络函数

神经网络建模及Matlab中重要的BP网络函数一、神经组织的基本特征 1.细胞体是一个基本的初等信号处理器,轴突是信号的输出通路,树突是信号的输入通路。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经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细胞。 2.不同的神经元之间有不同的作用强度,称为联接强度。当某细胞收到信号时,它的电位发生变化,如果电位超过某一阈值时,该细胞处于激发态,否则处于抑制状态。 3.两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随其激发与抑制行为相关性的时间平均值正比变化,也就是说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生物学上的Hebb律。

∑t j ij t S w )(二、人工神经元的M-P 模型(McCulloch 、Pitts,1943) 1.构造一个模拟生物神经组织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三要素: (1).对单个神经元给出定义; (2).定义网络结构:决定神经元数量及连接方式; (3).给出一种方法,决定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 2.M-P 模型 其中,t 表示时间 S i (t)表示第i 个神经元在t 时刻的状态,S i (t)=1表示处于激发态,S i (t)=0表示处于抑制态 w ij 表示第j 个神经元到第i 个神经元的联接强度,称之为权,可正可负 表示第i 个神经元在t 时刻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号的线性迭加。 μi 表示神经元i 的阈值, 可以在模型中增加一个S k (t)=1神经元k ,并且w ik =-μi ,则阈值可归并到和号中去。 注: 1.M-P 神经元虽然简单,但可以完成任何计算。 2.神经元的状态可以取[0,1]中的连续值,如用以下函数代替θ(x): ???<≥=-=+∑0 0011x x x t S w t S i j j ij i )() )(()(θμθ

网络的构造与功能作业

第三章第一节练习答案络的功能与构造 一、选择题 1.局部地区通信网络简称局域网,英文缩写为( B ) A.WAN B.LAN C.SAN D.MAN 2.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 D ) A.电话线 B.双绞线 C.电磁波 D.光缆 3.现在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 A) A.WINDOWS 2000 和 LINUX B.WINDOWS 2000 和 WORD C.WINDOWS 2000 和 SYGATE D.WINDOWS 2000 和 INETNET EXPLORER 4.调制解调器( MODEM )的主要功能是( C) A.模拟信号的放大 B.数字信号的整形 C.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 D.数字信号的编码 5.以下设备哪一项不是网络连接设备( D ) A.交换机B.集线器C.路由器D.视频采集卡 6.计算机网络具有哪些功能( D ) A.数据通讯B.资源共享C.分布处理D.以上都是 7.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传输介质是( D) A.双绞线 B.光缆 C.电话线 D.以上都是 8.以下关于网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将两台电脑用网线联在一起就是一个网络 B.网络按覆盖范围可以分为 LAN 和 WAN C.计算机网络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三大功能 D.上网时我们享受的服务不只是眼前的工作站提供的 9.请你构思,若想把你家里的三台电脑构成一个小的网络,你必须要具备的是( D )(1)网卡(2)网线(3)网络操作系统(4)交换机 A.(1)(2)B.(2)(3)C.(1)(2)(3)D.以上都是 10、两个网络要连接起来,实现共享上网,需要网关设备,以下哪个网络设备可以充当 网关( C )A、集线器 B、交换机 C、路由器 D、网桥 11、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是( B ),而传输速度较快的传输介质是( D) A、同轴电缆 B、双绞线 C、电话线 D、光缆 二、填空题 1.无线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宾馆、茶馆、公司、学校等各处。请说出有线网络的传输介质一般是双绞线,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一般是红外线(如无线电波、红外线、卫星),无线网络的优点传输距离远等,一个劣势:抗干扰能力弱 等 2.计算机网络根据覆盖范围一般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校园网属于局域网。 3.请列举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NOVELL NETW ARE;UNIX;LINUX (至少3 个)

无标度网络matlab建模

复杂系统无标度网络研究与建模 XXX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XXXX系,南京 210044 摘要: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界,基于还原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科学重新审视已近变为迫切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众多复杂网络都具有无标度性,这种无标度网络的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很好的解释了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对无标度网络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其在Internet、地震网、病毒传播和社会财富分布网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的分析与研究,介绍了无标度网络区别于一般随机网络的特性与现实意义,并利用了Matlab生成了一个无标度网络。 关键词:无标度网络,幂律特性,模型建立 1 引言 任何一种网络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些节点按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系统,曾经关于网络结构的研究常常着眼于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个节点的网络,而近几年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则常常可以见上万个节点的网络,网络规模尺度上的改变也促使网络分析方法做相应的改变,而复杂网络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规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的出现不仅顺应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而且反映了在以信息科学为支柱的新世纪中,各学科理论及应用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1]。复杂系统主要研究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系统的整体性质与行为“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系统的整体性质与行为往往不是系统各个个体的状态的简单综合”因此,复杂系统的研究不能采用还原论的方法,而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在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中,美国物理学家Barabasi和Albert通过对万维网的研究,发现万维网中网页连接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而万维网中少数网页(Hub点)具有非常大的连接,大多数网页的连接数甚小Barabasi等把度分布为幂律分布(Power law)的复杂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2]。 经过众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经证实了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广泛的存在着具有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的无标度网络,如生物网络、Internet网、WWW网、演员合作网、科学研究合作网、财富分布网、地震网、电站供电网、科技引文网和病毒传播网等。Newman将这些复杂网络粗略地分成四类:社会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和生物网络[3]。

网络编码

网络编码初步 陆巍220080551 摘要:网络编码是通信网络中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玻,其核心思想是允许网络节点对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处理。运用网络编码能够提升网络吞吐量、均衡网络负载和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等。本文简单介绍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优缺点,归纳网络编码的主要实现算法和机制,并重点分析网络编码的在P2P网络中应用。 关键词:网络编码随机网络编码信息流多播 1引言 传统的多播传输很难使多播传输达到“最大流最小割”定理确定的最大理论传输容量。这主要是因为现有通信网络中使用的路由机制认为网络中传输的信息是不能叠加的,只能进行存储和转发。然而,香港中文大学R. Alshwede等在2000年的IEEE信息论会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彻底推翻了这一结论。该文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证明:如果允许网络信息按照合适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则基于该方式的网络多播总能够实现理论上的最大传输容量。网络节点对传输信息进行操作和处理的过程,就称为网络编码。 2网络编码的基本概念和优缺点 2.1基本概念 R. Alshwede等[1]以著名的“蝴蝶网络”(Butterfly Network)模型为例,阐述了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单信源二信宿”蝴蝶网络,设各链路容量为1,S是信源节点,Y和Z是信宿节点,其余为中间节点,根据“最大流最小割”定理,该多播的最大理论传输容量为2,即理论上信宿Y和Z能够同时收到信源S发出的2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能同时收到b1和b2。图1(a)表示的是传统的路由传输方式,节点W执行存储和转发操作,假定W转发信息b1,则链路WX、XY和XZ上传输的信息均为b1,虽然信宿Z收到b1和b2,但信宿Y却只能收到b1(同时收到一个多余的b1),因此信宿Y和Z无法同时收到b1和b2,该多播不能实现最大传输容量。 图1(b)表示的是网络编码方法,节点W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模二加操作,然后将操作结果b1+b2发送至输出链路WX,然后又通过链路XY和XZ,最终达到信宿Y和Z。Y收到b1和bl+b2后,通过译码操作b1+(b1+b2)就能解出b2,因此,信宿Y同时收到了b1和b2。同理,信宿2也同时收到b1和b2。由此,基于网络编码的多播实现了理论上的最大传输容量。 可见,网络编码的核心思想是:具备编码条件的网络节点(比如该节点的入度至少为2,如图1中的节点W就具备编码条件,节点X则不具备编码条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一定方式的处理(编码),然后传输给下一级的网络节点,收到消息的下一级节点如果具备编码条件,又对其接收的信息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和传输,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经过处理后的信息

宽带IP网络第一次作业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网络用户可透明使用IP网络,不需要了解网络底层的物理结构。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2. 3.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是一回事。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案: [B;] 标准答案: B;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4. 5.(错误)TCP报文段首部窗口字段用来控制对方发送的数据量。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案: [B;] 标准答案: A;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6. 7.私有IP地址一般采用动态分配方式。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案: [B;] 标准答案: B;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8. 9.普通用户的公有IP地址一般采用动态分配方式。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10. 11.(错误)某主机的IP地址为116.16.32.5,该主机所在网络的IP地址就是 116.16.0.0。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12. 13.子网掩码中“0”代表主机地址字段。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A;]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14. 15.(错误)子网掩码中“1”代表网络地址和子网地址字段。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B;] 标准答案: A; 案: 得分: [0] 试题分值: 5.0

《通信网》作业答案

思考题一 1(ok)构成现代通信网的结构和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完成的功能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通信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 现代通信网络的三大组成部分:传输、交换和终端设备,其发展是和这些通信设备、电子器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通信网构成要素 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的方式构成的通信系统,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完成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包括了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完成网络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上述的网络在传输信息的类型、方式、所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网络结构、基本功能、实现原理上都是相似的,它们都实现了以下四种功能: (1)信息传送 它是通信网的基本任务,传送的信息有三大类:用户信息、信令信息、管理信息,信息传输主要由交换节点、传输系统来完成。 (2)信息处理 网络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对最终用户是不可见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信令机制 它是通信网上任意两个通信实体间为实现某一通信任务,进行控制信息交换的机制,如NO.7信令、TCP/IP协议等。 (4)网络管理 它负责网络的运营管理、维护管理、资源管理,以保证网络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的服务质量。是整个网络中最具有智能的部分,已形成的网络管理标准有:电信管理网标准TMN系列,计算机网络管理标准SNMP等。

2(ok)在通信网中,交换节点主要完成哪些功能?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各自方式和特点? (1)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ITU定义为:“根据请求,从一套入口和出口中,建立起一条为传输信息而从指定入口到指定出口的连接”。电路交换是一种电路间的实时交换,所谓实时,是指任意用户呼叫另一用户时,应立即在两用户之间建立通信电路的连接,这时通信网内的相关设备和线路都被这一对用户占用着,不能再为其他用户服务,这种在一次呼叫中由通信网根据用户要求在指定的呼叫路由上固定分配设备的交换方式,称之为电路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话音或数据的传输时延小且无抖动,“透明”传输。无需存储、分析和处理、传输效率比较高;但是,电路的接续时间较长,电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率低。 (2)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将用户的一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数据块,即分组。 分组交换是一种综合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而又尽量避免两者的缺点的第三种交换方式。它的基本原理是“存储——转发”,是以更短的、被规格化了的“分组”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 分组交换相对于电路交换的方式来说,具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等特点。

基于Matlab的无标度网络仿真

无标度网络 无标度网络(或称无尺度网络)的概念是随着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而出现的。“网络”其实就是数学中图论研究的图,由一群顶点以及它们之间所连的边构成。在网络理论中则换一套说法,用“节点”代替“顶点”,用“连结”代替“边”。复杂网络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由大量节点以及这些节点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ER模型随机网络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虽然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随机形成的,但最后产生的网络的度分布是高度平等的。度分布是指节点的度的分布情况。在网络中,每个节点都与另外某些节点相连,这种连接的数目叫做这个节点的度。在网络中随机抽取一个节点,它的度是多少呢?这个概率分布就称为节点的度分布。 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机网络上。随机网络,又称随机图,是指通过随机过程制造出的复杂网络。最典型的随机网络是保罗·埃尔德什和阿尔弗雷德·雷尼提出的ER模型。ER模型是基于一种“自然”的构造方法:假设有n个节点,并假设每对节点之间相连的可能性都是常数。这样构造出的网络就是ER模型网络。 Matlab程序如下: SFNG: function SFNet = SFNG(Nodes, mlinks, seed) seed = full(seed); pos = length(seed); rand('state',sum(100*clock)); Net = zeros(Nodes, Nodes, 'single'); Net(1:pos,1:pos) = seed; sumlinks = sum(sum(Net)); while pos < Nodes pos = pos + 1; linkage = 0; while linkage ~= mlinks rnode = ceil(rand * pos); deg = sum(Net(:,rnode)) * 2; rlink = rand * 1; if rlink < deg / sumlinks && Net(pos,rnode) ~= 1 && Net(rnode,pos) ~= 1 Net(pos,rnode) = 1; Net(rnode,pos) = 1; linkage = linkage + 1; sumlinks = sumlinks + 2; end end end clear Nodes deg linkage pos rlink rnode sumlinks mlinks

无标度网络及MATLAB建模

无标度网络 1.简介 传统的随机网络(如ER模型),尽管连接是随机设置的,但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的分布方式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极少,随着连接数的增大,其概率呈指数式迅速递减。故随机网络亦称指数网络。 现实世界的网络大部分都不是随机网络,少数的节点往往拥有大量的连接,而大部分节点却很少,一般而言他们符合zipf定律,(也就是80/20马太定律)。人们给具有这种性质的网络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无标度网络。这里的无标度是指网络缺乏一个特征度值(或平均度值),即节点度值的波动范围相当大。 现实中的交通网,电话网和Internet都是无标度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存在拥有大量连接的集散节点。分布满足幂律的无标度网络还具有一个奇特的性质—“小世界”特性。虽然万维网中的页面数已超过80亿,但平均来说,在万维网上只需点击19次超链接,就可从一个网页到达任一其它页面。 无标度网络具有严重的异质性,其各节点之间的连接状况(度数)具有严重的不均匀分布性:网络中少数称之为Hub点的节点拥有极其多的连接,而大多数节点只有很少量的连接。少数Hub点对无标度网络的运行起着主导的作用。从广义上说,无标度网络的无标度性是描述大量复杂系统整体上严重不均匀分布的一种内在性质。 1999 年, Albert、Jeong和Barabs发现万维网网页的度分布不是通常认为的Poisson 分布,而是重尾特征的幂律分布,而且万维网基本上是由少数具有大量超链接的网页串连起来的, 绝大部分网页的链接很少,他们把网络的这个特性称为无标度性(Scale-free nature, SF)。1999 年Barabs和Albert考察了实际网络的生成机制, 发现增长和择优连接是实际网络演化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 他们创造性地构建了能够产生无标度特性的第一个网络模型——BA 模型。 BA 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具有幂律度分布, 是一个无标度网络; 具有小世界特征。幂律度分布的重尾特征导致无标度网络中有少数具有大量连接边的中枢点, 择优连接必然产生“富者愈富”的现象。BA 网络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面对结点的随机失效, 网络具有鲁棒性;但面对蓄意攻击时, 由于中枢点的存在, 网络变得十分脆弱, 很容易陷于瘫痪。 特别地, 网络传染性疾病在无标度网络中不存在传播阈值, 疾病一旦产生就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达到稳定状态。如果没有人为干预, 疾病将在网络中永远存在, 不会自动灭绝。这对制定无标度网络上的网络疾病防控策略提出了重大挑战。 2.BA无标度网络构成原则 ( 1) 增长: 网络开始于少数几个结点(初始设定为m0个) , 每个相等时间间隔增加一个新点, 新点与m个(m小于等于m0)不同的已经存在于网络中的旧点相连产生m条新边。 (2)择优连接:新点与旧点i相连的概率P取决于结点i的度数ki。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摘要:网络编码是通信网络中信息处理和传输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它的核心思想是允许网络节点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它在提高网络数据吞吐量即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介绍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优缺点,对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分析网络编码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解决网络编码问题可能采取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编码;随机网络编码;网络编码机制 引言 香港中文大学的R. Alshwede 等在2000年的IEEE信息会议上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1],该论文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如果允许网络节点对传输的信息按照合适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存储和转发,则基于该方式的网络多播总能够实现理论上的最大传输容量。网络节点对传输信息进行操作和处理的过程,就称为网络编码。 网络编码的提出是网络通信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突破,自其被Ahlswede提出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信息论、编码、通信网络、网络交换理论、无线通信、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矩阵论等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编码和路由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原理是,网络中的节点对接收到的多个数据分组进行编码融合,经过编码后的数据被中间节点以多播的方式进行转发,目的结点可依据相应的编码系数进行解码,从融合的数据中还原出原始的数据,网络编码通过允许网络中间节点对不同数据流数据编码获得网络最大流传输理论的上界,从而改变了传统网络节点智能从当存储、转发的角色。 网络编码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一些著名的院校和实验室都对网络编码进行了研究,例如MIT、普林斯顿大学和微软研究院等,它们的研究侧重点在应用网络编码提高网络吞吐量及提高网络能量利用率,以及编码提高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其中,前一个侧重点的研究多集中在传输中编码策略的研究[2-3],而在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数据的重传策略方面[4]。国内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网络编码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网络编码的思想是由杨伟豪和李硕彦首次提出。他们将网络编码应用于检测和纠正网络错误的研究。杨伟豪和蔡宁[5]在经典纠错码的基础上引入了网络纠错码的概念,通过引入空间域的冗余代替时间域的冗余来纠正

大作业-计算机网络

大作业要求 ****(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为背景,设计一个网络建设方案。 方案中应该包括: 根据****(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的组织结构、业务需求完成网络需求分析,确定拓扑方案,完成设备选型,注明各种设备、设施和软件的生产商、名称、型号、配置与价格,基本确定方案的预算。 要求: 1.完成建网进行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 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技术选型,规划、设计网络的逻辑拓扑方案、布线设计等,划分子网,设计子网地址、掩码和网关,为每个子网中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 3、根据条件进行设备选型,决定各类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和经费预算方案; 4、创建局域网内的DNS服务器,配置相关文件,可以对局域网内的主机作域名解析。 ○参□考□样◇例

1、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园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要基础设施,成为学校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的主干所承担的信息流量很大,校园网络的建设的目标是在校园内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务管理、通信、双向视频点播(VOD)等信息共享功能,能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能通过与Internet的互联,为全校师生提供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在网上保存和查询教学资源,能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和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查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浏览和查询网上学习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校园网能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根据本校园实际情况主要应用需求分析如下: 用户的应用需求:所有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通过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此外为教务处提供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办公管理等。 通信需求:通过E-mail及网上BBS以及其它网络功能满足全院师生的通信与信息交换的要求,提供文件数据共享、电子邮箱服务等。 信息点和用户需求:按照要求本校园网内信息点总数为531个, 其中办公区需要的信息点为(111个):教务处(25),各院系办公区(26),图书馆(60);教学区为(400个):除机房需要120个信息点外,其余各系部大楼及教学楼(包括设计艺术系楼、建筑工程系楼、一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楼、教学主楼、B、C楼等)各需设置信息点的个数为40;生活区为(20个):20个宿舍楼区、食堂等各设置1个信息点。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等为内部单位服务,WWW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从外部网站获得资源。 性能需求:此校园网络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包括: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支持网络多媒体学习的信息传输要求。 安全与管理需求: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和重要的工作文件要求对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性的性能较高,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可以通过分布式、集中式相集合的方法进行管理。网络安全对于网络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正常使用。由于校园网与外部网进行互联特别是

MATLAB的建模和仿真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基于Matlab的IIR滤波器设计与仿真班级:2012 级电气五班 姓名:王璐 学号:201295014178 指导教师:张小娟 日期:2015年 1 月12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基于MATLAB的IIR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前言 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数字信号处理是把信号用数字或符号表示的序列,通过计算机或通用(专用)信号处理设备,用数字的数值计算方法处理(例如滤波、变换、压缩、增强、估计、识别等),以达到提取有用信息便于应用处理的目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有精度高、灵活性高、可靠性高、容易大规模集成、时分复用、可获得高性能指标、二维与多维处理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得它在通信、语音、雷达、地震测报、声呐、遥感、生物医学、电视、仪器中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是数字滤波器(DF,Digital Filter),根据其单位冲激响应函数的时域特性可分为两类:无限冲激响应IIR(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和有限冲激响应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TLAB来结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并且MATLAB也吸收了像Maple等软件的有点,使MATLAB成为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在新的版本中也加入了对C,FORTRAN,C++,JA V A的支持。可以直接调用,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实用程序导入到MATLAB函数库中方便自己以后调用。 1 数字滤波器概述 数字滤波器是对数字信号实现滤波的线性时不变系统。数字滤波实质上是一种运算过程,实现对信号的运算处理。输入数字信号(数字序列)通过特定的运算转变为输出的数字序列,因此,数字滤波器本质上是一个完成特定运算的数字计算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台计算机。描述离散系统输出与输入关系的卷积和差分方程只是给数字信号滤波器提供运算规则,使其按照这个规则完成对输入数据的处理。时域离散系统的频域特性:Y(eωj)=X(eωj)H(eωj) 其中Y(eωj)、X(eωj)分别是数字滤波器的输出序列和输入序列的频域特性(或称为

《宽带IP网络》北京邮电大学远程教育 阶段作业

第一阶段作业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网络用户可透明使用IP网络,不需要了解网络底层的物理结构。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1章概述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 值: 5.0 提示: 2.TCP报文段首部窗口字段用来控制对方发送的数据量。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案: [A;]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3.IP数据报首部检验和字段是对数据报的首部和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案: [B;]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4.私有IP地址一般采用动态分配方式。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B;]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5.普通用户的公有IP地址一般采用动态分配方式。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6.某主机的IP地址为116.16.32.5,该主机所在网络的IP地址就是116.16.0.0。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7.子网掩码中“0”代表主机地址字段。 A.正确 B.错误 知识点: 第2章宽带IP网络的体系结构 学生答 [A;] 案: 得分: [5] 试题分值: 5.0 提示: 8.子网掩码中“1”代表网络地址和子网地址字段。 A.正确 B.错误

无标度网络matlab建模

无标度网络m a t l a b建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复杂系统无标度网络研究与建模 XXX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XXXX系,南京 210044 摘要:21世纪是复杂性的世界,基于还原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科学重新审视已近变为迫切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众多复杂网络都具有无标度性,这种无标度网络的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很好的解释了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对无标度网络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其在Internet、地震网、病毒传播和社会财富分布网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的分析与研究,介绍了无标度网络区别于一般随机网络的特性与现实意义,并利用了Matlab 生成了一个无标度网络。 关键词:无标度网络,幂律特性,模型建立 1 引言 任何一种网络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些节点按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系统,曾经关于网络结构的研究常常着眼于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个节点的网络,而近几年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则常常可以见上万个节点的网络,网络规模尺度上的改变也促使网络分析方法做相应的改变,而复杂网络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规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的出现不仅顺应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而且反映了在以信息科学为支柱的新世纪中,各学科理论及应用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1]。复杂系统主要研究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系统的整体性质与行为“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系统的整体性质与行为往往不是系统各个个体的状态的简单综合”因此,复杂系统的研究不能采用还原论的方法,而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在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中,美国物理学家Barabasi和Albert通过对万维网的研究,发现万维网中网页连接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而万维网中少数网页(Hub点)具有非常大的连接,大多数网页的连接数甚小Barabasi等把度分布为幂律分布(Power law)的复杂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2]。

matlab环境下无标度网络生成程序

无标度网络生成程序:程序1和程序2分别建立两个matlab程序文件,程序1为主程序。 程序1 %%%%%%%%%%%%The BA scalefree model %%%%%%% n=500; %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net a=zeros(n,n); m=4; % The mean degree % The initial random network n0=5; p0=0.8; for i=1:n0 for j=i+1:n0 if rand(1,1)dp(i,1)&r<=dp(i+1,1) it=i; end end pd=0; for j=1:is if it==b(j,1)

2019.09 (网络国开网课)建筑结构形考册作业1-4合并

建筑结构作业1 说明:本次作业涉及课程文字教材第1~第3章的学习内容,请按相应教学进度完成。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于有明显流幅的钢筋(俗称软钢),一般取(屈服强度)作为钢筋设计强度的依据。 2.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表示方法为,符号C 代表(混凝土),C 后面的数字表示以(N/mm 2 )为单位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3.结构的极限状态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极限状态两种。 4.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定义为强度标准值(除以)相应的材料强度分项系数。 5.(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用c 表示。 6.钢筋混凝土从加荷至构件破坏,梁的受力存在着三个阶段,分别为弹性工作阶段、(带裂缝工作 阶段)工作阶段和(破坏阶段)阶段。 7.受拉钢筋首先到达屈服,然后混凝土受压破坏的梁,称为(适筋)梁,这种破坏称为(延性)破坏。 8.影响有腹筋梁的斜截面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剪跨比)和(配箍率)。 9.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破坏的三种形式中,只有(剪压)破坏是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依据。 10.T 型截面梁按中和轴位置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T 型截面中和轴位于(翼缘内),第二类T 型截面中和轴位于(梁肋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其强度标准值取值的依据是(条件屈服强度)。 A.最大应变对应的应力 B.极限抗拉强度 C.0.9倍极限抗拉强度 D.条件屈服强度 2.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 A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B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C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D .劈拉强度标准值 3.建筑结构在其设计使用年限内应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其变形、裂缝或振动等性能均不超过规定的限度等,称为结构的(适用性)。A .安全性 B .适用性 C .耐久性 D .可靠性 4.当结构或构件出现下列状态(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时,即认为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A .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B .出现了影响正常使用的过大振动 C .挠度超过允许值 D .裂缝超过了允许值 5. 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一定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与受拉区纵筋配筋率的关系是(当配筋率在某一范围内时,配筋率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大)。 A .配筋率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大 B .配筋率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小 C .当配筋率在某一范围内时,配筋率越大,正截面承载力越大 D .配筋率大小和正截面承载力大小没有关系 6.双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第二个适用条件'2s x a 的意义是(保证受压钢筋达到

几种通信编码方式

1) 不归零制码(NRZ:Non-Return to Zero) 原理: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0”和“1”,低电平表示“0”,高电平表示“1”。 缺点: a 难以分辨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 b 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有时钟同步; c 若信号中“0”或“1”连续出现,信号直流分量将累加。 2) NRZ-Inverted (NRZI) 1改变:“1”为物理电平上的改变。“0”为没有改变。 0改变:“0”为物理电平上的改变。“1”为没有改变。 改变发生在当下位元的时钟脉冲前缘。 但是,NRZI 会有长串的0或1 位元出现,导致时脉回复有困难,可以使用一些编码技巧(例如游长限制)来解决。曼彻斯特代码永远有时脉信号,但传输效率比NRZI 低。 NRZI 编码被用于磁带的录音、CD的刻录和标准USB的传讯。 3)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也称相位编码 原理: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从低跳到高表示“0”,从高跳到低表示“1”。 优点:克服了NRZ码的不足。每位中间的跳变即可作为数据,又可作为时钟,能够自同步。 缺点:带宽利用率低,只有50%。如10M以太网,有效带宽是10M,但实际占用带宽却有20M. 4) 差分曼彻斯特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 原理:每一位中间都有一个跳变,每位开始时有跳变表示“0”,无跳变表示“1”。位中间跳变表示时钟,位前跳变表示数据。 优点:时钟、数据分离,便于提取。

5) MLT-3 在100BASE-TX网络中采用MLT-3传输方式。为Crescendo Communications公司(1993年被CIsco 公司并购)所发明的基带传输技术,相传Mario Mazzola、Luca Cafiero与Tazio De Nicolo三人共同开发此项技术,因此命名为“MLT-3”。 MLT-3在多种文献中解释为多阶基带编码3或者三阶基带编码。 就三阶而言,信号通常区分成三种电位状态,分别为:“正电位”、“负电位”、“零电位”。 MLT-3的运作方式如下: 用不变化电位状态,即保持前一位的电位状态来表示二进制0; 用按照正弦波的电位顺序(0、+、0、-)变换电位状态来表示二进制1; MLT-3码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逢“1”跳变,逢“0”不跳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