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公路建设中,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盘山绕行或切坡深挖。据统计资料,汽车翻越山岭平均时速不足30km,不到的一半,汽车的机械损坏和轮胎磨损极为严重,低等级道路的耗量比高等级公路多20%—50%;而且,劈山筑路会造成许多高边坡,在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它严重破坏,造成塌方滑坡和。因此,为了根除道路病害保护,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必须重视隧道方案,并努力提高公路。
此外,我国江河湖海区域较为宽阔,沿海公路通道规划中常遇到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比选的问题,内河的横跨通道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过去,跨江(海)通道一般只考虑桥梁方案,这对于解决南北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对航道造成不良影响。相比而言,水下隧道具有不影响航运,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能全天候通行,对生态环境干扰影响小,一洞多用等优点,其优越性受到广泛重视。
2.公路隧道建设
建国后30年所修建的均较低,线形指标要求不高。五十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约2500m,且单洞长度都很短。六,我国干线公路上曾修建了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也很低。进入八十年代,公路隧道的发展逐渐加快,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隧道和板樟山隧道,福建隧道和隧道,甘肃七道梁隧道等。到1990年底,我国建成的千米以上隧道已有十余座。在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中,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并学习和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福建鼓山隧道,洞内设有照明、吸音、、通讯、防火等装置和及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隧道。为适应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组织编写了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通风、养护技术等规范,对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
“八五”~“九五”期间是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这十年的建设,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营运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九五”期间新建隧道504座,27.8万。还建成了多座特长或宽体扁坦隧道,如中梁山隧道(3100m×2)、隧道(2450m×2)、大溪岭隧道(4116m×2)、(4200m×2)、飞鸾岭隧道、真武山隧道等。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已建成公路隧道1208座,总里程362km。
目前,公路隧道的单洞长度越来越长,修建技术与营运技术日趋复杂。如正在施工中的福建美菰岭隧道(5300m×2),正在设计阶段的湖南隧道(约7000m×2)、四川隧道(约8000m×2)、陕西隧道(约18400m×2),以及8车道超扁平大断面隧道等,都将遇到大量的技术课题。
3.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据最近一份表明,全国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按实施者不到70%,新技术应用率较低,建成后隧道渗漏水较严重,造成洞内设施及结构破坏,返修率高。个别隧道建成仅3年左右就要重新加固衬砌,还重新设置防、排水设施。由于技术落后,建设费用和用相当
高。另外5000m长以上隧道的营运通风等技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了高等级公路的发展。
公路隧道多采取双洞4车道,加上路缘、余宽、检修道,内空建筑宽度一般在9.25m~10.50m,属于大断面隧道;近年来,随着增等级提高,许多省份开始采取双洞6车道的跨度(甚至双洞8车道),这种高宽比为0.6左右的扁平状大断面隧道在设计与施工中受力较为复杂,结构与及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问题,开挖过程中的力学问题(亦称施工力学)等一直是前沿课题。公路隧道设计断面如图1所示。
公路隧道既是道路又是地下工程,它涉及结构、、地下水、、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和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其技术属复合技术。目前公路隧道存在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有:
(1)设计中,由于不明且围岩参数不清,和设计参数采取工程或套用规范,对于每一座隧道来讲,这样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实际山体情况不符合。
(2)防排水技术落后,对地下水探测手段差、隧道渗漏水严重。
(3)施工中,围岩动态信息反馈技术差,预报准确率低,回弹率高(严重时达65%)。
(4)营运通风、照明、防灾等设施工程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综合性考虑,长度4000m 以上的公路隧道通风中尚有解决的问题,有待研制装置,为今后修建特长隧道作技术准备。
(5)隧道内交通监测与控制水平落后,目前几座隧道的设备均为进口,这方面影响了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
(6)水底还有待开发。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十五”期间有必要进行科技攻关。
4.公路隧道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
4.1?复合式柔性衬砌设计技术
自L.缪勒(奥地利人)提出以充分发挥围岩山体自承载能力为基本原理,以及复合柔性衬砌为主要特征的新奥法(New?Austrian?Tunneling?Method)以来,隧道工程学从理论、设计到施工发生了一场革命,它改变了过去按围岩荷载全部作用于衬砌上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传统思想,在、工程进度及施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极大的效益。目前,新奥法在国外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中。日本等国家在有关技术规范、指南中,已明确将该法定为隧道标准,并努力开发和应用与新奥法相关的各种技术,其中复合柔性衬砌设计技术及基于监控息反馈解析(也称)的围岩稳定分析技术是新奥法的核心和关键,各国专家更着力加以研究。
4.2?围岩稳定监测与技术
由于岩土特性和力学特性非常复杂,要想用解析手段预测隧道等物的力学动态,就必须建立精度很高的本构关系式。然而,本构关系式越复杂,所含的力学参数越多,这些参数不管是采用室内试验还是现场测试都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岩土的非连续介质特性,即使通过一些较先进的手段能测得这些参数,其解析结果与实际状态往往也有较大差异。所幸的是,像隧道这样的地下工程,开挖面前方虽是未知的,但同时也是可的,这就给人们客观地评价围岩特性及预测开挖面前学动态提供了机会,并进而对地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成为可能。即,通过施工现场开挖过程中,历时地对围岩变形进行量测,然后以这些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计算围岩参数,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隧道结构的事前设计,确定更符合围岩动态的支护参数。将此过程称为反分析过程,或信息化设计,由于该工作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又称它为现场临床诊断式施工。关于以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的确定性反演分析方法的研究,自20世纪8以来取得相当进展,并日趋成熟。
关于确定性信息反馈技术,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大量隧道工程实践证明,用确定性解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有较大出入。这除了计算模型及计算误差等原因外,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动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上述结果具有致命性影响。例如,围岩位移观测量具有很强的离散性,它们是一些在确定意义上不可预测的随机信号;待求围岩参数并非某一确定量,而是处于某种 (如
Markov?Process)的状态估计量,显然与实际围岩状态不符,得到的结果当然有很大的离散性。
为了更真实地描述现象的本质,这些年来,国内外专家针对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如手法、灰色理论解析手法、手法、离散元法、概率等。在概率分析法中,又有过程(MarKov?Process)分析手法、 (Bayes)分析手法等。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原属理论的器(Kalman?filter)用来分析岩土问题,无疑将岩土工程非确定性问题研究推向深层。
4.3?扁平大断面公路隧道设计与
随着6车道高速公路的增多,我国大断面(3车道)公路隧道已开始兴建,如广东大隧道、靠椅山隧道、隧道、铁山坪隧道、真武山隧道等。由于3车道公路隧道的断面积比大得多,例如,日本第二东(京)名()公路3车道隧道的断面积为113-170m2,比一般双车道的85m2大1.5-2.0倍。近期规划的3车道公路隧道,为适应140km/h高速的要求,其断面积达170m2—200m2,局部断面达230m2的超大断面,开挖宽度达23m。英法海峡隧道分叉处断面的开挖宽度达21.2m,开挖高度达15.4m,开挖断面积为252.2m2。因此,在隧道位置的选定、隧道断面形式、隧道衬砌结构、施工方法、初期支护结构模式、参数等,都要加以深入地研究。
目前我国已把大断面公路隧道的修建技术列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实施。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扁平大断面隧道的力学问题?由于车道数的增加,宽度加大了,而高度变化不大,使建筑限界变得扁平,因此,大断面隧道就不得不作成具有扁平的拱形结构。因而使开挖的重分布变差,底脚处的过大,要求较大的,防止不稳定和出现较大的松弛地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