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峰山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
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岩并称“三山”。
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素有齐鲁仙境的美誉。
相传玉皇大帝的五个女儿路经此处,见其风景秀丽,不愿离去,于是分别化作迎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和群仙峰。
五峰山由此而得名。
五峰山因有5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
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
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峰巅,泉出石罅,环抱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
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
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冷泉。
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
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胜地之一。
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
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
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
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
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
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奶奶、马山奶奶和五峰山奶奶是东岳大帝的三个女儿,三姐妹原无大小之分,便约定每人造一大山,谁的山造得快、长得高,谁就是姐姐。
马山奶奶长得最快一夜之间便超过了泰
山,五峰山奶奶毫不示弱,也在一夜之间超过了泰山。
泰山长得最慢,泰山奶奶便起了妒嫉之心,套上一驾铁轮马车,径向马山和五峰山轧了过来。
马山奶奶为着把山造得更高更大,正闭目运功,根本没有留意泰山奶奶的马车轧过来,只觉身上一阵疼痛便昏了过去。
从此,马山不但没有再长,连车辙沟和车辙峰到今也还没有长拢。
五峰山奶奶目睹了马山奶奶的惨状,也不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是急中生智,变单山头高处生长为多山头横向发展。
于是,在五峰山腰间生出了迎仙、望仙、会仙、志仙和群仙五个秀丽山峰。
隆寿宫石坊在百丈阶脚下,百丈阶也自然起始于隆寿宫身边。
百丈阶依山借势斜立山前,壮阔雄浑,气势非凡。
它宽十米,共有台阶91级,含道家“九九归一”思想学说,故又名“九十一级台阶”。
据说百丈阶是亚洲古代建筑中最宽的石阶,且自下而上逐级增厚,内蕴“步步登高”之祥瑞。
所以,游人每每攀登,虽气喘吁吁,亦不肯半途而废。
及登上阶顶,回首来路,不仅观内诸景一览无余,心头更尝征服者胜利之甜。
所以,纵令气喘汗流,腰疼腿酸,心头亦喜。
正是:
百丈阶上望洞观,
万般风情在眼前。
轩槛倚岩高几许?
去岩三尺触青天。
主要胜景简介:
一天门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
明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
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
洞真观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
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
《五峰山志》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原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柘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
洞真观在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
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
朱翊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
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并敕建隆寿宫石坊。
望仙峰半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
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又称“苍帝”、“春帝”。
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辉煌。
观内古柏参天,青翠欲滴。
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洞真观中有许多古碑,其中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礼部牒碑,碑文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奉敕赐万寿院牒文。
另外,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金洞虚宫记”石刻。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
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济南游历,撰《济南行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元都观又称南观、玄都观,址在洞真观正南,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德王府在今济南市珍珠泉大院)。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年)封其二子朱见漭为德王,初国德州,后改济南。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朱见潾到济南就藩,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7代172年,其中六代德王(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的陵墓都在五峰山附近的青崖山南麓。
民国初年,元都观内建筑已废圮,仅有的殿堂成了看林人的住所,现仍存“八字墙”、墓门等。
南观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崔先生像赞碑洞真观内有明清碑碣数十块,以此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玉皇殿前东侧。
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号真静,是金代道士,洞真观的修人。
此人秉性善良,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三教为一炉,更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为穷人
做过许多好事。
他父母去世后,离家拜东海刘长生为师,在五峰山修炼得道。
后人为纪念他,修了此碑。
碑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另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书体分籀、篆、隶3种;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
此碑书、画、刻俱佳,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
清泠亭又称志仙亭,在志仙峰下,清泠泉边。
亭为石筑,单檐四角攒尖顶,有4根石柱,亭柱上分别镌刻英树琴和黄易二人的楹联。
英联为“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黄联为“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亭边泉水叮咚,昼夜不息,如琴弦筑击声,与山谷相回应,悦耳动听。
另外,在三元殿前,百丈石阶西侧,还有隐仙洞、栖真洞和崇元洞(统称朝阳洞)。
聚仙峰西岩有莲花洞石窟造像。
五峰山东南0.5公里处,有一奇绝山峰——青崖寨山,山势陡峭险峻,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时,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曾屯兵于此镇守。
严实系长清人,死后被迫封加谥为武惠鲁国公。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孙化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驻守于此,至今山上仍有半穴居式建筑、寨门、以及点将台、旗杆穴等遗址遗物。
圣佛莲花洞,是佛教石窟造像,雕凿于东魏、北齐年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明德王墓,位于道佛山南,系明英宗之子朱见鳞及其六世嫡系子孙的墓穴,对研究明代帝王
陵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五叶松
五叶松位于洞真观东大殿仙人阁前,已有800多年树龄,依然虬枝高耸,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树冠直径达10米。
赤日炎炎树下歇,浓阴蔽日自生风,煞是舒畅宜人。
它集侧柏、桧柏、圆柏、刺柏、松柏五种松柏叶于一身而得名。
游人来这里,都要与它合影
留念,成了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内除“五峰”之外的又一标志性象征物。
十三太保
登山正门曰皇宫门,过了皇宫门,前边矗立着12棵松树,被称作十三太保。
这些古柏树干胸围平均在1.85米以上,但却依然枝蘩叶茂,挺拔苍劲,给洞真观这座古建筑群陡添一些肃穆庄严和森郁清幽之气氛,使这里成为游人闲走静坐、感念人间真情之所游人称奇:十二棵树,为何称作“十三太保”?原来曾经有一道士,儿子夭折,他便出家为道,每年儿子祭日道人便植一棵松树,等植到十三棵的时候,道人羽化升天。
当时的皇帝老儿听到这个故事,非常之感动,便御封这十三棵松树为“十三太保”。
道人羽化之后,第十三棵松树没有长起来,因此只剩下十二棵了。
秦柏
秦柏要玉皇殿西侧,迈上迎仙桥的石阶便可看见倔强的身躯和满头的苍老,以及象插在妇人鬓角处的花朵似的那几枝充满希望的翠绿。
据说,它植于秦代,故称为“秦柏”。
秦柏既不是来自天津的“移民”,又没有闯过天津卫,“天津客”记录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雌雄同株银杏王
银杏,又称白果树,公孙树。
落叶乔木,雌雄民异株,生长慢,寿命长。
仁可药用,富含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但不可多食。
银杏是亿万年前保存下来的树种之一,所以又有活化石之称。
洞真观里银杏树生在玉皇殿后,清泠泉边,树围6.5米,高35米,树冠覆盖面积达2540平方米。
尤为奇者,此树为雌雄同株,虽有2000余年树龄,仍然果实累累。
《五峰山志》称其“花中有精子,在植物中为特异”。
雌雄银杏王枝柯参天,翠玉似的树叶象亿万小扇,连成一片绿云,不仅将一袭浓荫铺就四亩
清凉地,还将清泠泉的清爽徐徐扇来,生生把这儿的暑气燥热驱赶得干干净净。
树上还有禽鸟无数,或啁啾嬉戏,或婉转唱和,与清泠泉的琴声遥相交汇,奏出一曲美妙绝伦的自然乐章。
世界最古老的银杏树长在我国山东省莒县城西的浮来山定林寺内。
树龄40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银杏树”,是世界最古老的银杏树,它已被列入“世界之最”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崔先生像赞碑:
立于玉皇殿前仙亭桥东边池中,是五峰山道观中最珍贵的石刻之一。
崔先生,名道演,号真静,是
代的道士,在洞真观修炼。
此人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为一体。
他精通医术,秉性善良,为百姓治病不
分文。
他父母去世后,离家拜东莱刘长生为师,在五峰山修炼得道。
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崔先生画像赞碑”
碑高3.2米,宽1.1 2米,厚0.32米。
正面是沈士元所画的崔真人头戴儒家的方巾,身着佛家的袈裟,手执道家
拂尘,是崔真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体现。
上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分别用籀、篆、隶书写,
、画、刻俱佳,多为历代金石家所录。
碑的背面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传》,记述了他的功德;
明德王陵:
位于道佛山之阳,当地俗称“十八王林’,1995年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王是明英
朱祁镇第二子朱见磷及其嫡系子孙的封号。
《明史.列传第七》载: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英宗复辟后,“同日
德、秀、崇、吉四王”。
朱见磷“初国德州,改济南,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
”至明末,德王共传7世,封亲王
郡王34个。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入济南,第七代德王朱由枢被俘。
至此,延续180余年的德王世系始告结。
道光《长清县志》载:“明德王墓(子济宁安僖王付)、德懿王墓、德怀王墓、德恭王墓、德定王墓、德端王墓
在县东南四十里青崖山之阳。
’除已发掘的墓葬之外,其余各墓的墓主身分不明。
各墓陵园平面均呈马啼形,长30
-276米、宽286-100米。
有内外两重垣墙,陵门、金水桥、院落、配殿、享殿、墓室封土沿山势依次向上对称分布
明德王陵是目前所知规模最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亲王的家族墓地,对于明代亲王陵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门与天泽松
一天门,又名迎恩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顺治十二年重修。
一天门并不雄伟,也无甚标新立异之处,便以为因它是五峰山的进山之门,犹如大庄园或小农家的“大门”那样被人看重才给我们介绍的。
其实不然,想那一天门虽有“门”之称谓,然而五峰山的周边并无高墙厚垣做障,可见此门并无“把守”之效用。
之所以古来便被游人看重,一是一天门曾建有迎恩阁,那迎恩阁是五峰山道人接受皇封之所,想来一定建得十分壮观与奢华,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记,乃至后来坍塌也不敢轻觑。
其二,是一天门把五峰仙境与喧嚣尘世截然分开。
门外阡陌纵横,老牛木犁,村舍尘寰,鸡鸣狗叫,更有商海讹诈,仕途凶险;而门内则是殿堂阁亭,金碧辉煌,满目竟秀,风景如画;更无尔虐我诈、争名夺利之恶。
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看山有“这山看着那山高”之说,览世岂无“这边看着那边好”之习?窃以为,无论凡夫俗子,还是佛道仙人,此心思怕是都有那么一点的。
所以,无论进出山门之人都把这里看重,也便不足为奇。
更有甚者,迎恩阁倾圮后,在其西墙上自然生长出一棵松树来。
危墙之上,远离地气水脉,非天泽滋润如何长得枝如虬、叶如盖?故名:天泽松。
此树生于墙中,枝干却又恰恰伸向西侧入口处,象是在拱臂迎接四方之客,煞是喜人。
天泽松虽无参天高大,但它因为“高高在上”恰与地上翠柏相映成趣,故有一联赞曰:迎恩阁下天泽松,一天门上地翠柏。
更鸡桥
进得大门,前边有一座桥,名曰更鸡桥,传说桥下石中有一只金鸡,每到半夜必鸣,时间不差分毫,有好事者,劈开石头想寻找金鸡,没想到根本没有金鸡的影子。
金鸡飞到山上的金鸡窝里边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进一天门东行不远,路北有一小溪,溪上之桥便是更鸡桥,属昔五峰山内八景之一。
更鸡桥又名金鸡桥。
传说,桥下曾有块大石头,大石头里曾藏有一只金公鸡,人们就叫它金鸡石。
金公鸡夜半时分便在桥上引吭高歌,无论雪雨风霜,不管霹雳风狂,总会分秒不差,认真负
责。
金鸡报晓的事越传越远。
后来,不知是一位好事者还是爱财贪心之徒,拿来铁锹钢钎劈巨石寻金鸡。
谁知,金石劈开,金鸡一无所见,而“金鸡报晓”的情景却永不再现。
有人说,金鸡离开金鸡石飞到了迎仙峰下的金鸡窝。
如今金鸡窝和更鸡桥都无羔安在,那金鸡却杳无影踪。
但愿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个中真谛:爱我五峰山,爱护大自然!
五股穿心柏
久以前,五峰山北面的土山村有家大财主,家里雇了很多的长工、短工。
大财主怕长工们回家吃饭耽误干活,就让一个小伙计专门往地里送饭。
有一天,小伙计匆匆忙忙少带了一个碗,他自己就只好用刚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小瓦盆盛饭吃。
吃罢饭,他又觉着小瓦盆挺好玩,就带回家去,放在枕头边,时不时的拿来把玩,发了工钱也往里边放。
没想到,他放进去的那几个小钱,却是随拿随生,再也拿不完了。
原来那个小瓦盆是个聚宝盆呀!
也怪小伙计嘴上不严走了风,那财主得知此事,硬说是聚宝盆从他的地里挖出来,当然就该是他家的。
生生把聚宝盆从小伙计手里夺走了。
老财主高兴地合不拢嘴,走路、吃饭,白天、黑夜都抱着不松手。
一转眼,五峰山四月初八庙会到了。
老财主抱着聚宝盆去赶会,心里盘算着如何把山会上的东西全买下,过了一天门,只见赶会的人山人海,挤挤抗抗,水泄不通。
老财主怕挤坏了聚宝盆,就偷偷地埋在路北的山坡上,为了待会儿好寻找,还插上五条柏树枝做记号。
可是等他踅摸好了物件,讲好了价钱,回来拿他的聚宝盆时,满山遍野都插满了柏树枝,埋聚宝盆的位置再也找不到了。
再后来,满山的柏树枝都活了,南北两观三千亩山场成了大树参天的密林;插在聚宝盆上面的五枝柏树枝便长成了这棵“五股穿心柏”。
不信,你就仔细看,中间便是没有长拢的聚宝盆口!后人有诗说:“天生五股似苍龙,高枝千岁对五峰,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树中有洞生”。
我说,精灵是没有的,而聚宝盆却被人们寻到。
那就是:要想富,多栽树。
迎仙桥
入元代影壁,过皇宫门,越十三太保,迈上数级台阶,便是昔五峰山内八景之一的迎仙桥。
迎仙桥又名青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单孔石拱桥,风格朴拙,小巧精致。
桥下有泉,旱季泉水叮咚,雨季流水潺潺,置身桥头、犹如坐在游船上,随波漾荡,飘飘欲仙。
桥面上刻有三组细槽沟,雨天,水流桥上,远远望去,仿佛自下而上流淌。
故有“迎仙桥上仙人走,迎仙桥上水道流”之说,为五峰山一大奇观。
尤为可喜的是在它的东面池中立矗着崔真人画像碑。
更为其浑如天然的景致陡增许多人文的光彩。
皇宫门与迎仙桥间,有12棵古朴壮观的古柏傲然挺立于主路两侧。
这些古柏树干胸围平均在1.85米以上,但却依然枝繁叶茂,挺拔苍劲,给洞真观这座古建筑群陡添一些肃穆庄严和森郁幽阴之气氛,使这里成为游人闲走静坐、感念人间真情之所。
据说,这些树植于元代,是五峰山道观一位主持道人为纪念亡儿所栽,算来亦有700多年高寿。
相传,那位主持道人系半路出家。
出家后,忽有一子夭亡,深怀伤子之痛的道人不能像俗人百姓那样涕泪号啕,便每在亡儿忌日于此植柏一棵,以排解白发人悼黑发人之悲情。
想那道人在瑟瑟山风中,眼含热泪,强忍悲声,将嫩嫩生生幼苗埋于新土之中,那心情、那寓意,分明是将一腔舐犊之情倾注在其中啊!可惜,老道人栽到第十三棵便羽化升天。
后来,清顺治皇帝驾临五峰山闻知此事,感动非常,将这13棵柏树封为十三太保。
此树便更为世人所珍视。
谁知,到了清末民初,当地出了一个被百姓谑称为“五峰皇上”的廪生,与官府狼狈勾结将“十三太保”和山上许多古树一起高价出卖。
伐树时被附近石窝村村民发现,便推举李文灿等人为首,联络周围14个村的首事,发动民众募
捐集资,将“十三太保”赎回,使这些濒临危亡的亲情树免遭劫难,成为五峰山不可多得的风景资源和珍贵文物。
秦柏
秦柏在玉皇殿西侧,迈上迎仙桥的石阶便可看见那倔强的身躯和满头的苍老以及象插在妇人鬃角处的花朵似的那几枝充满希望的翠绿。
据说,它植于秦代,故称为“秦柏”。
秦柏还有一个颇有味道的名子“天津客”。
然而秦柏既不是来自天津的“移民”,又没有闯过天津卫,“天津客”记录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
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的柏树木质柔韧且坚硬,木纹特美而赤心,为木中之珍品。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期,清廷一重臣把五峰山上一万多株成材的柏树“卖”给了法国驻天津的客商。
天津是法国人的租界地,法国客商便把掠来的珍贵木材锯成木板,发运到天津火车站,再待机装船运回国。
不久,曹福田率领义和团并联合一部分爱国清军,猛攻火车站和法租界,把存放在天津火车站的五峰山木材焚毁殆尽,破灭了侵略者的掠财美梦。
后来发现,在砍伐五峰山的柏树时,玉皇殿前墙角处这棵已被圈点在内的古柏竟然漏伐,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因为它已被“卖”到了天津,所以便成为“身在故乡为异客”的“天津客”,继续充当它那五峰山古柏元老的角色。
但是,当它的身世和经历传出以后,它那苍枝老干上便逐渐出现枯枝败叶,成为半枯半荣的状态,向游人叙说那段耻辱的历史,让人们要自百年荣辱中汲取血与泪的教训,盼我们的伟大祖国富足、强大起来。
真可谓:
地灵草木亦有情,郁郁古柏述苍桑。
秦时幼树清时辱,昭雪犹赖国力强。
晨钟暮鼓
进得门来,道路两旁便是两座小楼,有一句成语说得好:“晨钟暮鼓”,来时刻告诫人们不要偏离正确的方向,这两座小楼呢,便是钟楼和鼓楼,是以前寺院当中报时的工具。
钟鼓楼的下边,有一块非常高大的石碑,“龙生九子,个有不同”,这个驼碑的,像个乌龟似的动物,石龙王的大儿子,叫做赑屃(bixi),天生力大无穷,喜欢负重,因此人们就把它安排来驼石碑。
龙的儿子,毕竟有点仙气,导游说:“摸摸赑屃的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赑屃的腚,一辈子不生病”,听了这句话,我也是争先恐后的去摸赑屃的头和腚,恨不得要摸下一块来。
三清殿遗址
再往上走便是三清殿遗址,封神演义中,老子一气化三清,这三清便是:太清、上清、玉清,这座遗址已经没有了想当初的华丽和雄伟,只剩下几段栏杆供人们遐想,但生命是顽强的:从遗址上边生出了两棵松树,一高一矮,道家称之为“天、地”,而游人从中间走过,正好符合了道家的“天、地、人”三才,非常有趣。
青龙泉
在群仙峰迤东青龙峪安乐轩附近有关此泉的由来,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青龙峪中沉睡着一条青龙,它是东海龙王的幼子若醒来跃起,云雾交作,大雨倾盆后来,因私自为当地百姓下了几场及时雨而被贬至人间,变成一个勤劳聪颖的小伙子,给五峰山西石窝村的一家财主扛活财主见他憨厚能干,就把小女许配与他天旱时,小伙儿夜间浇地,均畦满透地,但不闻辘轳声邻人疑惑,便夜间窥视只见青龙数丈,鳞光万点,将头伸入井中吸水,然后腾于空中,把水吐于田内窥视者见此,惊叫一声吓倒小伙儿知事泄露,决定离开此地临走时与妻子告别说:我是小青龙,家住青龙峪说完,化作一条青龙飞去妻子紧追不舍,青龙生怕累坏妻子,便一头扎在今五峰山青龙峪中,化作一泓碧水,即今青龙泉后来人们在泉旁修了龙王堂,以示纪念,并常来此祈雨
清泠泉
玉皇殿东墙外,有观内第一名泉—清泠泉(亦名志仙泉),泉水叮咚,涓流淙淙,泉鸣谷荡,悠扬悦耳。
清代英树琴题名“清冷泉”。
泉旁巧立“清冷亭”,亭为石筑,单檐四角攒尖顶,四根石柱,亭柱南、北侧镌有楹联相互对应:
“至此息志虑,对之清客心”。
“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
从东周以后至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的古代遗址还有百余处,其中包括经五峰山通往泰山、孔子故里----曲阜及通往长江以南的皇家御道、驿站。
尤为重要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部登泰山封禅祭天后,在五峰山举行祭祀地神大典,以达通神之目的。
令丞相李斯撰写铭碑一块,以示后人,并修建封禅台和社稷庙,现全国极为珍贵的秦代名碑只有三块。
五峰山志碑为其中之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沿袭秦始皇的做法巡行名山大川,扩建祭祀日月、北斗、星辰和二十八宿,以求社稷安宁、五谷丰登,亦到五峰山进行封禅。
在五峰山建造了宫营社,并将其定名为神灵社,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泰山、五峰山一带方士甚多,其信仰为老子和黄帝,出现了历史上的黄老学说派。
由《汉书?艺文志》可知,黄老学说依据的经典是《黄帝四经》。
由马王堆出土的两部《老子》得知其中一部的附载部分就是《黄帝四经》。
此时秦汉时代的道家和黄老学说在泰山和五峰山一带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形成了后来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分的状况。
尽管道家以老子为中心,黄老学说以黄帝为中心。
但其核心思想极为相似。
即《道德经》无为自然的思想━━“道”.
二公元386年(北魏时期),中国佛、道、儒三大宗教兴盛发达,五峰山的宗教庙宇进而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