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产业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 唐 静
[摘要]资源型产业传统开发模式存在着诸如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产业链短、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差等弊端。通过对已有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优劣基础上,对资源型产业区域综合开发利用的定义、模式、目标、建设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相关措施建议为:选择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的区域开展试点并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根据不同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和建设专业工业园区;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型产业区域综合开发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区域资源型产业发展。[关键词]产业;资源型产业;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F 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 (2010)—05—0138(04)[作者]唐 静,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现阶段,尽管我国从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资源富集区发展滞后、人民群众贫困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资源地居民增收致富的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资源地与加工地的分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分割、贫困的资源富集区与富裕的资源贫困区并存、资源地的环境破坏与加工地的环境污染并存等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协调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资源型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战略相结合的视角,在战略层面提出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新模式,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探寻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地人民致富相一致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一、
现阶段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从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的实践看,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涉及土地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
积的10%,人口1.54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91%。[1]
依靠
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相应的资源型产业是我国资源富集区经济
发展的主要方式。一直以来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模式相当粗放,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也相对较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力也比较差。
1.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比较突出。根据张卓元(2006)的分析,
2004年中国G D P 按当时汇
率计算占全世界G D P 的4%,但消耗了全球消耗总数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30%的钢铁和31%的煤炭。四川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储量仅次于鞍本地区铁矿储量,但目前,仅回收了攀西钒钛磁铁矿中74%的铁、47%的钒、15%的钛以及13%的钴,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8%,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总回收率80%相比差距很大。[2]类似攀枝花这样的地区在我国比较普遍。
2.缺乏整体性战略性规划,无序开发的问题比较严重。
在我们对攀枝花等地区的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针对相关资源型产业的专项规划,当地政府在对资源配置上缺乏全局意
识、战略考虑,一味地将资源通过并不科学的“招拍挂”的方式,出让给并不一定具备开发利用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了资源配置,好像是公正、公平、有效的行为,其实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买矿和
138
*基金项目:本文为唐浩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07&Z D 024)、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重大政策研究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让矿谋取暴利的现象同在,有开发利用能力和技术支撑的企业却得不到矿产开发权,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不好。尤其是一些地区缺少对资源富集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互动协调的总体动态战略规划,资源型产业布局不合理,行政性分割比较严重,致使产业难于形成集约集聚开发利用格局,影响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另外,一些矿区矿业权设置不合理,矿权纠纷频繁,乱探滥采、无证开采、采富弃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很大。
3.资源型产业集约度不高,产业链延伸度不够。由于布局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一方面,资源型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组织水平较低,特别是民营企业散、小、弱的特点突出,大部分资源型企业的产品趋同,还没有形成按照产业链、技术链进行分工和有机合作的企业群。另一方面,资源型产业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只能进行初级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缺乏相关产业的深加工型企业。比如四川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整个油气资源开发行业中,采掘环节的工业总产值却远远大于加工环节的工业总产值,而且大多是低水平的大宗化肥生产,缺乏油气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4.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不足。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森林等资源富集区大多只进行上游产品的粗加工生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而附加值高的下游产品大多在区域外进行,带走了利润却留下了污染。由于产业链短,资源型产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不高,关联性不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面较窄、带动力较弱,忽视了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忽视了促进和带动资源地居民实现共同富裕,出现了理论界提出的“富饶的贫困”现象。
金碚(2003)的分析也表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粗放型经济的持续增长。[3]今后如果仍然维持这种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二、现有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模式实证分析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在资源型产业的开发利用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模式一:以产业链延伸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
运用产业生态的原理,围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延伸产业链,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产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正逐步推广应用。四川龙蟒集团围绕产业链把磷矿、硫铁矿和钒钛磁铁矿三种不同生产方式的矿产资源,在产业链生产环节上联结起来,在企业内形成了基于技术链的内循环生产系统。[4]该循环经济体系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有利于保护环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在技术上具有互补关系、上下游关联紧密和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矿产资源业。资源性循环是闭合的、单一的,产业链循环既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闭合的,既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企业集合,既可以是多个生产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生产系统来实现,是通过生产环节的相关链接实现循环。比如,东部地区的石化产业和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就比较适合该模式的发展。但这更多的是针对微观企业层面的一种发展模式,要实现整个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型产业综合开发利用,还需要从宏观层面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动态构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模式二:以产业规模为特征的集群模式
波特(2002)认为: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的内部决定,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依托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是目前我国资源型产业开发利用比较普遍的模式之一。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源自于企业、政府对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上。当一个区域的资源开发到一定时期时,在产业集群作用下,由于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创新网络尤其是创新集群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比较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特色替代产业就容易诞生,会很快发展起来,随着资源逐步衰竭,新兴产业集群将占据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比如,攀枝花市以钒钛产业园区为载体,将区内的钒钛企业、化工企业等集中起来,走集约集聚发展的道路,建立园区创新中心,节约了公共资源,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协作关系,节约成本、增加收益。当产业集群形成时,一个国家无论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际竞争的实力。[5]从攀枝花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来看,无疑契合与佐证了该理论的观点。但是,产业集群理论更多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通常认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培育替代产业是解决资源富集区转型的最好途径。对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论述相对较少。
模式三:以特殊区域联系为特征的“四沿”(沿江、沿海、沿路、沿边)经济带模式
沿江、沿海、沿路、沿边的产业发展布局,容易形成以特殊区域联系的经济带,往往是产业的各个关键要素和与之相应的内生性企业都具有地理集中性。目前四川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大规模水电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推动效应,在四川省沿长江上游地区构建起主要包括宜宾市、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等在内的一个经济带。在区域空间上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实现产业优化与整合发展,同时注重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和水电产业,并将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三江流域”形成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我国沿海、沿路、沿边发展的成功事例也有很多,在此不赘述。
139
2010年第5期
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