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名著知识导读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探索文化灵魂的艺术瑰宝

【作家简介】

余秋雨,祖籍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十多年来,他越野历险上万公里,实地考察了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并沿途写下了诸多的文学著作,享誉海内外。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于近几年在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乃至在港澳台地区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度研究、有效传播、亲历考察”,这是海内外读者给予他的高度评价。经过二十年多年的不懈努力,余秋雨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作品概述】

《文化苦旅》是世界级文化学者、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集。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思维敏捷受到读者们的一致好评。要将散文写得优美已实属不易,更何况要写出历史意蕴。在这一点上,余秋雨的历史散文绝对是别具一格的,他善于通过美妙的文字将读者逐步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发思想,融情于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称为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也绝不为过。他从文化学者和史学家的角度出发,深刻表现学者人格、观察文化走向、剖析社会现象。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渊博的文学知识和深厚

的史学功底都在《文化苦旅》中得以充分展现,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这一点,在作者的自序中可见一斑:

“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文题依次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当你细心品味《文化苦旅》,会发现余秋雨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片段,并将历史片段加以整合,如:《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两文,展示了以小桥流水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底蕴,全方位地展现出江南文化的柔美;《道士塔》、《莫高窟》等几篇文章,于寂静辽远之中,将积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逼真地还原,历史底蕴深厚。当然,书中还有大量对阳关、西湖、柳侯祠等文化古迹的生动描述,以及对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王安石、等文人雅士的赞誉。纵观《文化苦旅》的

描写内容,虽然看似体系恢弘,但余秋雨总能在历史中品味人世间的悲喜和沧桑,最终找出属于他们的文化品格。

【精彩片段】

狼山脚下(节选)

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这位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文学天才躲进了禅堂,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漫长的岁月,直至须发俱白。但是,艺术的天分并未因此而圆寂,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政事、兵刀、讨伐、败灭阻遏了他的创造,只落得这位名播九州的巨子隐名埋姓、东奔西藏。中国文学史在战乱中断了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弄弄,吟吟唱唱。

莫高窟(节选)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

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阳关雪(节选)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