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一、引言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旅游研究范畴内是20XX年,距现在已经十余年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

从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集群的概念后,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成为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方法。

产业集群理论更多的是应用在制造业的产业分析中,我国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小心翼翼。

在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发展的十余年中,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对产业集群是否适用在旅游业中存在着质疑。

黄雪莹、张辉(20XX)认为旅游产业的经济现象不能生硬的套用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来解释。

尹贻梅(20XX)、冯卫红(20XX)、王兆峰(20XX)、卞显红(20XX)等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适用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旅游具有集聚的特征,旅游业的产业密切。

至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性,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仅关注产品的创新,更多的重视制度和组织上的创新。

现着重将旅游产业集群出现至今10余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做一系列的梳理,以分析和把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对未来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做出一些展望。

二、文献概况
现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论文。

研究论文的获取方式是在中国知数据库中中国络期刊学术出版总库的“高级检索”中输入“旅游产业集群”,时间范围为20XX至20XX年,限定核心期刊和CSSCI两个属性,共搜获129篇文章。

文中以是否为旅游目的地研究为划分标准筛选出66篇旅游产业集群理论构建文章和63篇旅游产业集群应用型文章。

现主要集中前面的66篇文章。

通过对这66篇文章梳理,近10余年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19篇,形成机理研究15篇,利益相关群体研究6篇,集群内和络结构研究6篇,竞争力研究6篇,区域发展与品牌构建4篇,创新研究3篇,可持续发展2篇及综述类文献5篇。

三、研究内容述评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研究
1.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集群的适用性问题
20XX年尹贻梅、刘志高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上发表文章《旅游产业
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从空间集聚和产业及创新效应回答了产业集群理论是否在旅游产业适用的问题。

而20XX年黄雪莹、张辉在《经济与管理》上发表文章《证伪主义关照下“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命题,运用证伪主义方法研究框架说明“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伪命题。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迈克尔?波特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了“旅游集群”的概念,而后一些学者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违背了产业集群多产业联合的特征,产业集群间的分工合作强调的是互补性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旅游产业集群间的合作更多的是水平关系。

但更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分析旅游产业,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基于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产业及不同于制造业的制度和组织上的产业集群创新性。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给出了一定的分析。

Capone和Boix(20XX)认为高水平的旅游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基于自然特征或有吸引力的遗产,而是旅游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连接而引起的经济体的存在位置。

旅游产业集群是不一定属于相同部门的互补的位置选择的结果,(Novelli et ),但是会从现存的络、联盟或他们之间的其他动力机制中获益(Tinsley &Lynch, 20XX; Saxena, 20XX; Presenza & Cipollina, 20XX; Weidenfe
ldet al., 20XX)。

这个特征符合“对角集群”,因为新进入的直接或间接与旅游有关,不仅增加集群内的价值也增加旅游经验本身的价值。

文中认为产业集群理论适用于研究旅游产业,但不是生搬硬套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研究方法,而是要针对旅游产业的特殊性来分析旅游产业集群。

2.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中国第一次出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是20XX年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在《福建论坛》所发表的文章《旅游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

在区域集群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集群的概念――聚集在一定低于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及旅游相关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协同工作,提高竞争力。

并将产业集群分成核心层、要素供应层和相关辅助层三个层次。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旅游集群是以特定区域为载体,相关紧密分工协作为形式的产业组织形式。

张建春(20XX)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整合了产业链、地理空间、发展演变和战略理念四个方面的内容。

龚邵方(20XX)将旅游产业集群与价值产生过程在一起,从价值链角度诠释了旅游产业集群。

冯卫红(20XX)的定义强调了集群内部的连接方式,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集聚性和产业规模及
链条的完整性是外部特征,而旅游集群内合作性竞争及间的非正式制度是内在特征。

随后,有学者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之上针对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集群概念。

薛莹等(20XX)将视角放在区域旅游上,提出了广域旅游集群的概念。

李晓琴(20XX)提出低碳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定义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外部集聚性,内部的竞争合作性及集群形成后的创新效应。

虽然这些定义表面上能将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合作、旅游目的地聚集等概念区别开来,但是旅游产业集群间的合作与创新效应机理至今没有得到解释,因此,需要一些研究来真正诠释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3.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
在旅游产业集群如何判定的问题上,很多研究都是假设于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而避过集群识别问题;另外一些判定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文章很多是建立在区位熵指标的基础上的。

王兆峰(20XX)在传统的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基础上,根据旅游产业的特性,提出了从集聚条件、聚集主题、聚集效应三方面构建的区位商指数,产业和有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间大小共同决定的旅游产业集群度来识别旅游产业集群。

4.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学者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张建春(20XX)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可分为地理空间聚集特征为主的旅游产业集群和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的各类主题旅游集群。

张新(20XX)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

龚邵方(20XX)根据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和旅游目的地核心层,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景区型、城市型、社区型三类。

刘敏、冯卫红(20XX)依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自我累积型”和“协会助推型”及“项目或战略推动型”旅游产业集群;依据集群内部和组织结构的划分,可分为意大利式旅游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根据所依托环境来划分,分为依托城市型产业集群、景区型产业集群和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较为分散,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

5.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聚集区的特征出发,基本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凭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聚集,二是市场开发模式的聚集。

黄向、梁明珠(20XX)以恩平市旅游经济走廊为例,提出了有利于实现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带状极核型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链的三维延伸的产业实现路径。

龚邵方(20XX)区域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型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

刘会燕(20XX)以浙中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组团模式。

张辉、张晓明(20XX)提出了区域旅游双核联动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因为产业聚集区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要根据具体旅游聚集区来设计开发。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运用增长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及经济学相关理论来揭秘这个黑箱。

以增长极理论为出发点,卞显红(20XX)年将增长极理论与产业集群理
论结合起来,对比了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与城市旅游增长极理论的异同。

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集群发展机制,赵书虹(20XX)、卞显红(20XX)从集群形成不同阶段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驱动力。

以自组织理论为出发点,许登峰(20XX)、卞显红(20XX)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的特征。

王兆峰(20XX)(20XX)从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集群生态资源潜力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集群生态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动力,集群外部环境是集群发展的保障。

荣浩(20XX)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了集群内部的竞合问题。

孙飞(20XX)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方世敏(20XX)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长株潭旅游产业形成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判识。

卞显红(20XX)比较了内生型、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演化过程。

许辉春(20XX)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类型分为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生的动力机制。

张玲、邬永强(20XX)运用复杂系统适应理论CAS理论研究广州旅游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以上分析情况可见,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阶段,仅仅只有两篇文中运用灰色相关分析和复杂系统适应理论分析了集群形成过程的动力机制。

因为旅游产业集群自身发展的限制,因此运用完全定量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倡导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来深度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三)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
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点主要放
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两类集群,在这两类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学者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的影响。

王兆峰(20XX)在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相关利益者的基础上,立足于消费者和政府两个角度,分别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这两类利益群体的行为。

温兴琦(20XX)、赵忠奇(20XX)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的具体体现。

(四)旅游产业集群和络结构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是集群理论运用到旅游业中是否合适的焦点。

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饶品样等(20XX)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共享资源的划分纬度和演化机制。

王兆峰(20XX)落脚于旅游产业集群内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旅游集群出现机会主义的原因,并利用声誉模型分析如何对旅游产业集群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

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集群内的合作竞争的行为,因为共享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因此集群内间有种天然的投机倾向,这势必会影响集群竞争力,了解和控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对集群健康发展很重要。

另外一些学者从集群络结构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

刘建平等(20XX)在复杂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络的复杂络特性,提出了以络中心化程度为指标来选择政府驱动还是市场驱动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张鹏顺(20XX)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络,认为用无尺度络的概念解释旅游产业集群络更加合适。

卞显红(20XX)利用杭州国际旅游综合体分析了集群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

田晓霞等(20XX)以喀什46家旅游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采用社会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络结构。

(五)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因为产业集群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史文斌、张金隆(20XX)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岳进(20XX)从规模竞争力和效能竞争力两方面对中国24个旅游强市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王兆峰(20XX)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和弓弦理论,构建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胡宇橙、王庆生(20XX)运用GEM模型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刘中艳(20XX)在帕-吉GEM模型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要素,提出了GEMS模型四大要素、八个因素,然后用两个评价模型评价了大九寨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证明了GEMS在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更合适。

(六)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学者们还从区域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
群进行了研究。

王兆峰(20XX)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分析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张金霞(20XX)、侯雪艳(20XX)、杨佳
利(20XX)都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

阎友兵等(20XX)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认为三重螺旋模型的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鹏顺(20XX)分析了知识管理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

卞显红(20XX)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络并给出了基于集群品牌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这几位学者从创新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虽然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也算对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研究空白的填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越来越重视,有学者也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来。

齐晓梅(20XX)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自组织理论视角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罗萌、姜岚(20XX)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中的熵变和流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对旅游产业集群体系完善的研究基础上的,而还有52篇文献是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有的依托于体育、农村、县域等旅游产业集群,有的分析具体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集群,通过对现存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四、结论及展望
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二是对某特定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的分析与策略构建。

文中主要分析第一类旅游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定义了旅游产业集群,从生命周期理论、生态位理论、资源观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适应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也将创新理论、社会络结构理论运用到集群分析中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然而,基于上面的分析发现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重点还是停留在旅游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上,主要研究模式是理论分析、现象阐述,所以出现了因为直接嫁接产业集群理论而脱离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真相。

因为研究的学科基础较为单一,所以研究发展受到了限制。

基于以上认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基础方面。

旅游产业的跨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
但是学科交叉性不强。

因此,认为未来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能够成为多学科、多理论交叉的综合体,更进一步的阐释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真相。

第二,研究内容方面。

从之前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研究结果不是很明朗。

未来的研究建议从两个层次出发,一是从中观层次出发,以旅游产业为载体,探讨旅游产业集聚机制研究。

二是从微观层次出发,研究的行为特征,从而更好的诠释集群效应。

第三,研究方法方面。

因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是很成熟,所以应该坚持以案例分析研究方法为主线索探讨机理研究,但是在集群竞争力及识别方面要坚持定性定量的结合。

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情境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