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与调神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志致病与调神养生
从中医常规护理来讲,患者的情绪、饮食、起居、个人卫生情志活动到接受治疗等方面,给予精心调护,使之能愉快地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对于提高疗效,促使早日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如病房不仅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居住场所,而且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的场所。
整齐、洁净、安静的病房,将会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情志影响,有利于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早日待到恢复健康。
以下就”情志致病与调神养生”分别谈一下。
1情志与人体生理
情志是情绪和意志的总称;主要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神、魂、魄、意、志、智、思、虑)。
它隶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是生命机能的一种表现。
生理状态下的情志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没有这类情志反应、人类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有物质基础,即脏腑气血。
情志活动是神的一种表现,神的含义之一就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活动。
如《内经》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类经》中也普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脏功能活动正常,则人的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人的活动有节制才能调节内在脏腑气机,如喜能使人心气舒畅,气血调达,营卫通利,怒而不暴,能发泄郁闷之气,使肝气疏泄调达,常思而能做到有劳有逸,则思维敏捷,而又不影响脾胃正常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的食欲。
2情志与人体病理
中医学特别注意到情绪,意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若情志失节、精神过用,则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反之脏腑病变亦可导致精神失常、情志改变。
生理状态下的情志变化是不致病的,但情志刺激过久,则可造成疾病。
刺激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或称耐受性,是因人而异的)如大怒,久悲能使旧病诱发。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伤气”此气指人体正气及脏腑功能,即情志不畅或过用,正气相对虚弱或脏腑功能紊乱,邪气易于侵入机体而发病。
2.1对情志刺激的敏感性、耐受性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类型意志勇怯,思想修养存在着差异,对社会心理紧张性刺激的敏感性,耐受性是不同的,如《灵枢通天》篇根据人的阴阳盛衰及”态”的方面将人分为五态人,以划分人的性格类型。
五态人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如太阳之人,其特征,一般说来是开朗、乐观的,但性情刚暴而粗扩,易于激动,自我控制力不强。
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对怒致病具有明显易发性。
按人的意志,勇怯分,可分为勇士和怯士两类,《内经》中指出,勇士者难感,不易遭受惊骇,其气易行,神不易伤,怯士者易感易伤而为病。
惊恐常常成为怯士者产生疾病和病情加剧的重大心理因素。
从年龄来看,小儿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如大惊卒恐
常易引起病变,《温病条辩解儿难》说:”或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补之累……,皆因于惊吓也,证见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黄,梦中呓语,手足蠕动”。
成年人,血气方刚,又处于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多易为怒、思致病;老年人,常有孤独感,多易为忧郁、悲伤、思虑致病。
2.2情志致病的机理异常情志的刺激何以引起疾病?中医认为:它可以直接伤及内在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如气滞不行,气机升降失常等。
《内经》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刚所聚”。
(气上、气缓、气结、气清、气乱、乱聚是中医用来概括不同病理机制及病理表现的概念)。
”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失疏泄,气逆于上的病理变化,外可见大怒,面红耳赤、黄眉、竖目、头疼眩晕、甚则晕厥。
”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笑、使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外可见大喜以至精神情绪不稳定,甚则发狂。
”思则气结”是指思想过度,使肝气郁结或脾运不振,外可见唉声叹气郁闷不舒,胸胁胀满或胀痛,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甚则身倦懒动。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衰以至意志消沉。
”恐则气下”是指过于恐怖,以至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外可见面色苍白,呆若木鸡,惊惶不安,心悸,甚则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是指突受惊吓,心神不安,惊慌失措的状态,外可见心悸不寐,甚至痴呆,不省人事等。
”忧则气聚”是指过度忧伤,损伤肺气,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至气聚不行,外可见其人忧郁,闷闷不乐。
2.3异常情志刺激所致的疾病情志致病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可单独致病,也可以与生物致病因素相合伤及于人;既可引起精神方面的疾患,也可引起躯体疾病,它致病几乎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种,我们临床上常见的眩晕、心悸、失眠、咳喘、胸胁疼痛,某些血证,虚劳、癫狂、郁证、中风等大都与异常情志的刺激有关。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也证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脑心管病、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于现在对人类危害很大的癌症等都与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有关。
3调神养生
情态因素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人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为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患者的精神调养,应设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3.1不断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所谓挫折,心理学的解释是:人在某种动机激发下产生的行为,在达到目标过程中受到障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自身,使机体与心理保持稳定(这也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挫折情境难以避免,社会的复杂、生活的不安定、政治上的失意、经济地位的改变等,都可成为情志异常变化刺激因素,损伤人体正气,使躯体对病邪呈易感状态。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这些现象,面对现实尽力克服面临挫折的情绪,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
3.2经常保持心境的平静,避免七情过极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人们的心理总是动而难静的,有善动怒者,动暴跳如雷;有常忧郁者,每每触景伤情……。
这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常此以往,必扰乱脏腑功能,耗气伤精,不仅易招致疾病,而且促人衰老。
因此,平常应当修养性情,遇不顺心的事,能排解自釋,以静制躁,以静定乱、以静止怒。
虽然不忧伤、不生气难以做到,但少忧伤、少发怒还是能够做到的。
”心能执静”保持头脑的冷静,对维护心理健康,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恬淡虚无”,主要指的就是平静的心境。
通过意志努力,克服个性的缺点,以达经常保持心静,确是防病,去病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的很好的训练方法。
3.3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可以从生活中、劳动中得到乐趣;热爱事业,可以在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获得成功的欢欣,凡此种种、可以使人愉快,使人朝气蓬勃,常保心理上的青春。
一个心情舒畅,时常乐观的人,由于生理功能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而不至于被内外各种刺激因素所冲击,有益于健康。
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症治百问》说:”人之性情最善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
清代著名高寿画家桐轩将自己的养生延寿法概括了十条,颇有见地,如:
3.3.1 耕耘之乐耕耘虽劳体肢、然颇健身心。
伏案一曰,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身;既不望耕耨之劳,又有秋收丰食之望,何乐不为。
3.3.2 教子之乐教子以诗文书画,名循其意。
倘子弟朴实长厚,能以艺立身。
自食其力,令吾无忧于后,岂不快乐。
3.3.3 畅谈之乐田间把锄,劳而歇于地头,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计年景丰歉,坦胸畅谈,其乐陶陶。
3.3.4 漫步之乐饮不可过量,饭不可过饱,酒饭用量过多,未免令人昏沉。
作画亦然,时久则疲,宜起身散于中庭,或漫步于柳岸花畴,心神焕然爽朗,襟怀为之一畅。
这种主动在生活中寻求乐趣,以怡情畅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4在临床工作中因人而宜辨证施护
工作中多与患者交流,善于发现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并因人而异。
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劝说开导,积极暗示等,及时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其增强治疗信心,教会其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
4.1退步思量,减轻烦恼(知足常乐)
4.2吐露交谈。
消除烦恼(及时疏泄)
4.3培养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移情易性)
总之,调神养生首先在于保持心境怡情愉快,这样便可适应各种环境,对各种紧张刺激应付自如,保持心身健康,达到养生健康的目的。
养心长寿诗:
无忧无虑亦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
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
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
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