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与养生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够充分体现出强调理念的东方整体观。[2]

2.情志致病的特点[3]

2.1情志致病,皆为内伤

《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喜怒概指情志;阴者,内也;已明确指出情志内伤。宋·陈言进一步阐发:“七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说明七情过度,内伤脏腑,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

2.2情志内伤,始之于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情志而言,喜怒伤气意即情志内伤首先导致气机失调,而后百病皆由乎生。所以,《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一有情志变动,即会导致气机的某种性质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可表现为气机紊乱而为病变。

2.3情志内伤,各有所主

情志过度内伤五脏,作用于相应的脏腑而引起气血和功能失调,发生疾病。具体规律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七情致病虽然可以造成特异性损伤,但由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活动又变化多端,一种情志可伤及多个脏腑,多种情志也可伤及同一个脏腑,形成非特异性损伤。如((灵枢·本神))云:“心休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这就是常、变之理。

3.情志调节与养生

养生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又称为“摄生”、“道生”,而养生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在《内经》中则是多次出现。简而言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成长的规律,运用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所进行的保健身体的生活方式。

《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诫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神养性是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21世纪的医学重心己经逐渐转向对病前状态的调整和疾病的有效预防。对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身疾病固然需要心理医生和各类医生的帮助,但无论从治疗还是预防角度看,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自已能及时地作好心理上的调适。情志疾病发展过程存在伤情一伤气一伤脏的规律,正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变化即治未病的意义所在。对于情志的调节,在疾病的预防保健过程中,更应该在人体主动发挥心神的主宰统摄、脾思的中枢调控作用,将其应用于养生保健,更能体现人自觉意识的主观能动作

用。

3.1情志相胜

情志相胜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广义的情志相胜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4]。

3.2情志相胜自我调节

心理诊所在国外得到普遍认可,而在中国尚未形成规模。情志相胜法用于治疗时,依靠医者的智慧,属于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用在养生方面,则需要充分利用自觉意识,进行自我主动的调节。将情志相胜法运用于养生,意味着主体的转换,这种转换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情志相胜法的作用。

3.3情志相胜的应用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与此相应,情志相胜法的适应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5]

①健康状态时,人的体质有偏差,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正常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心神的主宰和脾思的机枢作用锻炼情绪,是情志相胜养生的适应症之一。

②一般情况下,情志是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只有偏激才能致病,情志作为病因,伤害人体的过程表现出情伤一气伤一脏伤的先后次序,当出现情绪偏颇,气机运转逆乱,但尚未引发身体严重的器质病变阶段,积极主动地施行情绪调节,应属于适应症范围。

③躯体疾病过于严重时,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能够同时自觉运用情志相胜法配合调节情志,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将会收到意外的效果。

3.4基本原则与方法

要达到情志相胜养生效果,方法有多种多样,难以区分优胜劣汰。其基本原则不外乎避免负性情绪的影响,由良性情绪来控制人的精神状态,在情绪亢奋时,用冷静的态度制约;在情绪衰退、消极时,调动激奋的情绪,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调节情志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终达到阴阳平和的情绪状态,简单介绍三种方法:换位思考法,自我克制法,自我转移法。

①换位思考法:站在对方的立场,多替别人着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就能化解许多矛盾,消除许多对立,也使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状态。

②自我克制法:私心嗜欲太重会扰乱精神的相对清静,从而损害健康,《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