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36岁的王阳明坚持这3件事,从人生低谷走向万丈光芒

合集下载

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介绍如下:龙场悟道是指明朝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某日半夜忽然顿悟的故事。

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日夜反省,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在此期间他写了《训龙场诸生》。

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之外,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阳明学潮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史称龙场悟道。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

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

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感悟及心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段传奇的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路——那便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这位明代的大儒,在龙场那个偏远、艰苦的地方,实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思想突破。

想象一下,龙场,那可不是什么繁华之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荒山野岭、瘴气弥漫。

王阳明被贬至此,生活条件的恶劣简直超乎想象。

住的地方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吃的东西也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他每天都在思考,都在探索,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那个能让心灵得到安宁和力量的答案。

有一天,他躺在那破旧的木板床上,望着屋顶的茅草,心里想着自己的遭遇,想着古往今来那些圣贤的教诲。

突然,一道灵光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都拥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不需要到外界去苦苦追寻,只需要向内探索,发掘自己内心的宝藏。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那时候,我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满心期待能够取得成功。

可结果呢,事与愿违,项目失败得一塌糊涂。

我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整个人陷入了极度的沮丧和自我怀疑之中。

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行?是不是我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各种成功学的书籍,请教各路专家。

但越是这样,我心里越乱,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我了解了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才恍然大悟。

我意识到,我一直在向外求,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原因。

我发现,我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结果,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王阳明: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

王阳明: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

王阳明: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唯有自己才靠得住!”身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的王阳明,对于人们来说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

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推崇。

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更是让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声名远扬,让人一提起他的名号就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都是因为一些外界事物。

当你的情绪波动较大时,你会看不清这个世界,只有在自己内心平静、稳定下来时,才能认真对待这个世界,感受身边的一切。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01王阳明出身名门,但却不是那种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公子哥。

从小他就立下志向——读书做一个圣贤。

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如愿成为了一代圣人,并且提出了“阳明心学”。

当时的明朝,宦官当政,皇帝有名无实,只有早朝的时候象征性地去一次,其他时间皆在吃喝玩乐。

面对如此处境,很多官员毅然辞职,也有一些上书请求皇帝诛杀宦官,以免他们祸乱朝纲。

然而皇帝并不听劝,还将这些上书的官员一一处死,一时间朝野上下,群臣心慌不已,没有人敢再站出来发声了。

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期,王阳明登场了。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上书,要求皇帝斩杀宦官,收回政权。

然而就是这次的上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他因上书得罪了宦官刘瑾,除了被廷杖、入狱,还被贬流放他乡,去到龙场这个偏远地区当驿丞。

看似塞翁失马,实则焉知非福。

王阳明就在此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成功悟道,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最终成为一名心学大师。

俗话说:否极泰来。

当一个人陷入人生低谷时,就该反弹了,正如凤凰涅槃重生一样。

但若是一味地受自己情绪的影响,那只会越陷越深,丝毫不会被曙光照射。

我们一定得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绝不能任它摆布,否则只会备受煎熬,无法跳出这个情绪圈。

内心越平静的人,越能冷静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想成功,坏情绪就不能做成功路上的那个“绊脚石”。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02王阳明曾经被朝廷任命前去江西赣州剿匪,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他只是一个文人,对于军事战争应该一窍不通,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龙场悟道十大金句

龙场悟道十大金句

龙场悟道十大金句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智慧光芒。

今天啊,我就想和大家唠唠这龙场悟道中的十大金句,那可都是字字珠玑,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超多启发呢!第一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哎呀,这就好比我们一直到处找宝藏,结果宝藏就在自己身上一样。

以前总觉得圣人的道理得从外界的万事万物中去探寻,其实不然。

就像我有个朋友,整天忙着参加各种培训班,学这个学那个,想要找到成功的秘诀。

可最后呢,累得半死还没什么成效。

当他听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像被点醒了一样,原来成功的道理、生活的智慧,自己内心本来就有啊。

这让他不再盲目地向外追寻,而是开始内省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

第二句:“心即理也。

”这心啊,就像一面镜子,理就在这镜子里面。

你看啊,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只要心里觉得是对的,那就是符合理的。

我曾经和一个长辈聊天,他给我讲了个事儿。

他年轻的时候,面临一个工作上的选择,一个是大家都觉得好的稳定工作,另一个是他自己内心非常向往但风险很大的创业机会。

很多人都劝他选稳定的,可他就觉得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心即理”嘛。

最后他毅然选择了创业,虽然过程很艰难,但他从未后悔过,因为那是他内心指引的方向。

第三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山中贼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看得见的困难,像考试不及格啊,丢了工作之类的。

可是心中贼呢?那是我们内心的恐惧、贪婪、懒惰。

我有个同学,每次考试前都特别害怕,其实他平时学得也不差。

他心里的那个恐惧就像一个小怪兽,一直在捣乱。

相比起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战胜自己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可难多了。

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和那些不好的念头作斗争。

第四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就像你知道做饭的步骤,这是知,但只有你真正动手做了一顿美味的饭菜,这才是行的成果。

我认识一个手工爱好者,他看了好多手工制作的教程,理论知识那是相当丰富。

可是他老是不敢动手做,结果那些知识就一直停留在脑袋里。

修行,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修行,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王阳明| 修行,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无我之我,不执。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

但是,王阳明却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一、活在当下,才能快乐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

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的作文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的作文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的作文读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就像在脑袋里开了一场奇妙的冒险派对。

王阳明这哥们儿啊,本来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一心想在官场干出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儒家理想。

可谁能想到,命运给他来了个大反转,把他贬到了龙场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龙场,那可是又偏僻又穷苦,一般人到了那儿,估计就只剩下抱怨和绝望了。

但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呐。

他到了龙场,一开始肯定也不好受,住在破房子里,周围环境恶劣,还得面对当地那些不太友好的土著居民。

不过呢,他可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不管被扔到多差的土壤里,都想着要生根发芽。

然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这个艰苦的龙场,王阳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沉淀,突然就悟道了。

这悟道就像是他脑袋里的一盏灯被点亮了,以前那些看不透的事儿,现在一下子都清晰了。

他悟出了“心即理”这个超酷的道理。

我觉得这就像是我们打游戏的时候,本来卡在一个超级难的关卡,怎么都过不去。

王阳明就好比是那个突然发现了隐藏秘籍的玩家,一下子就突破了困境。

他明白了,其实道理不在外面的那些书本里,不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话语里,而是在自己的心里。

这就好比宝藏不在遥远的天涯海角,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这一悟道,可不得了。

他的心态完全变了。

以前那些苦难啊,现在看起来就像是磨练他的小怪兽,被他一一打败之后,反而让他变得更强大了。

他不再纠结于外界的得失,不再被那些官场的尔虞我诈所困扰。

他在龙场这个小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宇宙。

从王阳明龙场悟道这件事,我也想到了自己。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

有时候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就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有时候和朋友闹别扭了,就觉得世界都崩塌了。

但和王阳明比起来,我们这点小烦恼算什么呢?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逆袭,我们为啥不能从自己的小挫折里找到成长的机会呢?而且啊,王阳明悟道之后,他就像拥有了一种超能力,这种超能力就是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文化艺术68 《互联网周刊》2020.10.5文/弘毅王阳明一生悟道有三。

第一次为1508年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

龙场悟道第二年,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阳明心学的体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

第二次为十二年后的平乱悟道:经过赣南剿匪、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这些坎坎坷坷后,王阳明与学生们在江西赣州通天岩讲学时,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从此之后,王阳明把致良知视为心学的最核心思想而对外宣扬,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

第三次为1527年的天泉证道:晚年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在绍兴的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

这也是对阳明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的最终解说。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完善的三个变化阶段。

这种变化,其实符合任何成熟思想体系的发展逻辑。

新的思想往往是在旧有思想遇到关键困惑,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诞生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普遍思想产生差异,在新旧观点碰撞中,产生实践性理论,最后达到成熟,升华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思想。

20年代,当中国照搬共产国际经验,在城市发展工人武装运动接连失利时,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希望在农村”的论断,并进而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最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阳明心学的诞生,给我们以事业启示。

首先,选项目,要心悟,心里想透,所谓心即理,你所想是符合天理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其次,要体悟,局部实践,体会过程,知行合一,一生只做符合社会良知的项目,方向对了,平时有小的失误,大方向也不会出错,总会有收获,如果项目本身不符合社会道德良知准则,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第三,要证悟,总结经验,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

致良知之天理于万事万物,则无事不可成。

“心悟、体悟、证悟”,是阳明心学的三大悟道过程。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明,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立志王阳明十二岁时在北京长安街街头散步,遇到一个大仙模样的人对他说:“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翻译一下就是:你30岁时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40岁时可以有完善的思想体系,50岁时可以将学问运用到事业上,人生圆满。

听了这段话的王阳明,后来说出了“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

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耳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勤学立志,然后勤学,“凡是不够勤快的人,都是因为所立的志向不够深切”。

在王阳明的眼中,勤学,不仅是品质,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说,世上有太多人,腹中空空,却装作很充盈;明明没有学问,却装得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

天资聪颖的人,往往如此,依靠着一点小学识自以为足够受用,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毒瘤,侵蚀得他们轻易被打败,只有勤学、谦逊的人,心中光明,立足长远,可以成大事,谋大业。

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然而即使大圣大贤,也会有过错,只是他们能改过。

王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改过,改的就是心之过,许多人犯错不愿承认,就是迈不过心中的一道坎。

他教导诸生,哪怕从前做过强盗贼寇,只要能完全除掉旧有习气,依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

改过之人,最忌认为改过无事于补,信任也无法重修,便沉浸在羞愧猜疑的心理中,只有不因此自卑,才可以充分改过就善。

责善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则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被迫,即是借助外力,君子理应规劝别人向善,这就是“责善”。

责善的要点在于“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诫,态度委婉,对我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简介王阳明(1472-1529),字文宗,号阳明。

他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位重要代表,他提出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在于阳关军事演习期间的所见所悟,对于他的心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龙场悟道的背景龙场,是明朝时期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的地方。

王阳明曾任于阳关守备,负责守卫边疆。

在他担任守备将领期间,他亲自参与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龙场悟道的事件。

王阳明面临的困境在军事演习之初,王阳明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他坚信只有实际的战斗才能够让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将士以及敌人的战术。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和平时期,他的部队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斗,士兵的实战能力和士气都十分薄弱。

其次,王阳明发现他的将士们在面对复杂的战术和敌人的进攻时,常常陷入混乱和恐惧之中。

他们无法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容易受到干扰和挫败。

王阳明的领悟面对这些困境,王阳明开始深入思考。

他认识到,军事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士兵的技能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士兵们的思想、意志和决心。

他深知士兵们恐惧和混乱的根源是源自于他们心中的迷茫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开始反省自己,思考自己作为守备将领的责任和义务。

他明白,他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他们战略和战术上的技巧,而是要从根本上引导他们的思想和信念。

知行合一的实践基于这一认识,王阳明开始将自己的心学思想融入到军事训练中。

他提倡“知行合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真实的实践和反思,士兵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应用他所传授的战略战术。

首先,王阳明强调由妄识到真知的转变。

他教育士兵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被表面的干扰所迷惑。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其次,王阳明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他鼓励将士们在训练中尽力去体验和理解自己的行动,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一百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八分钟;“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三十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三十四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1508年,阳明先生三十六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一、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二、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功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着名的“知行合一”论断;“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二十四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阳明先生与其弟子于中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四、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私意刚开始萌动之时,恰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阳明先生总结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至此,我们对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有了基本了解,其实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事上磨练”;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这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也是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王阳明”的原因,同样是稻盛和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不幸的是,这却没有成为国人“俯首王阳明”的原因;说来话长,还是暂且不议;接下来的问题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阳明先生能有这样的龙场悟道,一次顿悟能够明了那么多问题吗概括而言,“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三十年儒释道兼修的结果;阳明先生的儒学修养自不必说;在道学方面,最经典的故事则是,在他十七岁成婚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乃还;”由于和道士谈得投机,连洞房花烛夜都忘了;后来在二十七岁、三十岁、三十一岁时及后来的历次关键时刻,都有道家人物出场,助其逢凶化吉;对“龙场悟道”助力最大的,则是佛学禅宗;说到禅宗,问题就来了;许多人对阳明哲学的质疑正是从此开始的;按照经典的思维逻辑,一个理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可重复验证、可实践检验、可逻辑证实;而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一次完全不合逻辑的直觉性顿悟,既无法重复更无法验证;这就好像有人做了一个美梦,他说的再绘声绘色,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不过,如果你愿意暂时放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听听稻盛和夫的故事,或许你对阳明先生能多一份理解;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对于禅宗的感悟;稻盛和夫说:“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练;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所有规律;“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如此看来,像我这样,65 岁才皈依佛门,要想大彻大悟,恐怕是难上加难的;”如果你觉得稻盛和夫的故事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就回头看看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虚云老和尚的“开悟瞬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那一年,虚云老和尚大病未愈即走进高旻寺禅堂参加禅七;在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六支香开静后,小和尚为虚云老和尚冲开水;一不小心,开水溅到虚云老和尚手上,端在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坠落于地;这一清脆的破碎声,陡然间犹如闪电一般,虚云老和尚瞬间似桶底脱落,一切疑根在此一刹那间一扫而空,一切无明也在此一刹那间一闪而明了;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经过数十年的苦修苦行,到今日方才如梦初醒;虚云老和尚脱口诵了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没等小和尚反应过来,虚云老和尚又诵一偈:“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机缘为阳明先生敲开了宇宙智慧宝库的大门;是像释迦牟尼那样夜睹星空而悟道,或是像白隐禅师那样听闻远处钟声而开悟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阳明先生当时是瞬间明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以说,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稻盛和夫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可惜甚至可悲的是,多数人都不相信;”。

王阳明事迹启示

王阳明事迹启示

王阳明的事迹对后人有以下启示:
1. 人生哲学:王阳明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通过“心
即理”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炼
和自我完善,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由。

2. 坚持理想:王阳明虽然多次受到挫折和困境,但他始
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探索和思考,最终成就了非
凡的事业。

这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努力追
求自己的理想。

3. 实践智慧: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所
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真谛。

这启示我们要注
重实践和行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实
践智慧。

4. 独立思考:王阳明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认为只
有摆脱传统束缚和思维定势,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

这启示我们要勇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
方法。

5. 为国为民: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启示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
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总之,王阳明的事迹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完善、坚定信念、实践智慧、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努力成为
有思想、有担当、有贡献的人。

“龙场悟道”究竟悟出什么?是“心想事成”

“龙场悟道”究竟悟出什么?是“心想事成”

“龙场悟道”究竟悟出什么?是“心想事成”15.8米铜像,阳明先生1508年来到修文龙场龙场悟道,是了解、学习王阳明及其心学绕不过的坎。

龙场悟道的情景是这样的:先是龙场悟道之前,阳明先生经历了吏目命运这段事。

这件事被记载在《瘗旅文》中。

《瘗旅文》全文如下: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明代知州的属官,从九品。

主要掌管文书、刑狱及官署内卫等事务)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正德4年九月初三,有个吏目自称是从京城来的,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他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就要去上任,经过贵州龙场,投宿在当地的苗族人家,我从篱墙的间隙中看见了他们,由于天黑又下着雨,想问问他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却没有问成。

明早遣人觇(chan):探视,察看。

带有隐秘之意)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

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

呜呼伤哉!第二天一早我就派人去看他们,不想他已经走了。

接近中午的时候,有人从蜈蚣坡来到这里说,有一位老人死在蜈蚣附近,有两个人在那里哭泣,非常悲伤,我说一定是那个吏目死了,太令人痛心了。

天快黑的时候,又有人来说,蜈蚣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有一个坐着叹息,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吏目的儿子又死了。

第二天又有人来说,我看见蜈蚣坡下有三具尸体,看来那位仆人也死了。

鸣呼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畚【(ben)锸(cha):簸箕和铁锹】往瘗【(yi):掩埋,埋葬】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日:“嘻!吾与尔犹彼也。

”二童悯然涕下,请往。

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孟,嗟吁涕洩【涕(ti)咦(ti):眼泪和鼻涕,亦作哭泣】而告之。

日: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致良知心得体会_1

致良知心得体会_1

致良知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历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致良知心得体会6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致良知心得体会6篇【篇1】致良知心得体会学习《致良知》心得体会在学完《致良知》后,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原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致良知,就是开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缔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洁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

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所以,用心致志、谨慎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假如有闲工夫埋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

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造就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谢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殊留意要有怜悯心,行善积德有好报。

不要总是忿忿不平、庸人自扰、自寻苦恼。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那么,一个人的价值表达在为他人缔造了多少福利。

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缔造的财产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

其实细致想想,全部人的财产并非是靠一己之力缔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强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浇灌、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天经地义要担当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那么,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龙场悟道个人感悟

龙场悟道个人感悟

龙场悟道个人感悟
龙场悟道是指王阳明在龙场(今贵州修文县)的一个山洞里,面对山水草木,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领悟。

这一悟道经历对于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个人感悟的角度来看,龙场悟道给我们的启示是:
1.面对逆境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王阳明在龙场面临着种
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垮,而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冷
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逆境,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2.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过程中,面对
着自然的山水草木,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启示和灵感。

3.要学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王阳明通过反思自己的内心,
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也应该学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4.要学会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过程中,
不仅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领悟到了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变化和更新是不可避
免的,只有学会拥抱变化和接受新事物,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龙场悟道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历,它不仅对于王阳明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曾经在龙场悟道,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

据说,当时王阳明还是一个年轻的官员,他在驻扎在龙场时,经历了一次特别的人生转折点。

这一天,他看到了一堆狐狸,其中最大的一个狐狸带着两只小狐狸过来,王阳明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美好而感慨万分,但后来发现这个大的狐狸竟然带着小狐狸过来抢食。

这一瞬间,王阳明深刻领悟到了人类的善恶之分,所以他回到了家里,写了著名的《传习录》。

《传习录》是王阳明思想的集成,讲述了他的思想、原则和生活态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致良知”,意指通过尝试了解他人心中的良知、道德信念、前途和困境来决定正义和公正的行动。

王阳明强调的就是一个人的感觉和直觉,誓死维护自己的良知,这是他的信仰的核心。

在王阳明的眼中,一个人的良知可以指导自己去做对的事情,去认清一个人的道德和责任,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而这一点在王阳明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就是在龙场中悟出来的。

王阳明一生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地,他倡导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自由意志、智慧行为和宏观思维,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所以说,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启示我们要积极面对生命的变幻,把握自己的良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奋斗,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荐读)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荐读)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荐读)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上)事上磨方立得住王阳明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他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基础上的。

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不第非耻”追求圣贤境界的青少年时代王阳明知止而后有定,自少年立志,便确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

《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出生于1472年,13岁时,母亲郑氏去世,对他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有一次,他与私塾先生探讨“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登第,像你父亲那样。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说:“先生,恐怕不是的,我觉得第一等事乃读书做圣贤。

”自此之后,他穷尽一生去探求追问、躬身修行实践,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经天纬地之才。

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

这件事在王阳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1486年,15岁的王阳明出居庸三关,考察边患、察看地形、谋划防务,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骑马射箭,刻苦勤练,箭术一流,可以做到“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他凭吊古战场,缅怀先辈于谦,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失踪”一个多月后他风尘仆仆回到家里,腰间配剑,一副仗剑天涯的侠客模样。

1487年,鄂豫陕交界地区发生流民暴动,建国号为“汉”,震动京师。

16岁的王阳明觉得这是自己为国效力、显露身手的机会,他写了一份长篇奏折,结合他的兵法知识和考察经验,审势谋策,请缨带兵去征讨。

他托父亲把奏折转呈皇上,父亲痛斥他为“狂生”。

事实上,孔夫子曾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王阳明之所以对“武备”如此重视,在于他坚定地认为:儒者如只会读圣贤书而不会用兵,那无疑是一种耻辱。

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

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

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一生经历了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包括:顿悟、归真和至诚。

顿悟王阳明曾经在南京读书时,在观音寺中遇到了慧能禅师的《禅宗大要》,这时候他终于觉醒了。

在《禅宗大要》的启示下,他发现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尽快理解其所悟的道理并将其付诸行动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觉悟。

王阳明在《自我心鉴》中说:“世间一切法,都是自己的本心所现。

所以,要使外在的事物与自己的内在世界融为一气,这样,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归真王阳明曾经有一个很突出的论点,那就是“心即理”。

“心即理”是指:人心是理的载体,没有人心就没有理,人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能力是建立在人心的基础上的。

归真,就是指:找寻真实的自我。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始终保持真实的自我,从而实现真正的归真。

他说:“假与真的事物,只有当我们彻底忘却它们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归真。

”至诚王阳明晚年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的良知都应该是与天地相通的。

他说:“良知是一个人内在世界最神圣的部分,只有让良知得到充分的发扬和施展,才能使人与世界相融合。

”至诚就是要始终保持真诚和真挚的态度。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我们达到至诚的境界时,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说:“真正的至诚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上,更应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上。

”王阳明人生的三重境界,是他一生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他知行合一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意义。

他的思想启示我们,人生不是一次完美的飞跃,而是一次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

龙源期刊网
王阳明龙场悟道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9年第37期
王阳明28岁时中进士,随后在京当官,33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到了35岁那一年,王阳明因上疏论治,触怒宦官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发现该处荆棘丛生,虫兽出没,恶疾流行。

在王阳明贬谪的路上,宦官刘瑾曾派人跟踪追杀,被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而摆脱。

王阳
明到达贵州后,刘瑾还是心存杀机。

经此变故,王阳明深知得失荣辱可以超越,但生死一念尚未能化解。

于是,王阳明对着石墩發誓说:“我就听天由命吧!”
从此以后,王阳明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举止端庄,心澄貌恭,沉默寡言,以求心静
而专一。

一段时间后,感觉心胸开阔。

而几位从老家跟来的随从却因环境恶劣而病倒,王阳明只好劈柴打水,开锅煮粥喂他们吃。

王阳明心想:如果圣人在这种环境里会怎么做呢?一天夜里,他忽然悟出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道理,在半醒半睡之间,他觉得好像有人在跟自己说话,王阳明不禁一跃而起,大声呼叫,随从都被他的举动惊醒。

经此一悟,王阳明才明白了圣人之道就在于自己的内心,一味地向外人外物去求理是不
正确的。

从此以后,王阳明默记儒家经典“五经”,以验证自己所悟到的东西,最后发现相互吻合,便写下了《五经臆说》一书。

历史趣谈:王阳明遭宦官追杀跌人生低谷 因一卦象直面命途

历史趣谈:王阳明遭宦官追杀跌人生低谷 因一卦象直面命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王阳明遭宦官追杀跌人生低谷因一卦象直面命途
导语:若要说起宁波历史名人,王阳明绝对是标杆级的人物。

这位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儒家四哲的大学者,被公认为是集立德、立功、立
若要说起宁波历史名人,王阳明绝对是标杆级的人物。

这位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儒家四哲的大学者,被公认为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6月28日下午,在宁波市阅读学会举办的“悦读宁波”讲座上,王阳明的故事吸引了满屋子的听众。

原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上海社科院兼职研究员、现任宁波大红鹰学院阳明讲堂主持人的吴廷玉教授,与宁波市民分享了这位宁波古代“重量级”乡贤的奇闻轶事,尤其是这位旷世大儒与《周易》之间的渊源。

原来,《周易》这本堪称“国学巅峰”的奇书,竟是王阳明人生拐点的一枚指南针——
相逢
之前
它是传奇孔子为之倾倒
他是愤青天赋异禀而平步青云
《周易》是一个传奇,王阳明也是一个传奇。

《周易》给人的印象,大概总是奇绝诡异,深奥艰涩的。

吴廷玉说,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传说版本,比较主流的说法叫“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是上古、中古、近古。

上古时期的伏羲氏,创制了八卦图,中古时期的周文王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重点要说说孔子。

他可能是《周易》最忠实的粉丝了,不仅写读书笔记,还极力为易经点赞,叫“赞易”。

光点赞还不满足,孔子还写了十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