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合集下载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

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语录解读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于日俄战争中率领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全歼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被日本天皇授为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

在庆功宴上,面对众人的夸赞,他拿出自己的随身携带的印章,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何许人也?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主要成就有: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乃是一位文武全才。

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中的魏禧称赞: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阳明王阳明心学博大精深,笔者阅之后只觉许多以往感到疑惑之处,豁然开朗。

今日,写下笔者对于阳明公语录的一些浅见。

阳明公认为世间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所谓的名利也不过只有一线之长。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因此,阳明公立志活成圣贤。

王阳明那么,如何成为圣贤呢?阳明公认为,要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的行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良知即是独知时。

)这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的认识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和现代人所推崇的活在当下互相吻合。

阳明公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人的心本自一切具足(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这又和佛教的思想一致。

是否需要像普通的佛道修行者那样,通过避世的手段去修炼这颗心呢?阳明公认为并非如此,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做到知行合一(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

而且他认为,在红尘中修行,要比避世修行要难得多。

(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因为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的行为状态,所以,一旦犯了过错,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出来。

人不要怕犯错,犯了错能够改过来,还是能够恢复本心的。

人需要忏悔,但如果没有能力改过,也不要将悔恨的种子埋在心中,那样对自己不好。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5篇)第一篇: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一、王阳明简介王阳明即王守仁,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因为只有在老师讲到“唯心”的时候,王阳明才勉强露一次脸,所以一直为我们所忽略。

曾国藩大家颇为熟悉,他死后,有人写了付对联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因为只有王阳明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是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

很多名人或多或少受过王阳明的影响。

诸如:张居正、徐光启、李贽、黄宗羲、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等等。

所以,王阳明不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真实的王阳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接下来,让我们从下面三个片段切入,开始了解他。

二、真实的王阳明片段一: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1—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宴会上,面对着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近代的崛起,和王阳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阳明学对日本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

那段时间,日本人几乎人手一本记录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

片段二:蒋介石一生奉王阳明为精神导师,他曾经说过:“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去一座山上游玩,并在山上修建了别墅。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1905年,日本一代“战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以弱胜强,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日本天皇将他召回日本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在庆功宴会,他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在电车上经常看到日本人手捧王阳明的著作,时而细读,时而闭目做崇拜状,甚至手舞足蹈,对王阳明的崇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

自此,蒋介石也成了王阳明的忠实粉丝。

到底王阳明是何等了得的人物,使得我们的敌人对他推崇备至呢,又是何种原因使得王阳明墙里开花墙外红呢,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9) 汉族。

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学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和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曾国藩也是作为“中兴一代名臣”广为后人所知。

但提起王阳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

我个人认为 :王阳明无论从学术还是军事上都强于诸葛亮和曾国藩,但其知名度却较二人相差甚远,自有其历史和诸多方面原因所致。

其一、王阳明思想的唯心主义色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集大成之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

对后世影响深远。

乃至几百年后,有一位教育家深深地被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所折服,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印象:
明史:
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 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 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 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 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 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 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
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
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我就简单说,王守仁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个人 理想: 1、内圣、外王 2、文治、武功 3、立德、立功、立言 多少人都没达到这高度啊,孔夫子都பைடு நூலகம்行!而且这哥们还超 脱俗(例如新婚夜修道)、接地气(例如格竹三天、落第两 次)
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思想。 《传习录》可以说是包含了一大部分他的思想的一 部著作,但我还没看过也就不加陈述。我只知道他: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的思想指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从一个任 人欺辱的国家的国力迅速崛起。每个人对他的评价 都是很高的。
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 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 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 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 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 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

王阳明十句话-讲透心学精萃(释)

王阳明十句话-讲透心学精萃(释)

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出自《王阳明全集· 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

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二、“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取自《传习录》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故居前的石牌坊三、“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

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

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王阳明故居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

王阳明:智者也会读心术【阳明先生】历史上除了王阳明,没有哪一个人,能把学者、官员、统帅、教师各种角色都做到极致,他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哲学家,又是政绩卓著的官员,还能带兵打仗。

难怪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阳明山、阳明祠、阳明公园,也难怪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带上,总是系着一枚印章,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他在被贬贵州时曾在阳明洞中学习,后世便称他阳明先生、王阳明。

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心学”最重要的大师。

王阳明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他长期在平定地方叛乱的第一线上,并且患有严重的肺病,在56岁时辞世。

穆宗皇帝撰文纪念他时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王阳明是研究心灵的大师,想要了解心灵,就不能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在《传习录》中,人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都有一颗心,只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伟人和凡人的距离是那么的短,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至少是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和人格的人。

同时也会看到,要成为真正不平凡的人,需要走的路也很长,因为任何成就都要通过勤奋实践得来,学习和身体力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个道理,王阳明叫做“知行合一”。

一方面是明心见性,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内外结合,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阳明故事】良知是什么有个王阳明的学生,晚上睡觉的时候捉到一个贼,他就对贼讲:“你难道没有良知吗?为什么去做贼呢?”贼大笑起来,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天很热,他就对贼说:“你把上身的衣服脱光。

”贼照做了,他又说:“还是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呢?”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大好吧。

”他向贼大喝道:“这就是你的良知!”贼立即悔悟了,向这个学生磕了个头离开了。

这个学者用一句话激发了贼的良知。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

现象学视域中的阳明心学研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引言
异与这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性质。全书正由译者译成中文学;致良知 中图分类号:B5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12012)00—0124—08
我很想为这部著作找到一个主标题,它可以让一个并未谙熟中国哲学史的德语读者大致地理解此 书要讨论的主要是哪些问题。在副标题中我便可以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中再现中国哲学家用来陈述这里 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那些表达。可是,仅仅通过这种翻译,这些表达对于一个只熟悉欧洲哲学概念的读 者来说几乎还是无法理解的。 这个困难之所以出现,首先是因为我们在欧洲(即所谓西方)哲学中没有一个论题的标题是与那些 汉语讨论问题的意义完全相合的。这两方面精神联系之间的差异没有为这种一致提供可能。尽管如 此,那些汉语问题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也仍然不是无法理喻的。一方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具有 相似的、即便不是相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地深入到提出这些中国问题的中国精神历 史的联系之中,我们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的特点、特性。但在本书的标题中还无法给出这样一种说明。 这里的研究在许多年里都带有这样一个研究标题:“在中国哲学中关于良心(Gewissen)与良心构成 (Gewissensbildung)的一个讨论。”这里的“良心”(Gewissen)应当再现中文表达的“良知”[我一般用“原 初知识”(ursprttngliches Wissen)来翻译它],而“良心构成”(Gewissensbildung)则应当再现中文表达“致
我在这里并不像在历史书中时常见到的那样在儒学传统以内的一个特殊流派的狭窄意义上诠释这门心学在此意义上心学标志着以程颢陆九渊与王阳明为出发点的流派对立于程颐伊川10331107和朱熹的对秩序原则世界的习得理学而是将这个表达理解为对本己真实心的所有认识与习得这些认识与习得同样也可以在宋代以来的儒学内部的那第二个大流派中找到并且在那里处于恭敬的凝神敬概念的核心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谈谈“心学”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第一次知道王阳明是在政治课学习哲学的时候,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老师在讲主观唯心主义时狠狠地批判了他,我们一直定为王阳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在学历史的时候明朝的思想家,在脑海中我们认为王阳明一个皓首穷经的书呆子,没多大注意,课本上说的也很浅薄,并没有深入探究。

细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发现王阳明并还不是书呆子,反而还是个全才,不仅在哲学上,在文学、书法,甚至在导引术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更出人意料的是文武双全、武艺高强,军事上很有天赋,也是明朝的军事家,仅用三十五天的时间平叛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在历史上不乏文武双全的名人,像沈括、岳飞、辛弃疾等等,但是在立言立德立功都有成就的,恐怕很难再找第二人了吧!王阳明是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近代史,而且传至朝鲜半岛、日本,风靡东南亚。

当日本天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海战以劣势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面对一片赞美之词,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自己的腰牌示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

虽然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但是就其精华部分“致良知”、“知行合一”仍可为当今时代所学习。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对格物致知做出了新的解说,他认为“心即理”,认为人心中的里就是良知,除了良知在没有其他的知识。

20三北茶语第20期【一生伏首拜阳明】

20三北茶语第20期【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 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 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 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 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较 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附:王阳明军事成就(3)
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 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 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 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 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 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但宁王军队的 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 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 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 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 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 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 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 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2、扬善 必须知善而行善,知善体现、落实在行善的过程中,“不
成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王阳明思想——知行合一(3)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两面性。
很多贪官在法庭上,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我法律观念不强,
没有学好法”,仿佛做坏事是因为知的不够。 很多企业的员工或领导在犯错的时候,也会经常说,“对不起, 是我不懂。。。。”,仿佛懂了就一定不会错一样。 大家都清楚,我们中的很多人,做坏事或者做错误的事,并不是 因为知的不够,而是因为言行不一致,或者叫知行不合一。 意之发动便是行,也就是说,意念一产生,就是行了。 坏念头与坏心眼是知行合一的。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

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生平简历王守仁(1472 年-1529 年),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归本于儒,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其好友湛若水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 (《阳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亦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明儒学案》卷考亭,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

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稜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

朱熹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为崇祀朱熹,赐名考亭书院。

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世人称之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实,圣贤大儒道全而德备,都多能或者全能。

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只是有没有机会施展而已。

《论语》中,达巷党人就曾经称赞孔子:“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明宪宗成化年间,父王华,在成化中了状元,当时王守仁十岁,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其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 ,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年谱》一)各种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

据说他13 岁丧母,继母待他不好,他就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当时王阳明肯定不懂经权论,但这个孩子气“捉弄”,我觉得无意中符合权道。

因为动机既善,效果又好。

这个故事见于冯梦龙《智囊全集》,如下: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学习了《传习录》,看了王阳明的传,只有唯一的感叹:真乃神人也!最初接触王阳明初中,是看到他江西平叛的一段事迹,不过历史书上多称他王守仁。

感觉很不可思议,感叹这一代军神。

不过后来也慢慢释然了,明朝本来就是奇迹多发时期,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土木堡的朱祁镇,都是创造奇迹的人。

再后来接触到他的心学,觉得心学在美学上的成就很高,可是在哲学上有些令人费解。

近来读了《传习录》以后,有很多感触,体会到了心学不但在美学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哲学上也是成立的。

个人认为哲学重要的自圆其说和自成体系,至于对错,唯心唯物,主观客观,争了千年也没有定论。

心学可以自圆其说,有心即理的世界观,有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是完备的,可以用来指导人的,也是不能被同一性重复的推论推翻的。

所以哲学,关键不在对不对,在于信不信。

哲学探索世界,它的初衷应该是让人更好得生活,所以并不应在乎所谓门户之见。

如王先生所言: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其实这个认识本身就是心学的一部分,《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

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

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

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

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

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

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先生日:“所论大略亦是。

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

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试论王守仁的“心学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已从盗版全集换成了正版七卷,但不变的依然是对明朝那些为民请命的英雄拳拳敬佩之心,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王守仁。

他不仅普济世人,还开创了一门哲学“心学”。

通过这门学说,无数的有识之士吸收了他的所得所悟,为着世间的正义披荆斩棘。

正所谓,一个人伟大很难,带领一帮人伟大很难,但王守仁做到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在大家都把考取功名作为第一等事的时候,他却明确告诉老师他的理想是当圣贤。

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得出“大凡小时候就志向远大的人并为之奋斗的人以后都会干一番大事”的结论,而王守仁再一次的印证了。

当他发现“格物致知”也许有助于他找到成为圣贤的办法后,他积极实践,可带给他的除了病倒只有痛苦。

这不仅让我想起印度的讽刺电影《外星醉汉pk地球神》中pk苦苦寻找那个能帮助他的神所带给我的哽咽。

不过好在有心人,天不负,他们最后都解脱了,王阳明最终悟道,掌握成为圣贤需要洞悉万物的“道”,熔铸成他的“心学”,并以“知行合一”作为他的工具。

那么何为“知行合一”?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后来的学生聂豹更是对他的学生徐阶说:“心学之精要之处唯‘知行合一’四字而已,若融会贯通,自可修身齐家,安邦定国”。

也正是凭借这四字真言,当宁王叛乱时,王阳明保持冷静最终完美的解决危机;当官匪勾结,私挖银矿,鱼肉百姓时,徐阶放弃了说教,对里长许以更大的利益,危害当地十余年的盗祸就此解除;面对权势熏天的明朝第一奸臣严嵩,徐阶更是各种讨好,抛弃礼义廉耻,因为为了正义,为了对付眼前比自己城府深得多的人,只能比他更不要脸,最终所有的委曲求全得到了回报,他终于为死去的英雄们赢回了一个“斩立决”。

虽然明朝还是很黑暗,但从黑暗中成长起来的光明之学让我看到了一次次恶有恶报。

心学门人面对奸臣,面对小人,忍受侮辱,只是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惜以死相搏,其精神之伟大,每每想到今时之人,特别是所谓高官,但见严嵩,却总也看不到徐阶,哪怕是赵廷和也已绝迹,这到底是怎么了?所以当今之中国亟待重建心学之精神,即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谁一生俯首拜阳明?

谁一生俯首拜阳明?

谁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被日本人称为“军神”,因为一生打仗从未有过败绩,即使面临强悍的俄国,也数次击败俄国海军。

东乡平八郎做了了一块腰带,一直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阳明先生,号称古今三大圣人之一!是明朝最有能力实干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

所谓的著书,立言,立德的完人。

阳明先生最重要的启迪,是给后代人立了一个flag(标杆),也就是给自己定个目标,立个志向。

立什么志,做什么人阳明先生在授课教前,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其先立志,志不立,则事不成。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

只有这样,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不为外来事物所影响,专注于当下此刻你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1496年,王阳明在县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而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不屑的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句哲理(niu bi)让我肃然起敬。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得失心如此之重,如何成事,如何树立圣人楷模。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如何做到不卑不亢?人生中会遇到很多艰难,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

也就越要在意自己的修养,做到灭人欲,存天理,致良知,是格物。

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由阳明心学衍生出来的名言案例: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不管是阳明先生借书信误乱宁王猜疑他的手下,贻误战机,还是诸葛孔明利用大雾用草船借箭也好。

都在利用对方疑的心态,不一定要让对方相信,只要对方疑就存在漏洞,就有可乘之机。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传奇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2.5)。

《明史》曰:“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他历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明孝宗(朱祐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朝,弘治十二年,28岁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3357刀凌迟,“立皇帝”)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芸玉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

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茶陵派)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

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浙大董平教授《百家讲坛》:1 神奇少年2 另类青年3 挺身斗虎4 锦衣卫的追杀5 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6 王阳明升职记7 临危受命8 深山剿匪9 连环反间计10 攻心奇谋11 荒唐皇帝12 忍辱负重13 良知之教14 心中光明《古文观止》韩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欧阳修13篇,苏洵文4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4篇,曾巩2篇……共222篇,其中王阳明文3篇。

一生伏首拜阳明,领略“心学”精妙,活出圣人境界

一生伏首拜阳明,领略“心学”精妙,活出圣人境界

一生伏首拜阳明,领略“心学”精妙,活出圣人境界一生崇拜王阳明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学似乎已经过时。

孔孟之道似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

儒学的精华渐渐隐去,衍生的虚伪狡诈大行其道。

国人陷入空前的信仰危机。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像一群没头苍蝇。

西方哲学和宗教在中国终究水土不服。

本土的,道家空寂,墨家偏激,法家阴毒,纵横家只是术士。

国人无可信仰乎?明朝中叶,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横空出世。

他就是被称为儒家三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

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学的积极部分,创立了儒学的新学派-心学。

中国本可继续汉唐的强盛,成为当今世界列强之首。

可是由于外族的入侵,文化渐渐异化。

连心学也渐渐为国人所不知。

我们的邻居日本依靠心学为理论基础,有了明治维新,加上以后的飞速发展,以弹丸之地立于列强之中。

到了续接文化历史的时候了。

王阳明何许人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

人无外号不富,别人不起自己起,古人都这样。

故后人称之为:王阳明。

尊称:阳明先生。

他是浙江余姚人。

按今天我们填各种表格,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其先祖是晋代右将军王羲之,名门之后啊。

王羲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故王阳明的祖籍当为山东人。

其父曾做南京吏部尚书,退休后住在会稽。

按出生地填表,王阳明也许该填南京。

生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朝嘉靖七年(1529)。

不到60岁就没了,可见天才太劳心了,可叹。

需要说明的是,王阳明的生卒年代正是明朝的中叶。

明朝前期战乱初定,社会不算稳定。

加上朱元璋,朱棣这俩猛人,猛人治国不会太宽松。

明末又出几个混蛋皇帝(崇祯虽评价其聪明勤奋,但对大臣疑心太重,有心理病的嫌疑,故也在混蛋之列),社会动荡,老百姓不会好过。

明朝中叶,皇权较弱,内阁的权利很大,属于集体领导。

社会稳定,百姓富裕。

科技发达,军队强悍。

出过不少大能人大忠臣,像于谦,张居正等,也出过大奸臣严嵩等。

这也正常,忠奸是相生关系。

据说明朝军队大量装备火枪,称为“神机营”,大炮“佛狼机”类似今天的迫击炮。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大明第一猛人
• 明代有很多厉害的人物,给这些人物做过 一个排行榜。北京保卫战力挫瓦剌,扶大 厦之将倾的于谦应该排在第二名,这是因 为评定的标准由品行有两项:品行、才能。 • 朱元璋同志的政治问题和张居正同志的经 济问题。 • 但是他只能屈居第二,因为后来又出了个 更猛的。。。
王守仁
• 明宪宗成化年间,王守仁(1472-1529),汉族, 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故又称王阳明 ,王羲之之后。父王华,王华在明 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 随父移居北京。 • 《明史》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 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 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但五岁 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好个孩儿,可 惜道破”,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 了,王守仁这才说话。
宁王叛乱
• 宸濠之乱明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 (1519)六月起兵争夺皇位的叛乱事件。 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 后裔,弘治十年(1497)袭封于南昌。 • 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为谋得大宁诸 军的助战,哄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 下。”燕王即皇帝位后,宁王要求改封苏 州、钱塘等南方地方,均遭朱棣拒绝,宁 王与皇帝间的矛盾由此而生。
• 在位时间16年。初期宠信太监刘瑾,使司礼 监之权渐重于内阁。后宠信佞臣江彬等人,皆 赐其朱姓;喜好声色,建豹房以享乐;狂放不 羁,喜弄兵,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数至宣府、 塞北、江南等地巡游,致民间怨声载道。在位 期间,北直隶、江西、湖广、四川、陕西等地 民变纷起,宗室相继反叛。因过度荒淫,无子 嗣。31岁溺水得病而亡。
江西特产—土匪
• 解决卧底。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 衙门里的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 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 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 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保重身体, 你女朋友挺漂亮的,我们会经常去探望” 之类的客气话。 • “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 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 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刘瑾,廷杖四十,发配贵州龙场驿 (招待所)做驿丞(所长) 。刘瑾还打算 在半路上解决王所长。 • 王所长江滨“自杀”,安然逃脱。 • 卜算一卦:利在南方。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一生伏首拜阳明》内容概要:本书是第一本关于王阳明的心学大传,旨在让读者了解王阳明传奇人生,并领略其心学之精妙。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从而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王阳明的这首《蔽月山房》,受当时老师的影响,觉得唯心主义皆下品,于是错过了一个更加深入了解王阳明先生的时机。

真正开始对先生的伟大功绩关注,可能还是缘于那套轰动一时的历史普及读物《明朝那些事儿》。

在书中,当年明月如此评价王阳明:“他的光芒将冠绝当代,映照千古。

”1905年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东乡八平郎回到日本本土,在庆功宴会上,他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默不作声,只拿出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鹤阑珊的这本书的书名也自此而来。

在《一生伏首拜阳明》中,作者用诙谐生动,略带调侃的语气,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能够看到他童年时的贵人语迟,青年时的屡次落地、格物穷理,中年时的遭人陷害、龙场顿悟、平息叛军和老年时的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先生的生平故事在这本书中都有翔实丰富的描述,虽然对“心学”的介绍略少,但其实阳明先生的思想就蕴育在他传奇的一生当中。

比如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受到当权太监刘瑾的排挤,躲过了层层追杀,远赴偏远山区龙场驿站任职,在那里他缺衣少穿,生活艰苦,这种情况下,他先是悟进退之道、“生死之念”,之后才能透升上去达到对天理、性命的彻悟。

而正是这种心与理、人道与天命的贯通,王学才被人又评价为“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曾感悟道:“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一生伏首拜阳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

这 位 国学 宗 师 的 肺腑 之 言 ,更 足 以说 明
《传 习录 》这 部 巨 著对 中国 人 重拾 中华
文化 的重要 性 。
纵 观世 界 ,国与 国之 间 ,经 济与
科技 追来比去 ,似乎各有差距 ,人们只
看 到 社 会发 达 程 度 的 差距 ,却 没 有 看 到
这 些 差距 的短 暂 性 ,以及 社 会 发 展 的背
后 根 基 ,最 终 都 是 文化 根 源 主 宰 着 的 差
距。在每个 国家都拼命 的争取经济与科
技 发 达 的 同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只有 少数 国家 的 领 导 人
在思 考 何 为 “不能 ” ? 何 为 “不 为” ? 大多数人都生怕被人认为是 “不能” , 认为 只 有 经 济与 科技 的发 展 才能 强 大 自 己 .证 明 自己 .以为 强 大 后就 能 为所 欲 为 ,这 些 鼠 目寸光 的 逻辑 ,早 已渐 渐 露 出 自食 其 果 的衰 败 痕 迹 。 中 国 ,有 实 力 有能 力 ,却 肯 因 为社 会 综 合 问题 的解 决 与融 合 ,而 暂缓 迈 入 所 谓现 代 文明 的 发 达 ,这 是 中 华 老 祖宗 传 承 下 来 的 ,独 有 的 “不为” 的智慧 。
文 化.艺
一 生 伏 首拜 阳明
文 /明 阳
代 国学 宗 师钱 穆 说 :王 阳 明 的

《传 习录 》是 “中 国 人 、所有
人 必读 的 书” 。 王阳 明 自己是
一 个大学者 ,但他讲 的道理 ,却让 不读
书 的 人也 能 懂 ,他 的话 不 一 定 是讲 给 读
书人 听 , 不读 书 的 人也 能 听 。 发 自钱 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低首拜阳明——王阳明略论和良知学简说一、生平简历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归本于儒,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其好友湛若水说:“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正德丙寅(元年)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阳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亦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

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出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明儒学案》卷十)考亭,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

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稜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

朱熹晚年居此,建沧洲精舍。

宋理宗为崇祀朱熹,赐名考亭书院。

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世人称之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其实,圣贤大儒道全而德备,都多能或者全能。

向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只是有没有机会施展而已。

《论语》中,达巷党人就曾经称赞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明宪宗成化年间,父王华,在成化中了状元,当时王守仁十岁,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十一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其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年谱》一)各种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据说他13岁丧母,继母待他不好,他就买通巫婆捉弄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当时王阳明肯定不懂经权论,但这个孩子气“捉弄”,我觉得无意中符合权道。

因为动机既善,效果又好。

这个故事见于冯梦龙《智囊全集》,如下:“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

父官京师,公度不能免。

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

母晨兴,见而心悸。

他日复如之,母愈骇,然犹不悛也。

公乃于郊外访射鸟者,得一异形鸟,生置母衾内,母整衾,见怪鸟飞去。

大惧,召巫媪问之,公怀金赂媪,诈言:王状元前室责母虐其遗婴,今诉于天,遣阴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鸟是也。

后母大恸,叩头谢不敢,公亦泣拜良久。

巫故作恨恨,乃蹶然苏。

自是母性骤改。

”(冯梦龙《智囊全集》)更多迹象表明,王阳明是个早熟的孩子。

例如,他十五岁时出居庸关了解虏情、观察地势与逐胡儿骑射;于当年闻石和尚、刘千斤暴动即向朝廷献平乱方略;十七岁时新婚之夜入铁柱宫向道士扣问养生之说,十八岁时携夫人从江西归越途中,至广信向理学家娄一斋先生问学。

娄一斋向他讲了宋儒格物之学和“圣人必可学而至”义理,对影响很大《年谱》说他当时“遂深契之”。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当时武宗忙于游乐,刘瑾专权。

南京科道官戴铣(xiǎn)、薄彦徽等人因谏争而被逮系诏狱。

王阳明抗疏相救,结果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甦(苏)。

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年谱》)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

据《年谱》记载,当他躲过追杀后,曾有“远遁”的计划,但此时他却遇到了当年在铁柱宫相识的那位道士,他劝阳明说:“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越,何以应之?”于是阳明遂决定径往龙场驿所。

刘瑾的下场非常悲惨,自己被凌迟处死,亲属皆论斩。

这个宦官头子作恶多端,但最大的罪恶应是谋害王阳明。

另外一个太监叫张忠,曾受朱宸濠贿赂诱帝亲征,并对王阳明百般刁难,后来也是被人举发,处斩。

对于儒家圣贤,即使起意不良,也必遭天谴,何况付诸行动?自古以来,反孔反儒、毁圣害贤者都无好下场。

古人云,天道无亲,唯佑善人;又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圣贤无疑是人世间最大的德、最大的善人。

所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又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第七)有人说是盲目的自信,是迷信。

非也。

孔子必是心有心灵感应,必有实证,才出此言。

如果王阳明真的被刘瑾害死,就没有了后来的龙场无道,那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瑾成就了王阳明和良知学。

刘瑾伏罪后,王阳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受到兵部尚书王琼(qióng)赏识,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表现王阳明用兵之神:“王文成与宁王战,尚锐。

值风不便,我兵少挫。

急令斩取先却者头,知府伍文定等立于铳炮之间,方奋督各兵殊死抵战。

贼兵忽见一大牌,书‘宁王已擒,我军毋得纵杀。

’一时惊扰,遂大溃。

次日,贼兵既穷促,宸濠思欲潜遁,见一渔船隐在芦苇之中,宸濠大声叫渡,渔船移棹请渡,竟送中军,诸将尚未知也,其神运每如此。

”王阳明之神,更加衬托了宁王之蠢,不能成事是意料之中的。

宁王兵败被执,见到王阳明,居然呼道:“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降为庶民,可乎?”王阳明答:“有国法在。

”据冯梦龙《智囊》介绍:“宁藩既获,圣驾忽复巡游,群奸意叵测,阳明甚忧之。

适二中贵至浙省,阳明张宴于镇海楼。

酒半,屏人去梯,出书简二箧示之,皆此辈交通逆藩之迹也,尽数与之。

二中贵感谢不已。

阳明之终免于祸,多得二中贵从中维护之力。

脱此时阳明挟以相制,则仇隙深而祸未已矣。

”(冯梦龙《智囊全集-通简卷三-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叛被王阳明擒获后,武宗忽然又想以圣驾亲征为名到南方巡行游乐,朝内奸人们对此各怀鬼胎,王阳明对此十分忧虑。

正好有两个太监来到浙江,王阳明在镇海楼设宴招待他们。

酒宴进行一半时,王阳明屏去侍从,去掉楼梯,拿出两箱信函让他们两个看,都是他们和宁王来往的书信,他把书信全部交还给他们。

两个太监感激不尽。

这个故事体现了王阳明的通情达理、仁恕宽容和通权达变。

良知是大道德,也是大智慧,是德智的高度统一。

真可谓智勇足以克敌,明哲足以保身。

以德服人,包括以力,但更重要的是以理、以礼、以情,王阳明对“二中贵”,就是以情服之、感之。

当然,这个情,并不违理。

江彬等人忌妒王阳明的功劳,散布留言说,王阳明开始是朱宸濠同谋,在知道皇上要征讨后,才擒拿宁王朱宸濠以洗脱罪名。

江彬等人还想要一并擒拿了王阳明以作为自己的功劳。

面对此等违天灭礼、荒天下之大唐的荒唐事,王阳明感到万分棘手。

武宗皇帝此前曾从南京派来杭州一位太监张永,王阳明知其是忠心体国之人,便与他合计如何应对此事。

张永说,顺着皇上的意思,让皇上获得擒拿宁王的威名,才有挽回此事于万一的可能;否则,若是逆着皇上的意思来,只能白白地激起小人们的怒气,毫无裨益。

王阳明于是将宁王交给张永带给驻跸南京的武宗,以阻止武宗到江西去上演这幕活剧,并重新递上捷报,将擒拿宁王的功劳全部归了总督军门,然后称病躲到了净慈寺中。

张永回到南京,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阳明忠心,并告诉武宗王阳明让功以避祸的意图。

武宗皇帝这才醒悟过来。

王阳明的大祸也就免去了。

王阳明因平定“宸濠之乱”和江西贵州广西匪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不久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良知学。

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临终之际,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

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两个人诸葛亮、王阳明,半个人指曾国藩。

这话当然不对,先秦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多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其中最优秀者。

不过,王阳明确实值得这样推崇。

功业姑不论,在立德立言三方面,王阳明都远超诸葛亮和曾国藩。

王阳明的门徒遍及各地。

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的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日本三岛毅博士的一句诗“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二、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在这里,他对儒家义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践履,一天半夜里,忽有大觉悟,思想有所转变与超越,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据《年谱》描述:“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中,蛇虺魍魉,虫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屋以居。

”除自然和生存环境险恶之外,政治环境同样险恶,“时瑾憾未已”,刘瑾怀恨未已。

阳明“自计得失荣辱皆得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日夜端居澄然,以求静一。

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对于“龙场悟道”古今各家论说很多,视之为是王阳明学术生涯与生命历程的转折点。

阳明本人于7年后对这次颇有传奇色彩的悟道过程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niè疲倦义),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通过龙场悟道,不仅忧谗畏讥的悲愤凄凉的心态得到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其学术还是生活都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阳明在其《玩易窝记》中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过程:“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

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措,孓然其若株。

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zu 淤yu(形容糟粕)出焉,精华入焉,如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

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