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特征周期与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特征周期与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区别

1. 定义

设计特征周期:(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是用于结构设计计算的周期。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也称特征周期、卓越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

2.区别

《抗震规范》中的设计特征周期,考虑了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远近,相对于旧版《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略有降低。而根据《抗震规范》中图5.1.5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周期越小,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地震力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抗震规范》中的设计特征周期取值相对于旧版《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较为保守。

可能是考虑到二者的冲突,2015年的新版《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将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小,与《抗震规范》中的设计特征周期较为接近。

而2015年的新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大,从而增大了地震力,也增加了结构的安全度。

3.一般知识。

地震反应谱

英文名称: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下图)。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2)或Gal (gal=10mm/s^2),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而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