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德意志民族复兴之路的析与辨—读《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句话,我作为维护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唯一手 段提出的建议,就是完全改变迄今的教育制度。” (第98页)
(二)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大特点
1.消灭自由意志培养善良意志 2.通过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信仰 3.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
1.消灭自由意志培养善良意志 “一切教育都以塑造一种坚定果断、不屈不挠的 性格为宗旨,这种性格不再是变化的,而是永远 存在的,并且只能像它存在的那样存在。如果教 育不以这样一种性格为宗旨,那它就不成其为教 育。”(第25页) 故新的教育应当摒弃旧教育的不足,应消灭自由 意志,以培养学子们坚定不移的性格和善良意志 为首要特征。
得依靠这种自动性,就会学到所学的东西。”(第30页)
2.塑造坚定不移的独立性格 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特别是在面对异 族侵略的困境下,一定要坚持精神的独立性,即 使人的肉体被奴役,但是精神一定要独立。 “我们可不要使我们的精神同我们的肉体一起卑 躬屈膝、俯首就擒„„我们必须立刻成为我们本 来就应当成为的德意志人。我们不应当使我们的 精神屈服。”(第186页)
3.建立新型教育机构 旧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如果 不与以往一刀两断,就必然会导致下一代的堕落, 建立一套真正的教育机以给孩子们创造纯净的环 境就显得极为必要。 建立真正的教育机构首先要起草关于这些教育机 构的内部组织法规,但更主要的是要明确新教育 机构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在新教育机构中要把学 习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由于只接受普通民族教育 的人注定要成为劳动阶层,把这些人培养成能干 的劳动者,无疑是新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
二是语言的变化方面,德意志民族保持和发展了 本民族的原始语言,而其他民族吸收了外族语言, 并逐渐按照他们的方式改造了这种语言。 这两种差别中,家乡的变化无关紧要,只有语言 的变化才对德意志民族产生实质影响,是语言塑 造了一个民族。
他鲜明地指出了放弃自己的语言对一个民族造成 的危害:“当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采用已 发达到足以指称超感性东西的外族语言的时候, 就产生了与迄今所述的一切完全相反的结果。” 即放弃本民族语言的民族,在面对外族语言时学 到的只是一种僵死的语言,获得的也只是外来文 化平淡、僵死的历史,而绝不是固有的文化。 这样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生命各行其道,互不相干, 并且作风懒散、随遇而安,有教养的阶层与民众 相分离,无非是把民众视为实现他们计划的工具。 (第62页)
(一)坚持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
放弃民族语言的危害性: “当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 语言,采用已发达到足以 指称超感性东西的外族语言 的时候,就产生了与迄今所 述的一切完全相反的结果”
费希特在书中阐述了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民族存在 的明显差别:
一是家乡的变化方面,德意志民族一直居住在原 初居住的地方,而其他民族迁徙到了别处;
2.通过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信仰 在费希特看来引导学子们“达到真正宗教的教育 是新教育的最后一项任务”(第42页)。 这是因为在经历学校教育之后,学子们的社会状 况将由一个简单的阶段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也会 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宗教教育正是培养学 子们的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培养学子 们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
作者简介
约翰· 戈特利布·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
德国哲学家,是自康德的著
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
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费希特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的拉梅诺 , 1780年进入耶拿大学神学院。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 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 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
3.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 民族教育并非空中楼阁,它也要与现实中已经存 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实效。那么新德意志 民族教育应当同现实中存在的哪个点连接起来呢? 费希特认为: “应当同约翰·海因利希·裴斯泰洛齐所发明和 倡导,并且在他的眼下已经实施成功的教学联系 起来。”(第144页)
裴斯泰洛齐基于对可怜的、无人关心的民众的爱, 所倡导的是普通民众的教育。他想帮助民众懂得 接受知识,让他们学会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以尽 快的让那些最贫困的孩子离开学校就业。 虽然裴斯泰洛齐的民众教育可以让那些最贫困的 孩子离开学校就业,但学子们的课程并没有学完, 在工作后还是要补上中断的课程。费希特指出这 是半途而废的教育,“只要半途而废的教育继续 存在,阅读和写作在单纯的民族教育中就毫无益 处。”(第148页)
1.学习应有能动性和自觉性 2.塑造坚定不移的独立性格
3.建立新型教育机构
4.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重任
1.学习应有能动性和自觉性
“每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学子,不论天赋差异如何,一律毫无例外,
纯粹为了学习本身,
而不是出于其他原因, 都在兴致勃勃的学习 直接激励学子们的学 习自动性,把它当作
一切认识的基础,使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权基础》等。
1807年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
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
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
校长。费希特于1814年1月27日逝世。
本书简介
这部作品发表于1808年5月中旬,囊括了从1807 年12月至1808年3月费希特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 演讲。这段时期正值拿破仑横行肆虐欧洲的顶峰, 法军于 1806 、 1807 年间占领了柏林,德意志也 处在法国的“保护”之下。被异族的占领和统治 极大的刺痛了费希特,在此情势下他发表了《对 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旨在激发德意志人的民族 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并鼓舞德意志人为寻 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而奋斗。这部作品也 被他的同胞视为是“新的德意志民族性的‘精神 发起者’之一和德意志精神的最宝贵成果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塑造自己的性格,因为‘具有性格’ 和‘是德意志的’,这两者无疑是意义相同的。” (第186页)
塑造德意志人的性格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只读圣贤书,一定要关心时政和时代的发展。
“一切高尚的思维必定想以自己的方式直接干预 当前的时代,准确确确实实生活在高尚的思维中, 谁就同时也生活在当前的时代中„„那种对我们 眼下所发生的事情漫不经心的态度和把可能产生 的注意力人为地引向其他事物的做法,可以说是 我们的独立性的敌人最期望遇到的情况。”
(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性
19世纪初期,在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国家发展较 为落后的背景下,出现了丧失民族自信心的崇洋 媚外现象,他教育国人要有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 心,不要妄自菲薄,德意志人决不比外国人差, 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德意志人合乎自然,外国人随意和矫揉造作, 这是双方根本的不同点。”(第79页) “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 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 做一个民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民族有 真正的和合理的爱。”(第120页)
“一个真正的德意志人只有为了做德意志人、永 远做德意志人和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德意志人, 才会愿意活着。”(第132页)
(三)要有为民族独立的献身精神
通过阐述古代德意志人反抗被罗马人统治的斗 争史,费希特总结道德意志人的祖先并非是为了 自己的极乐而斗争,“他们斗争是为了他们的孩 子们、他们尚未出世的子孙们和所有尚未出世的 后人们的极乐”。(第131页)
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费希特并不局限 于这种容易与有教养的高等阶层形成对立的民众
教育,而是主张一种自始自终、有教无类的民族
教育。在民族教育下,只要教育没有最终结束,
学子们必须冒着风险一直无条件的接受教育,只
有到教育完全结束的时候,才把生活就业的技艺 作为教育的最后一件礼物传授给他们。
(三)民族教育的实现路径
本书主线
综观本书,我认为民族教育和民族主义是贯穿始 终的两条主线,也是实现德意志民族复兴的两条 基本路径。 民族教育重在提升德意志人的整体素养,为实现 民族独立培养起新的人才。 民族主义旨在提高德意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树立起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奋斗精神。
一、民族教育培养德意志民族复兴新人
新教育的鲜明特点和真正本质 “新教育必须按照一种确实可靠、普遍有效的规 则,培养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在人心中培养 坚定不移的善良意志的这样一种确实可靠、深思 熟虑的做法,应当是我所提倡的那种教育方法, 而这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首要特征。”(第26页) “在于它是培养学子们去过纯粹伦理生活的一种 经过深思熟虑的、确实可靠的技艺。”(第39页)
解决其余大多数的支出,而且只要它承担了这项 支出,它不久就只会拥有这项唯一的重要支出 了„„如果国家普遍实施我们建议的民族教育, 那么由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受到了这种教育, 国家从此刻起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军队了, 而是在他们那里就得到了一支在任何时代都还没 有见到过的军队„„国家一旦需要,就能召唤他 们,将他们武装起来,并且可以肯定,没有任何 敌人能够打垮他们。”(第171-172页)
4.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重任 民众教育即公共教育,历来不受德意志国家的重 视,国家总是以没有钱为由对公共教育不支持, 国家对新的民族教育态度估计也会如此。 为了改变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态度,费希特枚举了 诸多理由劝说国家承担起民族教育的重任。他苦 口婆心的劝诫道:“关于国家怀疑自己是否也有 能力担负民族教育的费用,但愿我们能够使它相 信,它将通过这项唯一的支出,以最经济的方式
德意志民族复兴之路的析与辨
——读《来自百度文库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王华伟]
读书体会
对于这部历史名著,必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 会和理解。对于这部书的完整的述评,梁志学先 生在本书的序言部分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这里我不想对本书的每章每节每句话作出重新阐 释,因为书中某些语句对我来说确实“晦涩难 懂”,这可能既有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作者的 用语或思维太过精深,更可能是自己理解水平的 有限。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本书总体思想的把握和 理解,因此这里我主要想谈的是读完此书,最为 深刻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正如费希特指出 “宗教不是实践的„„而仅仅是一种认识„„仅 仅是使人完全明白和理解他自己,回答他所能提 出的最高问题,给他解决最后的矛盾,从而把完 备的自洽性和彻底的明晰性带到他的知性中。宗 教是人完全摆脱一切外来束缚的解救和解放,所 以,宗教毕竟对人负有教育责任,是人应该不抱 任何其他目的,而直截了当地得到的某种东西。”
费希特所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教育 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可视为是 教育兴国思想的一种前瞻性尝试,对推动普鲁士 教育改革和实现德意志民族复兴功不可没。
(一)实行民族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能够拯救德意志独立性的,绝对仅仅是教育, 而不是其他可能拥有的手段。”(第141页)
在外族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维护德意 志民族生存就必须改变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新的 民族教育。
二、民族主义塑造德意志民族复兴精神
如果说民族教育重在德意志“人”的培养,那么 民族主义更注重德意志“精神”的培育。
费希特主张的民族主义反对崇洋媚外和自暴自弃 的自卑主义,旨在增强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和自 信心,在客观上也重塑了德意志人虔诚正直勇于 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献身精神。费希特的民族主 义主张,对于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形塑和民族独立 的实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极乐”指的就是独立自由。为了实现德 意志的独立自由,德意志的祖先宁可玉碎,不为 瓦全。他们要么为了维护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要 么在沦为罗马奴隶之前死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 条出路。
“自由对他们来说就在于,他们仍然不失为德意 志人,他们继续按照他们特有的精神,独立地、 真正地决定自己的事务,也在自己的发展中同样 按照这种精神前进,并且他们也将这种独立性传 给自己的后人。”(第132页) 作为德意志民族里面任何一个高尚的人,要尊重、 信赖和喜爱自己的民族,要有为自己的民族活动、 效力和献身的精神。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了 挽救他的民族,甚至牺牲自己在所不惜。只要具 备了这种为了独立自主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这 个民族必定会战胜像古罗马军队那样强悍的民族。
(二)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大特点
1.消灭自由意志培养善良意志 2.通过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信仰 3.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
1.消灭自由意志培养善良意志 “一切教育都以塑造一种坚定果断、不屈不挠的 性格为宗旨,这种性格不再是变化的,而是永远 存在的,并且只能像它存在的那样存在。如果教 育不以这样一种性格为宗旨,那它就不成其为教 育。”(第25页) 故新的教育应当摒弃旧教育的不足,应消灭自由 意志,以培养学子们坚定不移的性格和善良意志 为首要特征。
得依靠这种自动性,就会学到所学的东西。”(第30页)
2.塑造坚定不移的独立性格 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特别是在面对异 族侵略的困境下,一定要坚持精神的独立性,即 使人的肉体被奴役,但是精神一定要独立。 “我们可不要使我们的精神同我们的肉体一起卑 躬屈膝、俯首就擒„„我们必须立刻成为我们本 来就应当成为的德意志人。我们不应当使我们的 精神屈服。”(第186页)
3.建立新型教育机构 旧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如果 不与以往一刀两断,就必然会导致下一代的堕落, 建立一套真正的教育机以给孩子们创造纯净的环 境就显得极为必要。 建立真正的教育机构首先要起草关于这些教育机 构的内部组织法规,但更主要的是要明确新教育 机构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在新教育机构中要把学 习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由于只接受普通民族教育 的人注定要成为劳动阶层,把这些人培养成能干 的劳动者,无疑是新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
二是语言的变化方面,德意志民族保持和发展了 本民族的原始语言,而其他民族吸收了外族语言, 并逐渐按照他们的方式改造了这种语言。 这两种差别中,家乡的变化无关紧要,只有语言 的变化才对德意志民族产生实质影响,是语言塑 造了一个民族。
他鲜明地指出了放弃自己的语言对一个民族造成 的危害:“当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采用已 发达到足以指称超感性东西的外族语言的时候, 就产生了与迄今所述的一切完全相反的结果。” 即放弃本民族语言的民族,在面对外族语言时学 到的只是一种僵死的语言,获得的也只是外来文 化平淡、僵死的历史,而绝不是固有的文化。 这样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生命各行其道,互不相干, 并且作风懒散、随遇而安,有教养的阶层与民众 相分离,无非是把民众视为实现他们计划的工具。 (第62页)
(一)坚持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
放弃民族语言的危害性: “当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 语言,采用已发达到足以 指称超感性东西的外族语言 的时候,就产生了与迄今所 述的一切完全相反的结果”
费希特在书中阐述了德意志民族与其他民族存在 的明显差别:
一是家乡的变化方面,德意志民族一直居住在原 初居住的地方,而其他民族迁徙到了别处;
2.通过宗教教育培养宗教信仰 在费希特看来引导学子们“达到真正宗教的教育 是新教育的最后一项任务”(第42页)。 这是因为在经历学校教育之后,学子们的社会状 况将由一个简单的阶段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也会 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宗教教育正是培养学 子们的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培养学子 们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
作者简介
约翰· 戈特利布·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
德国哲学家,是自康德的著
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
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费希特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侯国的拉梅诺 , 1780年进入耶拿大学神学院。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 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 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
3.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 民族教育并非空中楼阁,它也要与现实中已经存 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实效。那么新德意志 民族教育应当同现实中存在的哪个点连接起来呢? 费希特认为: “应当同约翰·海因利希·裴斯泰洛齐所发明和 倡导,并且在他的眼下已经实施成功的教学联系 起来。”(第144页)
裴斯泰洛齐基于对可怜的、无人关心的民众的爱, 所倡导的是普通民众的教育。他想帮助民众懂得 接受知识,让他们学会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以尽 快的让那些最贫困的孩子离开学校就业。 虽然裴斯泰洛齐的民众教育可以让那些最贫困的 孩子离开学校就业,但学子们的课程并没有学完, 在工作后还是要补上中断的课程。费希特指出这 是半途而废的教育,“只要半途而废的教育继续 存在,阅读和写作在单纯的民族教育中就毫无益 处。”(第148页)
1.学习应有能动性和自觉性 2.塑造坚定不移的独立性格
3.建立新型教育机构
4.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重任
1.学习应有能动性和自觉性
“每个接受这种教育的学子,不论天赋差异如何,一律毫无例外,
纯粹为了学习本身,
而不是出于其他原因, 都在兴致勃勃的学习 直接激励学子们的学 习自动性,把它当作
一切认识的基础,使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权基础》等。
1807年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
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
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
校长。费希特于1814年1月27日逝世。
本书简介
这部作品发表于1808年5月中旬,囊括了从1807 年12月至1808年3月费希特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 演讲。这段时期正值拿破仑横行肆虐欧洲的顶峰, 法军于 1806 、 1807 年间占领了柏林,德意志也 处在法国的“保护”之下。被异族的占领和统治 极大的刺痛了费希特,在此情势下他发表了《对 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旨在激发德意志人的民族 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并鼓舞德意志人为寻 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而奋斗。这部作品也 被他的同胞视为是“新的德意志民族性的‘精神 发起者’之一和德意志精神的最宝贵成果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必须塑造自己的性格,因为‘具有性格’ 和‘是德意志的’,这两者无疑是意义相同的。” (第186页)
塑造德意志人的性格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只读圣贤书,一定要关心时政和时代的发展。
“一切高尚的思维必定想以自己的方式直接干预 当前的时代,准确确确实实生活在高尚的思维中, 谁就同时也生活在当前的时代中„„那种对我们 眼下所发生的事情漫不经心的态度和把可能产生 的注意力人为地引向其他事物的做法,可以说是 我们的独立性的敌人最期望遇到的情况。”
(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性
19世纪初期,在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国家发展较 为落后的背景下,出现了丧失民族自信心的崇洋 媚外现象,他教育国人要有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 心,不要妄自菲薄,德意志人决不比外国人差, 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德意志人合乎自然,外国人随意和矫揉造作, 这是双方根本的不同点。”(第79页) “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 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 做一个民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民族有 真正的和合理的爱。”(第120页)
“一个真正的德意志人只有为了做德意志人、永 远做德意志人和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德意志人, 才会愿意活着。”(第132页)
(三)要有为民族独立的献身精神
通过阐述古代德意志人反抗被罗马人统治的斗 争史,费希特总结道德意志人的祖先并非是为了 自己的极乐而斗争,“他们斗争是为了他们的孩 子们、他们尚未出世的子孙们和所有尚未出世的 后人们的极乐”。(第131页)
民族教育是民众教育的延伸——费希特并不局限 于这种容易与有教养的高等阶层形成对立的民众
教育,而是主张一种自始自终、有教无类的民族
教育。在民族教育下,只要教育没有最终结束,
学子们必须冒着风险一直无条件的接受教育,只
有到教育完全结束的时候,才把生活就业的技艺 作为教育的最后一件礼物传授给他们。
(三)民族教育的实现路径
本书主线
综观本书,我认为民族教育和民族主义是贯穿始 终的两条主线,也是实现德意志民族复兴的两条 基本路径。 民族教育重在提升德意志人的整体素养,为实现 民族独立培养起新的人才。 民族主义旨在提高德意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心,树立起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奋斗精神。
一、民族教育培养德意志民族复兴新人
新教育的鲜明特点和真正本质 “新教育必须按照一种确实可靠、普遍有效的规 则,培养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在人心中培养 坚定不移的善良意志的这样一种确实可靠、深思 熟虑的做法,应当是我所提倡的那种教育方法, 而这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首要特征。”(第26页) “在于它是培养学子们去过纯粹伦理生活的一种 经过深思熟虑的、确实可靠的技艺。”(第39页)
解决其余大多数的支出,而且只要它承担了这项 支出,它不久就只会拥有这项唯一的重要支出 了„„如果国家普遍实施我们建议的民族教育, 那么由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受到了这种教育, 国家从此刻起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军队了, 而是在他们那里就得到了一支在任何时代都还没 有见到过的军队„„国家一旦需要,就能召唤他 们,将他们武装起来,并且可以肯定,没有任何 敌人能够打垮他们。”(第171-172页)
4.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重任 民众教育即公共教育,历来不受德意志国家的重 视,国家总是以没有钱为由对公共教育不支持, 国家对新的民族教育态度估计也会如此。 为了改变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态度,费希特枚举了 诸多理由劝说国家承担起民族教育的重任。他苦 口婆心的劝诫道:“关于国家怀疑自己是否也有 能力担负民族教育的费用,但愿我们能够使它相 信,它将通过这项唯一的支出,以最经济的方式
德意志民族复兴之路的析与辨
——读《来自百度文库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王华伟]
读书体会
对于这部历史名著,必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 会和理解。对于这部书的完整的述评,梁志学先 生在本书的序言部分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这里我不想对本书的每章每节每句话作出重新阐 释,因为书中某些语句对我来说确实“晦涩难 懂”,这可能既有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作者的 用语或思维太过精深,更可能是自己理解水平的 有限。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本书总体思想的把握和 理解,因此这里我主要想谈的是读完此书,最为 深刻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正如费希特指出 “宗教不是实践的„„而仅仅是一种认识„„仅 仅是使人完全明白和理解他自己,回答他所能提 出的最高问题,给他解决最后的矛盾,从而把完 备的自洽性和彻底的明晰性带到他的知性中。宗 教是人完全摆脱一切外来束缚的解救和解放,所 以,宗教毕竟对人负有教育责任,是人应该不抱 任何其他目的,而直截了当地得到的某种东西。”
费希特所提出的民族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教育 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可视为是 教育兴国思想的一种前瞻性尝试,对推动普鲁士 教育改革和实现德意志民族复兴功不可没。
(一)实行民族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能够拯救德意志独立性的,绝对仅仅是教育, 而不是其他可能拥有的手段。”(第141页)
在外族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维护德意 志民族生存就必须改变旧的教育制度,实行新的 民族教育。
二、民族主义塑造德意志民族复兴精神
如果说民族教育重在德意志“人”的培养,那么 民族主义更注重德意志“精神”的培育。
费希特主张的民族主义反对崇洋媚外和自暴自弃 的自卑主义,旨在增强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和自 信心,在客观上也重塑了德意志人虔诚正直勇于 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献身精神。费希特的民族主 义主张,对于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形塑和民族独立 的实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极乐”指的就是独立自由。为了实现德 意志的独立自由,德意志的祖先宁可玉碎,不为 瓦全。他们要么为了维护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要 么在沦为罗马奴隶之前死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 条出路。
“自由对他们来说就在于,他们仍然不失为德意 志人,他们继续按照他们特有的精神,独立地、 真正地决定自己的事务,也在自己的发展中同样 按照这种精神前进,并且他们也将这种独立性传 给自己的后人。”(第132页) 作为德意志民族里面任何一个高尚的人,要尊重、 信赖和喜爱自己的民族,要有为自己的民族活动、 效力和献身的精神。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了 挽救他的民族,甚至牺牲自己在所不惜。只要具 备了这种为了独立自主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这 个民族必定会战胜像古罗马军队那样强悍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