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性别可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性别可以选择
前些日子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个英国家庭有一对兄妹,哥哥叫Russie,比妹妹Aly年长三岁。这一对兄妹同时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怀疑。妹妹Aly在15岁那年鼓起勇气告诉父母,其实她更想做一个男人。在此后不久,哥哥也告诉父母,其实他想做一个女人。这对兄妹的父母宽容地接纳了真实的兄妹,从此这对兄妹变成了姐弟。这则消息让网友众说纷纭,虽然如今的社会已经比过去包容了许多,但是彻底放下芥蒂接受变性,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很难。其中,很多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个群体。在此必须得向大家介绍“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这个现象。要认识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先认识几个概念。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性别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性别。What?性别还有什么
好了解的,不就是男和女吗?除了决定性别的生理特征之外,就是与之相符的性格行为嘛,比如TA如果是男人,那就会
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反之亦然。
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其实生理特征并不是一个人性别的决定性因素。在西方的学术界,性别分为两个概念: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
生理性别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他的生理特征是男性还是女性;而社会性别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男性还是女性。简单地说,生理性别是一个人的生理状态,社会性别是一个人的行为特点。学者们发现,生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会性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
不是所有人的性别行为都是由生理性别直接导致,且与之一致的。
有些时候,人们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相悖存在的。所以,才出现了上文我们提到的例子。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觉得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符的人,都想去做变性手术,但是有少数一部分的人,急切渴望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相符合,通过变性手术让自己的生理性别特征与自我认同的性别相符。
正确认识“性别焦虑”
总的来说,“性别焦虑”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和个人
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性别严重不一致。如前面的例子,那一对兄妹认为自己的社会性别和自己的生理性别便完全相
悖――哥哥认为自己应该是女性,而妹妹认为自己应该是男性,从而通过变性让自己的生理特征改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性别。值得注意的是,性别焦虑的判定有着明确的标准,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下《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5》中所定
义的性别焦虑的大致内容:
个人的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性别与其生理性别有着非常
明显的不一致,并且这种状态持续至少六个月以上;一个人强烈地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因为自己的生理性别与TA 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性别有着极其显著的不一致;或者TA极其渴望拥有异性的身体;或者TA并不想通过变性手术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却强烈地渴望自己在生活中被当成异性对待。比如说一个人生来是女性,但她认为她的性别应该是男性。她可能会很渴望通过医疗手段,让自己的生理性别由女性变成男性;或者她并非想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很渴望在社会生活中被他人当作男性来对待,或者不以女性的社会角色来要求她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理现象,而身边的人不能包容和接纳TA,会使TA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以至于严重影响这个人的社交能力,无法完成学业,无法处理好家庭关系,无法正常工作……一般如果一个人在临床上出现以上的心理现象,经过严格的心理测试后可以被认定为性别焦虑。当一个人被认定有性别焦虑,可以通过一些医学手段,比如说荷尔蒙治疗或者变性手术帮助这些人改变他们的性别从而降低他们的内心焦虑和痛苦。然而社会的不理解和他人的嘲讽却是他们心中最根深蒂固的痛,这种痛苦并不是靠医疗手段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任何年龄都可能产生性别焦虑
2015年年底,英国邮报报道了一位3岁英国小男孩
Daniel,在厕所拿着剪刀想要让自己变成小女孩。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顺从了他的心声开始把他打扮成小姑娘。正如Daniel一样,有的人是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有了“性别焦虑”,他们可能在2-4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符合,而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而如前文介绍的兄妹变姐弟的故事,另一些人则是从青少年时期或者成年后才产生的“性别焦虑”。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性别焦虑”,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因为有性别焦虑的人,、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不相符而苦恼,他们更多的内心痛苦来自于外界的不解和他人的歧视。
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
几千年以来,我们对性别有着刻板的认知,我们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应有的行为表现有了既定的标准。然而,即使没有“性别焦虑”,又有多少人一定能做到自己的行为随时随地都“像个女人”或者“像个男人”?有一部叫做《粉红男孩》的日剧便讨论了这个问题:男主角在父母和学校老师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才貌双全的优秀学生,他剑道空手道柔道通通第一,能文能武,充满男子汉气概。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男神”级的人物却拥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小秘密,那就是,其实他是一个心思细腻温柔,女红、烹饪样样拿手,喜欢一切可爱事物,少女心
爆表的“粉红男孩”。因为害怕辜负外界的期望,他虽然钟情于一切“粉红系”的东西,但却不敢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来,并顺从着父母的心愿,当着有泪不轻弹的“硬汉”……请你想一想,你是不是曾经碰到过跟这位“粉红男孩”类似的情况――考虑到自己的性别“不允许”,不得不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长期生活在一个被性别准则约束的环境里,我们也会被潜移默地化形成一套评判别人的准则。
在2013年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把“性别认同障碍”改成“性别焦虑”就是本着人本主义的精神,从学术上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学的“现象障碍化”,更多地,还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抛开刻板的“性别准则”,理解并包容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