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藏
6.10 岩性油气藏主要类型
第六章圈闭及油气藏的类型6.10 岩性油气藏主要类型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而造成圈闭条件。
泌阳凹陷双河湖底扇砂体前缘尖灭带在斜坡带背景之上,湖底扇砂体的每一个朵叶都相应地形成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泌阳凹陷双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据胡见义等,1991)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前苏联北高加索迈科普油区卡杜辛油田中的第三系渐新统砂岩尖灭油气藏(据A.I.Levorsen)储集层为透镜型或不规则型,四周为非渗透地层所限的油气藏。
◆特点①油气分布受砂体四周不渗透层控制、透镜状。
②油质轻;①与河道砂坝有关的:带状、剖面透镜状;②与三角洲有关的:前三角洲区;③与岸带有关的。
◆类型二、透镜体油气藏马岭古河道岩性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东营凹陷营11砂岩透镜体油藏平面及剖面图二、透镜体油气藏东辛油田营11地区:我国东部盆地最大的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透镜体为浊积砂体,分布于沙三段烃源岩层系中。
东营凹陷营11砂岩透镜体油藏平面及剖面图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三、物性封闭油气藏物性封闭又称成岩封闭,是指由于各种次生成岩作用使原始沉积的岩层孔隙性发生变化,形成的圈闭类型。
由于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物性封闭油气藏。
两种不同的物性封闭物性封闭油气藏广泛发育于各类砂砾岩扇体中。
东营凹陷永921砂砾岩扇体物性封闭油气藏:该砂砾岩体位于盐家和永安镇两个鼻状构造之间的古冲沟前方,为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扇体顶面呈一向北抬起的鼻状构造。
扇根由于砾石颗粒大、成分混杂、分选极差而物性很差,成为不规则的遮挡物,形成物性封闭圈闭及油气藏。
东营凹陷永921砂砾岩扇体物性封闭油气藏(据胜利油田,2004)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据И.О.БРОД) 在低渗透岩层中往往存在高渗透带砂体油气藏,储集层的渗透性变化很大,油气聚集在渗透性好的部分,而透渗性不好的部分则为水所充满,也属于物性封闭岩性油气藏。
温西十区块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特征研究
s 砂 体 由 于 砂 体 特 别 发 } . 向 连 片 的 程 度 3 : 横 高 , 气 运 移 经 过 时 , 在 高 部 位 受 断 层 遮 挡 形 成 油 油 只 气藏 , 此发 现岩性 油气 层的数 量很少 。 因
件 。 向上 , 纵 由于 各 时 期 基 准 面 升 降造 成 可 容 空 间 在
2 油 气运 移 通 道 的 构 成 .1
通 过 解剖 分析 , 油 藏类 型 的分 布 明 显受 构造 该 带 控 制 , 造 形 态 影 响 圈 闭 的 类 型 , 一 构 造 带 的 不 构 同
同 构 造 部 位 圈 闭 的 类 型 不 同 : 近 断 裂 附 近 发 育 断 靠 层 遮 挡 油 气 藏 , 状 构 造 的 主 体 部 位 发 育 构 造 一 岩 鼻
不 同 时 期 差 别 较 大 , 此 发 育 的 砂 体 类 型 也 有 一 定 因 的 差 别 。 块 砂 体 形 态 以条 带 状 为 主 ( 5 ) 其 次 该 占 8 。
s 4砂 体 也 较 发 育 , 单 层 横 向错 叠 连 片 的 程 度 但 低 , 成了一些 构造 背景 上的岩性 圈 闭 , 集起来形 形 聚 成一 定数量 的油砂 体 。同时 s 4油 层 不 是 主 输 导 层 , 透 镜 状 砂 岩 主 要 靠 断 层 沟 通 主 输 导 通 道 成 藏 , 鼻 在 状 构 造 背 景 上 断 层 相 对 发 育 , 该 区块 S 是 4砂 体 易 于
了多套 含油组 合 。
图 1 ¥ 1 体 展 布 图 4砂
2 2 油 气 运 移 路 径 .
油 气 在 砂 体 中 是 沿 着 一 定 优 势 路 径 侧 向 运 移
的 。
平 面 上 , 角 洲 、 泊 沉 积 体 系 形 成 的 砂 泥 岩 薄 三 湖 互 层 决 定 了 其 具 有 形 成 一 定 规 模 岩 性 油 藏 的 地 质 条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及下步开发措施
优化采油生产工艺
01
采用高效采油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
02
对采出水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处理费用和资源浪费。
强化油藏监测和管理
03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开发方案,减少无效投入
和成本浪费。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注水开发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低渗透油藏和水敏 性油藏。
需要加强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注水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提高油藏 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THANKS
感谢观看
岩性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总结词
岩性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岩性 变化多样,注水开发效果受岩性特征影 响较大。
VS
详细描述
岩性油藏的储层岩性变化大,如砾岩、砂 岩、石灰岩等,导致吸水能力和水驱效果 差异较大。在分析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储 层岩性、裂缝发育情况、地层压力等因素 ,以及不同岩性区域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分 布和连通情况。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 发状况分析及下步开
发措施
目录
• 引言 • 油藏类型概述 • 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 下步开发措施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据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需求量逐年攀 升,而石油资源的储量却日益减少,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水开发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之一,通过向油层注水,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 采收率。然而,不同类型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存在差异,需要 针对不同油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开发措施。
02
殊岩性油藏测井解释及储量计算1、2、3
特殊岩性油藏测井解释及储量计算济阳坳陷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在济阳坳陷已发现多层系油气藏,包括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古生界的碳酸盐岩潜山、第三系的各层系的砂岩、砾岩和泥岩裂缝等油气藏,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已全面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
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具有成藏条件好、富集高产的特点,在三次资源评价中预测资源量3.28×108t,勘探潜力大;低渗透砂岩油藏在近年来在新增储量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这两类油藏已经成为管理局“重上三千万”的重要资源阵地。
1、测井解释储层定量评价包括对储集体外部形态和储集体内部储集性质两个方面的评价。
如何评价一个储层的储集性,要进行基本的数量分析,以确定反映储集层性质的基本参数: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储层厚度。
储集性的定量评价就是确定这些参数,并依此对储层的储渗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特殊岩性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岩石矿物成分、多样化的储集空间几何形态,形成了不同于砂岩储集层的特殊储集性能。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特殊岩性储集层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储层定量评价是储层评价的核心部分,是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编制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特殊岩性储层定量评价应从勘探开发的需要出发,主要解决下列六项问题:●掌握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岩石结构和构造特征。
●以四性研究为中心,确定不同岩类储层划分标准,划分储层和非储层,确定有效厚度。
●建立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提供单井值及集总值。
●研究流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储层含油性,搞清油气水分布规律。
●从储层规模、物性、含油性等方面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给出储层发育区。
●在油藏描述中研究剩余油分布,为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
测井解释是以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质统计学理论为指导,以油藏测试技术、实验室测试与分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岩性测井响应模式、储集层定量识别模式、测井物理模型,达到搞清储集层含油性、研究储层参数及其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储层储集性的目的。
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以牛庄洼陷为例
充注的油气首先通过隐蔽输 导体 系向外部 岩性体排 出, 在上部破 裂岩性 体 中聚集成藏 。高压 岩性体在释放 高压流体的 同时, 岩性体本 身泄压 ; 由于岩性体物性远好 于周 围泥 、 页岩 , 泄压往
成果 J但浊积岩成藏机理方 面仍有一 些问题 尚未 ,
彻底解决 , 如油水替换机 理 、 方式 、 排烃 排烃动力 以及 排烃机制 等。因此 , 不管从 理论 还是 生产 实践 方面 , 都有必要进行该区浊积岩成藏机理分析 。
够发 现 的构造 圈 闭越来越 少 , 规模 也越来 越 小 。应 用 现代综 合勘 探技 术 , 固然 还会发 现一 批有 一定 面
圈闭 已成 为济 阳坳 陷 、 乃至 中国东部 各主要 含 油气
盆地 油气 勘探 的必 然选择 。
由于地层 圈 闭的有效性 预测难 , 含油 高度低 , 特
别是上倾尖灭点 的精 细落实 以及有 利成 藏 的薄储 层
预测难度较大 , 目前直接寻找这类 圈闭 的理论 和技术
构较单 一 的 向斜 构造 , 陡南缓 。牛庄洼 陷在 沙 三 北 早期 已形成 洼 陷雏形 , 三 中期 是洼 陷发 育 的主要 沙
■ 1 ● 董3 9 囊 201 2年 6月
稻 科油 毛藏
D -0 3 6 /.sn 0 6—6 3 . 0 2 0 . 0 OI 1 . 9 9 j is.10 5 5 2 1. 30 4
岩 性 油 藏 成 藏 机 理 及 运 聚 模 式
— —
以牛庄 洼 陷 为例
王 勇
东营 27 1) 50 5
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
第30卷第4期2018年8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0No.4Aug.2018收稿日期:2017-11-25;修回日期:2018-03-28;网络发表日期:2018-04-18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08ZX05029)资助作者简介:王国林(1964-),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勘探生产组织工作。
地址:(100034)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6-1号尼罗河公司办公室。
Email :*********************通信作者:史忠生(1978-),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18)04-0037-09DOI :10.12108/yxyqc.20180404引用:王国林,史忠生,赵艳军,等.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岩性油气藏,2018,30(4):37-45.Cite :WANG G L ,SHI Z S ,ZHAO Y J ,et al.Lithologic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its exploration implication in northernMelut Basin ,South Sudan.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8,30(4):37-45.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王国林1,史忠生2,赵艳军1,陈彬滔2,薛罗2(1.中油国际尼罗河公司,喀土穆10687,苏丹;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摘要:南苏丹Melut 盆地北部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勘探部署,目前剩余构造圈闭少、面积小,难以满足勘探需求,勘探领域需向岩性油藏领域转移。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1-0032-08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刘 震1,付东阳1,肖 伟1,杜金虎2,易士威2,党虎强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00)摘要: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
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关键词: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成藏模式;岩性油藏;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MODE LSOF L ITH OLOGICAL RESERVOIRS ON THREE KIN DS OF TYPICAL STRUCTURAL ZONES IN THE ER L IAN BASINLiu Zhen 1,Fu Dongyang 1,Xiao Wei 1,Du Jinhu 2,Y i Shiwei 2,Dang Huqiang 1(1.Key L ab f or H y d rocarbon A ccum 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M 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 na;2.H uabei Pet roleum Com pany ,Pt roChina ,Renqi u ,Hebei 062500,China )Abstract :The sags in Erlian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 hree kinds of typical st ruct ural zone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and dep ression zone.These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combination models of ac 2cumulation conditions.And t he t hree models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re :t he combina 2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steep slope ,t he compounding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gentle slope and t he combina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depression zone.In addition ,different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formation models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They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1)t he oil ’s generating and p reserving in same formation on steep slope ,2)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a formation and preserving in sideward layer on gentle slope ,3)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lower formation and p reserving in upper one on depression zo ne.The t hree typical models of oil accumu 2lation are t he breakt hrough of t he exploration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 in t he Erlian Basin at p resent.K ey w ord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depression zone ;model of oil accumulation ;lit hological reser 2voirs ;t he Erlian Basin 近几年来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发现2个5000×104t 储量规模的大型岩性油田(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田和乌里雅斯太凹陷木日格油田)、1个千万吨级优质储量接替区带(吉尔嘎朗图凹陷宝绕凹槽内带),并在赛汉塔拉凹陷发现赛66大型岩性油藏[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及主控因素研究
h i g h l y . c o n d u c t i v e mu d s t o n e s i n t h e D a i n a n F o r ma t i o n,t h e f a u l t - l i t h o l o g i c r e s e r v o i r s y s t e ms o f t h e Da i n a n F o r ma t i o n
( 1 . 中国石油勘探 开发研 究院 , 北京 北京 1 0 0 0 8 3 ; 2 .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2 2 5 0 0 9 ) 1 0 2 2 4 9 ; 3 . 中国石油化工股 份有 限公司 江苏油 田分公 司 地质科学研究 院, 江苏 扬州
第3 5卷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1 1 2 ( 2 0 1 3) 0 4 - 0 3 9 5 - 0 6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第五节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第五节 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由于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碎屑岩地层的岩性圈闭
(a)砂岩上倾尖灭圈闭 (b)砂岩透镜体圈闭 (c)低渗透砂岩中的高渗透带
第五节 岩性圈闭和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由于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
砂岩储集层在某一个方向相变为泥岩,形成砂岩尖灭 再结合一定的构造背景(上倾),即形成上倾尖灭圈闭
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①沉积上倾尖灭: ②沉积时为下倾尖灭,后反转为上倾尖灭:
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2)上倾尖灭圈闭和油气藏的分布
2.生物礁油气藏的特点 ①储层物性好,产量高 ②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③成群成带出现 ④油气一般分布在礁核
黄金巷埃尔·阿布拉礁横剖面(据A .I . Levorson )
(3)分布特征:
深坳陷、断陷盆地的陡坡带和深凹带、古河道分布区
一、砂岩透镜体圈闭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酒东坳陷赤金堡组砂体分布
一、砂岩透镜体圈闭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滨岸砂洲透镜体油藏
堪萨斯州滨海砂州由透镜体油藏组成的鞋带状油气聚集带平面分布图
一、砂岩透镜体圈闭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马岭古河道油田砂岩透镜体油藏
①盆地的斜坡区: 断陷盆地的缓坡带、古隆起的边缘 ②受砂岩尖灭线的控制
:,
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
三、生物礁圈闭和生物礁油气藏
1.生物礁圈闭的形成机理 生物礁:由珊瑚、层孔虫、藻类等造礁生物组成的、 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地球深部岩石中储存的石油和天然气。
其地质特征决定了油藏的储量和开发难度,因此对油藏地质特征的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试析。
一、油藏地质特征1. 岩性特征油藏地质特征的第一要素是岩性。
油藏主要分布在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中。
砂岩和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储集和渗透性,是理想的储油岩石;而页岩储层因孔隙度小、渗透性差,开发难度较大。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油气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
构造主要包括褶皱、断裂和隆起等。
褶皱和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形成富集区;而隆起区域则是优质的储集地带。
3. 地层特征地层对油气的富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厚度较大、孔隙度高的地层更容易形成油气聚集;不同地层之间的渗透性差异也会影响油气的储集和开发。
4. 地层流体特征地层流体是油藏地质特征的关键之一。
地层流体包括原油、天然气和水等,其类型和含量对油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二、开发对策1. 采用综合地质解释技术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等技术,进行精细的地质解释,准确评价油藏的储量和产能,为后续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油藏开发方案在了解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可以采用水平井、注水开采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加强油藏管理和监测对油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油藏开发中的问题,保证油田的稳定生产。
4. 探索新的勘探技术不断推进勘探技术的创新,探索新的油气聚集机理和富集规律,为新的油气资源储备奠定基础。
5. 强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在油藏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因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并确保作业安全。
通过对油藏地质特征的详细分析和科学的开发对策,可以更好地实现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保障油田的稳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油藏勘探方向及对策郑有恒【摘要】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江汉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富烃凹陷.潜江组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已成为主要的勘探对象与目标.该文通过对潜江组岩性油藏发育条件、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的分析,指出潜江凹陷构造斜坡带、构造反转区、断裂发育带及挠曲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方向.发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建立以相控砂体预测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推广薄油层改造技术是深化潜江盐湖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对策与方法.【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5页(P330-333,346)【关键词】油气勘探;岩性油藏;潜江组;潜江凹陷;江汉盆地【作者】郑有恒【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 610 km2(图1),属燕山运动发展起来的白垩—古近系断陷,自晚白垩纪至早古近纪末消亡,经历了2个断—坳旋回,主要发育了新沟嘴组和潜江组2套生储油层系。
其中潜江组地层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内陆高盐度氯化钠盐湖沉积[1],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层系。
经过50余年的勘探,已探明16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江汉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65%。
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现已步入高勘探程度阶段,石油资源探明率达60%,岩性油藏成为勘探增储的主要对象与目标。
1 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1 烃源岩及油气的运移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广、厚度大,生烃中心在蚌湖—周矶洼陷及其周缘,烃源岩最厚达2 000 m。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残余有机碳含量平均1.06%,有机质转化率高,氯仿沥青“A”平均为0.332 7%,烃含量平均为0.719 mg/g;生油母质类型好,Ⅰ+ⅡA型占81.5%;生烃强度大,一般为(150~350)×104t/km2。
图1 江汉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Fig.1 The regional structural location of the Jianghan Basin潜江组砂岩资源量达到1.68×108 t,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
馆下段岩性油藏研究——以陈家庄凸起东段为例
2 1 年 4月 00
P T O E M O HY I S E R L U GE P SC
第 8卷 第 2期
馆下段岩性油藏研 究
— —
以陈家庄 凸起东段为例
逢 丽 民
胜 利油 田分公司物探研究 院
摘要 : 陶组是整个济阳坳 陷的主力含油层系, 内部各 区块在 馆陶组成藏机理 不尽相 同。陈家庄 凸起东部馆 陶组 馆 但 油藏是在超覆背景下成藏的岩性油藏, 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凸起东段馆下段砂组砂体横 向变化快 , 砂体构造高部位 含油 , 油高度低 , 面上呈窄条带状分布 , 含 平 地震解释和资源评价有 _定难度。对 陈家庄 凸起东段馆下段构造演化、 一
三维地震资料主频均为 3H , 5 z层速度为 20ms因 40 /, 此, 常规 地震 剖 面上 只能 分辨 出厚度 大 于 1m 以上 8
的砂 体 , 度小 于 1m的砂 体则 难 以分 辨 ( 3 , 厚 8 图 )但
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可提高地震预测 的分辨率。
针对馆 下段地 层埋 藏较 浅 ,声 波速 度在测 量过 程 中受井 壁 垮塌 等 多种 因素影 响 异 常较 大 的情 况 , 在实 际反演 过程 中 , 取 自然 伽 马曲线 、 选 自然 电位 曲
薄 。各砂 组砂 岩厚 度是该 砂组 沉积 多期 辩状 或 曲流
砂带迭加后的综合效应 ,高值为河道发生频率较高 区域 , 高值 区的形态( 长轴方 向) 反映了多期河道的 综合走 向, 本区河造优势走 向近南北方向, 因此储层 发育区也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由于河道的不断迁移 ,
单砂体横向变化较大, 大多连通性差 , 但纵向上多期 砂体迭合 , 互相穿插 , 连片分布。
石油工程中的油藏开采技术
石油工程中的油藏开采技术一、引言石油工程是指将地下的石油资源开采出来,加工成能源化工产品的过程。
油藏开采技术是石油工程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它关系到石油开采的效率、成本以及石油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本文将从油藏类型、井型设计、采油方式、增产技术等方面介绍油藏开采技术,旨在深入掌握石油工程中的采油技术。
二、油藏类型油藏根据其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分为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和虚拟油藏。
其中岩性油藏常见于砂岩、泥岩、灰岩等岩石地层中,通常属于非均质性油藏,采用水平井等技术进行开采。
构造油藏是指石油储藏在构造变动较大的区域中,如地裂带、断裂带、褶皱带等,通常属于均质性油藏,采用正常井、斜井等技术进行开采。
虚拟油藏是指石油储藏在孔隙或裂缝中,通常分布在石灰岩、砂岩、深水碳酸盐岩等地层中,采用酸化、压裂等技术进行开采。
三、井型设计井型设计是指根据油藏类型、开采方式,设计出最适合开采的井的类型。
传统的井型设计通常有正常垂直井、定向井、斜井、水平井等。
随着石油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水钻井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横向井、分支井、压力维持井等井型也不断涌现。
在井型设计中,还需考虑井口设施、钻井施工技术以及现代化技术应用等因素。
四、采油方式采油方式是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进行开采的技术。
常见的采油方式有自然采油、人工提高采收率和注水采油等。
其中自然采油是指自然压力将石油推向地表,并通过管道输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人工提高采收率则是通过减小油井储量,增加油井出油速度,提高采油效率;注水采油是指通过向井中注入水或人工化学药剂,降低油井储量的同时,增加油井出油量,使油藏得到更加高效的开采。
五、增产技术增产技术是指为了提高采油效率,延长油藏寿命而采用的技术手段。
常见的增产技术有酸化处理、压裂技术、水驱技术、蒸汽吞吐采油等。
其中酸化处理是指将化学药剂注入油井中,降低地层渗透系数,提高油井采油效率;压裂技术则是在岩石中打入高压液体使沟槽扩大,使原本流动受限的油被释放出来;水驱技术是通过喷水或注入水与油混合形成乳状液,降低油井压力,提高采油效率;蒸汽吞吐采油则是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井中,使原本粘稠的油变得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柴达木盆地红116井区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探讨
柴达木盆地红116井区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探讨白东来;孟庆洋;付晓飞;桂丽黎;张月;陈琰【摘要】为进一步细化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成藏过程的研究,针对红116井区下干柴沟组岩性油藏中原油成熟度的差异性,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沉积相研究、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位于下干柴沟组的储层中发育有上部(深度介于3 248至3 252 m)的未熟原油(Ro <0.5%)、中部(深度介于3 328.5至3 334.5 m)的成熟原油(0.8%<Ro<0.9%)和下部(深度介于3 368至3 376 m)的低熟原油(0.5%<Ro<0.7%)3种原油.在沉积砂体质量由下至上逐渐变差及两期成藏的前提条件下,早期的未熟油通过侧向运移至砂体质量最好的下部储层,后因构造变动向上调整至现今位置;晚期形成的低熟油和少量成熟油在密度分异的作用下,致使轻质成熟油聚集在中部储层,中质低熟油聚集在下部储层.【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8页(P220-227)【关键词】红116井区;成熟度;成藏模式;下干柴沟组【作者】白东来;孟庆洋;付晓飞;桂丽黎;张月;陈琰【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TE122.1Lesvorsen于1966年提出勘探隐蔽圈闭,在这之后,各国加强对地层不整合、古地貌以及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
随着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岩性油气藏便成为了主要勘探目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石油地质学家对岩性油气藏有了统一的认识:其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对技术要求高,致使勘探难度大、风险高[1]。
岩性油藏精细勘探方法与实践——以东营凹陷中带为例
沉积相分析 , 建 立 岩 性 圈 闭地 质 预 测 模 型 ; 通 过 对 岩 性 油 气 藏 大 量 统 计和 典型 解剖 , 借 助 实 验 室 模 拟 技 术 明 确岩 性
吨_ 2 ] 。经过 1 0 余 年的勘探 开发 , 以东营 凹陷 中带 为
代 表 的岩性 油藏发 育 区 已进入 较 高 勘探 阶段 , 勘 探 对 象 向个体 规 模 较 小 、 埋深大、 更 复 杂 的 岩 性 体 转 变 。但 是 , 少 数探 井难 以探 明和动用 区块储 量 , 勘 探 成果点 多 面少 , 难 以实现 规模 效益 , 区块勘 探周期 过 长, 难 以迅速 转化 为 开 发 效益 。为进 一 步 提 高岩 性
油藏勘 探效 益 , 降低 开 发 风 险 , 实 现 规 模 效 益 新 突
精 细勘 探 的 主要 对象 是 岩性 油 藏 富集 区 , 即岩 性 油气藏 连片 分布 、 主力层 系 明确 、 油层 相互 迭置且
累计 厚度 较大 、 砂体 油气 充满度 较高 、 但 砂体 平面分
布较 为复 杂 , 常规勘 探 开 发难 以取 得 较好 经 济效 益
体 成 藏 主 控 因素 , 确 定其 舍 油 性 定 量 评 价 方 法 。精 细勘 探 技 术 在 牛 庄 洼 陷 中推 广 应 用 , 取 得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 关键 司] 东营凹陷; 精细勘探; 岩性油藏; 含油性
[ 中图分 类号3 TE l 3 2 . 1
[ 文 献标识 码] A
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研究
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研究
一、油藏地质特征
油藏是指地层中储存着大量有利于勘探开发的稠油物质的岩层,油藏的地质特征为:
(1)储层岩性:在勘探阶段,油藏的地质条件主要与油藏的存在有关,主要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形态、储层厚度、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
储层岩性差异大,有砂岩储层、粉砂岩储层、页岩储层、滞烃层等;
(2)地质时代:油藏的地质时代是确定油气藏资源量的重要标志,地质时代主要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三个时代;
(3)构造构图:构造构图是探明油气藏的重要指标,构造构图对明确藏床空间分布具有特殊重要性;
(4)水位和渗透性:油气藏的水位高低和渗透性是探明油气藏保存状态的重要参数,高渗储层可以提高开发成本,而低渗储层则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5)烃源岩条件:油气藏的发育与烃源岩的岩性、变质程度有关,油气藏的烃源岩条件主要包括烃源岩的岩性、变质程度、成熟度等。
二、油藏开发对策
(1)建立全面的地质调查体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建立全面的地质调查体系,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建立完善的油气藏地质特征数据库。
产能建设随钻分析制图规范(新版)
产能建设随钻分析制图规范一、平面图件(一)需作图件1、岩性油藏对于长3、长4+5、长6及长8等岩性油藏,必须做标志层构造图、砂层等厚图、油层等厚图、孔隙度、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等值线图以及综合成果图(三合一),典型井(代表井)四性关系图,图件要求如下:① 标志层构造图:式样,RGB 颜色R0 G0 B255 ② 砂层等厚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0 ③ 油层等厚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0 ④ 孔隙度等值线图:式样 ,RGB 颜色R153 G204 B0 ⑤ 渗透率等值线图:式样 ,RGB 颜色R0 G255 B0 ⑥ 地层系数等值线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0 ⑦ 综合成果图:(井位+砂层线+十字架+试油+面积)注:等值线上标注大小要小于图面井号大小,颜色与等值线颜色一致。
如果为单图(单一图层,不叠合),线条颜色均为黑色。
2、构造-岩性及岩性-构造油藏对于长2和侏罗系构造-岩性及岩性-构造油藏,必须做标志层构造图、砂层等厚图、油层等厚图、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图、砂顶起伏图以及综合成果图,典型井(代表井)四性关系图,图件要求如下:① 标志层构造图:式样,RGB 颜色R0 G0 B255② 砂层等厚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0③ 油层等厚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0④ 孔隙度等值线图:式样 ,RGB 颜色R153 G204 B0 ⑤ 渗透率等值线图:式样 ,RGB 颜色R0 G255 B0 ⑥ 砂顶起伏图:式样 ,RGB 颜色R0 G0 B255⑦ 综合成果图:(井位+砂层+砂顶+十字架+试油+面积)砂 层 油层[致密油层](油水层)<含油水层> 砂顶海拔 渗透率注:综合成果图中砂顶构造线不能超出砂体。
如果为单图(单一图层,不叠合),线条颜色均为黑色。
(二)图件要求1、井 位①部署井评价井:式样 ;符号RGB 颜色R255 G60 B230;井名字体宋体,RGB 颜色R0 G0 B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性油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体透镜体圈闭中,称为岩性油(气)藏。其中,常见的有砂岩透镜体、岩性尖灭等
岩性圈闭是指因储集层周围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如孤立小砂体或者河流小砂坝,俗称“透镜体”。当然,构造圈闭里面形成的油气藏就是构造油气藏,岩性圈闭形成的油气藏就是岩性油气藏了还有地层圈闭,是指因地层超覆、沉积间断或者风化剥蚀等因素形成的圈闭,主要有地层不整合、潜山或者地层超覆圈闭等。
姜汉桥,姚军,姜瑞忠编写的《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成的油藏。可分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
构造油藏的基本特点在于聚集油气的圈闭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构造油藏可分为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和裂缝性油气藏,其中最主要的有背斜油藏和断层油藏;
其中背斜油气藏又分为: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起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又分为: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复杂断层断块油气藏和逆断层断块油气藏;
刺穿接触油气藏又分为: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构造圈闭是指因为地应力变化导致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圈闭类型,主要有褶皱形式的背斜圈闭和断层遮挡形式的单斜圈闭两种;
岩性油藏就是由于岩性(例如,已泥岩为盖层、砂岩为储层的集合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岩性油藏)的变化而形成的具有聚集并储存油气功能的圈闭。而构造油藏则是由于地层的构造运动(例如,由于构造运动造成的断块等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挡层,有砂岩等储集油气的储层就是一个构造油藏)等形成的具有储集油气功能的圈闭。
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这类油气藏的圈闭条件是由于储油层本身的岩石性质变化造成的。同一层沉积物质由于所处水域不同,性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深水处形成的是泥岩,在浅水处则可能是砂岩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