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

编者按:2015 年年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依然火爆,各大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均加快了步伐。2015 年3 月23 日,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清算业务,而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与丝路基金正式开展合作并办理了首笔业务,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成为丝路基金第一家境外合作银行。而在20 天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伦敦子银行建行(伦敦)获得了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 )资格成为首家在欧洲获得牌照的中资机构。2015 年2 月26 日,中国银行为国际航空集团旗下的英国航空公司成功做成全球首笔离岸人民币飞机融资业务,总金额达27.5 亿元,期限12 年,用于英国航空公司购买两架空客A380 型飞机。2月9日,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的人民币清算中心正式启动。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吸引着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加入,显然中国金融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

伴随着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等多个国家全球战略的实施,在国际排名节节上升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十年过去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不仅是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实行了国际化战略,而且一些中小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始了国际化

探索。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3 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127家分支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 万亿美元。这些数字仍在上升之中。2014 年,中国银行新设了8 家海外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新设了9 家机构。

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背景尽管中国银行业开办国际业务由来已久,但银行的海外发展一直进展缓慢,为什么直到近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才取得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在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我们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专家拉格曼(Rugman, 1981)提出的国

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1 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不论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而更加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中国银行业改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的大幅提升。经历了1990 年代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补充 2 700 亿元的资本金、剥离1.4 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后,在2001 年入世之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然较多,于是从2003 年底开始,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革。通过注资、财务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资银行增加了资本,降低了风险,管理状况与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与提升。与此

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从2003 年开始改革,独立的监管部门引入了一系列审慎监管办法,使银行监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银行业的开放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外资银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后,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2006 年底,有分别来自于22 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77 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3 年底,已经有51 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 家外资法人机构、92 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87 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向中资银行构成了压力,也促使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的技术合作促进竞争力提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似乎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规定动作。尽管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今依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改进我国银行公司治理和提升银行竞争能力方面的作

用。中资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般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战略合作协议往往包含了对于中资银行曾不太擅长的一些领域,如信用卡、财富管理、辛迪加贷款等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管理层面(参见表1)。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随着外汇储备越来越多,2005 年外汇储备突破 1 万亿美元,与此相适应,中国也积极推进了企业“走出去”战略。2005 年中国对外投资122 亿美

元,2014 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 1 208亿美元,是2005年的近10 倍。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留学、移民等人数也持续增多。出于追随客户的商业考虑,中国银行业需要设立更多的境外机构,以便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巨大商机。2009 年7月1日开始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贷款以及人民币资金回流方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银行国际化为之服务,而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业务发展空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 )的报告,2013年人民币的场外交易外汇成交量已达1200亿美元(日平均值),占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的2%,在所有外汇中排名第九。跨

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也实现了从每季度1亿元到 1.53 万亿元的巨大飞跃(见图1)。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市场份额和排名从2011年末的0.29%和第17位,攀升至2014年10月的 1.59% 和第7 位。海外人民币使用的意愿也不断提升,中国银行2014 年《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调查显示,已有41%的境外

企业与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之间发生过人民币跨境收付。

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是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投国内金融市场,为国

内商业银行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吸收国际先进投资经验和增强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促进国内银行海外分行或代理行人民币贷款通道实现境内企业的海外直投,从而利于海外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扩大客户群、壮大实力,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第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相互促进,由于中资企业“走出去”会产生对国际结算业务和跨境财富业务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承担起当地清算行的角色,或者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比如作为债券的承销行),增加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也提升了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幅度降低汇率风险,以及及时应对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风险;再次,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的巨大需求也必然会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当然,中资银行人民币融资的优势以及发放人民币贷款的优势也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人民币资金的能力得以提高。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监管方面的考虑,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实行对等的政策。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工行和建行就向美国政府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迟迟没有取得批准。这并不完全是出于银行监管上的考虑,还有重要的政治因素。招商银行属于业绩不错的银行,2007 年才获得纽约分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