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笔记-细胞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

增殖: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在空间上不断增加群体数量,在时间上通过遗传延续后代,使细胞在自然界中得以进化和发展,

即:增加数量,延续后代。

第一节、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

一、有丝分裂(M期)

概念: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器(纺锤体)将遗传物质精确地等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以保证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保持遗传稳定。

1、期进入分裂期,中心体一分为二,向两极移动,纺锤体形成。核膨大、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开始形成。

1)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即染色体变短、变粗,中间有着丝粒相连,外侧有动粒。

2)核膜破裂核仁消失:核内膜下的核纤层纤维Pr磷酸化,降低为可溶性核纤层PrA、B、C(A与C为同一编码基因的不

同加工产物,故为一个类型即A,A型只存在于细胞分化中,对细胞向特异性分化起作用,B型则存在于所有体细胞)。核膜

失去支撑,裂解成小泡的核膜与核纤层PrB相连,分散到细胞质中。同时由于染色体凝集,核仁中的DNA分别参加到染色体

的组装,核仁RNA、Pr分散到细胞质中,核消失。

3)、纺锤体的形成:在分裂前期末出现一种纺锤样的细胞器,由星体微管、极间微管、动粒微管纵向排列组成。

星体微管:在前期开始,细胞中的一对中心粒已复制为两对(中心粒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即MTOC),每对中心

粒周围出现放射状星体微管,由此构成两个星体,并位于核膜附近。

极间微管:两对中心粒之间也有微管形成,这些微管由纺锤体的一极通向另一极,故称“极间微管”(也称重叠微管)。

极间微管的特点:极间微管不连续,而是由来自两极的微管在纺锤体赤道面彼此重叠,侧面相连构成。

粒微管:前期末,核膜破裂,纺锤体发出的微管进入核中,其A端附着在动粒上,即“动粒微管”。

微管的作用与原理:

星体微管,极间微管是通过远离中心粒的一端(A端)加入微管Pr聚体,使微管延长,从而推动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

而动粒微管则是靠近中心粒一端(D端)加入微管Pr二聚体来使微客延长。染色体在纺锤体微管的牵引下,剧烈旋转运动,

逐渐移向细胞中央赤道面上。

前期小结:

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核膜破裂和核仁消失;纺缍体的形成

2、中期:染色体纵裂为二,即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在着丝点处相连,此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

3、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细胞两极迁移。

4、末期:染色全解螺旋,变为染色质。分散在胞质中的核膜小泡在核纤层PrB的聚合作用下,开始向染色体表面集聚,每

条染色体周围的小泡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核膜。由于染色体解聚核仁组织者(DNA)开始形成新的核仁。

胞质分裂:在细胞赤道面形成环形胞质分裂沟,并不断加深,最后完全断开,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机制:

1、纺锤体是染色体分离和移动的主要动因,染色体移动取决纺锤体产生的四种作用力。

1)极间微管区域在动力Pr(微管Pr)的作用下,互相滑动对两极星体产生推动。

2)动粒微管(+)末端方向的组装和去组装,对染色体动粒产生拉力。

3)星体微管与细胞膜之间互相作用,使星体稳定在细胞的两极的作用力。

4)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处和臂间的染色体粘着Pr形成的粘着力。极间微管的拉力与着丝粒处染色体粘着Pr 的粘着力处于平衡状态使染色体稳定在赤道面上。

2、姐妹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粘着Pr在染色体凝集和分离中起重要作:粘着Pr的两端与DNA相连, Pr分子变构可使DNA

螺旋化,如果S期不能合成粘着蛋白,M期染色体的凝集就不能完成,染色体就不能分开。

3、动粒与微管的连接处是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作用点:主要是驱动蛋白、动力Pr以及动力微管,动力微管的(+)末

端组装和去组装,可牵动单体向细胞赤道面或两极运动。染色体在分裂后期向两极的运动主要是动粒微管的动粒端部(+)

去组装的结果。

动粒微管在染色体运动中,本身不能提供动力,但可作为转道,动力微管上的驱动蛋、动力Pr起作用。

驱动Pr→“+”末端动力Pr →“-”末端

4、微管动力Pr是染色体运动的动力细胞内的微管依功能分为间期微管和动力微管。

纺锤体微管主要是动力微管,这种微管的组装、去组装有一定的极性和方向,组装快的为(+)末端,慢的为(-)末端。 在末期(telophase):动粒微管消失、极性微管继续加长、核膜、核仁重新装配、染色体解聚、胞质分裂

有丝分裂的异常情况:

1、胞质不分裂形成多核

2、染色体不分开或核内复制形成多倍体

3、姐妹染色体单体不分离

4、染色体反复复制但不分离造成多倍巨大染色体

5、体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细胞

6、出现多个中心体,形成多极核分裂

二、生殖C 的减数分裂(Meiosis )

1、概念: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配子发生过程中DNA 的、一次复制和两次核分裂,通过这一过程由双倍体C 产生单倍体C 。

2、过程:

1)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从形态上又分为五个时期。

①细线期:染色体细长如丝。

②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同源染色体:指一个细胞里形状、结构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上面具有相同基因(等位基因)的一对染色体。

③粗线期:染色体浓缩变短、变粗,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单体组成(二分体),中间有着弱丝点,非姊妹染色体发生片断交换;交换一定要发生在非姊妹染色体之间才有生物学意义。

④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互相排斥而趋于分开,只是在交叉部位仍连在一起。

⑤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变短、变粗螺旋化达到最高度,核膜、核仁开始消失,染色体开始向赤道移动,纺锤体开始形成。 中期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逐渐远离,着丝点没分裂。

后期Ⅰ:纺锤体收缩,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同源染色体数目减半。

末期Ⅰ:核膜、核仁重新形成,接着进行胞质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染色体解螺旋,又变成细丝状。第一次减数分裂结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到了两个子细胞,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是减数分裂的核心。

2)第二次减数分裂: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3、两次减数分裂比较:第一次减数分裂:即23对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C (数目减半)

第二次减数分裂:每个子C 只有23条单体(实质上是有丝分裂)

4、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1)、遗传物质在数量上的恒定,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每个生殖C 只能得到同源染色体的一条,这正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细胞学基础。

等位基因:在同源Chr 上位置相同、控制相同性状的一对基因,称“等位基因”。

3)、非同源Chr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机组合,然后进入同一个生殖C ,这一点正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

4)、减数分裂过程中,姊妹Chr 发生片段交换,这一点正是基因互换的细胞学基础。

(一) 配子的发生

配子:指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一)、精子的发生与形成:

1、发生:精子发生于雄性动物睾丸曲细精管的上皮C ,在附睾中成熟,最后形成具有一定生殖功能的精C 。

2、形成: 精原

C 初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C (单倍体) 产生4个精 (二) 卵子的发生:

1、发生:卵子发生于卵巢的生发上皮 成熟于卵巢。

2、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相似即:卵原C →初级卵母C 双倍体 → 极体

→ 次极卵母C

因此,一个卵原C 通过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一个卵C ,三个极体,而一个精原C 通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精C 。

极体:指卵C 在经过两次很不均等分裂(核分裂是均等的)产生四个大小悬殊的子细胞,其中大的是卵C ,三个小的成为废物,固依附在卵子的动物极,故称

有丝分裂 垂体促性腺激素 第一次减数分裂 同源chr 分离,数目减半 第二次减裂 着丝粒染色体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