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马小兵
邮编:212143
摘要:新课标实施下的数学课堂应从目标拟订定的简明、切实,环节预设的简洁、实在,媒体运用的简单、扎实,课堂评价的简练、真实等几方面落实,以务实性的策略彰显有灵性的课堂。
新课标实施后,我们都在为“目标拟定的多维详实、环节预设的精雕细琢、媒体运用的新颖奇特、课堂评价的激情澎湃”而津津乐道,热衷于此而不疲。然而,正因为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滴水不漏和完美无缺,使得如今的数学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返璞归真,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实施务实性的教学策略,才是“稳步厚实”的真实课堂,才能彰显有灵性的大气课堂。
一、目标拟订定应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标尺,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经常能遇到些飘渺虚幻的“假、大、空”目标。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确定了如下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交流
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其他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是深究下去,这些飘渺、轻浮和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就是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内呢?再者,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这种泛化的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拟定教学目标时,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以纲举目张;灵活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渗透于双基目标的落实过程中的,又何必写这么多套用“课标、教参”的令辞呢?目标的多维化会造成教学定位的虚幻化,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简明些、切实些!
二、环节预设应简洁、实在。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我们却发现:环节复杂、结构繁杂、程序嘈杂的境况越来越多地充斥如今的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数学学习,却因“天衣无缝、环环相
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还有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孩子则只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扮演着“马不停蹄的搬运工”。这么一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数学本色丢失了,学生对“角”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原来并不难的内容,现在反而变成纷繁复杂了,数学课也变成了“美术、活动、思品、语文等四不像的课。再如,《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更是设计了十个环节:1、引入新课,猜谜语;2、认识钟面,观察外形;3、巩固知识,学画钟面;4、感受1分钟(通过画画、数脉搏、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钟);5、体验1小时;6、认识几时几分;7、学拨钟面;8、比赛修钟表(给标明时间但缺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快);9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让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10、讲“时光老人来做客”的故事。如此教学,环节安排趋于臃肿,必然压缩学生思维的空间。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实在。所以,对于环节预设,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拔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了“种了别人田,却荒了自家园”的误区。
三、媒体运用应简单、扎实。
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
能少的”,因为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他们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如一位老师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仅导入这一环节就动用了不少新型“武器”,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接着又播放了“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场面”,紧接着还动用了实物投影仪演示……可谓是应有尽有。综观当下课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多媒体是这样演绎的:不惜血本、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不过是小黑板的“替身“;劳神劳力、不吝财力打造的课件只是教材的翻版;有的因课件的包容万象而忽略了教材;有的因课件搞得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因课件的先进功能替代了教师的作用,使教师成为了课堂上的一道不起眼的风景线。难道我们费尽心血、精心制作的课件所期望达到的作用就是这样吗?这种“杀鸡用牛刀”式的“摆阔”值得吗?这样的课堂,媒体不是“助教”,反倒成为“主教”,媒体运用也成为教师搞花样、图热闹的工具、成为教师体现新理念的“标签”,课堂更像是“先进教育手段的展示会”,就是难觅数学的踪影、孩子的探究和教学的实效。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单、扎实,“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课堂评价应简练、真实。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不断体现喜悦、享受成功,使课堂散发出迷人的人文气息、焕发出醉人的生命活力。但是,课改实践中,过分推崇鼓励、赏识评价的极端化、形式化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今的课堂,真是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如: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三角形有几个角?”一生答:“三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时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
的赞扬,经常会传来“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评价中本应有的批评声绝迹了,中肯的意见难觅了。特别是开放性教学时,更是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标理念,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使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低俗的表扬充斥着课堂。试想,孩子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也能获得“棒、棒、棒,你真棒!”的殊荣、也能换来老师翘起的大拇指,是否会引起学生认为是对他智商的侮辱?是否会导致孩子形成功利浮躁及随意应付的不良品格呢?更何况,过多、太滥、无度的鼓励评价,孩子还会在乎它吗?长期以往,必然使学生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逐渐退去了应有的喜悦,丢失了“是非准则”,丧失了“判断能力”,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常言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而仅剩“甜”味的评价势必令孩子患上“营养缺失症”。其实,评价应追求“一语中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