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刍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刍议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以资借鉴。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学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串串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把学生的不随意吸引到参与学习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内容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
这节数学课,我们首先来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很奇怪迫不及待等老师讲下去)请大家拿出字典查”循”,看看”循环”是什么意思。
生:循环是周而复始的意思。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例如每年总是从1月到12月不断重复,钟表上的指针的转动也是一圈又一圈不断重复,他们是循环的。
你们还能举些例子说说哪些事物是循环的吗?生:每年春、夏、秋、冬四季是循环的。
生: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是循环的。
生: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
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被挑起来,这时我见时机成熟,便提出一个问题: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强烈希望学好新知识上,做好了参与的精神准备。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会学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展示使学生参与,学生知道一节课的要求,并且了解差距,才能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可以借鉴以下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使学生有兴趣,怎么做到呢?就要我们创设教学的情景,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动学习动力,这可以是新旧知识的矛盾,也可以是新知识的吸引力。
这一点是教学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组交流,不是表演,这是发挥兵教兵,合作学习的作用。
形式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
交流的是学习中思维发展点,通过交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问展示、精讲点评,提问有难度,要有启发性,不是课堂中的作秀。
学生敢于挑战,经过挑战达到解决问题,受到同学的赏识鼓励。
有的问题学生要争论,争论是产生思维火花的点,教师鼓励学生争论,在辩论中给予鼓励引导。
这是一堂课最精彩的部分。
教师对不到位的知识进行补充,进行点拨。
只要学生能讲的老师做到不讲,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代替,学生学不会的老师不讲,教师的精彩点拨和讲解就在于这一刻,其他时间主要是课堂的组织者,欣赏者,倾听者;训练小结,训练小结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做题的过程,是知识的巩固和反馈阶段。
同时也要为下一步的课堂辅导和补救做好诊断。
这几个教学环节一定要与本班实际相结合,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满激情、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让学生易学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的”讨论题”,必须有讨论价值。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我教学乘法意义时,当出现:
2+2+2=6,3+3+3+3=12,5+5+5=15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么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2、问题的内容要有吸引力。
如在小学数学第一册中,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时”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教材出示8只蝴蝶图,让学生回答□+□=8,□-□=8。
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同桌进行合作讨论,并提出比比看哪组小朋友得到的答案最多。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达到共同提高为目标。
内容可分解是指学生在小组中要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在合作时要有事可做。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发展的作用。
数学与生活关系密不可分,从而使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充满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句话,拉近生活,使课堂生活化,可以说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而且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