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断陷盆地: 是在地壳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如地堑、半地堑等。如果盆地只在一侧发育正断层, 则形成不对称箕状盆地,多见于铲式断层和掀斜断层。
断陷盆地-正断层 前陆盆地-逆断层 走滑拉分盆地- 走滑平移断层
c. 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
断层活动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断层称为生长断层 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均可形成生长断层,但正断层最为常见
磁 性梯度百度文库。
7)软流圈上涌、地壳减薄、具有低速的壳幔过渡带。
e 拗拉谷
拗拉谷: 与大陆边缘高角度相
交,向洋盆方向张开而向大陆 方向消亡的裂谷。 其特征与大陆裂谷相同。 拗拉谷起源于地幔柱之上洋中 脊-洋中脊-洋中脊三联点。 其中三联点的两支发展成新洋 盆,但第三支停止发展而停留 于初始的裂谷阶段。所以,拗 拉谷又称为盲支。
a. 非旋转平面正断层: 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
被断岩层均不发生旋转,说 明所有的运动为平移运动。
一般形成地堑和地垒构造 是共轴变形的产物
e D cos Ttg
b. 旋转平面正断层(掀斜断层): 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被断岩层均发生旋转
掀斜断块:由正断层围限的旋转了的岩石块体 掀斜盆地(半地堑):在掀斜断块上发育的不对称盆地,其
半地堑: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 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 成的构造样式
半地垒: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上升断块;或由一 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上升断块形 成的构造样式
盆岭构造:由一系列走向近平行的地堑
(半地堑)和地垒(半地垒)相间排列形成 的构造。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而地垒形成 山岭,故称为盆岭构造
应力水平或直立 – 断层面均为剪切面
Anderson
model
正 断











Anderson model
逆 断 层 作 用 的 应 力 状 态 莫 尔 圆
Hafner model
• 受力条件复杂 • 三种附加应力状态
–标准状态与Anderson model相同
Hafner model
Anderson 模式
最大有效 力矩准则
Anderson model
• 用于解释地表或近地表断层 • 假设条件:
– 地质体为均质,无先存软弱面 – 受力均匀,沿着地表剪应力为零;主
应力水平或直立 – 断层面均为剪切面
Anderson model
• 用于解释地表或近地表断层 • 假设条件:
– 地质体为均质,无先存软弱面 – 受力均匀,沿着地表剪应力为零;主
板块构造与裂谷的对应关系
大陆裂谷
陆间裂谷
大陆裂解
大陆漂移
洋中脊裂谷 海底扩展
大陆裂谷的特征
1)地貌表现为狭长线状盆地 2)构造形式为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 3)发育含有蒸发岩类的厚层陆源碎屑沉积 4)发育大量的岩浆岩:高原或溢流玄武岩,特别是双峰式
火山岩及其相关的侵入岩系。
5)活跃的地震与火山活动-所以是一种板块边界 6)线性负重力异常,高地热梯度,边界上为陡立的重力、
砾岩、微角砾岩甚至假熔岩。
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的上地壳岩石组成。 5) 变质核杂岩(MCC)的变形行为与上盘完全不同, 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顶部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上盘相同,说明 它们是在同一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变质核杂岩的四要素: 1) 拆离断层(低角度及其岩石组合) 2)下盘糜棱岩化中-深变质岩 3)上盘发生正断层作用的浅层次岩石 4)在剖面上必须有明显的岩层缺失
一侧由正断层控制(箕状盆地) 多米诺或书斜式构造:由一系列旋转平面正断层和掀斜断块
组成的构造。
φ
θ
φi
水平伸长度 S S= l / l0 = sinφi/ sinφ= sin (φ+θ) / sinφ
伸长度: S = l / l0 =1+ e 正弦定理:
l /sin( 180°-φi) = 10 / sinφ l / l0 = sin( 180°-φi)/ sinφ= sin (φ+θ) / sinφ
岩墙群可作为前寒武纪大陆固结、大陆伸展及其伸展量的 标志。还可以作为古大洋扩张方向的判别标志。
g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拆离断层将年轻或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和深构 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是,拆离断层上盘为不变质或极低 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级变质岩。
f 岩墙群
岩墙:一种截切围岩层理、面理等,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人 岩体。
岩墙群: 呈近平行、放射状或同心状排列的一组岩墙。
岩墙群是伸展构造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构造形式。
岩墙群一般特指近平行排列的岩墙群,它们一般发育于 裂谷和拗拉谷。
放射状岩墙群一般一火山或岩浆穹隆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同心状岩墙群可能与火山的垮塌相关。
碰撞带,同造山期侧向逃逸构造(4)
• 垂向力 • 水平剪切力
• 一对高级角度 正断层
• 意义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 侧向水平挤压 • 要点:
– 侧向挤压——根部推动力 – 强烈缩短——巨大位移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 侧向水平挤压
– 板块活动(陆—陆)
• 侧向水平挤压
– 板块活动(洋—陆)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 重力滑动说
c. 铲式(犁状)断层: 具有下凸断层面,且 断层面产状向地表变陡而向下随深度变缓的断 层。
Laminar Flow
一种解释铲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
另一种解释铲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
第四节、 正断层的构造样式
a. 地堑与地垒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 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 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
特征
1) 上盘与断层活动同时形成的地层厚度明显比下盘同一地层 的厚度大,有时断层会切 入某一地层的下部而不切 穿整个地层,这时该地层 在断层两侧的厚度会有截 然的不同但。
2) 地层断距随深度增大 而增大。
3) 绝大多数生长断层为铲式断层
4) 铲式断层上盘同断层活动沉积地层厚度向断层方 向增厚
5) 断层的运动速度会由于沉积的加载而加速,从而沉积中心 的地层厚度会向上增大
变质核杂岩 (MCC): 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
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 入体组成,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 离断层)上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 的位移。
实际上,变质核杂岩 (MCC)就是拆离断层的下 盘,它经历了拆离断层的正断抬升作用,并由于 均衡调节作用和岩浆上窿作用而形成穹隆状态。
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
根据安德森(Anderson)模式,正断层应高角度,逆断层才 是低角度。但自然界大多数大规模正断层是低角度的。这是 目前国际地质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此郑亚东教授(1999) 提出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在伸展环境下,脆韧性层状岩石
将形成伸展褶劈理 (ecc),该劈理的倾角受最大有效力矩控制, 一般为35度左右,这些伸展褶劈理进一步扩展形成低角度正 断层。
d 裂谷
裂谷: 伸展作用形成的,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
相关构造组成的区域性狭长构造带 ,一般表现为以断层为边 界的狭长谷地。 裂谷一般由地幔上涌(地幔柱)或区域性伸展形成,其进一 步发展可演化成大洋盆地。
裂谷系统:根据裂谷发育的位置可划分为:
大陆裂谷: 大陆裂解的开始,如东非裂谷带 陆间裂谷: 新洋盆的初始阶段,如红海 洋中脊裂谷: 海底扩张的中心,如大西洋洋中脊裂谷
• 要点:
– 重力存在——高度差异——位能出现 – 软弱层存在 – 低角度正断层 – 平卧翻卷褶皱形成
•实例:嵩山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 重力扩展说 • 要点:
–重力作用导致垂向压扁——降低高度 –岩石或岩体向静岩压力小的方向流动
扩展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
• 孔隙液压的效应 • 要点:
–高孔隙液压对岩石起浮力作用 –降低上覆推覆岩块的有效重力 –减小推覆体与下伏岩块之间的摩擦力
a. 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运动 b. 被断岩石单元产生水平伸长(伸展)效应
4 3 2
1
上盘 下盘
地层时代 较新
较老
变质程度 较低
较高
构造层次 较浅
较深
第三节、 正断层的几何形态
根据断层面的几何特征以及断层面和被断岩石 的旋转性质,正断层可被划分为三种类型: 非旋转平面正断层、旋转平面正断层和铲式断层
典型的构造岩组合由老到新依次为: (a)糜棱状岩石; (b) 绿泥 石化角砾岩; (c) 微角砾岩(常含有假熔岩); (d) 断层角砾 和断层泥。
拆离断层的构造岩组合 系列是拆离断层正断抬升作 用的结果。
拆离断层作用过程中, 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形成不 同的构造岩。随着拆离断层 作用的抬升,形成于深部的 糜棱状岩石逐渐向上运移, 依次经历退化变质剪切作用 (角砾岩-绿泥石化角砾 岩)、脆性碎裂作用(微角 砾岩)。这些岩石依次叠加, 最终形成特定的断层构造岩 序列。
拆离断层的特征:
1) 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 2)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 3)上盘因伸展而发育一组或多组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
拆离断层,而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
4)具有特有的断层构造岩组合序列,具有早期韧性变形后期脆 性变形的变形历史,其先后形成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并在一个窄 带上依次叠加。
岩浆作用→热窿→ 滑覆(热隆模式)
伸展
构造位置: 洋中脊(7) 和板内伸展区(8)。
三、拆沉作用
俯冲-增厚 拆沉
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 伸展
陆—陆碰撞带后造山垮塌(5)
四、造山带垮塌
造山带挤压缩短
增厚的不稳定造山带楔体 不稳定根部
重力扩散(垮塌)
伸展
碰 撞 带 后 造 山 垮 塌
(5)
五、变形分解
6) 在铲式断层中上盘因为重力作用 而产生反牵引现象
随着美国盆岭区第三纪伸展构造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伸展拆离模式, 如Mckenz记的剪模式、Wemicke的单剪模式、Davis的分层剪切模式
以及Liste:和Dais的多期次滑脱模式(图1)。随着研究的深入纯剪模式 逐渐被单剪模式所取代,而且单剪模式也趋于复杂化,形成三维的 多层次的多种构造要素的组合模式。
σ3 σ3 σ3
σ1 σ1
σ1
利于正断层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是: 经历水平拉伸(伸展)或垂向穹隆和抬升的地区
由于经历正断层作用的地壳岩石单元发生了水平 方向上的伸展,所以正断层也被称为伸展断层, 但伸展断层一般特指由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 低角度正断层,特别是指拆离断层。
第二节、 正断层的一般特征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1)空间上为孤立穹隆状地质体,平面呈近圆形或长圆形,其中 经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几何特征。. 2)由从深部(中下地壳)出露到地表的中-高级古老变质岩组 成,通常具有较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体。
3)顶部发育含糜棱状岩石的大型剪切带,剪切带顶部被拆离 断层切割,并引起脆性变形和蚀变作用,形成绿泥石化角
第五节、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模式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 一、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模式
a. 纯剪切模式:形成由两条相背倾斜拆离断层限定的对 称型变质核杂岩。b. 简单剪切模式:形成由一条拆离断 层在一侧限定的不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二、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
第十一章
正断层与伸展构造
第一节 基本观念
1.定义:
正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滑动的倾向滑动断层。 伸展构造:由于正断层造成岩石单元的水平伸展, 故正断层又可称为伸展构造(断层)。
2 应力状态及形成机制
σ3
σ1
σ1
σ3
σ3
σ1
利于正断层形成的应力条件为:
最大主应力(σ1)在竖直方向上增大,或最小主 应力(σ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或上述两种过程同 时作用。
(一) 纯剪切伸展模式 (Pure shear model)
– 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裂谷盆地 – 岩石物理状态与岩石圈变形 – 水平拉伸纯剪变形与非旋转应变 – 上部地壳至下部地幔的均匀变形
岩石圈纯剪切模式
(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
(simple shear model)
• 基本要点: – 低角度(~12°)大位移正断层的发现; – 伸展变形—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旋转变形—上盘旋转正断层— 下盘微弱变形—单剪变形; – 地壳至地幔的伸展减薄具有不均匀性; – 下盘隆升与变质核杂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