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于现在生活方式谈谈日常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季养生与饮食养身

摘要: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人多生命总是随着一年四季的不断交替循序向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养生之道的关键在于掌握良好的起居习惯,在季节转换交替前及时调整生活规律,以适应季节变化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应天顺时”。“适四时”。民以食为天,饮食养生对我们如今的生活非常重要。

春季养生。春季,万物复苏,气候较为宜人,人们往往会脱下厚重的外套去踏青游玩,然而乍暖还寒,尤其清晨与晚间气温较低,故养生理论强调“春捂”,宁可多穿防寒。其意义还在于,人们刚刚经历过寒冬,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较低,而春季又是流行性疾病多发季节,多穿保暖则有助于增强抵抗力。饮食方面,春季干燥易上火,应多食蔬果,少吃油腻辛辣,注意营养均衡,以清淡为主,平时多喝水。起居方面,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起床后稍作运动舒展身体,有助于一天的精神和思维;春天易犯困,早晨最好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同时也可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室内须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4月以后,气温稳定,天气还是变化无常,使人出现种种不适症状,患上种种疾病,因此,春天有“百草发芽,百病发作”之说。春季常见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皮炎,上火。抵御流行性感冒,建议多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可贪凉;皮炎,女性应注意化妆品的质量和使用,做好防晒工作;对于上火,应注意早睡,多吃蔬果,忌食辛辣,必要时可备清火药物。

夏季养生。夏季,气候炎热,易引起情绪的大起大落,因此夏季养生讲究养“心”,即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凡事都得适量。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有助于“养心”。夏天天气燥热,食物应低脂低盐且清淡,以凉性蔬菜为主,如番茄,芹菜,苦瓜,丝瓜等,有利于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排毒通便。平时不可吃过多冷饮,尽量以凉茶和瓜类代替解暑。夏天人的气力短缺,能量消耗大,须补充无机盐和蛋白质,淡盐水和瘦肉都是很好的食物。睡眠方面,夏天晚间闷热,最好用空调或电扇将室内环境降至比较舒适的状态,防止失眠,中午可适当午睡补偿精力。一天下来,满身大汗,酷热难耐,人们常用冷水冲洗降温,这样只会使毛孔收缩,热气藏于体内不得挥发,久之成病。正确的做法应是用温水洗浴,使毛孔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季体能消耗大,运动锻炼应相应减少,适量晨练较好。夏季酷热,最需防范的当属中暑。长期户外活动需穿戴防暑帽具,备仁丹,清凉油等药物。平时家中可备绿豆汤,绿茶等饮品。

秋季养生。秋季,有秋高气爽之说,经过酷暑,迎来了久违的凉爽,但降雨变少,凉爽背后藏着干燥。故秋季养生重在“滋润”,润喉养肺。饮食方面,有润肺功效的食物主要有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可做汤或粥来饮用。其他方面,秋季处于夏冬之间,夏季消耗过多,冬季需蕴藏能量,秋季自然成了进补的季节。建议多吃鱼,鱼类含脂低,且营养价值高。秋季穿衣提倡“秋冻”,即不急着添衣加被,这是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

高大脑的兴奋,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风等病症的发生,同时为适应即将而至的寒冬。此外,与夏季不同,初秋冷水浴有益于健康,使身体尽快适应寒冬,但随着秋深,应逐渐加衣,停止冷水洗浴。睡眠方面,入秋应适当午睡,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秋季凉爽,是运动的大好时机,应加强户外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天气干燥,带来人体呼吸系统的不适,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咽喉炎,气管炎等等,平日可用绿豆汤或雪梨冰糖水进行保养。

冬季保养。冬季,气候寒冷,应遵循“养肾防寒”的原则。饮食以增加热量为主,可适当吃些“肥甘厚味”的食品,如肉类,豆类,但不宜过多,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有助于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同时也有养肾的功效,必要时可饮用适量姜汤增加身体热量。冬季起居和以往季节不同,讲究“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体温,晚起可在日出后借助太阳光保持温暖。穿衣方面也注重保暖,尤其注意背部和脚的保暖。冬季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热量,而且对健康也大有益处。但运动前须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冬天运动不可剧烈,运动强度需因人而异,由慢渐强。冬季最常见的疾病当属冻疮,冻疮预防应从秋末冬初开始,容易发生的部位要提早保暖,可在皮肤上涂些油脂,以减少皮肤的散热;要增加手脚的活动量,加速血液循环,鞋子穿得不宜过紧。平时可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脚,以增强这些部位的的抗

寒能力。

以上即为四季养生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点。下面让我们来了解饮食养生的原则吧!

一合理调配

人吃单一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如一些必需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维生素等,不能由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只能直接从食物中取得。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上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就必须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

我国人民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就全面概述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的主要内容,并且指出了它们在体内起补益精气的主要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

二谨合无味

早在2000多年前,《皇帝内经》中就特别提出"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称"谨和五味,古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的味道。辛味是指具有辛辣味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中医理论认为,辛入肺,辛味食物具有祛风散寒、解表之痛、行气行血的功效。所以说我们因在日常生中主意。

三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管子》亦说:“饮食不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重视饮食有节,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一是饮食要适量。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运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南北朝时道家著名人物、医药学家陶陶居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餐霞”、“服大药”,是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常用的两种方法,陶陶居这首诗歌劝告世人:何必去追求什么长生不老药,还想靠那些东西益寿延年,寿比龟鹤。只要在饮食嗜好中,改掉那些最突出的毛病,就会给你带来安乐。那么,哪些是饮食嗜欲中的“甚者”呢?饮食过饱就是一甚。

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其实,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