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内涵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
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
(1)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
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
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
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二、国际化大都市指标评价体系
城市的国际化作为大城市的一种发展动态,其发展水平是由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决定的。
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即从分散的、单一罗列指标向精简、独立的综合性指标发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际化大都市进行科学评价,致力于揭示我国城市实现国际化的门槛及其动态框架,该指标评价体系可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3个层次、4项主题内容、15项具体指标。
关于北京初步建立国际化大都市框架的单个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是参考现有国际化大都市不同阶段的发展经验,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值研究的基础上(《宏观经济研究》2000·4,宏观经济课题组),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以下简称“纲要”)所预期的发展速度,以及到2010年北京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预期指标,综合分析确定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各项标准值。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
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1、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
根据预测,今后十年北京GDP增长速度年均约9%,到2010年北京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参考其它城市的国际化历程,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水平的人均GOF标准值至少为10000美元。
指标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十五”期间。
北京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约10%,到2010年北京市三产比重预测值为62%。
目前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三产比重已超过80%,考虑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与速度的关系,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
指标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即城市的出口总额与城市GDP之比。
随着中国加入WTO,“十五”期间净出口负数有增大的趋势,但开放程度的加深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上升空间。
从其它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4、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
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增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研发投入的比重。
根据GDP增长速度和目前其它国际化都市的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自际化的根本目的。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指标5、人文发展指数(HDI)。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自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以来所采用的人大发展综合指标,它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以此构建人文发展指数,已被各国广泛采用。
其中长寿根据预期寿命测定;教育成就根据成人识字率(三分之二权数)和大、中、小学的综合入学率(三分之一权数)组合得到;生活标准则根据人均GDP测定。
HDI指标小于0.5视为低水平,在0.5—0.8之间为中水平。
大于0.8为高水平。
据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报告统计,北京HDI指标已达0.861,在世界上排名第31位,排在韩国、新加坡之前;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指标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是衡量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主要指标。
国际化大都市的居民生活总体水平要高于一般城市,必然要求居民居住条件逐步完善。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住宅已普遍进入享受型阶段,据统计1990年美国人均住宅使用面积68.7平方米,高收入国家35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22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15.1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8.8平方米,北京市1998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5平方米,到2010年将达到18平方米左右。
根据我国国情和其它国家发展情况,到2020年北京基本进入国际化的最低标准应超过人均25平方米以
指标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体现人口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在校大学生占18—22岁人口的比重。
”纲要”提出北京在未来的5—10年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因此,该指标不低于50%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最低标准。
指标8、信息化综合指数Ⅱ(Ⅱ=ΣPiWi,Pi为各评价指标处理值,Wi为Pi的权重,详见国家统计局《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该指标为综合性指标,依据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小组提出的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得到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方面的内容。
衡量上述6个方面的具体统计指标约25个,加权测算得到。
“九五”前四年,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年均提高20.1%,北京市年均提高约17.6%。
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以及其它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经历,北京进入国际化都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应达到80。
第三类为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未来十年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之一。
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际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
指标9、轨道交通客运比重。
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堵车的优点,成为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
因此轨道交通客运量比重就成为衡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世界大城市约为60—80%,由于北京城市人口密集的特点,这一比重应不少于50%才能达到国际化都市标准。
指标10、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多年来一直在国内高居首位,但与国外城市相比就有不小差距。
单从数量上仅相当于国际城市90年代初平均水平的14.6%,相当于香港90年代初的34.5%。
因此国际化标准值应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
指标11、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
健康的城市环境包括洁净的空气、水、大面积绿地以及无噪音污染。
其中空气、水尤其重要。
目前采用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是各项空气污染物的单项指数加和,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以及城市间空气污染程度的比较。
指数数值越高,表明空气污染越严重。
根据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国际化标准值应定为P<3。
第四类是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
如前所述,国际化大都市应是国际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中心城市。
指标12、当代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都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可以说是全球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战略决策中心。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数量将日益增加,而全球前500家最大跨国企业的前100家就控制了世界近三分之—的直接投资,因此该指标极有代表性地反映出该城市的国际控制能力。
根据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全球最大500家企
上海这两年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上海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以后。
但是,有不少人以为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如果仅仅是个人,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不了解相关的情况,就想当然地认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
这倒也没什么。
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呢,更何况一般人?但是,目前在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严重脱离普遍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有些可能别有用心的人,极力宣扬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概念,妄图让市场接受正日益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价格靠拢的高房价,则恐怕就是用心良苦了。
这里要说的是,上海根本不是什么国际化大都市,千万不要以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就接受不合理的高房价。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
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
(1)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
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
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有一篇2006年1月4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发表的演讲《筹办上海世博会,朝着国际化大都市方向阔步迈进》的文章,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上海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
1、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有8个标准,符合条件的只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
2、一座国际大都市的GDP总量在所在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要有相当大的比重。
名列国际大都市前4位的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其GDP的比重都占各自国家的20%以上。
如果把纽约视同一个国家,目前,它的GDP值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第14位;如果将这4个城市合起来看作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排到第4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而上海的GDP只占中国约5%左右,短期内不可能超过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也不可能比北京好多少。
上海的GDP年增长率,2004年不到10%。
3、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
目前,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左右。
上海在金融服务和航运实力方面暂时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共有156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了上海,并且全部是分支机构,并非总部,但与纽约的380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是世界金融中心。
中国的央行在北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都在北京,证券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都在北京。
上海金融业占GDP
的比例已由15%降到2004年末的10%左右。
中国不仅有上海一个证券交易所,还有深圳,有大连、郑州等多个期货交易所。
上海发展金融业任重而道远。
4、国际化大都市往往是各类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
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四万多个,却只有寥寥几个的总部设在中国。
2001年,亚洲论坛的总部设立在中国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
同年,上海合作组织在北京设立秘书处。
瑞士拥有近400个国际组织,而没有沙漠的德国却争取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十多个国际组织机构的总部。
整体而言,上海离“组织之城”仍然甚为遥远。
5、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因此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的可量化指标。
关于国际大都市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国际上存在着5%、8%、15%和20%等4种不同的说法。
以最低的5%计算,上海差距较远,到2004年,只有差不多6万人。
6、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应当成为“传媒之城”,尽可能地创办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
全世界最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同出一城美国纽约。
在美国,纽约市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ABC、NBC和CBS)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界,几乎左右了全国的新闻和娱乐。
而就我国而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出版社总部的集中使北京得以辐射全国。
而上海至今仍缺乏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认可度的媒体。
这样,上海是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唐僧头上的苍蝇-----明摆着的事了。
有人可能会说,上海虽然现在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可是未来就是了,所以上海的房价仍应向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看齐。
这句话基本没有问题,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国际化大都市会有的。
中国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肯定有她的
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恐怕是最有希望率先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
可是未来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未来的事,现在的房价是现在的事。
从前有个人要过黄浦江,当时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还没有建成,只能坐渡船,结果一不小心,一把刚从襄阳路市场买的宝剑掉到江里了。
开渡船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在船舷上用小刀做了一个记号,就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不跳下去
捞?”“这里的水这么深,我跳下去,也很难捞得到,只要我记住在这个地方掉下去的,那我到了对岸再跳水去捞,不是更省事吗?”果然这个人到了对岸跳到入里,“入水求之”。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人自然很可笑,可是,当上海还根本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却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来抬高房产价格,有人去还去接受,这不是更可笑吗?好比有人多天没有吃饭,饱餐后马上就去上厕所,理由是早晚要拉屎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刻舟求剑的人只不过损失了一把剑,如果以上海以后极有可能是国际化大都市,就买下靠拢国际化大都市的价格水平的上海房子,一旦泡沫破灭,要损失多少财富?
建议所有认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人们,听一听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家的相声《逗你玩》,哈哈一笑后,理性看待目前上海的房价。
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用哪些指标来评价?
北京市确立了未来50年首都现代化建设实施“新三步走”的战略,就要正确认识城市建设现代化,科学研究、客观评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状况,规划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
综合国内外观点,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城市的国际化作为大城市的一种发展动态,我们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际化大城市进行科学评价。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2020年北京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各项标准值: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指标。
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指标一: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0年左右北京基本达到国际化大城市水平的人均GDP标准值至少为1000美元。
指标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城市的辐射力、凝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北京进入国际化大城市的最低标准值应为75%以上。
指标三: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
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即具备国际化特征。
指标四:R&D(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
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
达到国际化大城市的基本标准应为5%以上。
第二类为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指标五:人文发展指数(HDI)。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采用的人文发展综合指标,由3项指标组成:长寿、教育成就、生活标准,已被各国广泛采用。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值至少在0.9以上。
指标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是衡量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主要指标。
到2020年北京基本进入国际化的最低标准应超过人均25平方米以上。
指标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体现人口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指在校大学生占18-22岁人口的比重。
该指标不低于50%是城市实现国际化的最低标准。
指标八:信息化综合指数。
该指标为综合性指标,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方面的内容。
北京进入国际化都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应达到80。
第三类为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国际化大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同样也是未来十年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之一。
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际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征之一。
指标九:轨道交通客运比重。
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堵车的优点,成为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国际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
由于北京这一比重应不少于50%才能达到国际化都市标准。
指标十: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
北京应达到年4500万人次以上。
指标十一: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
目前采用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可用于评价城市空气质量的总体状况、年际变化以及城市间空气污染程度的比较。
北京进入国际化都市的国际化标准值应定为P<3。
第四类是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
国际化大城市应是国际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态势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中心城市。
指标十二:当代著名的国际化城市都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有一半以上的全球最大500家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就能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国际化趋势及未来的成长性。
指标十三:外国金融机构数量突出地反映了城市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体现城市的金融资本影响力。
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指标十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年海外游客入境人数至少在600万人次以上才可成为具有“全球性旅游中心”特征的国际化城市。
指标十五: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不但是经济中心,同样是世界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
我们的国际化标准值基本接近目前世界水平。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应分步实施,明确阶段性目标,可分三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进入国际性城市的第一层次目标;第三阶段到2050年北京不仅在政治、科技文化方面成为全球性中心,在经济方面也将是全球性中心,真正成为国际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