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诗意世界的永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待诗意世界的永恒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个人/给每条河每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这是一个众语喧哗而又丧失中心的时代,一切的周期都太短,今天的时尚可能就是明天的垃圾。今天。每个人都一头扎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边“清醒”地珍数着自己的收获,一边“不屑一顾”地嘲笑着别人的失落。当海子写下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以后,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固执地离开了他自己也舍不得离开的诗歌。他是否走得太决绝,走得太不可理解呢?

如果把这首诗解读成是海子为了祝福别人,也为了自己幸福的明天而礼赞的浪漫主义诗作的话,我们都觉得那绝对是对海子的背叛,是对诗歌的亵渎。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这首诗是海子对现实有力而深刻的批判,是海子悲世愤世乃至厌世的意识使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同时,这首诗通过现代派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否定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无可否认,这些解读都是对海子真诚的探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给这首诗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我们就会更加走近海子。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一个作家,如果他真的不同凡响,那他就该天天面对一些永恒的东西。我们说海子做到了。在这首诗中,海子始终表达着这样一个主题:守望幸福,独步诗意的天下,放弃所有,追求永恒的期待,他永远朝拜在诗歌的圣坛上……

一、守望幸福,独步诗意的天下

和许多文学天才一样,海子既是艺术的强者,同时也是生存的弱者。诗人只愿面朝大海,看到的将是潮起潮落永恒的单调,春暖花开永远在他背后存在着。正如诗歌中的“明天”,看似近在眼前,却包含着永恒的未来。所以,海子“今天”的幸福永远与“明天”相关,却也永远遥遥无期。但应该指出的是,不是他不需要幸福,也不是他完全做不到幸福,而是他不愿意去实现这种幸福,他要与这种尘世的幸福永远保持一种守望的文化心态。因为实现这种凡尘的幸福,就意味着一切关于幸福美好的精神期待都将琐碎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为这些世俗成分的幸福含辛茹苦地去奋斗,在诗人眼里,这是一种负累。它会让一个真正追求诗意存在的诗人感到窒息的。所以,海子反反复复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给每座山每条河起个温暖的名字,他还要为陌生人祝福。

这说明了海子让自己永远处在“明天”的时间距离状态和心理期待之中。正如

叔本华在《悲情人生》中所说“人生的场景如同粗陋的镶嵌画,近看,产生不了效果,在上面几乎找不到任何美妙之处,除非你拉开一定距离”。诗人对诗意世界的拥有,使得海子选择了一种需要幸福,但又不愿接受幸福的中间存在状态,这其实是一种守望的情结。无独有偶,盛唐诗仙李白,当他欲写下《静夜思》这首诗时,其实他是可以回故乡的,但他知道真的与亲人共望明月,他可能就没有了低头思故乡的诗绪了。所以。李白也选择了一份能回乡而不回乡的牵挂。

诗中,在三个“愿你”之后,只有一个“我只愿”。从中,我们觉得,尘世的幸福是诗人用来祝福别人的,他自己的幸福只有他自己经营与坚守,不愿与别人分享,别人也无法分享。当我们读到诗人对别人的祝福与自己独自坚守的幸福一样真诚时,其实,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祝福与幸福的格格不入。对别人祝福得越虔诚,越让我们感到世俗的幸福与诗人诗意境界的遥远。所以,诗人独步诗意天下的愿望。也只能注定在他的诗歌中释怀了。而且,他也始终“沉溺”于自己构筑的诗意世界。透过诗人对诗意世界的坚守,参照诗人情感与人生的不如意。我们看到:在他的世界里。凡尘幸福的所在之处,其实都有着他苦难与悲痛的记忆。出生的卑微,求学的艰难,感情的失落,生活的窘迫,这些俗世幸福远离的东西却离他如此之近。因而可以说,他对诗意世界的执著,是力图想从世俗幸福的禁囿中得到解脱。但最后,他没有在诗歌的王国里微笑地面对俗世的幸福,而是用他的生命祭奠了诗歌。这让我们看到。守望幸福是他诗歌生命主人唯一的姿态,肉体已经成了诗歌生命可有可无的旁观者。

二、放弃所有,追求永恒的期待

作为一个诗人来说,执著追求纯粹的诗意世界是多么大的幸运啊!然而,没有把诗歌世界与现实世界分得清清楚楚的海子,最后却被现实的世俗击得粉碎。尽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过,死是一件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但俗世的幸福却一步步逼迫着海子孤高的诗意世界。最现实的金钱缺乏使得他不能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多次的失恋使他对爱情的幸福追求渐渐地成了一种奢望,而写诗不被人认同的孤独与无奈又使他加深了对诗意世界深度的留恋。在他深度缺失幸福感的现实世界中,诗意世界的深刻注定使他生命个体生存的阻力越来越大。诗意世界的纯粹与现实世界的凡俗不是同构的,当世俗幸福得不到落实,诗歌面对现实生活虚无的力量与诗意的唯美猝然相遇时,作为个体的诗人,要么在两股力量的妥协中走向现实与理想的握手言和,要么走向一方对另一方的完全占有。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海子用自己的生命个体冲击了诗歌生命的制高点。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冲击悲剧正是他追求诗意世界的赞歌。他让我们看到,在世俗世界里,幸福的一次次丧葬,正是诗意天堂一次次欢欣的盛宴。

有人说,死是一个痛苦而古老的话题。因为个体生命与时间再持久的抗衡,也始终无法摆脱时间对其无情的吞噬,更无法摆脱生命隶属于时间的被动地位。而生的永恒是死,因为只有死才能达到对时光流逝的永恒对抗。正因为海子追求永恒的情结,所以他选择了个体生命的突然中止,在时间中摆脱了时间。

应该说,海子的这种选择是守望的升华。因为,海子不愿看到自己诗意的世界由于俗世幸福的缺席而妥协或崩溃,而到达诗意的天堂也不能让他承载太沉重的世俗“幸福”。我们觉得,海子的死,不是因为他漠视尘世的幸福,而是为了构筑永恒的诗意世界,他不得不放弃追求尘世的幸福。有人说,凡人在精神上都是上帝的弃儿,先遗弃有限存在的生命个体再来拯救诗意的永恒。海子的这种选择也有着悲剧的崇高。

海子的这种境界也正体现了叔本华的悲情人生说: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地依赖生存本身时,它的空虚和本质的无价值便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应该说。他对诗意的极度体验战胜了生命终止的残酷体验,所以海子漠视了生命终结的痛苦,并以此来缓解俗世中对诗意体验缺失的痛苦。或者说,他参透了世俗中太多的幸福,最后,对诗意世界的巅峰信仰使他把俗世的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只当作一个匆匆的过客。当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死亡的怀抱时,世俗幸福的空虚、短暂与诗意世界的真实、永恒的对峙是无法协调的,这使海子在诗意世界的源头去寻找了另一次生命。他在诗坛上奉献了一切,最后,他还把他的存在也奉献给了诗歌。正如叔本华所说“在这样的世界上,幸福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永不存在才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对永恒的期待,必然要放弃不能永恒的东西。

约翰顿说过,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在这样的时代,生命既不能承受之轻。也不能承受之重。在生与死的拔河中,我们不知道生命的另一头究竟拽着什么,所以我们恐惧死亡。但不是凤凰,海子却依旧要为诗意的世界而涅槃。这样虔诚的诗人是真正属于诗歌的,而真正的诗歌也只能属于像海子这样的诗人。

与诗歌携手的路上,海子会不会孤单寂寞?栖息在诗意的另一个世界。海子是否依然能感受到诗歌生命的律动?理解海子很难,不知道这样去叩问是否会伤害海子的那颗诗心?但在灵魂的天堂诗歌的国度里,我们始终坚信:海子一定还久久地朝拜在那属于他自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