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教育方针颁布的具有纲领性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教材的性质、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撼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阅读能力有以下要素:1、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的。?? 2、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3、鉴赏能力。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活用能力和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识字量为基础的。?《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各年级段的认读都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其中 1800 个左右会写。?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学段对识字能力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第一段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学习独立识字,认识1600个字左右。第二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意识累计识字2500个字左右。第三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识字3000个字左右。对识字要求的不断提高,识字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为了解决在阅读中识字的难题,为理解阅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掌握两种识字的方法:

1、汉语拼音识字

中国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它与表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只看到字形读不出音。中国文化又是汉字文化,所以学生必须先掌握汉语拼音的

拼读去识记生字,由字组词,由词连句,由句成篇。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就先从汉语拼音的教学开始。在学习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巩固:随文认读,生活认读,游戏认读等等。以至于形成一种能力:看到音节,读出汉字,然后与自己的思维词库形成对应,达到理解字、词、意,才能为正确深刻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

2、查字典识字。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只要能掌握3000个左右的汉字,就能阅读《毛泽东选集》。可事实上人们的阅读和生活总会遇到读不了音、明不了意的字,这就要培养学生另一种认读能力:查字典识字。《新课标》要求小学一年级学习并掌握音序查字法,二年级学生学习并掌握部首查字法,让学生尽早接触识记汉字的各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扫清障碍。针对学生对新事物兴趣浓厚而教材又全部注音的特点,老师鼓励学生在接触课外读物时遇到陌生的字使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顺利的阅读。第二、三学段学生查字典的目的不仅是读准音更注重明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查字典的习惯,更应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字的多种意项。这下语言文字的点滴积累,为阅读理解和体验做了准备。

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正确的认读汉字,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不多字、不漏字。培养学生读准字音,一字不漏朗读是得花大气力的。开始时,来不得半点马虎。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

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读“准”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词语和养分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理解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有旧时说,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还应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和教师设问、启发性语言的诱惑力来实现。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现身说法激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有的放矢调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熟悉优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