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南会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南会村

村落属性行政村

村落形成年代明代

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

村庄占地面积145亩

户籍人口1198人

常住人口1200人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产业农业、杂粮、打工村集体年收入9 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 元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5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称:

双赵镰刀、打铁花、王志琪纪念馆及文献

1 概况及其历史演进

1.1地理位置

南会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黄村镇太行山浅山区。东经114º27′,北纬37º11′。

1.2周边环境

全村四面环山,北靠马鞍山、卧牛山,东临孔山,西接国家4A级景区天梯山,南有卧虎山,村南有七里河,其上游为东川口水库,省道邢和公路穿村而过。

1.3选址特征

南会村内现有明清建筑风格东西主街1条,街北小巷9条,街南7条,均由红、青石材质建成。整体形态北高南低,依山势

而建,栉次鳞比、古老幽深,布局形式颇具地方特色。

南会村四面环山,东临孔山,西接国家4A级景区天梯山,北靠马鞍山、卧牛山,南有卧虎山,七里河两条支流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同自然融为一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护良好的明清建筑风格,使其逐步成为城市近郊游首选之地。

南会自古就是邢台到山西和顺、太原的商业必经之路,解放后扩大为邢和线,现为山区一级公路,交通便利。

1.4历史演变

南会村始建于明朝,主要分胡、赵、尚三大姓氏,其余少量王姓、刘姓。相传,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胡姓从祁村最早迁来本址,占产建庄,生儿育女,发展到现在。此处也是省道邢和线重要地段,往东为进入邢台市区入口,往西也是通往西部山区和山西和顺、太原进山口。当年村东北沙滩上原是一个传统的集会,该村建在集会的南边,故名南会。现该村仍沿袭了逢农历一、六赶集的风俗。尚姓于1656年由周边尚家庄村迁来,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赵姓从塔西村迁来,王姓、刘姓于上世纪60年代迁来,为东川口水库库区移民。村名沿用至今。由于受1963年洪水破坏,胡姓、赵姓家谱已遗失,尚姓上世纪末重修本族祖宗案至今共计15代。赵姓家族尚存墓碑2块,记录赵姓最早5代,结合家族排辈情况,推断赵姓至少已居住15代。

古木

明清式建筑及门楼

2 历史文化特色

2.1传统建筑

南会村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最远为明代古居。传统建筑集中于该村西南,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多为平房,院小户多,尊卑分明,功能齐全,用材考究,工艺精细,多为砖木结构,门

楼、门窗精雕细作,门墩石刻栩栩如生。传统建筑群大都建于明清时代,整体结构仍保持良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太行浅山区典型风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2传统文化

双赵镰刀打铁花、打铁匠、纺绳作坊、打扇鼓、缝猫头鞋、

剪纸等。

(1)南会曾以打造“双赵镰刀”出名,在邢台地区广受好评,且今内丘、沙河等地仍有“南会的镰,寺北坡的耧”的说法。

(2)现村内现存传统铁匠铺1个,铁匠师傅尚僧泰尚可开炉打铁,且传承祖辈“打铁花”绝技。“打铁花”时,先将生铁倒入特制熔炉,待熔成铁水,用柳木棒取出,朝向墙面或树干击打,霎时铁星四溅,恰似火树银花。

2.3结构肌理

2.4其他

南会村民的许多故事无不与此土地庙、马王庙相联系。村北卧牛山下有一土地庙,庙前两丈余有一石桥,桥面为两巨石铺就,石长约2米,左红右青,村民称其“阴阳桥”,村内有一民俗,凡白事都要到土地庙“送魂”,向土地神销户,来时走“阴阳桥”青石面,回时走红石面,因鬼魂怕血色,故而魂魄只能去不能回。此桥又名“十三太保桥”,据传该村过去常出饷马之类,村民为求安宁,特求教于高人,高人指点道:“皆因此桥,红青相间大凶,需掩土填之,开13孔破之,使之不复为桥,已镇恶邪。”如今,桥洞下已用土填平,桥面青石板上现仍清晰可见13沟回。

土地庙

王志琪是受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伟人,是毛主席命名的“农民领袖”,在“初级社”和“重建家园”历史时期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