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你还能说出哪些影响他们成败的因素?
刘邦
出生 性格 处事 用兵 用人
平民 能屈能伸 圆滑果断 善于用计
项羽
贵族 宁折不弯 优柔寡断 匹夫之勇
知人善用
刚愎自用
刘邦
能力 为人 肚量 眼光 脾气
无勇有能 心狠手辣 豁达大度 志向远大
项羽
有勇无谋 儿女情长
气量狭窄 鼠目寸光 狂暴浮躁
冷静沉着
• 请从第5-17段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 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说说这种方 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 趋势方面的作用。
第六段:“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 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第一破,用张良计,派说客利诱; 第二破,巧设疑兵,施仁爱,收买人心; 第三破,乘胜追击,取得完胜。 善于用人用计,收买人心是刘邦在交战 中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第七段: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 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
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安民 封库 约法三章
• ②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 “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 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 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 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 待诸侯策略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 • 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 “发兵” 刘邦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镇定自若, 随机应变: • 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立韩信为“齐王”
整体感知:
• 一(1—4 ): 总体介绍刘邦(籍贯、姓氏、 出生、相貌、家庭、年轻时种种行事)。
• 二(5—17 ): 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 帝业。 • 三(18—20 ): 称帝后情况(未央宫戏父, 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第一、二、四段:高祖出身出生
古人的圣贤神化(美化为神)
– 梦与神遇 – 龙卧其上 – 相貌奇贵 – 斩白蛇起义 – 马不踏刘邦 – 双鸽救刘邦
• ④治军方面对比 • 治军 • 项羽 目光短浅 • 治军不严 项伯告密,听其言 • 刘邦 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 立诛曹无伤
举杯戏父
衣锦还乡 高祖之死
1、举杯戏父的细节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这 是什么手法?
粗俗鄙陋,小人得志。讽刺,不隐恶。 2、赏析《大风歌》:高祖帝业已定,衣锦还乡, 可谓人生巅峰,为什么还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气势宏大,慷慨苍劲,豪迈之中透露 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高祖“慷慨伤怀,泣数 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魂魄犹乐思 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 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
做法
反应
鸿门谢罪 项羽入关 称霸分封
决策东进 追击项羽 决胜垓下
第八段:本段情节与《鸿门宴》有何区别?
互见法: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 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 “互见法”就是:“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 互见,彼此互补。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 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 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 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 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 《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 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④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 王患之,为高俎(高腿案板),置太公其 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 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 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羽本纪》)
第三段:瞻望秦始皇的车驾、仪仗
•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 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 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本纪》)
刘邦
视角
仰视 充满企慕,语气委婉、 语气 不留话柄
项羽
平视乃至俯视 鲁莽直率、旁若无人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 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 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 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 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 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 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 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
•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 历史、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 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 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史记》特 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 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 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 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 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淮阴侯列传》)
③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 为王(假扮成大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 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 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 左纛dào(用毛羽做装饰的帝王车舆), 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 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 “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
1. 不杀秦王子婴(表明宽厚仁慈) 2. 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表明轻财重义) 3. 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表明入关不 是侵暴,是为民除害、保障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 作用,从“秦人喜”“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 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不虚美
不隐恶
• 第一阶段:入关灭秦 • 第五段:郦生见沛公 • 郦食其家境贫寒,但嗜酒如命,人称高阳酒徒。 他喜读书,性豁达,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残 暴的秦王朝非常痛恨,对奋起抗秦的陈胜、项梁 寄予很大希望,但郦食其发现这些人心胸狭窄, 不足为交,因此一直隐居未出。当刘邦攻打陈留 时,郦食其得知刘邦抱负大,胸襟宽,智谋广, 喜结交,就前去投奔他。谁知刘邦虽喜结交,但 却看不起读书人,以往有些儒生戴着帽子来见他, 他就把人家的帽子摘下当便壶用。郦食其见到刘 邦,便拿话来激他。刘邦一听这话,赶紧起身让 座,并虚心向郦食其请教。
• 本纪: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 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 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 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 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在这篇洋洋万余 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了秦汉之际的战 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 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 汉的成功奥秘。
① 不满眼前处境地位 ① 志向远大 心态 ② 渴望占有权力 ② 自视甚高,极其自负 渴望权力,善于掩饰, 鲁莽轻率,自以为是, 性格 能自我克制 不善克制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也。
人物形象
• (1)划出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 (2)概括刘邦性格
– 仁而爱人 – 性情豁达 – 抱负远大 – 轻慢侮人 – 好酒及色 – 狡黠无赖
两人的做法有何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
刘邦
⑴ 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 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 ⑵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 自己的欲望 ⑶ 善于笼络人心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
⑴ 不善于克制自己 ⑵ 不分析不考 察形势(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 恃勇武,凶残暴虐⑶ 不但不善于笼 络人心,而且常常把别人推到自己的 敌对面去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 为假王(暂代的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 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 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 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 ﹑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 为守。不然,变生(发生变乱)。”汉王亦悟, 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 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 楚。
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史记》三大原则:
春秋笔法(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 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 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 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 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利于传主
实录(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 制下来。)、直笔(直接、真实得叙述历史的 本来面貌。) 实录精神最可贵之处是“不虚美,不掩恶”。 既不过分夸奖,也不隐藏恶行。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 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 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 “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 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避免了文字 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明代茅坤 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 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 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 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 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百姓的态度的对比。 • 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 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诸将皆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 • 对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 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 因大破之。” • 入关对百姓诸老将态度: •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 :屠烧咸阳秦宫室 • 杀 义帝 降黥王章 • 刘邦
• ③用人方面的对比 • 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君臣共 议得失原因时所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 策帷帐之中,……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 以为我擒也”。 • 用人
• • • •
项羽 刚愎自用 有一范增,不能用 刘邦 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不如子房 不如萧何 不如韩信
• 第12、13段:在东进与调头追击项羽的决策 中,刘邦三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 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 第一次,稳住项羽的心; 第二次,争权天下; 第三次,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知人善用,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氾水称帝
评价得失 入都关中
1、文中怎样评价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对盟友下属,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 “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 对人才,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则不 能善用,刚愎自用。
总结互见法作Βιβλιοθήκη :详此略彼,叙述史实条例分明,避免重复; 证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 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第八段:在《高祖本纪》的“鸿门宴”事件描述 中,鸿门宴前后的诸多细节都被略掉了,为什么 独保留了“归,立诛曹无伤”这件事?
鸿门宴: 这场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体现出丰富的历 史内涵。因为它标志着两种转折: 刘项命运的转折 中国历史的转折
• 《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 纪传体: •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 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 纪”、“世家”、“列传”、“表”、 “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 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 《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 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 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刘邦: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止,还军霸上。召诸老 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 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 遂西,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 不服耳。(《高祖本纪》)
刘邦
出生 性格 处事 用兵 用人
平民 能屈能伸 圆滑果断 善于用计
项羽
贵族 宁折不弯 优柔寡断 匹夫之勇
知人善用
刚愎自用
刘邦
能力 为人 肚量 眼光 脾气
无勇有能 心狠手辣 豁达大度 志向远大
项羽
有勇无谋 儿女情长
气量狭窄 鼠目寸光 狂暴浮躁
冷静沉着
• 请从第5-17段中找出用对比方法描 述刘邦和项羽的内容,说说这种方 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事件发展 趋势方面的作用。
第六段:“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 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第一破,用张良计,派说客利诱; 第二破,巧设疑兵,施仁爱,收买人心; 第三破,乘胜追击,取得完胜。 善于用人用计,收买人心是刘邦在交战 中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第七段: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 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
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安民 封库 约法三章
• ②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 “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 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 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 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 待诸侯策略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 • 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 “发兵” 刘邦 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镇定自若, 随机应变: • 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立韩信为“齐王”
整体感知:
• 一(1—4 ): 总体介绍刘邦(籍贯、姓氏、 出生、相貌、家庭、年轻时种种行事)。
• 二(5—17 ): 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 帝业。 • 三(18—20 ): 称帝后情况(未央宫戏父, 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第一、二、四段:高祖出身出生
古人的圣贤神化(美化为神)
– 梦与神遇 – 龙卧其上 – 相貌奇贵 – 斩白蛇起义 – 马不踏刘邦 – 双鸽救刘邦
• ④治军方面对比 • 治军 • 项羽 目光短浅 • 治军不严 项伯告密,听其言 • 刘邦 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 立诛曹无伤
举杯戏父
衣锦还乡 高祖之死
1、举杯戏父的细节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这 是什么手法?
粗俗鄙陋,小人得志。讽刺,不隐恶。 2、赏析《大风歌》:高祖帝业已定,衣锦还乡, 可谓人生巅峰,为什么还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气势宏大,慷慨苍劲,豪迈之中透露 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高祖“慷慨伤怀,泣数 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魂魄犹乐思 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 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
做法
反应
鸿门谢罪 项羽入关 称霸分封
决策东进 追击项羽 决胜垓下
第八段:本段情节与《鸿门宴》有何区别?
互见法: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 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 “互见法”就是:“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 互见,彼此互补。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 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 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 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 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 《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 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④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 王患之,为高俎(高腿案板),置太公其 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 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 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项羽本纪》)
第三段:瞻望秦始皇的车驾、仪仗
•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 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 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本纪》)
刘邦
视角
仰视 充满企慕,语气委婉、 语气 不留话柄
项羽
平视乃至俯视 鲁莽直率、旁若无人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 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 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 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 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 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 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 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
•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 历史、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 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 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史记》特 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 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 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 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 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淮阴侯列传》)
③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 为王(假扮成大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 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 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 左纛dào(用毛羽做装饰的帝王车舆), 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 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 “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
1. 不杀秦王子婴(表明宽厚仁慈) 2. 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表明轻财重义) 3. 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表明入关不 是侵暴,是为民除害、保障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 作用,从“秦人喜”“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 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不虚美
不隐恶
• 第一阶段:入关灭秦 • 第五段:郦生见沛公 • 郦食其家境贫寒,但嗜酒如命,人称高阳酒徒。 他喜读书,性豁达,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残 暴的秦王朝非常痛恨,对奋起抗秦的陈胜、项梁 寄予很大希望,但郦食其发现这些人心胸狭窄, 不足为交,因此一直隐居未出。当刘邦攻打陈留 时,郦食其得知刘邦抱负大,胸襟宽,智谋广, 喜结交,就前去投奔他。谁知刘邦虽喜结交,但 却看不起读书人,以往有些儒生戴着帽子来见他, 他就把人家的帽子摘下当便壶用。郦食其见到刘 邦,便拿话来激他。刘邦一听这话,赶紧起身让 座,并虚心向郦食其请教。
• 本纪: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 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 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 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 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在这篇洋洋万余 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了秦汉之际的战 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 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 汉的成功奥秘。
① 不满眼前处境地位 ① 志向远大 心态 ② 渴望占有权力 ② 自视甚高,极其自负 渴望权力,善于掩饰, 鲁莽轻率,自以为是, 性格 能自我克制 不善克制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也。
人物形象
• (1)划出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 (2)概括刘邦性格
– 仁而爱人 – 性情豁达 – 抱负远大 – 轻慢侮人 – 好酒及色 – 狡黠无赖
两人的做法有何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
刘邦
⑴ 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 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 ⑵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 自己的欲望 ⑶ 善于笼络人心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
⑴ 不善于克制自己 ⑵ 不分析不考 察形势(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 恃勇武,凶残暴虐⑶ 不但不善于笼 络人心,而且常常把别人推到自己的 敌对面去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 为假王(暂代的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 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 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 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 ﹑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 为守。不然,变生(发生变乱)。”汉王亦悟, 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 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 楚。
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史记》三大原则:
春秋笔法(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 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 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 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 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利于传主
实录(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 制下来。)、直笔(直接、真实得叙述历史的 本来面貌。) 实录精神最可贵之处是“不虚美,不掩恶”。 既不过分夸奖,也不隐藏恶行。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 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 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 “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 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避免了文字 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明代茅坤 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 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 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 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 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 ① “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百姓的态度的对比。 • 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 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诸将皆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 • 对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 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 因大破之。” • 入关对百姓诸老将态度: • 项羽 意气用事,有勇无谋 :屠烧咸阳秦宫室 • 杀 义帝 降黥王章 • 刘邦
• ③用人方面的对比 • 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君臣共 议得失原因时所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 策帷帐之中,……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 以为我擒也”。 • 用人
• • • •
项羽 刚愎自用 有一范增,不能用 刘邦 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不如子房 不如萧何 不如韩信
• 第12、13段:在东进与调头追击项羽的决策 中,刘邦三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 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 第一次,稳住项羽的心; 第二次,争权天下; 第三次,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知人善用,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氾水称帝
评价得失 入都关中
1、文中怎样评价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对盟友下属,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 “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 对人才,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则不 能善用,刚愎自用。
总结互见法作Βιβλιοθήκη :详此略彼,叙述史实条例分明,避免重复; 证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 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第八段:在《高祖本纪》的“鸿门宴”事件描述 中,鸿门宴前后的诸多细节都被略掉了,为什么 独保留了“归,立诛曹无伤”这件事?
鸿门宴: 这场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体现出丰富的历 史内涵。因为它标志着两种转折: 刘项命运的转折 中国历史的转折
• 《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 纪传体: •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 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 纪”、“世家”、“列传”、“表”、 “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 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 《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 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 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刘邦: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止,还军霸上。召诸老 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 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 遂西,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 不服耳。(《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