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

总课时数:14课时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

教法手段: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2、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

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第20页练习二的第3—5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例2、例3,第22页“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

教法手段:合作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同学们,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教学新识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推导公式。

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Ch)

(5)练习: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习题

2.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3)尝试计算

(4)汇报订正。

4.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4、5、6、7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教学内容:课本23---24页练习四第8---14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柱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并会应用。

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对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能准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圆柱表面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四的一些练习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巩固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练习四第8题。

(1)集体审题,收集信息。

(2)、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求抱枕的侧面积和底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

(4)、教师巡视并指导完成。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1)读题,收集信息。

(2)、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圆柱的表面积------留出的口面积=彩纸的面积。(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3、出示练习四第10题。

(1)、集体读题,交流收集信息。

(2)、找出解决问题的有关键-----没有盖,求铁皮的面积只需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4、出示练习四第11题。

(1)、默读题目。

(2)、思考题意并汇报自己的想法。

(3)、得出油漆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减去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

(4)、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理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2、13、14题,教师集体订正。

第四课时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例5、例6,第26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模型

教法手段: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1)教具演示。

(2)通过观察,讨论。

(3)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应用公式: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完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2----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有圆柱表面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你们能说出这个公式吗?生1: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乘高

生2、V=SH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练习五。

二、探究新知

1、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2题。

(1)学生交流题意。

(2)、得出:求出水桶能装多少水,就是求水桶的容积。

(3)独立解答

英语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3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 部分的短文。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短文后的练习。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理解并会朗读Let’s read 部分的短文。 2、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泛读、精读技巧。 三、课前准备 1、CAI课件和图片 2、录音机和本课录音带 教学设计: 一、以旧带新——巩固旧知 在上课之前,打预备铃之后,上课铃之前,还有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个时间,让英语科代表带领学生复习旧知,不断巩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以便更灵活地运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激趣导入——感知文本(Reading for fun) Step One: Pre-reading 1. Warming—up Let’s chant. (on page 26) 2. Everyday English T: I love weekend very much .Do you lik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3. Guide the students to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teacher’s last weekend. T: Well, do you want to know my last weekend? T: I have a good friend , I spent my last weekend with him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 to us ? Let’s read the text on Page 33. Step One设计意图: 小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主要任务,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先喜欢读,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感兴趣,变阅读为“悦读”。在这一环节,我以旧知作为支架,从师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问题,以师生自由交流的形式精心导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渴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三、阅读文本——获取信息(Reading for information) Step Two : In-reading 1. Look and listen T: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key words . Listen to the tape. Guess what happened last weekend? The 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s of the text and the key words on the screen. Key words on the screen: Past Present was is,am walked walk

2020年春人教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295/306班英语科备课教师备课时间2019.3.10 【单元内容】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课标要求】 1.能听懂有关日常家务活的短语;能听懂用could表达礼貌请求和委婉获取许可;能听懂对其他日常活动的提问和回答。 2.会说出表达家务活的短语;能用could提出礼貌的请求和委婉的许可,并会说相应答语。 3.正确读出本单元所学内容,正确表达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习惯。 4.运用could表达礼貌请求和回答;会用make与do。 【学习内容分析】(分析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知识的应用价值;分析知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及能力、思维培养上的作用) 本单元围绕“家务和请求许可”开展教学活动,学习如何用情态动词could礼貌地提出请求,如何礼貌地请求允许自己做某事,并做出得体的回答,学习如何写留言条以及请求他人的帮助。 Section A主要谈论一些与家务有关的短语,如do the dishes, fold the clothes等等,并引出Could you please/Could I please...?句型。 Grammar Focus主要总结了“请求许可和要求”的Could you/I please...?用法。 Section B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话题,巩固could表示请求许可和要求的用法,并加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教育。

【学情分析】(分析知识生成点及新旧知识的关联,预设学生学习困难)本单元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许多动词短语,为表达提供了语言基础。此外,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用祈使句和Could you/I...?提出请求和建议,为本单元学习打下了基础。活动的话题又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表达提供了真实的材料,使得学生在各个活动中想说、有话说,使活动参与的范围广,达到任务的真实性,有效性。在学习中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目标】(符合课标、教材内容、学情;陈述具体、可测;体现过程与方法) 1.能够熟练掌握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及句型。 2.掌握could表示请求的用法。 3.能够运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4.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的训练和提高。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表示家务的短语。如do the dishes,take out the rubbish,fold the clothes等等。 2.掌握情态动词could开头表请求的用法及其回答。 3.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难点: 1.掌握could的用法。 2.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3.能够掌握并运用听力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4.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本单元以“诗歌”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一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一个“语文园地”。 《短诗三首》节选自作家冰心的诗集《繁星》。诗歌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调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绿》是艾青写的一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白桦》以白桦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读这首诗时,除了可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之外,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整首诗运用这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本单元课文均选取名家名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从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开展综合性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工整地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尝试当“小诗人”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5.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摘抄下来。尝试写诗,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难点 1.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短诗三首》2课时 《绿》2课时 《白桦》2课时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教学本组课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所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和词语盘点中所出现的新词。2.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拓展: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单元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总体构想 模块一:科普著作推荐会,交流资料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1课时) 模块二:预习整组课文,整体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课时) 模块三:识字与写字。(2课时) 模块四:抓住课文要点,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形象地表达。(2课时) 模块五: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2课时) 模块六:写作指导。(2课时) 模块七:语文园地实践活动。(2课时) 总课时:13课时 模块一: 科普著作推荐会(1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2、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唤醒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推荐并布置学生阅读科普书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课提要课时 8 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 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 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之情。 2 9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 “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 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的希望最后化为泡影 的一件事。 1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通过阅读交流平台,学生进一步了解表达感情的 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感情的方 法。 1 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两篇例文为写作做准备,学习文章的 写法。 例文《别了,语文课》重点感悟作者对语文课的 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例文《阳光的 两种用法》引导学生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两位 母亲勤俭、朴实、有智慧的形象。 1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首先引导学生把心事说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写 出自己生活中的委屈、高兴、难过的事情,写事离不 开写人,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把情感融入人、 景、事中。 2 教法与学法 这一单元有两篇课文,两篇都是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人、景、事等方法来表达情感。 授课方法探究 8 匆匆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感悟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并拓展关于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9 那个星期天 由“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引入课文的学习,然后抓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最后再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点,感悟文章的写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3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 Section A (1a—2c)教案 Teaching Aims : 1.Knowledge Objects : (1).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phrases: rubbish,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sweep, floor, mess. (2).Target language : —Could you please ...? —Yes, sure. /All right. /No problem./Certainly/Of course. 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orry, I can't. I am doing... —Could I ...?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 2.Ability Objects : (1).Learn to make a polite request and ask for permissions. (2).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ialouges about making a polite request and asking for permissions. 3.Moral Objects : (1).Lead the students to know that it’s always right to be polite. (2).Chores are part of fun in our life. Teaching Key Points :

(完整版)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2017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苏教版)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P27例1及“练一练”,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2×3= 205×3= 25×2= 70×5= 50×3= 25×2= (2)用竖式计算: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28 × 6 768 28 204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3、漫笔两篇 活板 沈括 ⑼诎左臂收船()⑽其船背稍夷() 核舟记 方法取历程 活字印刷的次序: 豪情态度代价不雅 相识我国古代科教技术的伟大年夜成便,熟悉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干,激收教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教重点取难点] 1.本翰墨对比简易,也较简短,连系课下注释,教生大年夜要可读懂。是以,在扫清翰墨障碍的根柢上,可以扶直教生对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减以回纳,并辅导教生把握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教习按事情次序道明的次第,是教习本的重点,可以连系疏通翰墨初步提出,之后再夸大阐发。行的繁复,说话的正确也应作得当讲解。 3.预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摆设] 3、课时摆设:两课时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那篇的作者沈括,也是一名精采的科教家,他的《梦溪笔道》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请同教朗读“浏览提醒”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道》. 2、范读齐,要求同教参照注释,留意字音。 板书以下汉字(或出示卡片),发问教生,个中多音字要讨教生连同词一同读。 昇shēng、薄bá、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旋xuàn。 3、教习课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辅导教习。 疏通意:板,机械、雕板,何处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07年;尚,还;盛,遍及的,大年夜规模的;为,动词,行使;之,代词,指“板印册本”那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刻;初,开初;五经,指易、书、诗、礼、年数五种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会认18个生字。学生正确读写“书籍、含糊、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审阅、陈设、极其”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学生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行习作。 6. 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拟定小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在打写中并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短诗三首 课题短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 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诗集介绍:《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的 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 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深切情感。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 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 程。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 家务的辛劳。《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 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 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 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 和感恩的来源。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 言,增强语感。 4.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 在习作中运用。 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 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 在习作中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匆匆》2课时 《那个星期天》2课时 习作例文2课时

人教版英语八下unit3复习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1.Gina doesn't ________.She looks as beautiful as two years ago. A.finish B.decide C.change D.arrive ()2.Old Henry lives ________.He often feels ________. A.alone;alone B.alone;lonely C.lonely;lonely D.lonely;alone ()3.—I have got a ________ that other workers don't like me. —It's not what you think.They are just too busy to talk with you. A.feeling B.letter C.decision D.journey ()4.The good news of our basketball team winning the game ________ the whole class.

A.cheered up B.put upC.got up D.looked up ()5.—The article is really difficult. —Yes,it is.I can't ________ its meaning at all. A.read B.speak C.understand D.write 1.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彼得,你能把垃圾倒了吗? 【解析1】Could you please do sth ?请你(做)......好吗? 用于提出请求,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说话的语气比较客气委婉。Could 不是can的过去式,是委婉、礼貌的说法。回答用can. 【常用答语】肯定回答:Sure./ Of course./ Certainly./No problem. 否定回答:Sorry , I can’t —Could I borrow your camera? — ___________,but please give it back by Saturday. A. I am sorry B. Of course C. Certainly not D. No, thanks 【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Tom , would yo u please ___ the box? It’s for your sister. A. not open B. don’t open C. not to open D. to not open 【解析2】take out 取出(v+ adv) 【注】: 跟代词做宾语,代词放中间; 跟名词做宾语,可放在中间,也可放在后边 His teeth hurt badly. The dentist 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中,除了安排加法、乘法的简便计算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法运算定律。 2.乘法运算定律。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 难点: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的理性认识。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后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 1.使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 定律的内涵,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归纳、概括运算定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积累基本的 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2.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算定律建构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内化运算定律。 3.强调形式的归纳与意义的理解相结合。 4.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和区别。 1 加法运算定律4课时 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完整版)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Module2Unit3教案

教学设计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标准》英语初中二年级下册 Module 2 Experiences Unit 3 Language in use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以谈论与旅游相关的经历为话题,分设三个课时进行学习。本节课是这个模块中的第三课时,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的感受和体验之后,在本课通过教师 的引导,对本模块的重点知识现在完成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深化理解,巩固训练,并在创设的各种语境中熟练和准确的使用,把语法教学与语言交际相结合,使 学生体会到语法不仅仅可以去做题,更重要的是语法是为了我们的语言运用而服务的.在语言输出中为学生创设语境,投入表演展示,最后设定写作要求,体会用英语做事情的真实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词汇:make up, count down, write about, send, way, ancient, king, queen (2) 复习语法:现在完成时 2.技能目标 (1) 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在完成时 (2) 能在各种语境中运用现在完成时进行语言交际。 ( 3)能在写作中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 3.学习策略目标 ( 1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现在完成时用法;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会合作学习。 4.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实践、参与有意义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在本课中,通过理解现在完成时所表述动作对现在所产生的影响来体验个人或了解他人的经历。 5.教学重点和难点复习本模块重点单词,短语。学会准确使用现在完成时。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点读笔等。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一节身势语话题话题下的复习课。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主 要采取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旨在旨在指导学生在特定的任务中进行知识的整理,复习和反思。由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话题非常熟悉,我尽可能为学生们创设能够启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教案第三单元.doc

讲课时间: 2016 年 4 月 6 日姓名:霍文林Unit 3 Weather Part B Let’ s talk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How about New York? 2.能够分角色朗读对话。 3.了解世界几个主要城市的天气特点。4.听懂并独立完成Let's check。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重点: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How about New York?2.本课时难点为: “ have to的含”义“ What are you doing? What's the matter?的表 达。”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写有天气词汇的转盘。2.教师准备相关的词卡。 3.教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或VCD。4.学生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四、教学过程 : 1.热身( Warm-up) (1)学生唱歌曲“Thunder。” (2)教师问学生: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然后转动手中的天气转盘,让指针指向“rainy,”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转动转盘,复习、巩固其他四个词: sunny, snowy, windy, cloudy。2.预习( Preview) (1)教师与一名学生打电话。

T: Hi, Meimei.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教师转转盘,指针指向rainy。S: It's rainy here. 用同样的方法操练“snowy, windy, sunny, cloudy等词。”3.新课呈现 (P resentation) Let's talk (1)教师问: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today?听了天气预报的学生 可能会做出回答。教师再问:“What's the weather in New York? / How about New York?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导入新课。 (2)教师指导学生学说“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然后学生”分小 组根据自己做的全国天气预报记录进行问答活动。小组内问答结束后,教师可以 让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播放天气预报”。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 ( 3)学生听录音,看挂图跟读对话。教师对“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What's the matter? I have to close the window.”等首次出现的语言进行讲解。鉴于本课时新语言较多,建议教师主要针对本课时重点“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 进行操”练,其余的新语言点解释清楚含义即可。为了让学生尽快做到 能够听、说非重点新语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就“What are you doing? Not much.”进行接力问答练习;就“ What's the matter?和“ I”have to.... 进行”模仿说句子的比赛。( 4)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打电话询问天气情 况。 Let's check 教师连续播放三次录音。第一遍让学生先听录音,第二遍勾出 与录音内容相符的 一项,第三遍检查。录音内容如下: (1)In Beijing it's sunny and warm. I go out and fly a kite. (2)In Harbin it is cold.it's snowy. I read a story. (3)It is hot in Shenzhen. I go swimming. (4)In Macao it is rainy. I watch TV in my room. 4.巩固和延伸(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 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完整版)英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3A1a-1c教案

Unit 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Section A 1a-1c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下列单词和有关家务的常用表达::rubbish; fold; sweep(swept); floor., do the dishes; take out the rubbish; fold your clot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your bed; clean the living room; 2)掌握重点句型Could you please……?及其正确礼貌回答方式。 2.能力目标: 1)学生能正确使用所学新词和句型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锁事。 2)学生踊跃的参加课堂活动,大胆的开口用英语表达自己。 3)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礼貌用语,作一个有修养的好孩子。 2)让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主动帮助承担家务。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新单词,正确使用本课所学短语和固定搭配。 ②掌握Could you please…?两个重要句型以及其正确礼貌回答方式。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获取帮助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 in T: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Fine, good. (Me? ) really in this morning my mom said: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It’s T: I’m not fine. Why ? Because a mess(dirty). So today I’l l have too much housework to do . Step 2 Presentation 1. T: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my house. It’s totally in a mess. So what chores I need to do. For example, 板书sweep the floor, fold the clothes and take out the rubbish……. 2. Group work T: Do you often do these chores at home (housework)? 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T: Now let’s do a interview and find who is the most hardworking student in your group? Step 3 listening. 1.Before listening guide ss to observe the picture and answer my question T: Who are the 2 people in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ill Peter take out the rubbish? How do you know that?. 2. While listening (1) Now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Peter and his mother and find out who will do the chores. (2) During the second time, they will write down the 2 questions asked by Peter’s moth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rubbish? Could you please make your bed and fold your cloth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