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
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史观
精品课件
唯心史观的缺陷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会 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精品课件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精品课件
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精品课件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Social basical contradiction)是指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精品课件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的定义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 的总和。
注意两点: 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
精品课件
上层建筑的定义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精品课件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 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 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
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B.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生
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推动社会形态的 发展和变更。
2. 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A. 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
② 对策 A. 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
和谐社会。
B. 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要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持
可持续发展。
C. 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
D. 增强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
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 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
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
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作用的突出表现
A.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通过反对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 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产生,同时又会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而消亡。
2. 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3. 阶级斗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唯心史观的 “精神动力” —— “一言可以兴邦,一 言可以丧邦”、“大人物心理动静稍易其轨,全部历史将 为之改观”。 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 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 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神生活的过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上层建 筑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 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 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约旦、摩洛哥
政体
共和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严格的三权分立 法国、韩国 不严格分权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 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 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 一一对应关系。
国体
决定 服务于
政体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 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 出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分为五种社会 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B )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C.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DA.无产阶级专政B.资产阶级专政C.国家政权D.政体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D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8.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B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一切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D.社会发展的外部动力9.社会形态是: D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0.生产方式是( B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4.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5.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7.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20.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产品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方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2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二.多项选择题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CD )A.阶级斗争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不决定社会存在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B)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B)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D)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D)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D)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C)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B)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D)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E)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D)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 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 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 态的历史选择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的生产关系是 随着物质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
变化和改变的
——马克思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反作用的两种情形
适合
促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不适合
阻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黑拉
生产力
奴美 在一
的状况决定
劳所 动制
一定的生产
糖
关系的产生
厂 的
和发展的方
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上层建筑具有客观制约性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恩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 一起的。
“阶级”自古存在。中国传统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 农民、工民、商民”四民。《汉书·食货志》曰:“士、农、 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Social basical contradiction)是指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 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主教 教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 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矛盾交织着 错综复杂的阶层关系。 社会阶层由原来的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三个阶层,转化为今天的十大 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按是否具有阶级性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 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特有 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 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人类社会形态 的历史发展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对立
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的缺陷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社会 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 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科技、管理的作用?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
生产力的特征
(1)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 (2)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的涵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 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 基本的关系。
狭义:仅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 体系。
西方中世纪封建等级体系
王 国 王 ------------王国
效忠和提供军队
给予土地和保护
公
(
大封建主 ----公国、伯爵国
侯
效忠和服兵役
)
给予土地和保护
伯
服劳役和耕种
小 封 建 主 --庄园主/骑士阶层 子
给予土地和保护
男 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
()
骑士( knight )阶层
教阶体制
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的科学。
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恩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 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 藏动植物资源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 指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人口条 件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人口构 成等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按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 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 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 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高等级的 人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 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
第四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 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 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 能力。
三个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意两点: 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
上层建筑的定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 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生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性质
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服务 经济基础
方向 方式 效果
力,当生产关
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的状况时
改
对生产力发展
革 开
起着促进作用,
放 后 中
反之将起着阻 碍作用
国
的
茶
农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的定义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是社会进步和 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 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 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 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 会体制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定义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 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 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 质力量。
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即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 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 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印度种姓制度经过几千年,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 许多亚种姓。今天,民主的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 贱民达几千 万人。
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
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到由各 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 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 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 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第等。
生产关系的内容(狭义)
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
作 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 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的特点
客
观
稳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