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摘要]课堂导入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与修养。它广泛应用于各科各类教学。本文从六方面讲述了,课堂导入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技能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导人新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1.设悬、置疑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大粪又是如何对植物生长发挥作用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典故导入法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巧妙设计,变换形式,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
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②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③珍珠是怎么形成的?④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⑤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⑥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3.观察、实验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人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可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可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这时老师问:“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存的呢?
4.新旧知识联系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人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人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
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5.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初中生物《免疫》课程在巩固和应用环节中选取的两个案例提问,都是发生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中有普遍性。
案例一:田明同学上个月得了水痘。他复课后问老师:“听说得了水痘后就不会在得水痘了,是吗?”
案例二:李强同学十月份得了流感,这个月他又患上了流感。他很不解,因为他知道得流感体内会产生抗体,怎么还会得流感呢?你能帮李强分析下原因吗?
[分析]教材中包括很多资料中用的是麻疹的病例来说明抗体的产生和作用,但麻疹在学生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农村的孩子得过水痘的现象还是很多的,不管得没得过水痘的同学,对水痘还是有所了解的。感冒在生活中虽很平常,会发生在每个人生上,但病毒变异是感冒多了一份复杂性,所以第二个案例除了为了使学生得到思维上的培养和知识上的应用,还旨在帮学生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用本班两位同学的真实情况为学生创设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讨论
6.创设情境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例如: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利用设问的方式导人新课,造成学习渴望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在讲述《生物的进化》时,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设置问
题情境,用多媒体的语言和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一片茂盛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鹿,它们自由自在地吃着地面上的青草和树上的叶片。突然一场灾难降临了,地面上的草都消失了,只留下树上的叶片。鹿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一部分鹿饿死了;一部分长颈鹿活下来,并繁衍后代,逐渐进化成如今的长颈鹿。至此,我提出一个问题:留下来的长颈鹿颈长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反应热烈,讨论激烈,展开丰富的想像,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片形成的;一种意见认为是由于叶片在树上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留下了颈长的长颈鹿。这两种意见正是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观点,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总之,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地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