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核心素养,外国人怎么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核心素养 外国人怎么说


作者:滕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3-4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九大方面,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好奇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怎么讨论的?本期国际教育就来梳理国际社会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

如果简单回顾国际社会对于学习目标定位的历史变迁,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自二战后,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而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对“知识”“能力”“价值观”要求都很高的时代,国际社会也因此出现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的概念,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认可。

21世纪生存挑战是什么

所谓“21世纪核心素养”就是人类社会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提出的教育概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扁平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交通的便捷、信息的透明、国际人口和资金的快速流动正在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果说20年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似乎还停留在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经济运作的层面,离我们个体的生活比较遥远;那么20年后我们无论愿意与否,将毫无选择地参与这个扁平的国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又面临着很多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等。另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社会价值的生产链条。以往,工业时代的价值链条是一个生产资料驱动型的,首先开采物质和生产资料,通过加工、组织市场推广和分发,最后提供产品服务和创造社会价值。而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价值链条则是数据驱动型的。数据其实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创意。创造性将在未来社会的价值链条中发挥原点作用。这意味着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必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变化。

国际社会探寻核心素养之路

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在国际社会是近些年才“热炒”的概念,但事实上,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21世纪之前。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出版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为你自己。这四个“学会”虽然未冠以21世纪核心素养的名称,但却为回答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

的人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方面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核心素养的问题。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所有年轻人都需要具备三类主要技能。第一,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其日常所需的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第二,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现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展示创业能力。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要求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联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2012年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发布了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包含以下七个领域的学习: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和科学与技术,该报告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建构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学习指标体系。这实际上就是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参考指标。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再次强调,“教育还需培养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也在1997年时启动了一项“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计划。结果表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精神,支撑反思精神的三个支点分别是:使用工具,可以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异质互动,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如何在异质的群体中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团队合作,解决矛盾冲突,这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自主行动,学生必须学会在复杂的大环境中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限制与需求。

十余年后,经合组织在2012年3月发布《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重要,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无法轻易替代的。

可见,21世纪

核心技能强调不同于传统知识系统的评估体系,转向了更为深层、复杂、创新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培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在2011年提出了“21世纪知识技能彩虹结构图”,认为21世纪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这三个模块。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赖莫斯教授认为,21世纪核心技能包括三大部分:自我技能、人际技能和认知技能。其中自我技能包括开放灵活、好奇心、积极主动、坚持不懈、自我效能等,人际技能包括共情、沟通、团队合作、信任、协商、解决冲突、服务导向、人际互动和领导力;认知技能包括知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解释、决策、执行功能和创造力等。

价值观是发展原动力

尽管不同学者、不同国际机构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指标维度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之处,并呈现了以下两个基本趋势。第一,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如果将21世纪核心素养比喻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价值观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引擎,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第二,强调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需调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还有以下三种关系值得讨论。第一,专业学科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系。真实情景和非常规复杂思维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可迁移技能的重要平台。第二,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关系。21世纪核心素养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认知技能重要性的下降。第三,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总认为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涨的,但事实上,所谓国际首先是有国才有际,如果要提升国际能力,首先要确保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不同的文明各自发展、彼此交流,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新、更持续的文明样态。如果国际性变成了一种文明的代名词,那么这种文明的样态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

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