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生活中,因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频有发生,食品微生物检测和研究对人民的安全饮食极为重要。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细菌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鉴别。食品微生物检测和研究在快速自动化采样和检测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生物传感器、基因分析及酶联免疫分析等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检测中被广泛应用[1]。然而,上述生物学技术一般每次仅能检测一种食源性微生物,无法全面分析检测食品中所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数量,这是食品微生物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分子微生物生物学和分子化学的飞速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对它的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Nuclear acid probe)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基因芯片(DNA microarray)技术的建立与广泛应用,为全面快速准确地分析鉴定水体、空气、土壤和食品等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2]。目前,基因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包括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生态,人类、兽医、食品和植物的诊断,以及水质监控、工业微生物等等[3,4],这里本文将着重讨论基因芯片应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包括食品微生物采样、基因组DNA 分离纯化、PCRE 扩增、芯片杂交等过程的要求,以及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1 基因芯片检测微生物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1.1 基因芯片检测微生物的基本原理

基因芯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传统的基于膜杂交检测DNA的Southern Blot和和检测RNA的Northern Blot技术进一步发展而来,但它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比传统检测方法在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的同时,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高通量分析,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基因芯片作为一种快速、高通量的研究工具最初主要应用于全基因组的表达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在微生物的检测中得到应用;依赖于高度特异的探针,能够在种属水平上同时区分上至几千种微生物。首先利用待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设计针对各种微生物的特异探针,将该探针(寡核苷酸)点样于芯

片表面,同时在探针两侧设计PCR引物,在引物合成过程中对其5’端进行荧光标记或在PCR过程中加入荧光标记的dNTP,这样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即可得到标记有荧光染料的待检测微生物靶标,然后用含有待检测样品特异探针的微阵列芯片与标记的靶标杂交,荧光标记的DNA分子与芯片上相匹配的DNA序列发生杂交反应,使得芯片上的点呈现出荧光信号,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微生物[5]。基因芯片具有集成度高,可以同时对多种目标菌实现高通量的并行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部结果;操作简便快速,整个检测24h 基本可以出结果,而传统方法一般需4-7d 时间;该技术将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越来越受到广大检测部门及科研者的重视。

1.2 芯片探针与PCR引物的设计、合成

基因芯片检测不同于传统的基因分析方法,要求同时检测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微生物的基因,从而对芯片探针及PCR 引物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细菌16S rRNA 高度保守,早在1987 年就被提倡用于细菌的分类学, 被誉为细菌的“活化石”,目前几乎所有已知细菌的16S rDNA 的碱基序列已被测定,因此,目前大多利用16S rRNA 作为芯片检测的靶基因[6]。16S rDNA 由可变区和保守区组成, 保守区为所有细菌所共有, 可变区在不同种属间有不同程度差异, 可变区与保守区交错排列。许多研究者都以16S rDNA 为靶基因建立平行检测多种病原菌的微阵列技术, 在其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细菌的基因扩增, 针对特异区设计寡核苷酸探针, 点在基片上制成寡核苷酸微阵列。但由于16S rDNA 的高度保守性, 探针的特异性设计比较困难, 常产生假阳性结果,对于某些16S rRNA序列基本相同的致病菌,可利用特异的致病基因,如沙门氏菌的invA 基因、大肠杆菌

O157:H7 的23S rRNA 基因、志贺氏菌的virA 基因作为检测靶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7 ]。PCR 扩增引物及芯片探针一般均采用DNA 合成仪体外合成,质量符合要求的探针再进行5' 端氨基化修饰,以便与醛基包被的基片表面结合,从而将探针固定在基片上。

1.3 芯片的制备、靶标标记、杂交检测和结果分析

针对设计的寡核苷酸探针的特点,目前微生物检测基因芯片多采用醛基化处理(使载体活化)的玻片。将预先人工合成的探针寡核苷酸探针按照合适的阵列分布和排列采用全自动点样仪点制在玻片载体上,在对芯片进行预处理,除去芯片表面未结合的探针后即可进行杂交检测。在正式杂交检测前应通过预试验以确

定合适的杂交温度、杂交时间、模板加入量及洗脱条件,以便提高杂交效率,增加芯片检测的敏感性。在标记靶标时,由于在PCR扩增时加入荧光标记的Dntp

容易对后面的杂交产生高背景,所以目前多采用在引物末端进行荧光修饰的方法标记靶标,这样获得的PCR产物可以不经过纯化直接用于杂交检测。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在对靶标进行PCR扩增标记过程中,可采用不对称扩增,通常在反应体系中标记引物的浓度为未标记引物的20倍,以提高与探针有效杂交的目标基因组的浓度,增大荧光信号。芯片杂交信号的检测一般均采用各种型号的芯片检测仪测定芯片中各点阵的荧光强度,然后再用专门的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判读。

2 样品的采集、富集和微生物DNA分离纯化

2.1 样品的采集和富集

食品中的微生物分布具有随机性、低丰度、种类广的特点, 这些都对样品中目标微生物DNA的分离纯化带来了一定困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样品中微生物的绝对数量,以满足低丰度微生物的检测要求;食品卫生检测工作日常检测的食品种类多、样品数量大,因而在富集培养时,通常多采用对检测目标菌株进行选择性培养,以此来初步筛选及分离纯化目标微生物,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由于在培养基中,食品基质的量远远多于待检测微生物的量,这会严重影响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分离,因此在采集样品时,首先须对样品进行离心、过滤以尽量除去基质,提高微生物的纯度。近年来,许多物理或化学分离纯化方法被成功引进到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之中。如Lucore[8] 等利用金属氢氧化物对细菌的选择吸附作用浓缩食品微生物,Cheng[9] 等利用某些液体食品的低导电性采用双向电泳分离细菌。

2.2 微生物DNA的分离纯化

食品中微生物靶核酸浓度低、异质性强,同时PCR扩增又对基因组DNA的纯度要求高,因此分离纯化微生物DNA是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在内的食品基因分析检测的难点。通常细菌核酸提取是采用的碱裂解法,但对大多的革兰氏阳性菌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需另外添加溶菌酶,且碱裂解会同时裂解基质核酸,带来不必要的污染。北京博奥生物公司新近开发了一种专门针对细菌的通用型细菌DNA快速提取器,一次可同时处理36份样品,自动化程度、敏感性高,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同时适用,已用于水果、蔬菜、奶制品、鱼类等多种动植物性食

品的卫生检测。

3 基因芯片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具体实例

利用北京博奥公司开发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试剂盒对鲜猪肉进行致病微生物检测,该试剂盒可同时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达,检测的假阳性率为

假阴性率为0%。

Ⅰ、样品的前增菌

取25g鲜猪肉放入含有225mL营养肉汤(NB)的均质杯中进行均质,然后转入三角瓶中37℃培养10h,同时将另一份样品经同样处理后于37℃微氧环境(5%O2、10%CO2、85%N2)增菌48h,该样品用于空肠弯曲杆菌的检测。

Ⅱ、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利用博奥公司生产的通用型细菌DNA快速提取试剂盒对待检测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具体步骤参见:对提取的基因组DNA提取用0.8%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

Ⅲ、对多重不对称PCR扩增

PCR扩增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50 μl PCR 体系中,10×PCR Buffer终浓度为1×、dNTP 浓度0.8 mmol·L-1、标记浓度1μmol·L-1、未标记浓度0.1μmol·L-1、DNA 模板2 μl,Taq 酶2U;退火温度为52℃;循环程序为:94℃变性5 min 后进入PCR 循环,94℃30 s、52℃30 s、72℃1min 40sec,扩增40 个循环后72℃延伸7 min。PCR 产物采用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Ⅳ、杂交及结果判读

对具有扩增的样品进行杂交检测,在12 ul杂交体系中含有,20×SSC终浓度为3×、0.2%SDS、25%甲酰胺、5×Denhardt`s、0.5ul外标和5.26ul的PCR产物,42℃恒温水浴杂交2小时后用2×SSC和0.2%SDS,42℃震荡清洗4min,再用0.2×SSC 42℃震荡清洗4min

4 基因芯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4.1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常见致病菌

基因芯片可以同时固定大量的探针分子,理论上可以在一次实验中检出所有潜在的致病原,也可以用同一张芯片检测某一致病原的各种遗传学指标,这为平

行检测多个菌种或同菌种内多个菌株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快速便捷性也很高,因而在致病原分析检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表2列出了近年来应用寡核苷酸芯片对进行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一些进展。从表2 中可以看出,目前用于细菌检测和鉴定的芯片所用探针大多来自于16SrRNA ,部

分来自于一些功能基因。标记的方法仍然是以PCR 过程中进行标记为主。

表2 应用寡核苷酸芯片进行病原体检测及种类鉴定的部分研究进展

检测对象

探针

标记

参考

文献大小(mer) 来源

20 种人肠道细菌40 16S rDNA PCR 扩增样品16S rDNA 全长

时Taq 酶聚合掺入荧光物或地

高辛

[10]

5 种较近亲缘关系的杆菌≈2016S rRNA 化学方法标记样品16S rRNA

的PCR 扩增

[11]

玫瑰杆菌等6 种水表面细菌15~20 16S rRNA 使用indocarbocyanine 和生物素

标记的

引物PCR 扩增样品16S rRNA

[12]

鸡粪便中的弯曲菌弯曲菌27~35 16S rRNA 与23SrRNA间区

域及特有基因

荧光引物PCR 扩增标记

[13]

30 种菌血症血液中细菌21~31 23S rDNA 地高辛引物PCR 扩增标记

[14]

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等14 种细菌13~17 gyrB PCR 扩增时Taq 酶聚合掺入荧

光物[15]

14 种分枝杆菌13~17 gyrB T7RNA 聚合酶掺入荧光物[16]

6 种李斯特氏菌17~35 Iap , hly , inlB , plcA ,plcB 及

clpE 等基因PCR 扩增时Taq 酶聚合掺入荧

光物

[17]

近来还有的研究者设计了代表肠杆菌科细菌6个菌种常见抗原簇和毒力因子的寡核苷酸芯片,可以同时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不同菌株[18].在中国,宋亚军等[22〕也利用16SrRNA和23SrRNA基因的寡核苷酸芯片进行了常见病原细菌通用检测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此外,一些公司和医疗机构已开发出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绿脓假单胞菌等菌种的基因芯片。最近,博奥生物结合16S rRNA和某些细菌的毒力基因开发了一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芯片,可同时在种属水平上对E.coli O157:H7、李斯特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弯曲杆菌、空肠弯曲杆菌、阪崎肠杆菌和志贺菌进行并行检测,

4.2 基因芯片检测食品微生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基因芯片检测食品微生物的关键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了提高基因芯片检测的灵敏度,一方面应在核酸提取前尽量除去基质的污染,采用荧光素

对引物末端修饰会比在PCR过程中掺入荧光素的方法产生更低的杂交背景,在靶核酸分子与芯片杂交前通过纯化除去各种杂质,这样即可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又可防止杂质污染芯片。另一方面应通过不对称PCR 扩增或体外选择性培养增殖等方法来提高病原体的数量,同时在探针设计时,应将探针尽可能设计在目标PCR杂交链的5’端,以提高杂交强度。

核酸探针的特异性取决于探针的碱基序列和使用条件。在探针设计时,应尽量设计多条探针,在经过多次的杂交验证后再确定合适的目标探针;不严格的杂交条件下(低温高盐)探针与靶DNA误交结合的能力要比严格条件下稳定,所以在满足杂交灵敏度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杂交温度。同时,在杂交体系中增加甲酰胺的浓度会增强反应特异性;探针长度也会影响反应的特异性,通常探针不要超过40个碱基,过长的探针会降低杂交的特异性。

用一种方法采集、处理和分析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微生物学家多年的梦想,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基因芯片正朝着更加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使它在增加信息量、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基因芯片技术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结合微机械技术将样品的预处理,各个独立的化学反应,反应控制系统,检测系统集成在一张芯片上,制备成微型、自动化,可以用微量样品就能进行检测的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生物芯片实验室。总之,随着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技术必将在基因检测、基因表达谱分析、药物筛选和序列分析等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 Fung DYC. Rapid methods and automation in microbiology [J].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Safety, 2002, 1(1):3-22.

[2] Al-khaldi SF, et al. DNA microarray technology used forstudying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microbial habitats:minireview[J]. J AOAC Int, 2002, 85:906-910. [3] Levente Bodrossy-and Angela Sessitsch.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 2004 , 7 : 245~254.

[4] Jizhong Zhou.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03 , 6 : 288~294.

[5] StearsRL, et al. Trends in microarray analysis [J].NatMed, 2003,9(1):140-145.

[6] 刘正祥,邹正明.基因芯片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评价〔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和检疫学分册),2003.24(2):66-68.

[7] 李君文. 生物芯片[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80-416.

[8] Lucore L A, et al. Immobilization with metal hydroxides as a means to concentrate food-borne bacteria for detection byculturalandmolecularmethods [J]. Appl EnvironMicrobiol, 2000,66:1769-1776.

[9] Cheng J E, et al. Preparation and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DNA/RNA from E.coli onmicrofabricatedbioelectronicchips [J].NatBiotechnol,1998,16:541-546.

10、Wang RF , Beggs ML , Robertson LH , et al .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 , 2002 , 213 : 175~182.

11、Liu WT , Mirzabekov AD , Stahl D A.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1 , 3 : 619~629.

12、Peplies J , Glockner F O , Amann R.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 69 : 1397~1407.

13、Keramas G, Bang DD , Lund M, Madsen M, Rasmussen SE , et al . Molecular Cell Probes ,2003 , 17 : 187~196.

14、Anthony RM, Brown TJ , French G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2000. 38 : 781~788.

15、Kakinuma K, Fukushima M, Kawaguchi R.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 2003 , 83 : 721~728.

16、Fukushima M, Kakinuma K, Hayashi H , et al . J Clinical Microbiology , 2003 , 41 : 2605~2615.

17、Volokhov D , Rasooly A , Chumakov K, et al . Clinical Microbiology , 2002 , 40 : 4720~4728.

18、Chizhikov V. Rasooly A. et al. Microarray Analysis of Microbial Virnlence Factors [J]. Appl Environ Micro biol.2001.67:3258.

19、翟俊辉.宋亚军,王津,等.16SrRNA基因芯片检测临床感染性细菌C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3):133-136。

论文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化学分析论文 08应化2 江小乔温雪燕袁伟豪张若琦 2011-5-3

一、摘要: 生物芯片技术,被喻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支撑技术,是便携式生化分析仪器的技术核心,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由于用该技术可以将极其大量的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一次可以对大量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ting 和Northern Blotting 等)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low through-put)等不足。 二、关键词 生物芯片;检测;基因 三、正文 (一)、生物芯片的简介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检测技术,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使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可使该技术具有多种不同的应用价值,如基因表达谱测定、突变检测、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及杂交测序(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 SBH)等,为"后基因组计划"时期基因功能的研究及现代医学科学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将会使新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广泛的变革。该技术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它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及芯片实验室三大领域。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DNAChip)。它是在基因探针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所谓基因探针只是一段人工合成的碱基序列,在探针上连接一些可检测的物质,根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利用基因探针到基因混合物中识别特定基因。它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及分布来进行分析。 蛋白质芯片与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它利用的不是碱基配对而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即免疫反应来检测。蛋白质芯片构建的简化模型为:选择一种固相载体能够牢固地结合蛋白质分子(抗原或抗体),这样形成蛋白质的微阵列,即蛋白质芯片。 芯片实验室为高度集成化的集样品制备、基因扩增、核酸标记及检测为一体

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

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 10信息-1班 郭暑洋 1067118103

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 摘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本文通过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机理阐述,提出了包括风险评估、提高检测技术、部门协作在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Food-born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管理建议Management advice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伞的最主要原因.致病性微生物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引起了食品研究者的关注。 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暴发的定义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在进食同种食物后患相同疾病,通常是胃肠道疾病,经过调查确系食品所引发的”。据统计,在食源性疾病中,由致病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1]。 1、致病微生物的种类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属、致泻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及肉毒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微生物,另外还有一些病毒[2]。 (1)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属于肠杆菌科,包括近2300个血清型,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绝大部分具有周生鞭毛,能运动。可通过某种生化反应来鉴别分类,在生化反应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产生硫化氢。沙门氏菌属的各菌种和菌株,可通过血清学技术(抗原一抗体反应等)来鉴别。与食品传染有关的细菌对人类和动物都能适应,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CFDA-20130104 生物芯片类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食药监办械函[2013]3号附件)

附件5 生物芯片类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生物芯片类检测试剂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技术要求。 本指导原则系对生物芯片类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根据芯片制作的主要原料和方法,生物芯片可分为核酸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等。本指导原则是针对核酸和蛋白为检测靶分子生物芯片的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其他类型靶分子检测的芯片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三、基本要求 (一)基本原则 1.试剂研制、生产用各种原料、辅料等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试剂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以及适宜的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同时,应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还应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 3.生物芯片类试剂在研制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组织研发,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4.试剂研制、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5.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保证试剂使用安全、质量稳定、工艺可控、检测有效。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1.核酸检测芯片 核酸芯片检测时,从生物样本中提取的核酸可用荧光标记、金标记和酶标记;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学方法和化学显色。下面为荧光标记芯片技术指导原则,采用金标记和酶联显色等的生物芯片诊断试剂可参照核酸芯片和蛋白芯片相关部分。 (1)主要生物原料 核酸检测芯片的主要生物原料包括模板DNA、dNTPs、引物、探针、标记物等。主要生物原料若为企业自己生产,其工艺必须相对稳定,企业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若购买,其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供应商,同时,供应商应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证明和相应的质检报告,达到生产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果主要原料(包括工艺)或其供应商有变更,应依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变更申请。

基因芯片技术基础知识(概念、制备、杂交、应用及发展方向)

生物科学正迅速地演变为一门信息科学。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HGP (human genome project),最终要搞清人类全部基因组的30亿左右碱基对的序列。除了人的遗传信息以外,还有其它生物尤其是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已经或正在被大规模测序,如大肠杆菌、啤酒酵母、秀丽隐杆线虫以及中国和日本科学家攻关的水稻基因组计划。但单纯知晓生物基因组序列一级结构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了解其中基因是怎样组织起来的,每个基因的功能是什么,又是怎样随发育调控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在特定的时空域中展开其表达谱的,即我们正由结构基因组时代迈入功能基因组时代。随着这个功能基因组学问题的提出(后基因组时代,蛋白组学)[1],涌现出许多功能强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最突出的就是细胞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2-D-gel)(及相应的质谱法测蛋白分子量)和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2]。 一.什么是基因芯片 生物芯片,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指甲大小(1cm3)的有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硅片上或其它固相支持物(如玻璃片、硅片、聚丙烯膜、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但需经特殊处理。作原位合成的支持物在聚合反应前要先使其表面衍生出羟基或氨基(视所要固定的分子为核酸或寡肽而定)并与保护基建立共价连接;作点样用的支持物为使其表面带上正电荷以吸附带负电荷的探针分子,通常需包被以氨基硅烷或多聚赖氨酸等)将生物分子探针(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以大规模阵列的形式排布,形成可与目的分子(如基因)相互作用,交行反应的固相表面,在激光的顺序激发下标记荧光根据实际反应情况分别呈现不同的荧光发射谱征,CCD相机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根据其波长及波幅特征收集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而基因芯片中,最成功的是DNA芯片,即将无数预先设计好的寡核苷酸或cDNA在芯片上做成点阵,与样品中同源核酸分子杂交[3]的芯片。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同芯片技术中杂交测序(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 SBH)。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日渐成熟, 在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组、系统生物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已经发表了上万篇研究论文, 每年发表的论文呈现增长的趋势. 芯片制备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生物芯片的发展, 从实验室手工或机械点制芯片到工业化原位合成制备, 从几百个点的芯片到几百万点的高密度芯片, 生物芯片从一项科学成为一项技术, 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广泛运用. 各个实验室不断产生海量的杂交数据, 相同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比较不同实验平台产生的数据, 作为基于分子杂交原理的高通量技术, 芯片实验的标准化、可信度、重现性和芯片结果是否能作为定量数据等问题成为所有的芯片使用者关心的课题. 迈阿密原则和微阵列质量控制系列研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迈阿密原则(Minimum Information About a Micro- array Experiment, MIAME, 微阵列实验最小信息量)提出了生物芯片标准化的概念, 该原则的制定使世界各地实验室的芯片实验数据可以为所有的研究者共享. 同 时, 美国国家生物信息学中心(NCBI)和位于英国的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也建立了GEO (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5387512.html,/geo/)和ArryExpress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5387512.html,/arrayexpress/)公共数据库, 接受和储存全球研究者根据迈阿密原则提交的生物芯片数据, 对某项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可以下载到相关课题的芯片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2006年美国FDA联合多个独立实验室进行了MAQC系列实验(micro array quality control, MAQC), 旨在研究目前所使用的芯片平台的质量控制. 该研究的12篇系列文章发表在2006年9月份的Nature Biotechnology 上, 用严格的实验分析了目前主流芯片平台数据质量, 芯片数据和定量PCR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芯片数据均一化方法, 不同芯片平台之间的可重现性. 证明了不同芯片平台产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重现性, 各种芯片平台之间的系统误差远远小于人为操作和生物学样品之间本身的差异, 肯定了芯片数据的可信性, 打消了以往对芯片数据的种种猜疑, 明确了基于杂交原理的芯片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定量的手段. 推动了生物芯片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广泛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是在处理基因芯片产生的海量数据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芯片应用的推进, 芯片数据分析的新理论和新算法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这些方法帮助生物学家从海量的数据里面快速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 一次芯片实验获得的是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信息, 任何一种单一的分析方法都很难将所有蕴含在数据中的生物学信息全部提取出来, 从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趋势来看, 目前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芯片数据储存、管理、共享和深度信息挖掘, 旨在从芯片数据中获得更多的生物学解释, 而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上。 目前基因芯片的制备向两个主要方向发展. 第一, 高密度化, 具体表现为芯片密度的增加, 目前原位合成的芯片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厘米上千万个探针. 一张芯片上足以分析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信息. 第二, 微量化, 芯片检测样品的微量化, 目前芯片检测下限已经能达到纳克级总RNA水平, 这为干细胞研究中特别是IPS干细胞对单个细胞的表达谱研究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 微量化也体现芯片矩阵面积的微量化, 即在同一个芯片载体上平行的进行多个矩阵的杂交, 大大减少系统和批次可能带来的差异, 同时削减实验费用. 微阵列技术改变了生物学研究的方法, 使得微量样品快速高通量的分析成为可能, 从单个基因的研究迅速扩展到全基因组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微阵列技术帮助生物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2001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韩泽广博士研究小组利用cDNA芯片对肝癌和正常组织中的12393个基因和EST序列进行了表达谱筛查, 其中发现了2253个基因和EST在肝癌中发生了差异表达, 并对这些差异基因的信号通路进行了分析, 发现WNT信号通路在肝癌的发生中出现了表达异常. 2002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博士研究组利用表达谱芯片对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模型背根神经节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简介(精)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生物科学学院杨汝琪 摘要: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基因芯片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利用,它可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它可以应用于医学、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农业等多个方面,基因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应用 基因(gene是载有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chromosome上。将大量的基因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在玻璃片或纤维膜等载体上,称之为基因芯片(又称DNA 芯片、生物芯片。在一块1 平方厘米大小的基因芯片上,根据需要可固定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基因片段,以此形成一个密集的基因方阵,实现对千万个基因的同步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生物高新技术,把数以万计的基因片段以显微点阵的方式排列在固体介质表面,可以实现基因检测的快速、高通量、敏感和高效率检测,将可能为临床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等领域,带来全新的技术并开拓广阔的市场。 1 基因芯片技术原理及其分类 1.1基因芯片的原理: 基因芯片属于生物芯片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经过标记的待测样本通过与芯片上特定位置的探针杂交,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确定靶序列[1],经激光共聚集显微镜扫描,以计算机系统对荧光信号进行比较和检测,并迅速得出所需的信息"基因芯片技术比常规方法效率高几十到几千倍,可在一次试验中间平行分析成千上万个基因,是一种进行序列分析及基因表达信息分析的强有力工具。 1.2基因芯片分类: 1.2.1根据其制造方法可分原位合成法和合成后点样法;

1.2.2根据所用载体材料不同分为玻璃芯片!硅芯片等; 1.2.3根据载体上所固定的种类可分为和寡核苷酸芯片两种; 1.2.4根据其用途可分测序芯片!表达谱芯片!诊断芯片等 2 基因芯片技术常规流程 2.1 芯片设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拟采用的芯片,包括探针种类、点阵数目、片基种类等。 2.2 芯片制备将DNA, cDNA或寡核昔酸探针固定在片基上的过程。从本质上可分为两大类fz} ,一类是在片基上直接原位合成,有光蚀刻法、压电印刷法和分子印章多次压印法三种;另一类是将预先合成的探针固定于片基表面即合成点样法。 2.3 样品制备常规方法提取样品总RNA,质检控制。再逆转录为。DNAo 2.4 样品标记在逆转录过程中标记荧光素等。 2.5 芯片杂交标记的cDNA溶于杂交液中,与芯片杂交。 2.6 芯片扫描一用激光扫描仪扫描芯片。 2.7 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专用软件分析芯片图像,然后对数据进行归一化,最后以差异为两倍的标准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 2.8 验证用定量PCR或原位杂交验证芯片结果的可信性。 3基因芯片合成的主要方法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将基因片段(寡核苷酸或短肽固定到固相支持物上。这些方法总体上有两种: 3.1原位合成: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摘要: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微生物污染食品后不仅可以降低食品卫生质量,而且还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与甚嚣尘上的食品中滥用添加剂的危害相比,很多食品安全专家、营养专家更担心的是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关健词:微生物; 安全; 微生物毒素; 致病菌. Microbial Pollution of Food Abstract: The microbial pollution of refers to pollution of microorganism and its toxin from process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marketing. It will reduce food security level, and pose a threat to people ‘s well-being. Compared with abusing addition agen, experts of food security, as well as nutritionists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microbial pollution, which affects our everyday life. Keywords:Microorganism ; Security ; Microbial toxin ; Pathogenic bacteria . 0 引言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由一些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三类。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食品原料种植、收获、饲养、捕捞、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保存以及食用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时,由于微生物具有易变异性,未来可能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1 我国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而人们往往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忽视了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事实上,我国流行的食源性疾病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原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的抽样调查显示,调查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次数为每人每年0.157次,即每6人中有1人过去一年中曾发生食源性疾病。自2000年起,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其中对于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单增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阪崎肠杆菌7种。 2014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显示,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并且,抽

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摘要 关键词基因芯片,遗传性疾病,基因组计划, 一、基因芯片技术的产生背景 基因芯片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出现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2001年6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草图;2002年出发飙了较高精确度和经过详细注解的人类基因组研究结果;2004年10月发表了已填补基因组中许多Gap片段的更精确的人类全基因组序列,标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新时代的开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也同时进行了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动物、植物、细菌及病毒基因组等测序工作都已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各种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有的即将完成),一个庞大的基因数据库已经建成。怎样从海量的基因信息中发掘基因功能。如何研究成千上万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如何开发利用各种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将基因的序列与功能关联起来,认识基因在表达调控、机体分化等方面的生物学意义;解释人类遗传进化、生长发育、分化衰老等许多生命现象的奥秘;深入了解疾病的物质基础及发生、发展过程;开发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并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几千种遗传性疾病……这些都将成为现代生物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样的背景促使人们研究和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后基因组时代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一项新的技术,即以基因芯片为先导的生物芯片技术。 二、基因芯片的概念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微阵列)技术是基于核酸互补杂交原理研制的。该技术指将大量(通常每平方厘米点阵密度高于400 )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有荧光素等发光物质标记的样品DNA或RNA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从而对基因表达的量及其特性进行分析。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将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特定序列的DNA片段(基因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2cm2的硅片、玻片等支持物上,构成的一个二维DNA探针阵列,与计算机的电子芯片十分相似,只是在固相基质上古高度集成的不是半导体管,而是成千上万的网格状密集排列的基因探针,所以被称为基因芯片。 三、基因芯片技术的分类 1 根据功能分类:基因表达谱芯片和DNA测序芯片两类。基因表达图谱芯片可以将克隆的成千上万个基因特异的探针或其cDNA片段固定在一块DNA芯片上,对于来源不同的个体、组织、细胞周期、发育阶段、分化阶段、病变、刺激(包括不同诱导、不同治疗手段)下的细胞内mRNA或反转录后产生的cDNA进行检测,从而对这个基因表达的个体特异性、组织特异性、发育阶段特异性、分化阶段特异性、病变特异性、刺激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迅速将某个或某几个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极大地加快这些基因功能的确定,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基因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DNA测序芯片则是基于杂交测序发展起来的。其原理是任何线状的单链DNA或RNA序列均可裂解成一系列碱基数固定、错落而重叠的寡核苷酸,如能把原序列所有这些错落重叠的寡核苷酸序列全部检测出来,就可据此重新组建出新序列。 2 根据基因芯片所用基因探针的类型不同,可分为cDNA微阵列和寡核苷酸微阵

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 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Biological Chip Technology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姓名学号 院系专业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指导教师职称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三月

目录 摘要................................................................................................................................I 关键词 ..............................................................................................................................I Abstract ............................................................................................................................II Key words ........................................................................................................................II 1 生物芯片技术的概念及类型 (1) 1.1生物芯片技术的概念 (1) 1.2生物芯片技术的分类 (1) 2生物新品技术的发展状况 (2) 2.1生物芯片技术国外状况 (2) 2.2生物芯片技术国内状况 (3) 3生物芯片技术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 3.1生物芯片技术存在的问题 (3) 3.2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方向 (4) 4结语 (4)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精)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李家兴1001080728 园艺107 基因芯片( gene chip, DNA chip, DNA microarray 又被称为DNA芯片、DNA微阵列和生物芯片, 是指以大量人工合成的或应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核酸片段作为探针, 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和特定的手段固定在硅片、载玻片或塑料片上, 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排列的探针可以多达上万个[1- 3]。在使用时,先将所研究的样品标记, 然后与芯片上的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对芯片进行扫描, 配合计算机软件系统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 从而高效且大规模地获得相关的生物信息。此项技术将大量的核酸分子同时固定在载体上, 一次可检测分析大量的DNA和RNA, 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标分子数量少、成本高、效率低等的缺点[4]。此外, 通过设计不同的探针阵列( array , 利用杂交谱重建DNA序列, 还可实现杂交测序( 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SBH [5]。目前, 该技术在基因表达研究、基因组研究、序列分析及基因诊断等领域已显示出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6]。 1 基因芯片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1 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产生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它将像计算机一样成为21 世纪即将来临的又一次新兴革命的奠基石[7,8]。基因芯片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的研究密不可分[9]。人类基因组的大量信息需要有一种快速、敏感、平行检测的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被解码, 基因的功能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 以基因芯片技术为主体的生物芯片诞生了, 它被誉为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基因芯片技术充分结合灵活运用了寡核苷酸合成、固相合成、PCR 技术、探针标记、分子杂交、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荧光显微检测、生物传感器及计算机控制和图像处理等多种技术, 体现了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基因芯片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核酸杂交理论, Southern 印迹可以看作是生物芯片的雏形; 其后, 人们又发明了一个以膜片为介质基础的克隆库扫描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 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直播间跟大家共同探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治常识的相关问题。下面我先介绍一下食源性疾病的基本常识。 (一、基本概况)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例如:食源性变态反应、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等等。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和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说2004年4月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事件、今年8月麦当劳肯德基的供应商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等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致病性微生物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什么? 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粮食生产到消费直至我们的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 食源性疾病主要流行特征为:发病突然、病例集中,可呈散发或家庭多例感染,或在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以集体性食物中毒形式表现。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然而,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症状。食入受污染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残疾和死亡负担。) (二、病原) 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动植物毒素、化学性污染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讲讲这几类食源性疾病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疾病。 1、肠道致病菌 约10种左右的肠道致病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常见的致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肉毒杆菌 (1)沙门氏菌(禽、畜肉):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经食物传播,比如禽肉、畜肉、鸡蛋等等食物,被食入后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多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摘要: DNA芯片技术是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关键词 DNA芯片制备检测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得以测定,基因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DNA芯片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就DNA芯片的制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予以阐述。 1 基因芯片的制备及检测技术[1-4] 1.1 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 1.1.1 原位合成法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原位光刻合成法。该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微电光刻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直接在基片上合成所需的DNA探针。除原位光刻合成法外,原位合成法还包括原位喷印合成和分子印章在片合成法。 1.1.2 直接点样法该法是将制备好的DNA(cDNA)片段直接点在芯片上。近来有人提出用电定位捕获法和选择性沉淀法制备芯片。 1.1.3 电定位捕获法是将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在电场的作用下快速地固定在含有链霉素亲和素的琼脂糖凝胶膜上。由于生物素与链霉素亲和素的强亲合力,使得探针的固定更加容易和牢固。在电场的作用下,靶基因能快速地在杂交部位积聚,大大缩短了杂交时间,提高了杂交的效率,且改变电场电极的方向可以除去未杂交或低效率杂交的靶基因。 1.1.4 选择性沉淀法该技术是用金属纳米粒标记探针的方法来制备微阵列,靶基因在芯片上与探针杂交后发生选择性沉淀,通过检测沉淀物的电化学值等来获取相应的生物信息。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 1.3.1 国际情况 (3) 1.3.2 国内情况 (3)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 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 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 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 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 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 3.2.4 颜色变化 (11) 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 3.2.6 热量法 (12) 3.2.7 放射测量法 (12) 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 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 3.3.2 免疫学方法 (13) 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4 小结 (16)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 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 续“潜伏”。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 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 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 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生物芯片类试剂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

附件6: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生物芯片类试剂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前言 本指导原则所定义的生物芯片诊断试剂是指将多个生物探针(包括DNA片段,寡核苷酸、抗原、抗体,组织,细胞等)按预先设计的排列方式固定在特制的基质(包括玻璃片,尼龙膜,硝酸纤维素膜等)上,用特定的方法提取生物靶分子并进行标记,然后与固定在基质上的生物探针特异性的结合,再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如激光扫描仪、CCD检测仪等)和分析方法(包括软件)进行检测、记录、分析,实现对生物靶分子的定性或定量检测的试剂。 根据芯片制作的主要原料和方法,生物芯片可分为核酸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芯片实验室等。本指导原则是针对核酸和蛋白为检测靶分子生物芯片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其它类型靶分子检测的芯片诊断试剂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由于生物芯片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组织对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一、基本原则 (一)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生产用的物料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各种物料应当制定相应的质量指标,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二)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生产环境,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应当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有效运行;应当通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的考核。

(三)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的研制应当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组织研发,各反应条件的选择和确定应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四)生物芯片诊断试剂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料及工艺,应充分考虑可能涉及的安全性方面的事宜。 二、物料质量控制 (一)核酸检测芯片 核酸芯片检测时,从生物样本中提取的核酸可用荧光标记、金标记和酶标记。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学方法和化学显色。下面为荧光标记芯片技术指导原则,采用金标记和酶联显色等的生物芯片诊断试剂可参照核酸芯片和蛋白芯片相关部分。 1、主要生物原料 核酸检测芯片的主要生物原料包括模板DNA、dNTPs、引物、探针、标记物等。应按照工艺要求对这类生物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主要生物原料的供应商要求相对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供应商。 (1)模板DNA 重组DNA:经测序验证,关键位置没有错误。1×TE溶解,浓度为1μg/μl以上,-20℃保存。 (2)dNTPs(dATP/dUTP/dGTP/dCTP/dTTP) HPLC纯,PCR级,无DNase、RNase污染。-20℃以下保存。外购者,由生产厂家提供质量保证证明,达到生产要求。 (3)引物 序列确证;进行PCR扩增后,克隆测序鉴定验证,建立引物标准品。生产中的引物原材料为冻干粉,PAGE纯或HPLC纯,外购者,供应商应提供该产品的质检证明,如PAGE电泳结果或HPLC分析图谱;自己合成的引物,需有PAGE

国内外知名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及其研发重点(精)

国内外知名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及其研发重点

Affymetrix昂飞公司

Affymetrix昂飞公司 ?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基因芯片开发制造商。目前Affymetrix公司已开发全套的生物芯片技术相关产品,包括研究应用系列芯片及相关试剂和试剂盒、工具数据库及芯片分析软件工具、芯片制备系列平台仪器及其零配件、扫描检测仪器、杂交反应设备、生物芯片相关技术手册及指南等。Affymetrix公司是目前全球基因芯片行业的领头羊,以其拥有专利的寡聚核苷酸原位光刻合成技术,年产各类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达到几十万张,占据了表达谱基因芯片科研市场的一半以上,经过了将近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盛誉,同时也成为为数极少的已经盈利的生物芯片公司。 ?Affymetrix公司的基因芯片为寡核苷酸芯片(Oligo芯片),这种类型的芯片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重复性好,假阳性率非常低,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基因芯片。

PerkinElmer珀金埃尔默仪器公 司

?珀金埃尔默是全球生化领域第三大供应商,在药物高通量筛选、全自动液体处理和样品制备以及遗传疾病筛查方面是世界第一大供应商。自 1999年以来,珀金埃尔默在生命科学业务上投资了10多亿美元,迅速成为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药品开发和遗传疾病筛查领域的技术领先者。 ?珀金埃尔默提供完整的生物芯片解决方案,涵盖从芯片样品制备、点样、标记、杂交、扫描、数据分析到可视化数据库完整的研究流程。

?为了适应蛋白芯片日益深入的研究,珀金埃尔默提供了整套仪器和耗材,其中,非接触式芯片点样仪Piezorray是目前最先进的芯片点样系统,精度可达pL级,特别适合于制备样品粘度较高、需要精确定量的蛋白芯片。 ?国内很多代表性的芯片生产厂家和研究单位都采用了珀金埃尔默芯片产品线的产品和软件。上海的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曾于2000年一次性购买了50台PerkinElmer芯片扫描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采用的芯片点样仪和扫描仪均为PerkinElmer,他们制备的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在两张玻片上所点的基因达到60000 多条,单张芯片上的基因超过30000条,无论是点样密度还是点样效果都非常好。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机理,产毒条件,治理措施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主要有,革兰阳性菌,如:芽孢杆菌,链球菌属,李斯特菌属,丹毒丝菌属和分枝杆菌属;格兰阴性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大肠杆菌等 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及防治措施:沙门氏菌多数存在于动物的排泄物中,可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奶类、蛋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使用前未烧煮熟透所致,肉类、食物较易受到污染。 危害:①肠热型(伤寒、副伤寒):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脉缓、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严重肠局部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②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③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防止措施:1.控制细菌污染源,防治动物生前感染、宰后污染和食品孰后重复污染,加强食品卫生检验,在肉类检疫、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2.防止食品污染沙门菌。控制好各类食品储存的适宜条件,防护食品中沙门菌的生长繁殖。高热杀菌,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加热灭菌,彻底杀死沙门菌。 大肠杆菌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

有有益功能;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具有特定O、K 抗原血清型,可引起婴幼儿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TEC):在小肠定位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霍乱样腹泻。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10min灭活;耐热肠毒素ST—,10min 不灭活。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为志贺痢疾样大肠埃希氏菌,症状象痢疾,带有血便,痢疾菌试验呈阳性,具有与痢疾杆菌同样的毒力,可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形成局部炎症及溃疡。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腹痛、腹泻次之。?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肉、蛋等,在温度条件适宜时,经8-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作为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其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鼻腔、咽喉、头发上,50% 以上健康人的皮肤上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传播媒介为被该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为淀粉类(如剩饭、米面、粥等)、牛乳及乳制品,以及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放置5 小时以上时,病菌能够通过食物传播疾病的常见细菌。 预防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把好口岸检疫与食品检验关,做好餐饮业的卫生管理工作,让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粪便消毒管理,注意防蝇灭虫工作。不食腐败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