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钟表与瑞士钟表的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钟表与瑞士钟表的博弈

作者:ZENKY

2013年5月25日,中国和瑞士签署了结束中瑞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和瑞士自2010年启动的自贸区谈判基本尘埃落定。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通过消除绝大多数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

对于以上协定的理解,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以后在中国国内购买的瑞士钟表将会比以前便宜。随着消息的不胫而走,瑞士钟表的“零关税”被“价格大跳水”“大降价”之类的词语所替换。喜爱瑞士钟表的人们不禁在一片“大降价”的消息中欣喜若狂。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内地销售的瑞士表在进口环节征收的税种包括11%以上的进口关税、17%的增值税,一万元以上的手表还需征收20%的奢侈品消费税。我们看到,即使免掉那11%的进口关税,对于一只动辄好几万元的瑞士水表而言,便宜的几千块钱实际上在许多人眼里也是很“不给力”的。所以事实上,“零关税”一词对于大多数表迷而言只看作是瑞士钟表在中国境内的一次大范围吸引眼球的助推广告而已。但是,这对于中国国内定位中高端的中国钟表品牌还是极具杀伤力的。最重要的是压制了中国钟表的价格使其难与瑞士钟表同台竞技。对于不懂钟表制造的人来说,很可能因此产生怀疑并跌入价钱决定质量的逻辑“怪圈”。

关税的目的除了增加国家收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一国国内产业的良性发展。如今中国对瑞士钟表实行零关税可见中国也是做足了准备并有着相当的自信。

从19世纪开始,瑞士的钟表产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瑞士钟表走向辉煌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来自美国钟表的竞争,19世纪末美国的机械化作业方式让手表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以大幅提升,成本却大大降低。这让当时瑞士的许多制表作坊和企业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订单的减少使瑞士国家和企业都蒙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动摇和改变了世界钟表行业的秩序和排位。瑞士方面吸取教训,积极从美国方面引进先进的现代化钟表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并积极地改进和创新。而美国钟表行业却固步自封,在技术创新和时尚把握方面停滞不前。最终瑞士钟表以优质的性能、多变的设计和创新的技术让美国钟表行业濒临瘫痪。最终击败了美国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到了20世纪70年代,瑞士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电子石英表技术,但瑞士手表业仅仅满足于称雄世界机械表市场,并不认为电子石英表技术的出现会动摇机械表的霸主地位。此时精明的日本人一直在寻找突破瑞士机械表长期垄断的时机,于是以日本精工为首的日本表企努力搜集和研发石英表技术。到了70年代后期,日本石英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占了瑞士以外的国际钟表市场。并在1980年,精工集团以重金买下日内瓦著名的、位列瑞士第二的“珍妮·拉萨尔”公司,生产豪华的“精工·拉萨尔”手表,利用它成熟、通畅的销售网络,出其不意,迅速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精工手表铺向市场,与毫无防备的瑞士表进行竞争。这让瑞士钟表企业大为震惊,方才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瑞士钟表业赶忙推出了自己的石英手表,并以国家战略策划集中整合,充分发挥著名品牌的主导地位及战略优势,瑞士表业凭借老辣的钟表国家战略和长期沉淀的钟表文化,以多样化的产品、先进精密的机械及精湛细腻的装配技术,再一次力挽狂澜,让瑞士钟表君临天下。

而到了20世纪末,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出现,手表的观时功能逐渐被弱化,手表在人类的手腕上更多开始承担一个装饰品的作用,成为象征一个人品味和追求的饰物。这时,人们开始更多关注钟表品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品味,机械表的价值又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追

捧。

在21世纪,瑞士制表业又要开始面对新的挑战,而这个巨大的挑战正是来自中国。

虽然世界上最早的钟表起源于中国的唐朝,由僧人一行大师负责设计建造。但在中国宋代苏颂之后,中国的钟表技术发展却一直驻足不前。虽然丝绸之路让中国擒纵技术流传西方,但没有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中国制表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所以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虽然默许但却从不会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是钟表的发明之国。

中国大型座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在国内各地的教堂等建筑出现,并由此衍生出许多钟表的表匠和作坊。但小型钟表制造技术的发展,就要数到20世纪中期了。华人Ziti Wong先生1947年在瑞士成功制成第一只怀表并命名为ZENMAX,希望将从善的思想化作宇宙间不生不灭的时间以向世人传递为善的种子,被当时瑞士同业人员尊称为“佛陀表”。直到1955年后,在中国国家的扶持下,逐渐有了海鸥、上海和北京这三个大型的“国字号”手表品牌。然而,当时中国国内的工业水平非常低,国产的手表无论从款式设计到制作水平抑或是走时准确度到耐用度都远无法与进口瑞士表相媲美。所以在当时能有一块瑞士手表可谓家境殷实的象征了。

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钟表制造行业注入了活力。中国国内钟表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由于香港的钟表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展并完善,迅速成为世界钟表的“集散地”。所以在中国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许多的香港企业携资金和设备进入了深圳,同时将钟表的技术和加工组装的产业模式也带入了国内。在这之前,国内钟表表壳等配件的生产依然使用通用机床设备,生产效率低,精度误差波动大。而随着香港企业进入中国内地,也带来了专业的钟表机械设备,几十倍地提高了钟表的生产效率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和香港钟表行业的带动,中国内地制表业还在闭门造车。据记载,国内最早的专业钟表机械是由香港陈永先生引入国内,当时在深圳南头南园村开创了“永记机械厂”。把香港先进的制表设备和技术照搬进国内。之后,由王国同(香港)、王国伟和王国明三人创立的“国王”品牌以及“捷行”等许多钟表机械的专业品牌也开始在深圳扎根发展,标志着中国国内钟表的制造行业正式进入专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21世纪后,中国工业进入了数控时代,钟表行业也不例外。中国国内的钟表业开始从求“量”到求“质”。得益于中国整体工业水平的巨大进步,在数控高精度机械设备的运用下,中国国内的钟表诸如表壳、表带的冲压、车削、钻孔、打磨等零部件精度要求已经达到了与瑞士手表同等的级别。许多钟表零部件出口到瑞士本土进行组装,甚至许多国外品牌直接在中国生产组装。随着中国国内技术的成熟,国内钟表年产量占据了全球手表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钟表加工基地。其中深圳钟表年产量早已占据了全球手表总产量的40%以上,成为当仁不让的钟表之城。

如果说表壳、表带、表面之类是钟表的外形,那么“机芯”就是钟表的灵魂。中国钟表“机芯”的发展同样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20世界50年代后,中国国内的钟表发展是以机械机芯为基础的。然而,进入七十年代后,日本和瑞士的石英机芯让中国的机械机芯产业备受打击。由于石英机芯走时准确的特性,在中国国家的号召和帮助下,许多厂家紧急调整方向,开始研发石英机芯。然而当时中国国内总体工业水平低下,电子技术也无法达到要求,废品率实在太高,无法达到商业化量产要求。即便后来全套引进了日本和瑞士的石英表生产线,但集成电路等关键部件国内生产成本依然偏高,主要还是依赖进口。这造成了当时中国国产的石英手表成本高企,完全无法和进口石英手表进行竞争。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香港钟表业的大军进入了内地,但当时以加工和出口为导向的产业模式使得钟表行业更看重钟表的外形。机芯方面则更多是通过香港为口岸引进国外的机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的企业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进入到石英机芯的领域。但石英机芯一直是日本的天下,当时国产的石英机芯只能用在低档表上。即使后来有些企业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