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端粒酶的发现、结构与功能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只能沿着5’一3’方向进行, 并需要有互补单链作模板,还要求有一定长度的RNA 作为引物。随着引物的切除,随从链5’末端总有一段相 当于RNA引物长度的DNA不能完整复制下来,这必然 导致染色体DNA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其端区不断缩 短,这就是Warson于1972年提出的“末端复制问题 (end replication problem)”I-3j。但Larson和Spangler 等在对对数生长期的四膜虫的研究中却发现其端区不 见缩短,甚至还有所延长。针对这一矛盾,Blackburn和 Greider等[4]认为四膜虫端区的延他们在四膜虫的 细胞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酶活性成分,能往端区添加重 复序列TTGGGG,当时称之为末端转移酶,这就是现在 所称的端粒酶(telomerase)。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 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 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 本介绍说:“伴随着人的成长,端粒逐渐受到‘磨损,。于 是我们会问,这是否很重要?而我们逐渐发现,这对人 类而言确实很重要。”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 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 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简单讲,端粒 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长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的线状物质。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 色体,这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x和Y染色 体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在染色体的末端,有一 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作为染色体末 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相对稳固、防止 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色 体不受损害。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 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自然杂志31卷6期
诺贝尔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 大单Z尔芽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孔令平① 汪华侨②
①副教授,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510182;②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脑研究室,广州510080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癌症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 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 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2009年10月5日,瑞 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 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 “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3位科学 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 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 且不发生降解”。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 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老化就被延缓。
1端粒的发现、结构与功能
20世纪30年代,两位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和Miiller等人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存在一种能稳定染色 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成分。如果缺少了此成分,染色体 易降解,相互之间易发生粘连,出现结构的异常。影响染 色体的正确复制,甚至引起细胞的死亡。于是Miiller从 希腊文的“末端”(telos)和“部分”(meros)二词为此特殊 成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端粒”(telomere)。但端粒 的精确组成直到1978年才由美国科学家Blackburn和 Gall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 mena)的端粒是由一连串简单重复序列TTGGGG形成 的[1]。之后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 端粒序列被测定出,发现它们与四膜虫的端粒序列极其 相似,均由富含G和T的简单重复序列不断重复而成。 正是这些连接在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及结合在 其上的相关蛋白质共同构成了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 保护帽”——端粒。人类细胞端粒的重复序列为 TTAGGG,长度为5~15 kb。不同组织细胞其端粒的 长度不同,精子和早期胚胎细胞端粒长度较长.可达 15~20 kb。
·328·
体5p上。hTERT是端粒酶起作用的关键结构和主要 调控亚单位,它可以通过逆转录hTR模板序列,合成端 粒DNA重复序列并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延长端粒 长度。人体细胞中端粒酶合成和延长端粒的作用是在 胚胎发育过程中完成的,当胚胎发育完成后,端粒酶活 性在大多数组织中消失,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及外 周淋巴细胞等少数几类细胞外,绝大多数正常体细胞检 测不到端粒酶活性。由此可以认为在胚胎发育时期获 得的端粒,应已足够维系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细胞 分裂所致的端粒缩短。
对端粒酶活性的表达,hTR和hTERT两种组分缺一 不可,但它们的表达调控应该是分离的。hTR在人的组 织细胞中广泛表达,是一个普遍现象,而hTERT只在有 端粒酶活性的细胞中(如生殖细胞、各种具有分裂增殖能 力的细胞和绝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hTR与端粒酶活 性没有平行关系,而hTERT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 水平则总是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阳性细 胞中的hTERT基因突变或沉默,则细胞端粒酶活性消 失;在端粒酶阴性的细胞中导入编码hTERT的基因,则 可重建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的端粒增长,寿命延 长,老化过程延缓,甚至出现永生化现象[5|。
随着端粒分子组成结构的阐明,发现端粒对维护染 色体的功能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忠 诚的“生命卫士”,不但保护染色体DNA免受外界不良 因素的侵蚀,而且它把基因组序列包裹在内部,在复制 过程中以牺牲自身而避免染色体结构基因被破坏,从而 防止了遗传信息的丢失,维护了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此外,端粒还参与染色体在细胞核中的定位,并对 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分离,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重组 和DNA双链损伤后的修复都有重要作用[2|。
3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嘲
早在1965年,Hayflick经过大量反复实验首先证 实了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随后发现 许多其他的体细胞如表皮基底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 胞等都有所谓的“分裂钟”来限制它们的分裂次数.此即 为Hayflick极限(Hayflick limit)[7],但其本质是什么一 直未得到明确解释。直到20世纪70年代。Olovnikov 等将细胞分裂终止与“末端复制问题”联系列一起,认为 随着细胞分裂,端粒逐渐缩短,当缩短到失去它的缓冲 作用时,细胞就发生衰老,从而将端粒与生命衰老联系 起来。1991年HarleyE8]提出了较完善的细胞衰老的端 粒假说:人正常体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达到Hayflick 极限时,端粒缩短到不能继续维持细胞分裂时.便会启 动终止细胞分裂的信号,细胞周期检验点基因如p53或 (和)RB表达,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进入G I期和GⅡ/ M期之间的M I死亡期,被称为复制性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当p53或(和)RB失活时,细胞可逃脱复 制性衰老而继续分裂增殖,端粒变得更短,最终端粒末 端功能丧失,染色体失稳,表现出染色体断裂、重组等引 起大规模的细胞死亡现象,只有极少数细胞因为激活了 端粒酶活性而发生逃逸,成为永生化细胞。Black-
4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自从1994年Kim等053建立了高效灵敏的端粒酶 活性检测的TRAP法后,大量研究证实85%~90%的 人类恶性肿瘤表达端粒酶活性,如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 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胃癌85%,肺癌80.1%,肝癌 85%,乳腺癌85%,胰腺癌95%等。而相应的良性肿瘤 则为阴性或仅有少数阳性。由此许多人认为端粒酶的异 常激活是细胞癌变的重要一步。正是由于端粒酶在恶 性肿瘤细胞增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高表达率.而正常体 细胞则很少存在端粒酶活性,使之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
·327·
万方数据
Brief Introduction of Nobel Prize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01.31 No.6
则可以防止染色体末端相互融合,对维持端粒的正常结 构必不可少。其他相关蛋白则可与它们形成复合体,共 同行使调控端粒的长度和(或)保护端粒末端结构等功 能作用。
万方数据
自然杂志31卷6期
诺贝尔奖简介
burnL9]于2000年提出了端粒与细胞衰老关系的新假 说:认为端粒是一个动态的由端粒DNA和端粒结合蛋 白构成的核蛋白结构,存在戴帽和非戴帽两种状态。戴 帽状态是端粒的功能状态,细胞可以继续分裂,非戴帽 状态端粒则会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在正常的细胞分裂 时,端粒可以在戴帽和非戴帽两种状态间变换。随着细 胞分裂的继续,越来越多的细胞端粒处于非戴帽状态, 继而出现衰老、死亡。端粒若进行性缩短或细胞缺乏端 粒酶活性,则难以恢复戴帽状态,但非戴帽状态的端粒 可以通过激活端粒酶活性或以同源重组的途径返回到 戴帽状态,继续进行细胞分裂。这一假说与Griffith 等[10]提出的端粒D环一T环帽状结构相互呼应,并且与 经典的端粒长度与衰老关系理论并不相悖.因为端粒缩 短到一定长度后不能形成T环结构。
端粒的结合或相关蛋白最重要的是人端粒重复序 列结合因子(telomeric repeat factor)TRFI和TRF2,此 外还包括POTl,Ku70,Ku80,Tankyrascl,PINXl,TIN2 和hRapl等。TRFl和TRF2均专一性地与端粒DNA 重复序列结合。TRFl对端粒的长度起负调控作用,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端粒酶在端粒末端的行为;TRF2
现在已知,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酶复合 体,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能够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 端粒DNA。人端粒酶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端粒酶RNA (human telomerase RNA,hTR);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 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和端粒相关蛋白 质1(telomerase associated.protein 1,TPl/TLPl)。另外, 还有hSP90(heat shock protein 90),p23和dyskerin等。其 中hTERT和hTR是端粒酶最关键的结构。人端粒酶 RNA有455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己CUAACCCUAAC-3’, 指导端粒重复序列(TFAGGG)的合成。hTR的结构改变 或成分的丢失均会影响端粒酶的活性。hTERT为端粒酶 的催化亚基,是一个包含1 132个氨基酸残基的多态链。 具有逆转录酶的共同结构——7个蛋白质域以及端粒酶 催化亚基独特的T框架保守区域.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
正常体细胞端粒的长度是有限度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和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端粒会逐渐缩短,一般丢失 速度为50~200 bp/次[11]。由此可见端粒长度决定了 细胞的分裂次数,它作为有丝分裂“分裂钟”的物质基 础,调控着细胞的复制寿命,超过分裂极限后细胞自然 衰老死亡,现在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的研究者接受。而 端粒酶有维持端粒长度的作用,绝大多的永生化细胞系 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端粒酶不是癌基因,其活性的激活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细 胞癌变的发生。许多研究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重建正 常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使细胞的分裂次数大大提高, 甚至永生化,但其核型和表型均保持正常,没有恶性转 变的迹象发生[12-14]。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端粒酶在衰 老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可通过转基因技术 将hTERT基因导入端粒酶阴性的细胞,重建其端粒酶 活性,维持端粒长度,增加细胞的寿命,甚至使细胞永生 化,从而达到防治衰老的目的,这为干细胞的治疗应用 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只能沿着5’一3’方向进行, 并需要有互补单链作模板,还要求有一定长度的RNA 作为引物。随着引物的切除,随从链5’末端总有一段相 当于RNA引物长度的DNA不能完整复制下来,这必然 导致染色体DNA随着每一次的细胞分裂其端区不断缩 短,这就是Warson于1972年提出的“末端复制问题 (end replication problem)”I-3j。但Larson和Spangler 等在对对数生长期的四膜虫的研究中却发现其端区不 见缩短,甚至还有所延长。针对这一矛盾,Blackburn和 Greider等[4]认为四膜虫端区的延他们在四膜虫的 细胞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酶活性成分,能往端区添加重 复序列TTGGGG,当时称之为末端转移酶,这就是现在 所称的端粒酶(telomerase)。
“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 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 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 本介绍说:“伴随着人的成长,端粒逐渐受到‘磨损,。于 是我们会问,这是否很重要?而我们逐渐发现,这对人 类而言确实很重要。”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 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 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简单讲,端粒 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长
染色体是生物细胞核中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的线状物质。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 色体,这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x和Y染色 体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在染色体的末端,有一 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作为染色体末 端的“保护帽”,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相对稳固、防止 DNA互相融合及重组的功能,犹如卫兵那样守护染色 体不受损害。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帮助合成端粒,使得 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自然杂志31卷6期
诺贝尔奖简介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 大单Z尔芽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孔令平① 汪华侨②
①副教授,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510182;②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脑研究室,广州510080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细胞衰老癌症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三人同时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这是由于他们发现“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 现象的奥秘。本文将就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人类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人的生老病死,这或许是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 其中却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奥秘。2009年10月5日,瑞 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 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以表彰他们发现 “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3位科学 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 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还能受到保护 且不发生降解”。由此可能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肿瘤 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老化就被延缓。
1端粒的发现、结构与功能
20世纪30年代,两位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和Miiller等人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存在一种能稳定染色 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成分。如果缺少了此成分,染色体 易降解,相互之间易发生粘连,出现结构的异常。影响染 色体的正确复制,甚至引起细胞的死亡。于是Miiller从 希腊文的“末端”(telos)和“部分”(meros)二词为此特殊 成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端粒”(telomere)。但端粒 的精确组成直到1978年才由美国科学家Blackburn和 Gall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单细胞生物四膜虫(tetrahy- mena)的端粒是由一连串简单重复序列TTGGGG形成 的[1]。之后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多种生物的 端粒序列被测定出,发现它们与四膜虫的端粒序列极其 相似,均由富含G和T的简单重复序列不断重复而成。 正是这些连接在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及结合在 其上的相关蛋白质共同构成了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 保护帽”——端粒。人类细胞端粒的重复序列为 TTAGGG,长度为5~15 kb。不同组织细胞其端粒的 长度不同,精子和早期胚胎细胞端粒长度较长.可达 15~20 kb。
·328·
体5p上。hTERT是端粒酶起作用的关键结构和主要 调控亚单位,它可以通过逆转录hTR模板序列,合成端 粒DNA重复序列并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延长端粒 长度。人体细胞中端粒酶合成和延长端粒的作用是在 胚胎发育过程中完成的,当胚胎发育完成后,端粒酶活 性在大多数组织中消失,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及外 周淋巴细胞等少数几类细胞外,绝大多数正常体细胞检 测不到端粒酶活性。由此可以认为在胚胎发育时期获 得的端粒,应已足够维系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细胞 分裂所致的端粒缩短。
对端粒酶活性的表达,hTR和hTERT两种组分缺一 不可,但它们的表达调控应该是分离的。hTR在人的组 织细胞中广泛表达,是一个普遍现象,而hTERT只在有 端粒酶活性的细胞中(如生殖细胞、各种具有分裂增殖能 力的细胞和绝大多数肿瘤细胞)表达。hTR与端粒酶活 性没有平行关系,而hTERT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 水平则总是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阳性细 胞中的hTERT基因突变或沉默,则细胞端粒酶活性消 失;在端粒酶阴性的细胞中导入编码hTERT的基因,则 可重建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的端粒增长,寿命延 长,老化过程延缓,甚至出现永生化现象[5|。
随着端粒分子组成结构的阐明,发现端粒对维护染 色体的功能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个忠 诚的“生命卫士”,不但保护染色体DNA免受外界不良 因素的侵蚀,而且它把基因组序列包裹在内部,在复制 过程中以牺牲自身而避免染色体结构基因被破坏,从而 防止了遗传信息的丢失,维护了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此外,端粒还参与染色体在细胞核中的定位,并对 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分离,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重组 和DNA双链损伤后的修复都有重要作用[2|。
3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嘲
早在1965年,Hayflick经过大量反复实验首先证 实了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随后发现 许多其他的体细胞如表皮基底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 胞等都有所谓的“分裂钟”来限制它们的分裂次数.此即 为Hayflick极限(Hayflick limit)[7],但其本质是什么一 直未得到明确解释。直到20世纪70年代。Olovnikov 等将细胞分裂终止与“末端复制问题”联系列一起,认为 随着细胞分裂,端粒逐渐缩短,当缩短到失去它的缓冲 作用时,细胞就发生衰老,从而将端粒与生命衰老联系 起来。1991年HarleyE8]提出了较完善的细胞衰老的端 粒假说:人正常体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达到Hayflick 极限时,端粒缩短到不能继续维持细胞分裂时.便会启 动终止细胞分裂的信号,细胞周期检验点基因如p53或 (和)RB表达,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进入G I期和GⅡ/ M期之间的M I死亡期,被称为复制性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当p53或(和)RB失活时,细胞可逃脱复 制性衰老而继续分裂增殖,端粒变得更短,最终端粒末 端功能丧失,染色体失稳,表现出染色体断裂、重组等引 起大规模的细胞死亡现象,只有极少数细胞因为激活了 端粒酶活性而发生逃逸,成为永生化细胞。Black-
4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自从1994年Kim等053建立了高效灵敏的端粒酶 活性检测的TRAP法后,大量研究证实85%~90%的 人类恶性肿瘤表达端粒酶活性,如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 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胃癌85%,肺癌80.1%,肝癌 85%,乳腺癌85%,胰腺癌95%等。而相应的良性肿瘤 则为阴性或仅有少数阳性。由此许多人认为端粒酶的异 常激活是细胞癌变的重要一步。正是由于端粒酶在恶 性肿瘤细胞增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高表达率.而正常体 细胞则很少存在端粒酶活性,使之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
·327·
万方数据
Brief Introduction of Nobel Prize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01.31 No.6
则可以防止染色体末端相互融合,对维持端粒的正常结 构必不可少。其他相关蛋白则可与它们形成复合体,共 同行使调控端粒的长度和(或)保护端粒末端结构等功 能作用。
万方数据
自然杂志31卷6期
诺贝尔奖简介
burnL9]于2000年提出了端粒与细胞衰老关系的新假 说:认为端粒是一个动态的由端粒DNA和端粒结合蛋 白构成的核蛋白结构,存在戴帽和非戴帽两种状态。戴 帽状态是端粒的功能状态,细胞可以继续分裂,非戴帽 状态端粒则会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在正常的细胞分裂 时,端粒可以在戴帽和非戴帽两种状态间变换。随着细 胞分裂的继续,越来越多的细胞端粒处于非戴帽状态, 继而出现衰老、死亡。端粒若进行性缩短或细胞缺乏端 粒酶活性,则难以恢复戴帽状态,但非戴帽状态的端粒 可以通过激活端粒酶活性或以同源重组的途径返回到 戴帽状态,继续进行细胞分裂。这一假说与Griffith 等[10]提出的端粒D环一T环帽状结构相互呼应,并且与 经典的端粒长度与衰老关系理论并不相悖.因为端粒缩 短到一定长度后不能形成T环结构。
端粒的结合或相关蛋白最重要的是人端粒重复序 列结合因子(telomeric repeat factor)TRFI和TRF2,此 外还包括POTl,Ku70,Ku80,Tankyrascl,PINXl,TIN2 和hRapl等。TRFl和TRF2均专一性地与端粒DNA 重复序列结合。TRFl对端粒的长度起负调控作用,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端粒酶在端粒末端的行为;TRF2
现在已知,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蛋白酶复合 体,具有逆转录酶活性.能够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 端粒DNA。人端粒酶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端粒酶RNA (human telomerase RNA,hTR);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 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和端粒相关蛋白 质1(telomerase associated.protein 1,TPl/TLPl)。另外, 还有hSP90(heat shock protein 90),p23和dyskerin等。其 中hTERT和hTR是端粒酶最关键的结构。人端粒酶 RNA有455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己CUAACCCUAAC-3’, 指导端粒重复序列(TFAGGG)的合成。hTR的结构改变 或成分的丢失均会影响端粒酶的活性。hTERT为端粒酶 的催化亚基,是一个包含1 132个氨基酸残基的多态链。 具有逆转录酶的共同结构——7个蛋白质域以及端粒酶 催化亚基独特的T框架保守区域.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
正常体细胞端粒的长度是有限度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和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端粒会逐渐缩短,一般丢失 速度为50~200 bp/次[11]。由此可见端粒长度决定了 细胞的分裂次数,它作为有丝分裂“分裂钟”的物质基 础,调控着细胞的复制寿命,超过分裂极限后细胞自然 衰老死亡,现在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的研究者接受。而 端粒酶有维持端粒长度的作用,绝大多的永生化细胞系 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端粒酶不是癌基因,其活性的激活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细 胞癌变的发生。许多研究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重建正 常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使细胞的分裂次数大大提高, 甚至永生化,但其核型和表型均保持正常,没有恶性转 变的迹象发生[12-14]。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端粒酶在衰 老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可通过转基因技术 将hTERT基因导入端粒酶阴性的细胞,重建其端粒酶 活性,维持端粒长度,增加细胞的寿命,甚至使细胞永生 化,从而达到防治衰老的目的,这为干细胞的治疗应用 提供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