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69)《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一篇带有比喻的议论性散文,它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文章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这篇文章所在的第四单元,以散文体裁为主,有写人记事的典范,亦有托物言志的代表,或长于写景抒情,或说理深刻,呈现了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本单元五篇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情感哲思。

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人生之舟”和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也为九年级“砥砺思想”“浩然正气”主题单元的学习做了情感及价值观的铺垫。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同时,中学生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形态开始填补原来脆弱的空白。他们开始了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他们焦虑,会让他们忧心,会让他们迷茫,会让他们痛苦。他们少理性,缺信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徘徊期,他们摸索、匍匐、挣扎,他们渴望精神的力量。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

1.揣摩、品味说理与抒情兼具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并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并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创意:

借文识体,由文悟理;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开启生命思索

(一)同学们,大家知道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是什么吗?

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二)看似简单有趣的问题背后,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扣问。今天我们就和作家严文井一起对生命的本质做一点探究。

(三)作者介绍:严文井,湖北武汉人,作家。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永久的生命》发表于1942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以哲学终极问题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文章内容,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初读课文,感知行为内容

(一)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点出这些关键词。

(二)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分享。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学生初读,难以把握,由容易抓住的情感态度类词语入手,一方面简化初学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要点,理清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勾画,以便把握行文脉络,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铺垫。)

三、齐学“可怜”,形成自学范例

(一)作者题为“永久的生命”,为什么却在开篇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过去了时间永不再回来。

(二)对于时间易逝、生命短暂,文人先哲众说纷纭,你还知道哪些相关名言诗句。

明确:①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②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三)由作者介绍我们知道,严文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7岁,未至而立之年的他已领悟到时间的易逝,这份生命的紧迫感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文虽为自读课文,但这一类的散文属于初次接触,老师要做好示范和引导。以第一段作为抓手,既是范例,更是为后面写作手法的探究打好基础。随文拓展诗歌,启发学生对时间易逝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文段中的说理议论。)

四、自读文章,发现生命本质

(一)自主学习2—5段,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小组内交流,班内分享。

明确:①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②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③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三)1.自由朗读这些语句,你们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些语句是所在段落的中心语句,富有哲理,饱含感情。

2.补充创作背景:1942年,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生命如此不易又如此坚韧,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冠于标题,它们可以组成一首小诗,一首对扣问生命、歌颂生命的哲理诗。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根据关键词抓段落中心句,简化学习难度;补充创作背景,齐读哲理小诗,把握作者激昂饱满的情感、豁达坦然的生命态度,深化生命永恒主题。“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的根据文段内容谈个人理解,进一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再读文章,交流文章特色

(一)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二)1.文章语言或精炼隽永,或形象可感,请你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班内交流分享。(给出一个范例,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品读、分析,学生展示)

范例: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睿智的道理,饱含作者惋惜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