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与依法行政

社会治理创新与依法行政
社会治理创新与依法行政

社会治理创新与依法行政

发表时间:2017-11-09T18:44:16.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作者:毛玉娟

[导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各个层面的创新中,社会治理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推进程度是决定社会治理创新体制建立的关键。切实加强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法治国家无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和大势所趋。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依法行政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依法行政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契合性

尽管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本属于不同领域层次,实践基础也不同,但是,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却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在调节和和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可以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政府、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的关系, 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局面。因此,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社会治理需要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则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就必须使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合理结合并使二者的得以均衡相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然而,目前中国的现实是社会治理与依法行政良好的结合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法治理念需要强化;法律制度不完善,国家机关职权不清;多元利益主体政治参与难以得到保障;社会治理难以紧随科技创新等,要想实现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创新完美契合,还需做出更多努力。

(二)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国家这个大社会中关系复杂而多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法律制度作为管理标准,参与社会管理的个人就会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容易造成社会混乱。依法行政就是政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做决策,确保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公平、错误和违法的现象发生,减少纠纷和矛盾,以保证国家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符合人民的需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机关在进行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度支撑,同样作为社会成员的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也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因此,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政府是主导,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实行依法行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行政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的逻辑起点

“行政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宪政体制中“政府权威”与“社会自治”之协作关系为其“逻辑元点”:首先,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政府权威”乃“行政权威”生发之原始胎体;“行政权威”乃政府权威在法治境域内之表现形式;“行政优益权”之形成、运行与规制乃是“政府权威”和“行政权威”在行政法治之具体体现。

其次,没有政府的主导或引导作用,单凭社会的自发组织性或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无力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管理。因为社会自治无论是从应然层面还是实然层面都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社会自治权力的行使受制于国家权力的垄断或主导;第二,社会权能的发挥受制于现实条件下诸多因素的制约;第三,社会自治因其主体身份、权力运行与行为方式之有违法规而存有“非合法性”可能。

最后,“社会组织”在维系政府权威与社会自治之间的关系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促成了政府权威与社会自治两者间的双向制衡,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呈现出新型的合作互动关系。因循着“行政主导”之治理模式,我国行政机构体制改革之主路线也开始从“放权让利”经由“行政自我监督”达致“依法行政”的过程;这期间社会组织与公民之社会自治觉悟以及对权利之敏感性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组织与公民渐次与政府共同成为社会治理主体。

(二)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以广东顺德、浙江宁波、山东新泰为例

1.广东顺德通过“大部制改革”、“简政强镇”的事权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了“确权规权”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其实质是治理结构的有限重构,其实践意义不仅在于为顺德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破除了体制性障碍,更重要的是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探索了一条从“产权改革”到“治权改革”的改革路线。

2.浙江宁波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开创出了独具特色的以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典型的“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政民互动”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以社会多元参与为特征的社会治理理念,开辟了社会治理的新视野,为社会治理增添了理性的份量。

(3)山东新泰市逐步摸索创造出政府和社会组织携手的“合作共治”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管理服务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服务良性互动新格局,促进社会的良性治理和平安和谐发展。

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一)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五个特点

第一,即社会治理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第二,社会治理的向度由“单向”向“互动”转变;第三,社会治理的本质由“集权”向“分权”转变;第四,社会治理的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第五,社会治理的方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二)对我们的启示---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1.加强行政立法工作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现行的行政法的空白,不但从行政行为的主体上做到有法可依,还必须在形式上也有法可依。特别是针对我国目前比较弱势的行政法律制度方面,比如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这些抽象的行政行为也予以严格规定,使行政行为形成系统性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提高行政立法的质量,使得行政法律和行政法规形成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并且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立法的公开性,保证社会大众的意见和建议的表达,民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等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浅谈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文

浅谈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与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好不期而遇。大数据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目前社会治理领域普遍存在的服务理念滞后、决策机制不够科学、部门协作亟须加强、工作效率亟待提升等问题。大数据技术从认识、理论、方法、实践和效果评估等方面都能给人们全新的视野,为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机遇。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把握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变革社会治理的研究方式,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需要。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二、大数据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意义

1、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到网格化的转变 当前,社会治理碎片化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承担社会治理职能的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协同性不足,同时不同部门的职能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信息孤岛”和“信息打架”现象并存。这种碎片化的社会治理体制使我国的社会治理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治理大数据成为可供所有社会治理主体使用的公共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完全共享,不断提升其使用效能、效率和效益,将有助于推动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进而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向网格化转变。 2、促进社会治理方法从以有限个案为基础到“用数据说话”的转变 长期以来,基于少数人的社会治理需求推断、预判多数人乃至整个社会现时的或者未来的社会治理需求,基于部分地区的社会治理经验推断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政策和措施,是一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治理思维。这种以有限个案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思维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社会治理需求之间的差异性;二是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提高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与社会治理过程的精细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社会治理主体须对原有的社会治理方法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着力培养大数据意识,促进相关数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 正确√ 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 正确√ 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 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 正确√ 是教育公平。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正确√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 正确√ 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 正确√ 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 正确√ 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 职业教育 B. 初中阶段教育 C. 高中阶段教育 D. 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特色亮点工作汇报X区是X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一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二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X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一)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

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X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X%)和法治环境满意率(X%)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三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X个部门X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 (二)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一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X年以来投入X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X个社区实现X㎡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X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X㎡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一是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1.0分)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千年瑶寨位于下列哪个省份?(1.0分) A.浙江省 B.贵州省 C.广东省 D.陕西省 3.《陕甘宁边区纲领》是在哪一年颁布的?(1.0分) A.1940年 B.1941年 C.1942年 D.1943年 4.截至2017年,云南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1.0分)

B.7个 C.11个 D.29个 5.《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1.0分) A.马戎 B.费孝通 C.李维汉 D.李培林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5年 7.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0分) A.125个

C.145个 D.155个 8.初保村是()传统民居村落。(1.0分) A.傣族 B.黎族 C.壮族 D.回族 9.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县(旗)?(1.0分) A.90个 B.100个 C.110个 D.120个 10.()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1.0分) A.坚持党的文化路线 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C.坚持党的政治路线

D.坚持党的制度路线 11.《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提出,21世纪的中国应当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的新方向。(1.0分) A.“制度化” B.“社会化” C.“经济化” D.“文化化”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 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13.截至2017年,华中地区共有()民族自治县(旗)。(1.0分) A.1个 B.9个 C.12个

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 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 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 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 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 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 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 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 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 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 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 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 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 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 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 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 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创新社会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一、致力改革创新建新制,增添治理动力。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提高社会治理的前瞻性。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县情出发,按照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的要求,突出整体设计、科学布局,实行阶梯推进、分类施策,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大力推动创新治理,确保社会运行健康良性。二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防治、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公共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等治理体系建设,以适应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三大基本历史性转变,为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安康提供更好的制度体系保障。三是注重机制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性。 二、致力工作创新造氛围,凝聚治理合力。一是在宣传教育中凝心聚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新策。作为基层政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广泛宣传,掌握政策。把社会治理课题纳入县委中心组学习的议程,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提高他们推进社会治理的自觉性。结合禁毒宣传“三进”和“一村一警、三员联村”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熟悉新政、转变观念、跟上节奏,自觉投入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热潮中。二是在树立典型中凝神聚气。按照典型示范带动、知名品牌促动的思路,抓好先进典型、亮点品牌培植,塑造一批模范代表,打造一批响亮名片。深入开展社区(村)警之星、年度十佳社区(村)民警、年度十佳公务员等评选活动,为党员干部融入社会治理搭建平台,激发全县创新治理的精气神。积极推进“4+x”社区管理、“一村一警、三员联村”农村服务等模式的创新升级、推广施行。三是在组织创新中凝力聚智。着重把牢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在合作共治上下苦功夫、真功夫,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治理。 三、致力观念创新依法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牢树法治思维,促进自觉守法。努力克服思维惯性,创新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习惯,切实做到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用法治手段推动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走上法治轨道。二是健全法治体制,促进规范用法。加快推进法治xxxx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法治县和第二批基层法治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普法教育机制,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快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步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监督等制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严格依法行政,促进公正执法。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必公,本着立法利民、执法为民、善治惠民的要求,对群众的诉求坚持“一碗水端平”,依法公正受理、审理、处理各类案件,坚决打击刑事、治安、涉毒等各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推进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廉洁司法建设,公开、透明、依法审判各类案件,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能力,树立司法公信。 四、致力方式创新抓防控,化解治理压力。一是创新社区治安防控,打造幸福小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换挡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社区矛盾呈现日益多发、复杂化的态势,必须加快创新点线面结合、打防管并举、人物技联用的立体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偷盗抢骗等违法行为。大力创新“4+x”社区警务模式,充分调动社区选配民警、辅警、防控队、公益巡逻队4种力量和机关单位等各种治保力量的积极性,全面加强社区治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报告2010》读后感 2010年地方政府创新涉及到许多省市,我根据《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选拔颁奖大会的获奖名单》,简单列举一下创新举措: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政府“参与式预算改革”;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财政局“财政支农方式创新”;贵州省湄潭县纪委“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大综管’信访维稳机制”;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广东省揭阳市总工会“民间社团建工会”;河北省青县县委县政府“农村合作养老制度建设”;重庆市黔江区委区政府“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创新”;浙江省松阳县政府“农村宅基地换养老”;四川省遂宁市政法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四川省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省际工会联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委县政府“寺庙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宁夏盐池县外援项目办公室“推动农村社区公众参与”;云南省昆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机制改革”;江苏省淮安市信访局“阳光信访”;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委区政府“自然村中的‘农民议会’”等20个项目获得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通过以上案例的研读,我总结了一下感想: 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创新。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政府的职能转变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一是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二是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三是从人治走向法治。该书的一个案例“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办事处‘参与式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就较好地说明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越来越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我们枣庄市来说,政府的服务职能也在不断加强。以前去政府办事需要跑好几个办事部门,各个部门距离很远,需要很多天才能办完一件事。近几年政府实行“大部制”改革,要求者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一处,这就给人们处理事务带来了便利,不用一个上午就能把事情办完。 其次,改革创新需要勇气。创新意味着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套用,而创新势必会遇到争议和指责。所以,创新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发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绝不走“回头路”。在创新过程中,党政干部更要鼓起勇气,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克服创新中遇到的“本领恐慌”问题。书中列举了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机制创新”的案例:一是突出了科学发展。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发展才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增长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长才是硬道理”。湖州市在干部考核中,坚持发展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并重,淡化GDP考核,强化对民生改善的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二是突出了因地制宜。注重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适当体现差异性,增强了干部考核的针对性和可对比性。对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条件的地区,摆脱GDP考核约束,突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考核,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向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是突出了年度综合考核。改变以往“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状况,每个年度都对县(区)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了干部考核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而且,注重强化对领导干部在重要时刻、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表现情况的考核,形成了重视基层、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氛围。四是突出了群众满意。按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考核评价主体,实现了“由多数人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议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建议 和平村社区隶属于东林街道,位于南桐矿业公司腹地,地处城乡与矿地结合部,经由2002年1月实施家改居后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310户,各类居民住宅80余栋,常住人口6406人,户籍人口6816人,其中低保享受人员125户,174人;吸毒人员111人,劳释人员46人。辖区有粮食公司、东林医院、万盛经开区博爱医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进盛中学、双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社会单位。受地理环境、人员流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刑事案件发案率偏高,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推进社会协同,号召公众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和平村社区目前以单体楼为主,每个网格员管理服务的区域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难免和居民的迁入迁出、紧急情况的发生和邻里纠纷的发生形成时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以社区居委会为统筹,形成“三长一组一格”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即以楼栋单元为基础设立单元长,单元长对本单元的居民进行管理;以联排的几个单元形成的楼栋设立楼栋长,楼栋长对本楼栋的居民结合单元长进行管理;以多个楼栋为基础设立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对楼栋长和单元长负责;以党员为基础成立的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以多个居民小组形成网格,由社区网格员进行管理服务。 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单元长、楼栋长和党小组,这样对每个

网格的管理进行了延伸和细化,形成从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网格员问题逐级解决和信息末端收集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了社区社会治理和信息报送的及时性,以期达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社区;辖区发生的任何信息也能通过信息末端单元长、网格长和居民小组长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快党群融合,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获得感 为展示党员的先进性,让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党支部建在院坝上,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 通过党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居民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促进领里和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宣传和矛盾排解机制体制,通过不断为居民成功解决问题,让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在居民中获得信任感,引导辖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居民的问题由居民来解决。 三、转变活动形式,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组织活动方面,以居民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号召式参与的形式,采用问访式的形式,即社区在每年年初罗列开展活动的项目形成“活动心愿清单”,如小品、相声、快板、歌曲、舞蹈等向辖区居民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通过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收集意见,通过分类比较,找出居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并组织开展。通过这种方式让居民的呼声可以得到有效回应,也增加了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论文

依循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和试点先行的改革策略,在30多年的总体社会转型中,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以实施项目的形式,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活动,它既促进了政府自身的变革,也明显的提升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水平。但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在中央提出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战略形势下,有关“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问题业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议 题。通过对前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以下称“创新奖”)入围项目案例和其他一些案例的跟踪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 胡宁生杨志 内容提要在社会整体转型时期,“政府创新”日益成为现代政府正确履行职能、强化 责任担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策略。进一步加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 特别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将成为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地方政府社 会治理创新持续性受到诸多内生和外生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案 例的比较分析,可以概括出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主体的能力、权利 中心的稳定性、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项目的可扩散性、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等方面 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互动,在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发展上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只有通过加强政府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制度环 境,以科学的绩效管理来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才能在多元合 作共治中逐步形成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其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创新持续性影响因素政策优化 胡宁生,南京审计学院教授 210029杨志,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210046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 ala Univers ity )访问学者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研究”(07JZD002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路径与绩效研究”(10ZZ008)的中间成果。 [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三家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创办,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学术机构独立举办的政府创新奖项。自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已举办七届。 DOI:10.13858/https://www.360docs.net/doc/cd3675192.html,32-1312/c.2015.03.015 2002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要点(最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要点 x年,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x党委x次全会、市委x届x 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聚合基层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群众维权保障联动服务机制,实施社会治理品牌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两个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全面优化城乡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着力构建信息共享、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区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推进“两个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维权服务能力 1.深化民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进公共服务趋向,进一步推动职能部门公共服务事项下移、事权下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服务共享。进一步简化“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民生服务方式,严格落实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双休日值班服务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窗口受理率和服务事项按期办结率实现100%,着力打造“质量效益型”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 2.深化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维权服务能力。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按照“职能应进必进、人员必须稳定、事项必须统一、

流程必须规范”的建设标准,完善群众初信初访受理、法律服务、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健全矛盾纠纷“一门受理、各方联动、联席研判、多元化解”服务机制,构建以综治服务中心为枢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协调、有效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规范运行管理,严格落实“周例会、月研判、季总结、年考核”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乡镇(街道)综治、信访和司法所人员常驻服务与各法律职能部门等驻点值班协同服务机制,推进综治服务力量融合。基层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着力打造“联动服务型”的综合治理平台。 二、全面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3.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和准入清单制度,进一步巩固社区减负成果。加强城市社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落实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议制度。创新和完善农村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议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4.深化“和谐社区”创建。继续推进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民安、民康、民便、民乐的“1+4”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深化“民安”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区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社区重点人群和新市民、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深化“民康”社区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入网格,推进健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谢庆奎 今天晚上我的讲座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政府创新理论问题,主要从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员创新以及操作创新这五个层面来分析,政府创新的实践主要介绍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直接选举、行政服务、政治与行政透明及其他内容。 一、中国地方政府概况 1、地方政府发展历程 当代中国的地方政府成立于1949年建国之前,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还在领导革命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有的地方政府的规模已经很大,具有代表性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它既是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也是得到国民党统治的国民政府承认的一个地方政府。革命时期的政府是根据革命的形势,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而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是打下一块地方就巩固一块地方,并且发动群众,全面建设根据地,作为基地支援全国战争,这与过去“狗熊掰棒子”式的农民起义(譬如说李自成)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东北人民政府和华北人民政府。

1949年建国之后,逐步在全国建立各级地方政府,最初名称叫做地方政府委员会——省政府委员会、县政府委员会,在中央叫做中央政府委员会。地方在建国初期分为六个层级:大区人民政府、省市人民政府、地区和市人民政府、县政府、区政府、乡镇政府,这种状况保持了三年。1952年把大区人民政府改变为中央的派出机关,全国分为六个大区,地方人民政府的最高形式为省政府。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了国家机构的建制。中央政府由两级变为一级:两级是指中央政府委员会及其下设的政务院,一级是指现今的国务院。地方政府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多为三级(省县乡)到四级(省市县乡),其中又以三级居多,但辽宁、江苏的部分地区则为“省市县乡”四级模式。财政权、人事权,是鉴定能否成为一级政府的关键因素。当时的派出机构之所以与现今不同,不能称其为地方政府,也正是因为它没有财政权和人事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政府更名为革命委员会。在所有的地区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所有的地区都变成了实体的政府,因此采用的是四级政府模式。 文化革命之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颁布实行之后,恢复乡镇建制,又回到“三级为主,四级为辅”的体制。地区还是地区,虽然权力比过去大的多,但依旧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纷纷撤地建市,建立市政府,实行“市管县”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