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对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定义,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而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
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
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
而论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自的发展,特点等方面。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
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
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科学思想的指导。
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
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及他的科学观、教育观和宗教观,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他对生命
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独立人格、仁爱人性、高尚人品,更使他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化身,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成果的广泛应用,崇尚科学是现代社会的必须选择。
然而自然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小分支,必然符合于科学发展的大前提。
人文科学精神和自然科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
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人文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精神的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验证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一种精神对另一种精神的消解,而应当是二者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融合,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好影响二者融合的种种因素,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二者的顺利融合创造条件。
拿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来说,现代自然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的实质是自然科学科学丧失了它的人文意义,是自然科学对人的存在的忽略,是自然科学对自己所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科学技术非人化应用和发展的结果。
自然科学技术只有在人的调控下,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才会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正面的效应,缩减负面影响,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
因此,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真正地认识世界,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并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
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人文主义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
总体上讲,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主义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如果说自然科学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所以整体来说,人文主义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两者相互牵引,相互进步,共同完善。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主义的指导,人文主义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的验证!故此,“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科学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在上《自然科学哲学》这门课之前,我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比如世界的物质性;但我绝对没想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而且独成一门学派。
从这个课中我也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开阔了视野。
关键字:科技发展精神危机传统文化良性互动人文精神摘要:爱因斯坦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里面有句话,“我们必须学会用新的方法来思考”,这句话至今仍很有意义。
自然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这要求自然科学的哲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非常一致,有时甚至悖离,如克隆人问题。
而且科学发展也有其负面效应,如日本人能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
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要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运用哲学知识,平衡好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正文:科技发展的初衷是什么?科技无论怎样发展都是为人类服务的。
在科技发展中,如果不能高扬人文关怀,就会丧失科学技术应当对人类所具有的正面价值。
自然科学哲学就充当一面旗手,研究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告诉科学该沿着什么样的路去发展。
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通过科学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的。
再者,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许多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成果,拓展了人们的认识范围。
但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与责任,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科学发展中的人文关怀的理解。
科学发展与道德伦理
马尔库塞有句名言: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创造出种种生活形式,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着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拘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
(引自人大版《自然辩证法概论》)
科技革命不仅引发了新的消费文化,而且激发了对高风险技术的沉思,对中记者追求的审视。
的确,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并把这个领域中一些过去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抛进历史的垃圾桶。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究竟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个问题必须予以正视!
科技的高风险后果与生活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一直颇具争议的转基因食物问题;父亲单位发的金龙鱼牌豆油就是转基因大豆压榨而来,不得不感叹,科技的这把双刃剑就加在自己的脖子上,科学的哲学或伦理问题离自己这么近。
科学是一种充满充满风险的实验,技术在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的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成了一个风险社会;又如克隆人问题,到地符不符合伦理。
科技负面效应的显现,需要科学哲学加以指导,造福人类。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大众消费,个性消费日趋活跃,但这都是公众消费心理与大型垄断技术产业的有意诱导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使得人们放弃节俭的生活而选择现代消费。
当我们的社会发展成消费社会,其负面影响也是鲜明的。
自然环境的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且,消费带来的废弃物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保就是基于这种状态提出的,中国的三年前颁布的“限塑令”也是针对过度消费产生的问题提出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重拾勤俭的生活,节约资源,环保消费,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自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科学哲学的主流转向对科学主义的批判,被称为反科学思潮。
反科学思潮扬言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
他们的理解是科学通过对社会,人文和自然的控制,造成了同人的对立和同人文精神的对立。
其实,科技与人文不仅不对立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首先,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与人类理想和自由密切相关的高层次文化。
他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我想,西方的文艺复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艺复兴中,人们追求思想解放追求追求人文精神,与此同时,近代科技也在文艺复兴中起步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活动作为一种理性活动,对于推动人的理性思维和智力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理性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如果没有近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所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理性,就没有近现代社会的人类及其社会。
最后,科学技术与人自身的发展最深刻的一致性还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卡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的解放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
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
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
我们无法摆脱历史。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整合的过程中,历史的重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复杂难题。
回顾这漫长的历史,最直接和最深刻地影响到当前中国科技与
文化之整合的因素,一是两千多年自我发展所孕育出的传统文化,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化的主张及其行动的后果。
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的。
科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
一方面,科学文化系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是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
但是,科学文化一旦从社会文化中分离出来,就显示其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科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质、活动方式和动力机制上。
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不断超越种族、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对人类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当然,科学文化通过扩散和辐射,并不会像西方的文化趋同论者认为的那样,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