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地文化,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文化

古文明在麦地中衰亡

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

其中,埃及、古巴比伦的人们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广种小麦。可以说,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可惜它门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在今天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只要看一看那些曾经繁荣的地区普遍沙漠化的景象,你就知道这里早已失去了古埃及文明存在的条件。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昔日孕育了辉煌的两河文明的千里沃野现今已变成一片寸草难生、板结得硬邦邦的盐碱地。它们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当地的人们别无选择地采取了灌溉方法种植小麦。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都是旱地种植作物。

小麦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

中国的黄河文明也在小麦农业中饱受煎熬。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两千年里,中国的农业开发程度不高,规模也不太大。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态情况良好。土地仍然保持着较好的肥力。中国社会政治动荡基本上是由诸侯国争夺霸权引起的,很少出现农民起义或者民变这样的事情。

随着统一国家的产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开发随即展开,于是小麦种植导致的土地贫瘠问题开始成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心腹之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直接危及农民的生存。人地矛盾演化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矛盾,一个个显赫的王朝颓然倒下,经过一番动乱,新的王朝在恢复肥效的土地上重新崛起。到了唐朝。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终于走到了衰竭的一天。现在黄河流域干枯,断流就是最好证明

水稻挽救了中华文明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兴起。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20倍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4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长,无形中也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

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

新的文明有在麦地发芽

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危机,往往可以成为开启下一个时代的契机。古代西欧的人们与北宋以前的中国人一样,常常面对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分裂成为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就像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长期缺粮使他们乱频繁,战争不断。他们并没有水稻来救急。于是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包括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工业产品从远方换来粮食。饥饿让欧洲脚踏实地地走向了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工业化的道路。

河姆渡遗址:世界水稻故乡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省余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被《考古》杂志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围,分布着稻谷、稻壳、秕谷、稻草、茎叶、木屑碎渣等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厚度从10一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稻谷、谷壳、稻叶、米粒保存较好,出土时稻秆、稻叶和稻谷与秕谷推断。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谷壳,换算出稻谷当在12吨以上。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大,保存之好,不仅堪称全国第一,就是在世界史前遗址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

伴随出土代表农具是骨耜,有170余件。骨耜大部分取材于大型偶蹄哺乳动物(如水牛、水鹿和四不象)的肩胛骨。在耜柄、耜面钻孔,用藤条或绳索把木棒与骨耜捆紧做成后世称为“耒耜”的农具。

稻谷和骨耜的发现,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先民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撒下谷种,就是用这种农具进行耕作。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引水灌溉,辛勤耕作、同时还出土了动物肋骨制作的一面磨成锯齿状的骨镰、中耕农具鹤顶锄和谷物加工工具木杵等,反映了在7000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作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堪称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世界主要粮食结构由大米、小麦和玉米构成,而当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可见大米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水稻

照片

中文学名:

水稻 拉丁学名: Oryza sativa ,Oryza glaberrima

别称: 未脱皮地--稻,稻谷,谷子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科: 禾本科 属: 稻属 分布区域: 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原产地: 中国 主要生产国: 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 域: 真核生物域

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