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情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高宝湖、骆马湖等大小湖泊290多个。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低山丘陵面积占14%,集中分布在西南和北部。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6oC,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全省耕地面积7153.1万亩,占全国的3.8%,人均占有耕地0.95亩。沿海滩涂1031万亩,占全国的1/4,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江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水资源 江苏水资源十分丰富,降雨年径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间。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境内河渠纵横,水网稠密,长江横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最可靠的水资源。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下水源丰富。
矿产资源 本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65种,其中铌钽矿、含钾砂页岩、泥灰岩、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生物资源 本省野生动物资源为数较少,鸟类主要是野鸡、野鸭,沿海有丹顶鹤、白鹤、天鹅等珍稀飞禽,沿海地区还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多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途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水产品。内陆水面有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1200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被称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白虾,都是水中珍品。全省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截至2006年底,共有110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994个,行政村17885个。
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对省辖市行政区划进行了
较大规模的调整。1996年,扬泰分设,撤县级泰州市,设地级泰州市;淮宿分设,撤县级宿迁市,设地级宿迁市。2000年底以来,全省调整了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10个省辖市的行政区划,共撤并14个县(市、区),新设立12个区,基本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
1998年以来,全省对布局不合理和规模偏小的乡镇、村进行了撤并。至2006年底,共撤并乡镇871个,撤并村17373个,撤并率分别达到44.1%和49.3%。目前全省乡镇平均面积为77.9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规模为5.35万人。全省行政区划一览表
市名
市辖区县(市)
南京
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
六合区 溧水县、高淳县
无锡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 江阴市、宜兴市
徐州
鼓楼区、云龙区、九里区、贾汪区、泉山区 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
常州
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北区、武进区 溧阳市、金坛市
苏州
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 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
南通
崇川区、港闸区 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
连云港
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 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淮安
清河区、楚州区、淮阴区、清浦区 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
盐城
盐都区、亭湖区 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
扬州
广陵区、邗江区、维扬区 宝应县、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
镇江
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 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泰州
海陵区、高港区 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
宿迁
宿城区、宿豫区 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省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全国的10.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98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935.87亿元,增长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6.68亿元,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23.18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达2839.95亿美元,增长24.6%,其中出口1604.19亿美元,增长30.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174.3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84元和5813元,分别增长14.3%和10.2%。
对照本省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到2006年底,
苏州、无锡、常州3个省辖市和昆山等9个县(市)相继达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标准。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占17席,其中7个县(市)跻身前10强,昆山名列第一位。
近年来,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6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4.9亿元,比上年增长5%;吸纳就业人员1360.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吸纳就业人员1588.54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增长15.5%;吸纳就业人员1615.92万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吸纳就业人员比例为29.8:34.8:35.4。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一二三产投资分别为66.18亿元、5417.85亿元和4579.62亿元,投资比例为0.7:53.8:45.5。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2006年全省首次实现“三个过万亿”,即国有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元,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和注册资金超过1万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基本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国有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加值分别占全省GDP的39.1%、35%和25.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达到60.9%,提高1.4个百分点。江苏农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1998年进行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2001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成为产需不足的销区省份。近年来,江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和农村经济连续三年保持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2006年,省财政对“三农”各项投入达到181亿元,增长20%。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四项补贴”资金达到18.5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3041.44万吨,增长7.3%;棉花总产量38.14万吨,增长18.2%;油料总产量218.18万吨,增长1%。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3.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1%的粮食、5.67%的棉花和7.13%的油料,实现了占全国6.3%的农业增加值,养活了占全国5.7%的人口。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058家,其中18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7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近600万户,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的收入户均达到2107元,比上年增加200多元。高效、外向型农业取得较大进展,高效农业面积达1500万亩,占总耕地的21%;农产品出口达12.2亿美元,增
长33.1%。启动实施500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推动苏北、苏中劳动力向苏南和城镇有序转移,去年新增劳动力转移62.6万人,累计转移1609万人。从2003年开始,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不懈推进农村五件实事。累计新建农村公路5.2万公里,所有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新增改水受益人口100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9%;基本解决了农村草危房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超过90%,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2006年又启动了农村道路通达、农村教育培训、农民健康、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等新一轮五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压力较大。近年来,全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6年人口出生率9.36‰,上升了0.12个千分点;死亡率7.08‰,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8‰,上升0.0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认真落实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方针,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2006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经国家环保总局审核,成为全国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的四个省市之一。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5%,扭转了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逐年攀升的势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6年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4,近三年全省共节约土地20万亩。积极推进 “绿色江苏” 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十五”以来累计新增造林843.5万亩,其中2006年新增157.8万亩,城市绿化率41.7%,森林覆盖率15.8%,分别比2000年提高8.5和5.2个百分点。目前,我省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1个,国家卫生城市22个,均占全国的1/4,去年评出的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江苏有4个,扬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积极营造鼓励民众创业的环境,突出抓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多渠道增加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4.3%,达14084元,在全国
的排位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2%,达58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收入比为10.1:1。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9628.59元,增长11.7%;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5元,增长15.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为29.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8平方米。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万人,新增就业连续两年突破百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2006年控制在3.4%以内,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近几年,江苏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城镇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9.25万、1274.3万、901.1万、812.7万和711.5万,其中养老、医疗、工伤三项保险净增参保人数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7.2%、92.8%和98.1%。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2.44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868.97万,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机制已初步形成,参保人数达到99.73万。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并建立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符合条件的148.56万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十五”以来,江苏大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万亿元,其中2006年完成10064亿元。相继开工建设并建成淮河入海水道、沪宁高速公路扩建、沿海高速公路、宁通铁路、新长铁路、南京地铁一号线、南京新火车站、田湾核电站、南京奥体中心等一批交通、通信、电力方面的重大项目,尤其是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备。到200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355公里,实现了联网畅通,是全国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省份。内河航道总里程2.48万公里,占全国的1/5,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内河第一大港南京港、八大海港之一连云港。港口和航道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66%,港口运输量达8.5亿吨,集装箱运输量达424万标箱。7个省辖市建有航空港,南京、徐州
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已建和在建过江大桥6座,其中苏通大桥是世界第一斜拉桥,创造最大主跨径、最深桩基、最高桥塔、最长斜拉索四个世界第一;润扬大桥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特大跨径悬索桥。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300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3400万千瓦,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均居全国第二。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579万门,列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