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精品课程程建设立项项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等
就主要教学内容而言,中国哲学史课程力求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线索,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尽量吸收本学科科研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挖掘传统哲学资源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证明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使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由过去的单纯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作法,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书面成绩与口头成绩、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教师队伍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专业自2002年创办以来,非常重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队伍。本学科现有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从而为本科“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中国哲学史”既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校性的通选课程。每年有大约300人修习该门课程。实际的教学需要,促进了中国哲学专业教师队伍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现有专职及兼职教师共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教授共2人。就年龄结构看, 50岁至59岁之间的有1人;40岁至49岁的有2人;40岁及以下者4人,构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层次。
在本专业梯队中,大部分人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外,由于学科领域拓展需要,也吸纳了一部分从事宗教学、美学、管理哲学的专家参与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使整体知识结构更为全面。
教学条件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作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水平大学之一,中国政法大学一向重视教材的使用及课程研究。本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史》,该教材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在全国众多的中国哲学教材中有较高的口碑,得到许多学者专家的认可。
2004年度: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师德先进个人
2004-2005学年: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
2005年度: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优秀教师
近五年负责人科研成果
1、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参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2、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 《哲学动态》2002年第1期。
3、浅论李颙学术思想的王学特征 《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
8、杨慈湖之‘毋意“道德修养论刍议《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2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5期
9、儒学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博览群书》 2004年第3期
――《原道》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
10、注定做不了旁观者 《新原道》第二辑 (大象出版社) 2004年9月
签名
俞学明
女
38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教学科研
李虎群
男
32
博士研究生
讲师
教学科研
辛锋
男
43
双学士
副教授
教学科研
张都爱
女
38
硕士研究生
讲师
教学科研
单纯
男
49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教学科研
课程简介(限2000字以内)
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中国哲学史课程在整个哲学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思想。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定位及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体会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力图重建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范畴系统和问题,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能够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墨子的苦行主义 《中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5、李颙“明体适用”说刍议《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6、儒与禅:杨慈湖心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哲学与文化》(台湾) 2003年6月
(认定为权威 2004.9)
7、“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与林桂榛先生商榷兼及经典文本诠释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5期
中国政法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申请书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负责人姓名王心竹
所在院部人文学院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2006。3。14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负责人及其他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哲学史
负责人
姓名
72年8月
最后学历和学位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开课年限
三年
授课对象
本科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近三年来,本学科群体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历史原因,以往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往往硬性实行“唯物”与“唯心”的二分法,形成了贴“标签”的思维定势,这种做法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哲学的原貌。面对存在问题,本学科群体吸收本领域各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使教学内容焕然一新。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以往本科教学“满堂灌”的问题,本学科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吸收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有意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压缩讲授内容,留出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程网址
(可暂不填写)
负责人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1994-1999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 助教
2002-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五年负责人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近五年来,在中国政法大学承担中国哲学史(专业必修课、全校通选课)、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生,合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辅导本科学生论文,担任2003级哲学班专业班主任
最后,本学群体各成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取专题讲授与人物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法,非常重视原典的学习与阅读,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取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讲授。目前,已按照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框架,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节约了以往的版书时间。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
11、浅析杨简的“心本论”思想 《湖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12、和境――易学与中国文化(参著) 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13、中国人从“和”而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 光明日报
2006年2月21日
课程主要成员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最后学历和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承担工作
就主要教学内容而言,中国哲学史课程力求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线索,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尽量吸收本学科科研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传统的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挖掘传统哲学资源解决现实的困惑与问题,证明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使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由过去的单纯的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作法,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书面成绩与口头成绩、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教师队伍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专业自2002年创办以来,非常重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队伍。本学科现有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从而为本科“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中国哲学史”既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全校性的通选课程。每年有大约300人修习该门课程。实际的教学需要,促进了中国哲学专业教师队伍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现有专职及兼职教师共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教授共2人。就年龄结构看, 50岁至59岁之间的有1人;40岁至49岁的有2人;40岁及以下者4人,构成了比较合理的年龄层次。
在本专业梯队中,大部分人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外,由于学科领域拓展需要,也吸纳了一部分从事宗教学、美学、管理哲学的专家参与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使整体知识结构更为全面。
教学条件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作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批高水平大学之一,中国政法大学一向重视教材的使用及课程研究。本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写的《中国哲学史》,该教材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在全国众多的中国哲学教材中有较高的口碑,得到许多学者专家的认可。
2004年度: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师德先进个人
2004-2005学年: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
2005年度: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优秀教师
近五年负责人科研成果
1、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参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2、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 《哲学动态》2002年第1期。
3、浅论李颙学术思想的王学特征 《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
8、杨慈湖之‘毋意“道德修养论刍议《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2期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5期
9、儒学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博览群书》 2004年第3期
――《原道》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
10、注定做不了旁观者 《新原道》第二辑 (大象出版社) 2004年9月
签名
俞学明
女
38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教学科研
李虎群
男
32
博士研究生
讲师
教学科研
辛锋
男
43
双学士
副教授
教学科研
张都爱
女
38
硕士研究生
讲师
教学科研
单纯
男
49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教学科研
课程简介(限2000字以内)
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中国哲学史课程在整个哲学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思想。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定位及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体会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力图重建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范畴系统和问题,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能够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墨子的苦行主义 《中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5、李颙“明体适用”说刍议《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6、儒与禅:杨慈湖心学与佛家思想的关系《哲学与文化》(台湾) 2003年6月
(认定为权威 2004.9)
7、“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与林桂榛先生商榷兼及经典文本诠释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5期
中国政法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申请书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
负责人姓名王心竹
所在院部人文学院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2006。3。14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制
课程负责人及其他情况
课程名称
中国哲学史
负责人
姓名
72年8月
最后学历和学位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开课年限
三年
授课对象
本科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近三年来,本学科群体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历史原因,以往的中国哲学史教学往往硬性实行“唯物”与“唯心”的二分法,形成了贴“标签”的思维定势,这种做法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哲学的原貌。面对存在问题,本学科群体吸收本领域各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使教学内容焕然一新。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以往本科教学“满堂灌”的问题,本学科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吸收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有意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压缩讲授内容,留出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程网址
(可暂不填写)
负责人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1994-1999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 助教
2002-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五年负责人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近五年来,在中国政法大学承担中国哲学史(专业必修课、全校通选课)、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生,合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辅导本科学生论文,担任2003级哲学班专业班主任
最后,本学群体各成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取专题讲授与人物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法,非常重视原典的学习与阅读,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充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取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讲授。目前,已按照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框架,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节约了以往的版书时间。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
11、浅析杨简的“心本论”思想 《湖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12、和境――易学与中国文化(参著) 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13、中国人从“和”而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 光明日报
2006年2月21日
课程主要成员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最后学历和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承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