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权在近代早期英国崛起中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英国历史中的王权斗争

英国历史中的王权斗争

英国历史中的王权斗争英国历史上的王权斗争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自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成功征服英格兰开始。

这场斗争展现了英国君主制度的演变和权力较量,同时也成为英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诺曼底入侵与威廉一世的王权巩固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于1066年成功征服英格兰,建立了现代英国的基石。

他通过法制改革和控制贵族的土地,巩固了自己的王权。

威廉一世引入别动队系统,有效监督贵族,并通过制定《朝廷封建法》等法律,强化王权,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的争斗12世纪的英国,亨利二世成为强大的国王,试图通过扩大自己的王权来控制教会。

然而,他与担任大主教的托马斯·贝克特产生了冲突。

贝克特坚决维护教会的独立地位,这导致了与国王的严重对立。

最终,亨利二世放任下属将贝克特杀害,但此举引起了各方的愤怒,并迫使亨利二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三、英王约翰与大宪章的签订在13世纪初,约翰成为英国国王,他的统治充满争议。

贵族们对他的统治不满,加上外交失败和征税过重,导致了王权的持续动荡。

在这个背景下,约翰被迫同意签署《大宪章》,承诺不侵犯贵族特权,保护教会权益,并限制自己的权力。

这一事件被视为君主专制受到制约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续英国立宪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约洛条约与权力分享14世纪初,英王爱德华三世无子嗣,导致继位问题引起争议,形成了约洛战争。

最终,英格兰和法国的贵族达成了约洛条约,规定法国王位将归英格兰国王的王储拥有。

这一条约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被废弃,但体现了权力分享的尝试和对君主专制的质疑。

五、斯图亚特王朝与议会的崛起17世纪,英国爆发了斯图亚特王朝的骚乱。

斯图亚特王朝威权主义的统治方式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不满。

经过内战和光荣革命,英国议会的权力逐渐得到增强,君主的权力逐渐被限制。

《英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批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英国王权斗争的一个重要节点。

总结:英国历史中的王权斗争反映了君主权力和其他力量之间的较量,塑造了今天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族中的第一人。英国封建 贵族把国 王看 作是与 自己 平等 的人, 自己是 / 王国的 平等者0[9]( p1502) 。人 们都认 为自 己是上帝的儿女, 无人会 认为 自己是 国王 的儿女。 社会 伦理观念上, 有圣父、圣母、教父称号, 但无君父称号。
西欧封建制度下的二元 式社会 权力 结构导 致了 中世
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 济体制, 从而 也就为近代 英国的崛 起奠定了体 制
基础。
[关键词] 近代英国; 宪政模式; 代议制型
[ 中图分类号] K56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3541 ( 2005) 06- 0102- 05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attern and the springing up of modern Britain
WEI Jian- guo (Law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 ract: British constitut ional government pattern in the Middle Ages is the judicature, authority of the king gets the certain limit in the judicial field, but the political field. However, wit h strengthen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controlled by British king in earl iest t imes, the power of the king is restrained difficultly by judi cial field. Finally, Brit ain controlled the king. s administrat ive authority political2 ly through t 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judicature organizat ion parl iament in the Middle Ages to the modern legislat ion inst itution parliament , and finished establishing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att ern with the representat ive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judicat ure to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has marked the change of the modern Britain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att ern. The change of the const itutional govern2 ment pattern has improved the British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us it also has establ ished the system foundation for t he springing up of mod2 ern Britain.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王权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王权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王权摘要:回顾英国早期历史,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政治制度不仅迎来了新发展,还伴随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在这一时期萌发。

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有两点,一是古罗马的庇护制,二是日耳曼的亲兵制传统。

罗马因素随着撤军逐渐削弱。

在日耳曼人不断征战的过程中,征服者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国家形成的时期,君主位于阶级社会的顶端、王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武力基础上建立的王权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成文法的颁布和宗教的崛起进一步制约了王权。

贤人会议会议在这一时期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制约,贤人会议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国家政权是由异族入侵引发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之绕过了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迈进了封建主义时代。

蛮族入侵带来的不仅是新的秩序,还带了活力因素。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南移,外来势力入侵中原,相互之间混战不断带来了动荡。

于此同时,“北朝异族政权的特殊政治结相,进而又为帝国体制的复兴提供了更大动力”。

[1]这个说法多少会使人联想起陈寅恪先生那句颇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论断:“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先生则是从“活力”意义上重视北方人群加入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回顾英国早期历史,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政治制度不仅迎来了新发展,还伴随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大不列颠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但它首次载入史册是在公元前55和54年,凯撒率军来劫掠奴隶和财富。

公元5世纪初,罗马本土发生内乱,帝国濒临崩溃,罗马撤军。

匈奴人东进而引起的民族大迁徙。

随着日耳曼人的大迁移和定居,西欧这大片的土地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蛮族国家,对大不列颠乃至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随着罗马人退回欧洲大陆,日耳曼人很快填补了权力真空。

5世纪中叶 3个日耳曼人部落(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进入大不列颠。

关于英国崛起的发言稿范文

关于英国崛起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英国崛起的历程。

英国,这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曾一度成为世界霸主,其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此,我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为大家简要梳理一下英国崛起的历程。

一、政治制度的创新英国崛起的根本在于其政治制度的创新。

在中世纪,英国实行的是封建君主制,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一制度创新为英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的繁荣英国崛起的经济基础在于其经济的繁荣。

18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国政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此外,英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殖民地,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科技创新的引领英国崛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科技创新的引领。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如牛顿、瓦特、达尔文等,他们的创新成果推动了英国科技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英国还重视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四、文化的传承英国崛起的文化传承也是其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莎士比亚、拜伦等文学巨匠,以及英国古典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为英国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底蕴。

五、对外扩张与殖民统治英国崛起的过程中,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

然而,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争议。

总之,英国崛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的繁荣、科技创新的引领、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扩张与殖民统治,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观后感——《大国崛起》之英国1(5篇范例)

观后感——《大国崛起》之英国1(5篇范例)

观后感——《大国崛起》之英国1(5篇范例)第一篇:观后感——《大国崛起》之英国1观后感——《大国崛起》之英国课上,老师带我们观看学习了cctv的系列节目《大国崛起》。

这次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在讲解中明白许多道理。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在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同时,对其他世界强国的近代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也尤为重要。

因为要发展就要学习和借鉴那些成功的历史,成功的改革。

我国的近代历史无疑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唏嘘和扼腕,但是,也让中华民族更加发奋图强。

学习欧洲强国的历史,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对我们这些新一代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显得额外重要。

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

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

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

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

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

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

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

第五章 王权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成长

第五章 王权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成长

专制制度的初步形成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中、东部一些国家的统治者 为了摆脱落后困境,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加强他 们的专制权力,纷纷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 等领域进行改革,即实行“开明专制”的统治方 式。
一、王权兴起与民族国家的建立
(一)中世纪前期欧洲的社会状况
在中世纪前期,欧洲的政治地图如同一床百衲被, 成千上万个相互独立、割据一方的公国、伯国、 城市国家和主教国家交错并存。
第二,教会贬低世俗王权而抬高教廷权威,客观 上阻挠了国王们统一国家的企图。第三,基督教 是普世性的宗教而不是民族的宗教,它包容一切 信徒而不分其民族,人们对宗教的认同感大大掩 盖了他们在“民族”上的差别。第四,教会将拉 丁语定为神圣语言,使其成为中世纪欧洲唯一的 书面语言。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条件下,中世纪西 欧人民的效忠和认同对象一方面具有地方性,诸 如氏族、部落、家庭、领主和领地等;另一方面 又具有世界性,他们表现出同属基督教国家大家 庭一员的自觉感。在这里面,找不到“民族”的 影子。这种既具地方主义、又是普世主义的“二 律背反”忠诚情感正是当时西欧社会的真实写照, 却与民族国家的观念背道而驰。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大陆领地爆发 了百年战争。百年战争不仅激发了英国民众反对 法国国王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英 国民众的民族一体性,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 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从而缔造了 英吉利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形 成。
这种封建制度有两个特点。第一,领主与封臣是 一种责任与义务的关系。领主保护封臣,封臣向 领主宣誓效忠,履行封建义务。在典型的封建制 度下,封臣只效忠于他的直接领主。因此,国王 多是间接地同其臣民发生联系,广大民众的效忠 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庄园或行会、 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领地也 是一个个独立单位,领主不能直接插手封臣领地 上的事务,而且,封臣的封臣不再是他的封臣, 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于是, “国家”被解构为一块块独立自主的领地,国王 的权力只及于初次领受土地的大领主,对大领主 下面的附庸,国王并没有权力。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精选8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篇1《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

我个人也认为这是很具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这是电视片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

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

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也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比如184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特别是蒸汽火车的出现,美国西进运动和工业化、特别是爱迪生、FORD等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发达,带动了社会经济,使得崛起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但是,有了物质条件,就真的能崛起为真正的大国吗?历史上,从蒙古到西班牙,这些依靠外部掠夺为主的国家,崛起和衰落同样迅速。

对革命与王权的镜像映射: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英国政治漫

对革命与王权的镜像映射: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英国政治漫

对革命与王权的镜像映射: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英国政治漫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英国政治中,革命和王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这个时期正处在欧洲大革命期间,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正在进行,并且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英国政治的演变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其中一些可以被理解为革命和王权之间的镜像映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一、反对绝对王权的革命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有一些人开始对绝对王权提出质疑。

这种质疑最早源于启蒙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民应该对自己的政府行使更多的控制权和权力。

这种观点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引发了广泛的辩论。

然而,在英国,由于强有力的议会和其他自由制度的存在,这种质疑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引发一场真正的革命。

然而,讽刺的是,在同一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支持另一场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这一革命的目标是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英国政府自称支持自由、民主和人权,然而却仍然对国内的温和改革持怀疑态度。

二、贫困阶层的起义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和农村贫困阶层经常爆发起义和暴动。

这些起义通常是因为贫困和经济困难引起的。

大多数这样的起义都被镇压了下去,但他们传达的信息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起义者要求取消一些古老的特权制度,以及更多的民主和平等。

这些贫困阶层的起义与美国独立战争类似,都是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

然而,英国政府对这些起义的反应却与他们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反应截然不同。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但对内部起义却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方式。

这一反应的差异也体现了英国政府和权力机构对定位和争取利益的不同态度。

三、扩大议会和选民权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议会扩大了全国各地的选民权,并逐渐取消了一些精英控制的制度。

这些改革是谁的成果?归根结底,是因为一群年轻的、受过教育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拥有选举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王权形成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 在中世纪 的 欧 洲,社 会 秩 序 具 有 两 个 根 本 特 征: 一个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中的教 会体系( 亦称教会帝国) ,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 碎的封建体系。[2]323 因此,当时的人们毫无民族感 情而言,他 们 的 忠 诚 要 么 是 对 封 建 领 主 或 地 方 集 团,要么是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 民族意识的形成,是近代民族国家确立的一个 重要因素,国家政权如果不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相结合,便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英格兰、法兰西、 意大利等概念,在当时并不是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 概念出现的,而主要代表的是一些地理或是地域方 面的概 念。而“英 格 兰 人”“法 兰 西 人”“意 大 利 人”等更多的也只是反映的是地域概念上的人,其 间并没有民族认同感的成分和概念。 人们对封建原则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感,掩盖了
·91·
了国家利益的象征和维护者。我们可以看到在君 主专制时期,英国君主以重商主义为指导原则,大 力开拓海外贸易,发展国内手工工厂场,扶植资产 阶级的经济势力。民族利益的发展促进着整个社 会的一体化进程,以民族利益为中心,过去分散的 甚至彼此 对 立 的 各 个 地 区、阶 层 开 始 逐 渐 连 接 起 来,朝着一个有机的国家方向迈进。
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重商主 义逐渐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支配地位。重商主 义干预经济活动,成为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国家 干预是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 如郝克歇尔所言: “国家是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主 题和目标。”[9]21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专制君 主积极推行重商经济政策,并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 全面介入、干预和管理经济。其干预领域包括日常 生活、国内产业发展以及海外贸易开拓等三个方面。
首先,英国重商主义国家对海外贸易发展的干 预体现得最为明显,手段也最为直接。其中主要包 括关税保护和特许贸易制度等方面。英国重商主 义时期对外贸易实行特许制度,由国王向商人集团 颁发特许状,成立海外贸易公司或殖民公司,垄断 特定区域的贸易。爱德华四世突破了君主不直接 介入经济活动的传统,亲自参加对外贸易活动,在 英国历史上留下第一个“商人国王”的美名。通过 进出口禁令或保护性关税来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 展,也是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又一重要内容。从都 铎王朝开始,国家日益成为海外商人的强大后盾, 通过政治、外交甚至军事手段来推动海外贸易的发 展。据统计,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与其他国家 共签 订 双 边 或 多 边 条 约 92 项,其 中 许 多 是 商 业 条约。[10]168
的羸弱的“蛮 族 ”王 权 向 神 圣 的“基 督 教 王 权 ”转 化。用本狄克的话说: “基督教在英国的普及对王 权起到稳定的作用”。[7]181 基督教为英国的统一奠 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的基础。也就是新国王在 得到民众的认可之前,先经过加冕礼,即通过涂抹 圣油的方式,使新王具有神化的意义。但是,随着 王权的发展,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在经济、政治权 益上的争夺日益激烈,使他们开始从当初的合作关 系发展 为 相 互 对 峙 的 状 态。 在 司 法 审 判 权、任 命 权、课税权等问题上的斗争,使教皇权力越来越大。 1075 年,教皇格里哥利七世颁布敕令,宣称“惟有 教皇才有权任命主教,制定教会法规,决定教区划 分”,“教 会 有 权 废 黜 皇 帝、国 王 ”。 到 教 皇 英 诺 三 世时宗教权力达到了顶峰,进一步强调普世主义的 教权至上原则。面对教皇的咄咄逼人之势,以王权 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也竭力反击,1164 年亨利二世 通过《克拉伦登法》规定: 凡涉及教职人员的案件, 国王法庭有权审理。但是,遭到宗教界的否定而失 败。而打破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取得了国家的 外部主权的是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1533 年,亨 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了著名的《上诉法》,宣称: “本 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 最高首脑 国 王 之 统 治”,“国 王 拥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 为进行审 判”,“在 国 王 之 下 的 僧 侣 和 世 俗 人 组 成 政治社会,各自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享有司法行 政权,不受 任 何 来 自 帝 国 之 外 势 力 的 干 涉。”[8]353 1534 年,伊丽莎白女王通过的《至尊法令》重新确 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至尊法令》实 际上是英 国 国 王 和 英 国 国 家 的 一 个“独 立 宣 言 ”, 它表明英国比法国和西班牙更明确地否定了教皇 的权威,打破了昔日二元体制,使英王成为英国教 会的 最 高 首 脑,教 会 转 而 成 为 专 制 君 主 的 统 治 工具。
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 的物质财富,还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人的思想意识的 转变,英国人开始产生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合 理谋利”的 精 神。 他 们 不 再 把 追 求 财 富 看 作 是 罪 ·92·
恶,而是把它视为对上帝恩典的最好证明。这种思 想意识的转变无疑也对英国后来的发展作好了精 神准备。使这个形成不久的民族国家羽翼日益丰 满,为后来的振翅高飞作了最基本的准备。
收稿日期: 2010 - 10 - 15 作者简介: 葛召明( 1981 - ) ,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欧洲一体化。
·90·
程度上说,宗教改革对英国人来说,既是一次对外 来统治力量的抵抗运动,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 动。[5]30 它从新教思想中演绎出了那些与民族国家 建立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正是这种共同的宗教思 想和道德观念激发了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英 吉利人强烈的民族感情,从而使他们融于特殊的国 家形式———民族国家之中。
第 30 卷第 3 期 Vol. 30 No. 3
许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2011 年第 3 期 No. 3,2011
关于王权在近代早期英国崛起中的若干思考
葛召明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而王权是促使它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民族国家的 漫长形成历程中,王权促使英吉利民族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王权逐渐战胜封建割据势 力,民族国家建立的条件日益具备; 16 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王权得以摆脱教皇控制,英国民族国 家最终形成; 再加上君主对重商主义的重视,为近代早期英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通过与封建割据和罗马教皇的斗争,确立 了王权在世俗和宗教两个领域的最高地位和最高 权威,使法律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两要素得以实现, 因而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三、英国王权促进了整体的民族利益发展 在中世纪西欧社会存在的是封建领主的个人 利益或某个集团的利益,再就是统治整个社会的基 督教会利益,没有整体的民族利益。而亨利七世建 立的都铎王朝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扭 转了这种情况,以王权为中心逐渐摧毁了这些地方 利益。在统一的主权国家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超越 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之上的民族利益,国王也成为
民族的亲和性和国家的属性。要解决这种民族意 识认同感的迷失,必须对内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建 立区别于封建割据的统一国家。1337 - 1453 年, 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大陆领地爆发了百年战争。从 战争的角度来看,百年战争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一 个悲剧,它使英国丢失了它在大陆的所有地盘,不 得不无奈地告别了大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 英法百年战争的战火,使英格兰民众普遍感到,法 语是“敌人 的 语 言 ”,[3]51“使 英 格 兰 人 意 识 到 他 们 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4]36 从而缔 造了英吉利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 形成。而玫瑰战争后的都铎王朝的出现,更加促进 了人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外必须摆脱罗马教 皇对世俗王权的干涉,使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宗 教改革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从英国民族 意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一 个转折点。亨利八世的改革,使英国恢复了正常的 社会秩序,并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主权国家出现于 欧洲和世界舞台。而亨利八世的改革是在这种民 族意识的驱使下开始的,其成功也是建立在英国民 族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承认了英国人 长期追求的“英 国 是 一 个 帝 国 ”的 愿 望,实 现 了 国 家主权独立,而且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 强。在民族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王权既成为民族力 量的化身,又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所以,从某种
第二,英国重商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渗透到百 姓的日常生活,对物价、食品供应、济贫及解决就业 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和干预。从都铎王朝开始 由国家强力推行物价稳定到全国。亨利八世和伊 丽莎白就 曾 多 次 发 布 公 告 稳 定 物 价,伊 丽 莎 白 于 1572 年还通过了济贫法解决社会转型。
第三,英国重商主义保护与欧洲大陆的不同之 处在于对工业和农业的保护并重。除了国家对谷 物等基本食物原料的贸易进行管理外,英国也对农 业生产进行 控 制,著 名 的《工 匠 法 令 》就 是 一 个 很 好的例子。
在这个相对统一的空间就使民众逐渐摆脱了 狭隘的地方主义,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大 大增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也逐渐体现在对国 王的忠诚与热爱,从而就逐渐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 权的新的政治认同。
二、王权促进近代主权国家的建立 在中世纪二元结构的欧洲,法律意义上的国家 主权的两个要素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即对内的最高 统治权是指国家在一国范围内拥有最高管辖权,而 不必顾忌或服从于国内其他任何政治权威。在中 世纪的欧洲,这种对内的国家主权,是在王权同国 内地方割据势力不断的较量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 确立起来的。 十五世纪是一个欧洲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时 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大发现的进行,手工 业和农业逐步分离,工商业城市兴起,市民阶级日 益成为一直重要的社会力量,并且市民与经营工商 业的中小贵族骑士有了较多的利益需求,彼此之间 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为扩大并确实保障自身 的经济利益,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 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市场,要求结束大贵族的专制, 消除分裂割据状态。然而这一切都要求有一个强 大的王权,所以他们逐步开始支持王权,支持王国 的统一。而国王在财政上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因为 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财富。于是市民阶级与王权 结成了联盟。都铎王权的开国君主利用玫瑰战争 中大批封建贵族元气大伤的时机,采取果断措施打 击贵族势力,加强王权,从而使得英国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集中和统一。恩格斯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 “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 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6]453 都铎 王 朝 的 建 立,标 志 着 英 国 民 族 国 家 的 初 步 形成。 如果说玫瑰战争最终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的 最高统治权的话,那么对外的国家主权则是在以王 权为代表的世俗势力与教会权力的冲突与斗争的 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基督教进入不列颠人的生活后,一度与世俗王 权结成合作关系,使脱胎于原始部落盎格鲁撒克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