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陕西秦文化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早期秦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秦文化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早期秦文化,更是研究这一辉煌文明的重要起点。

本文将从早期秦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方面,展现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一、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秦文化起源于甘肃地区,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人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在战国后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早期秦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秦文化的特点1、尚武精神:早期秦文化充满了尚武精神,强调战争和军事才能。

这一点在秦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以征服、扩张领土为己任,力求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2、法家思想:早期秦文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法制、权谋和集权。

这一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秦朝政治、社会治理的基础。

3、礼乐制度:早期秦文化还保留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痕迹,重视祭祀和礼仪。

然而,在秦朝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三、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与周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与周文化在价值观、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周文化强调礼仪、德行和贵族精神,而早期秦文化则更注重实用、权谋和军事才能。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地域、族群上的特点。

2、与楚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重要文化。

楚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艺术性,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而早期秦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扩张,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

两者在审美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早期秦文化的深远影响1、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秦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集权和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秦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本文所论秦文化,就其命名和界定的原则与史前以及商周时期的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并无区别,亦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类活动遗存,由于这样一组遗存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秦”有关,而用文献记载中的族名或国名为与这个族群或国家有关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亦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通例。

尽管将文献记载中的族群与实际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极难操作的事情,但在先秦考古学中对秦文化的界定已基本取得共识。

所以本文所涉及的秦文化,即是作者以往所表述的,为史载的“嬴秦一族”在建立秦国前、建立秦国后以及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其活动所至范围里,创造、使用、遗留至今并已被科学的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古代遗存。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最早虽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北平研究院发掘宝鸡斗台11座屈肢葬墓,但对于秦文化的起源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八十年代初,始有考古学者涉及对秦文化渊源的探索,大多研究者着眼于东周时期秦墓中所特有的洞室墓、屈肢葬和铲脚袋足鬲等与中原地区迥然有异的文化特征,将其视为秦文化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天然联系,提出秦文化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八十年代中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确认的“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由于其表现出与关中地区西周文化的相似性,又有研究者指出秦文化是西周文化的一支地方类型;还有研究者结合古文字、文献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文字中的“”即为秦族或其一支,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商代后期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即为“”族所遗留的考古学文化,亦即商时期的秦文化。

毛家坪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为探索秦文化起源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可靠的基点,并使大多数研究者把追溯秦文化起源的目光指向了东方。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毛家坪遗址“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即早期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对秦文化起源以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而不涉及该遗址东周时期的遗存。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滕铭予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Qin Nationality and some other ethnic groups which had closerelations with it or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 from themiddle Western Zhou period to Emperor Wu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史载西周中期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qiān@①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始有“秦”之称。

非子所居“犬丘”与邑“秦”之地望,研究者多认为在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注: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3注(16);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王学理等著:《秦物质文化史·第三章都邑》,三秦出版社,1994年。

)。

但嬴秦之先祖中@②yù早在商时就已“在西戎,保西垂”(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西垂”的地望亦被认为在今陇东地区(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82—1983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上限可至西周早期的秦文化遗存(注:甘肃省文化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

),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嬴秦一族活动于陇东地区的历史,应早于“邑秦”之时。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陕西咸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

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咸阳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咸阳作为都城,修建了万里长城,并以秦始皇陵为中心,修建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陵墓群。

这些陵墓是中国古代的壮观景观,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咸阳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除了秦始皇陵以外,咸阳还有许多值得考察的地方。

比如:咸阳城、秦汉遗址、崇拜山文化遗址、城盖山汉墓等。

这些文化遗址展现了秦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到咸阳市考察。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咸阳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对秦文化进行考察,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提升咸阳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文化发展。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朝代,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咸阳市作为秦朝的首都,保留了许多秦朝建筑和文化的遗迹。

我们可以从保护这些遗迹、研究这些遗迹,来了解秦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状况、艺术风格以及科技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探讨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的渊源和交融,了解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陕西咸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咸阳市的著名文化遗迹成为了旅游者最爱的目的地之一。

这为咸阳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咸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在秦汉遗址上开发建设、研究传统农耕文化、保管文物等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文化的文艺表现和创意设计,如秦缘歌舞、秦文化博物馆等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些措施既可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咸阳市因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影响力,通过展示咸阳市的秦文化,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历史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近五十年来,陕西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级的秦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陕西秦汉考古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陕西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国内关于秦汉历史的许多空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汉考古的五十年历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院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及其陵园。

这座庞大的陵墓被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陵墓。

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秦兵马俑、铜车马、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和艺术水平。

此外,陕西省还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秦汉古城遗址,如咸阳、渭南、长安等。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咸阳古城作为秦始皇陵所在地,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道路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盛世景象。

而渭南和长安则在汉朝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渭南是西汉初期的都城,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墓葬,这些遗址为我们重建了汉朝初期的城市景观。

长安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和墓葬,这些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都城的规模和繁荣。

在综述五十年来的陕西秦汉考古工作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如城墙、灌溉渠等。

陕西省考古院还在秦汉古城遗址附近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农田、灌溉渠等农业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陕西省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寺庙、墓葬等,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如石刻、壁画、铜器等,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

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

百年来秦早期文化研究述论雍际春【摘要】近百年来的秦文化研究,经历了20世纪初发端、三四十年代提出概念和80年代再度研究兴起的发展过程,此后随着天水地区一批秦人早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推动秦文化特别是秦早期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日渐清晰,秦文化来源和构成的多元化得到确认,秦文化与秦人形成时间密切相关,秦文化具有特点鲜明等都是重点讨论的问题.然而,由于秦人早期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还存在不少的争议,而争议过程又推动秦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近百年来;秦文化;秦早期文化,研究回顾【作者】雍际春【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8秦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发端于20世纪以来考古新材料的发现和对秦史问题的新探讨。

这一过程肇自王国维对秦都城和“秦公簋”器铭的研究和考释,蒙文通、卫聚贤等人关于秦民族源流的探赜,到30年代前苏秉琦先生等三次发掘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周、秦、汉墓葬及对葬俗制度的考察,第一次将秦文化从周文化和汉文化中单独区分出来,认为是“一支早已华化的外族文化”。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第11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1946年陈秀云《秦族考》一文明确提出了“秦文化”概念,认为秦文化“承袭夏、商、周以来的文化,构成略有地方色彩而富有中原气息的‘中国本位’文化”(《文理学报》1946年一卷2期),但未就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

1981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秦早期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1990年以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圆顶山秦春秋贵族墓葬的发掘,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机构联合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在长达十年之久的系统考古调查和对礼县西山遗址与城址、鸾亭山祭天遗址、大堡子山城址及建筑基址与乐器坑、清水县李崖西周中期秦贵族墓葬,甘谷县毛家坪墓葬等遗址的系统发掘,不仅将秦文化考古由春秋战国推到西周时期,而且使秦族源和文化渊源的讨论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开启了科学揭示秦文化的新阶段。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一、本文概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十年间陕西地区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考古发掘与研究对于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等多个方面,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历程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展示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首先概述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础性发掘到近年来的精细化研究,展现考古工作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

接着,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汉长安城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这些发现对于秦汉历史研究的贡献。

同时,还将对考古发掘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展示考古学的科技进步。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将综述学者们对于陕西秦汉考古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包括对遗址功能、文化内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还将关注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多学科合作在推动秦汉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秦汉考古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贡献。

还将对未来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陕西秦汉考古的发展历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秦汉时期这一辉煌历史阶段的面貌。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就已起步。

当时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秦始皇陵及其周边地区的勘探与发掘,以及汉长安城遗址的初步调查。

这些工作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日益成熟,陕西的秦汉考古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兵马俑坑的发掘震惊了世界,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出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秦朝文化与历史

秦朝文化与历史

秦朝历史
修建陵墓和长城
秦始皇修建了著名的陵墓和长城。陵墓规模宏大,耗资巨大;长城则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 民族的入侵。这些工程展现了秦朝的强大国力和高超的工程技术
秦朝历史
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
秦朝的严刑峻法和繁重徭役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 发,随后各地的反秦起义纷纷而起,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刘邦于公元前207年攻入咸 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文化
3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统一六国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六国,结束 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 面,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制国家。统一后 ,秦朝实行一系列改 革,如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统一度 量衡等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试图消除异己思想,统一思想。这一政策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 破坏。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打击复辟势力、巩固统治的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秦朝的文化与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x
我们应该从秦朝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尊重文化多样性, 推动社会进步
感谢观赏
THANK YOU
首先,秦朝的文化和历史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色彩。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废除分封制,实行郡
2 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国家更加稳定和强大。但是,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也
限制了地方的发展和自主性,导致一些地方缺乏自我发展的机会
其次,秦朝的文化和历史也存在一些文化破坏和思想压制的问题。焚书坑儒政策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
秦朝文化
艺术与建筑
秦朝的艺术风格以雄 浑、厚重为主,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秦 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 艺术的杰出代表。此 外,秦朝建筑风格也 独具特色,如咸阳宫 、阿房宫等宏伟建筑

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_田静

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_田静

第22卷第1期2009年1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Vol.22 No.1Jan.2009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田 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600)摘 要:1998年以来,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K9901陪葬坑、K0006陪葬坑、K0007陪葬坑陆续发掘,相关研究文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陵的布局结构。

秦俑秦陵研究,从微观的名物考释到宏观的史学探索,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论文,丰富了秦文化研究,使秦文化成为文化学研究中的热门学科,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秦俑学”。

本文就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秦始皇陵;秦文化;秦俑学;秦陵考古;秦陵秦俑研究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9)01-0093-04一、秦兵马俑引发秦文化研究热潮1974年秦兵马俑出土以来,考古工作者及时发表了秦俑一、二、三号坑的发掘简报。

再次启动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勘察,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如上焦村陪葬墓、马厩坑、珍禽坑、官遗址、铜车马坑、石甲胄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水禽乐舞俑坑、修陵人墓地等,也及时发布了报告、简报、报导。

主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1]、《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和《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3]、《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4]和《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5]等。

这些著作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资讯,秦史研究与秦文化研究,都由此而展开了新的篇章。

秦陵秦俑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马非百先生的《秦集史》[6],林剑鸣先生的《秦国发展史》《秦史稿》《秦史》,黄留珠先生《秦汉历史文化论稿》[7],王云度和张文立先生的《秦帝国史》[8]等,都充分利用秦陵、秦俑的出土资料,对秦的历史或专题史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深化了秦文化研究。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

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田静一、著作中华秦文化辞典/袁仲一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经济史论考/黄今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思想史/周桂钿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张显成著//巴蜀书社2000年4月睡虎地秦简初探/高敏著//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秦陵文物精华/张占民、程学华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秦封泥集/周晓陆、路东之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中国社会史文库)/李小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罗二虎//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秦简日书集释/吴小强著//岳麓书社2000年7月秦汉简史/林剑明、赵宏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秦俑博物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绘画史/顾森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8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王辉著/台北新文风出版公司2000年9月秦公司兴亡史:以经营观点剖析帝国七百年兴衰/陈文德著//岳麓书社2000年9月汉魏洛阳城故址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国演义/李西堂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俑兵马博物馆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乱世英雄吕不韦/李健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检阅秦俑/张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著/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11月秦史/王遽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秦汉士史(国学研究丛书)/于迎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秦军事史(秦俑秦文化丛书)/郭淑珍、王关成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周代职官制度与秦汉官僚制度的形成/卜宪群//南都学坛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秦汉二十等赐爵制与官僚制/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论秦汉移民政策/庞慧//韩山师院学报2000-1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卜宪群//聊城师院学报2000-1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刘彬徽//江汉考古2000-1秦汉治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依据/徐俊祥//盐城师院学报2000-1秦汉至突厥崛起之前的乌古斯历史考辨: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二/李树辉//喀什师院学报2000-1先秦两汉羁縻考/陈友冰//安徽史学2000-1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魏航空//南方文物2000-1论周秦之际工商格局的巨大变革/黄椒成//扬州大学学报2000-1试论秦汉之际的思想特色/陈斯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之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秦汉时期避讳的发展与特点/王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汉时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丁毅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秦汉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袁刚//南都学坛2000-2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阎步克//学术界2000-2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万建中//上饶师专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段塔丽//陕西师大学报2000-2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院学报2000-2秦皇汉武异同论/孟祥才//泰安师专学报2000-2秦汉时期青海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青海师专学报2000-2略论秦汉时期的历史循环思想/庞天佑//郑州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军//江西师大学报2000-3文明·中国古文明·周秦汉唐文明/黄留珠//文博2000-3论秦汉时期西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西藏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秦汉生态职官考述/陈业新//文献2000-4“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龚留柱//南都学坛2000-4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的行业类型考述/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2000-4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崔吉学//聊城师院学报2000-4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贾贵荣//齐鲁学刊2000-4《史记·秦本纪》标点纠误两则/朱永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版式组合与地图复原新探/雍际春、党安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周金华//湘潭大学学报2000-4秦汉后宫属吏考/李春艳、李怡//人文杂志200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式述论/赵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陕西古代文化与“秦学”漫议/佘树声//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取向问题/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论秦汉时期广东与港澳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嘉应大学学报2000-5秦汉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文化/王子今/社会科学辑刊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秦汉后宫制度述论/朱子彦//学术月刊2000-6论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杨建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秦汉时期市场的多层级性/朱德贵//安庆师院学报2000-6秦汉的诸生与政治/梁锡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关中地名考易/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陈鼓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期,2000年6月秦汉隋唐现象论略/许兆昌//社会科学战线2000-6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薛瑞泽//洛阳师院学报2000-6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张弘//济南大学学报2000-6秦汉历史教学/金克木//读书2000-8宗祖文化背景与大一统理念实践的早期轨迹——兼论周秦汉在华夏一统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仲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丁毅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和发展/李秀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象郡辨析/李龙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反贪的启示/孟祥才、范学辉、宋艳萍//中国人事报2000-9-15秦汉国家行政中枢的演变/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0秦汉时期儿童生活试探/彭卫//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生态与民俗/陈业新//江汉论坛2000-11秦汉时期西北的开发史鉴/陈业新//光明日报2000-12-82、考古文物研究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赵平安//历史研究2000-1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魏得胜//中国文化研究2000-1汉晋时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罗二虎//四川大学学报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达茂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1秦汉瓦当浅说/田亚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1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丙篇——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光明日报2000-1-21汉唐墓葬中的鬼怪形象及其他/赵超//文物天地2000-2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李小波//北京大学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怎样辨识秦官印与汉初官印/滕瑞丰//中国文物报2000-2-20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萧景全//北方文物2000-3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漕运与仓储/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3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薛瑞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3江陵岳山秦汉墓/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荆州地区博物馆//考古学报2000-4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黄倩茜//西北大学学报2000-4;长安学丛书·艺术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简帛异文的类型及其价值/吴辛丑//华南师大学报2000-4秦汉时代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相承,帝王同制:略论秦汉皇帝和汉诸侯王陵园制度的继承与演变/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0-6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张忠培//中国文物报2000-6-18广州秦代造船遗址考辨:兼评杨鸿勋《南越王宫殿辨》/冯永驱、陈伟汉、全洪/中国文物报2000-7-26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木材防腐措施——从秦俑二号坑的一根棚木谈起/王志友、刘春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坑附近剖面全新世气候记录及春秋——秦汉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李秀珍、魏京武、吕厚远、吴乃琴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用银雀山汉简兵法解读秦陵兵马俑/芦建华、杨玲//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封建传统抑商思想的滥觞:商鞅韩非的抑商思想/刘甲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上古秦楚两族同源考/龚维英//人文杂志2000-1白起与荆柯:兼论儒、法二家的历史功过/谭平//成都大学学报2000-1论神仙学说对秦始皇及其统治政策的影响/王绍东//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1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0-1吕不韦自杀心理透视/丁海燕//集宁师专学报2000-1凝聚力的缺乏与秦的速亡/徐俊祥//徐州师大学报2000-1试论项羽兵法/陈业新//浙江学刊2000-1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陈怀健//学海2000-1蒙恬祖籍考/李大晋、李明//临沂师院学报2000-1论赵高是葬送秦朝的祸首/周兴春、李宝中//德州师专学报2000-1关于李斯研究的几个问题/杨建宏//长沙大学学报2000-1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王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1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雷依群//咸阳师专学报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国的沉寂/宣兆琦//聊城师院学报2000-1论韩非“法术势”哲学的逻辑结构/李更平//齐鲁学刊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宣兆琦//聊城大学学报2000-1秦惠文王祷词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浅议秦度量衡制度与相关性商诏/祝中熹//陇右文博2000-1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蒋重跃//辽宁大学学报2000-2秦朝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认识/朱筱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2略谈秦的“以法治吏”/黑广菊//聊城师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的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避讳不始于秦”说/郑慧生//人文杂志2000-2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几个问题/韩玉德//陕西师大学报2000-2秦襄公将兵救周发微/刘蓉//延安大学学报2000-2秦始皇暴政原因探析/唐德荣、盘娟梅//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吕氏春秋》的执一统众之术/李祥俊//管子学刊2000-2《吕氏春秋》与道家析论/修建军//管子学刊2000-3略论《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王启才//文献2000-3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张晓生//管子学刊2000-3子婴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张志丽//北京师大学报2000-3自豪与困惑:秦朝统治者矛盾的政治心理:附论初创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张雪荣、黄永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卢生其人及其秦王朝的速亡/白音查干//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3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李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徐福东渡再探/李小红、袁玲儿/宁波大学学报2000-3论李斯入秦与李斯之死:与奚椿年先生商榷/张震英//天中学刊2000-3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苏兴遗作、苏铁戈整理//史学集刊2000-3陕甘地区商代秦文化及相关问题/史党社、田静//文博2000-4从秦统一谈选贤任能问题/丁善科//洛阳师院学报2000-4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陈业新、王明德//台州师专学报2000-4秦客卿制述论/袁礼华//南昌大学学报2000-4秦王子婴身世蠡测/张金铣//史学集刊2000-4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李元//北方论丛2000-4秦行政制度的特点/汪玉川//中国行政管理2000-4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张汉东//安徽师大学报2000-4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4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吴雄//龙岩师专学报2000-4秦始皇身世考辨/张汉东、陈实//山东师大学报2000-5《吕氏春秋》的社会治理观/李匡夫、王巧林//东岳论丛2000-5秦相吕不韦功过论/朱绍侯//河南大学学报2000-5郡县制起源的历史考察/万昌华//齐鲁学刊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论李斯之过/王孝春//前沿2000-6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沿革/黄天华//广东社会科学2000-6试论秦的社会与宗室/赵沛//山东大学学报2000-6再谈陈下之战/施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6商鞅法哲学研究/曾振宇//史学月刊2000-6先秦法家思想对秦政治及后世的影响/高波、张东轩//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铸十二金人/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阴阳五行学说与秦始皇创水德制度/杨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礼治文化述论/黄留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较简论/王晖//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儒学在秦的兴衰/李淑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悉召文学方士甚众”到“焚书坑儒”:秦朝文化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再探/臧知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杨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战国时期关东诸国各派思想对秦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贺润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事功精神脞谈/王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田静//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代装饰图案源流述略/王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风》与秦社会/张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李斯的心理分析/陈文豪//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司马迁的取材与秦国人物/藤田胜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简析秦昭王时代/王关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胡亥简评/张敏、兰德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汪红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代思想言论罪的特点/张铭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周秦职官异同论/王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统一六国中相的作用述论/郭睿姬//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君书》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张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嬴政的自卑情结与秦王朝的灭亡/康少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可以避免而不去避免的历史错误——关于秦始皇及秦亡问题的再思考/刘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薛瑞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统一前的文化教育思想及对秦国的影响/吴海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吕氏春秋》教育理论的深透/唐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与水利/杨正卿//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史的灾异记录/王子今//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谈秦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朱学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鞅与秦国的农业政策/何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辛怡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建国前活动考察/徐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古陈仓秦人“饲鸡”热渊源初探/高次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新宫归来话徐福/黄雪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李斯与秦小篆/吕劲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商鞅变法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刘秀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0-9秦人的崛起与统一六国/济深//中国文物世界2000-9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滕铭予//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事功精神:秦文化之魂/王健//陕西日报2000-10-17韩非《韩非子》与秦代政治新探/臧知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夷、秦人、秦胡/弓建中、谭晓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对秦“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徐日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俑的史学价值/田静、史党社//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生受制于人的秦始皇/史式//今日中国2000-10商鞅的文化肖像/王子今//学习时报2000-11-20论项羽悲剧性格的文化因素/杨波//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四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论商鞅的一元化法律思想/吴昊//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论史学对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影响/王绍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S12、考古文物资料研究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0-1内蒙古阴山小佘山秦长城/王大方//文物天地2000-1日书“男女日”与“生子”/尚民杰//文博2000-1考古资料为史学添翼——撰写《湖北通史·秦汉卷》的一点体会/丁毅华//江汉考古2000-1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王宁//考古与文物2000-1西安临潼新丰南杜秦遗址陶文/王望生//考古与文物2000-1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秦简中的传承字与新出字/郝茂/新疆大学学报2000-1关于春秋时期秦国铜器墓的葬式问题/刘军社//文博2000-2秦玉牍索隐/李学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秦俑二号坑发现两层棚木/王志友//文博2000-2秦俑鞋印的思考/兰德省//文博2000-2海岱区所见秦帝国的烙印/高广仁//文博2000-2秦代“磁石门”小考:世界最古老的“国门”安全检查站/胡小炜//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赎刑制度/严国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秦简动词研究与大型工具书/石峰/云南电大学报2000-2商州孝义发现秦代陶文/王昌富//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0-2秦东陵刍议/赵化成//考古与文物2000-3秦封泥文字的书法价值/任隆//书法2000-3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焦南峰、王保平、周晓陆、路东之//考古与文物2000-3云梦秦简中秦律的经济观探微/汤凌慧//辽宁师大学报2000-3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文博2000-4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方利平//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4秦陵马厩坑与兵马俑坑之比较/兰德省//文博2000-4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雍际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4从天水放马滩秦简看秦代的弃市/曹旅宁//广东社会科学2000-5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相关问题/戴春阳//文物2000-5秦当辅村遗址/姚小平//文博2000-5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刘军社//考古与文物2000-5《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魏德胜/辞书研究2000-5秦俑坑出土的青灰泥的成分及其来源的测试研究/魏京武、李秀珍、吕厚远、吴乃琴//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陵铜车马残件剖析/程德润、郭宝发、程波//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计算机技术在秦俑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兼论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性重组/张仲立、张颖岚//科技考古论丛(二),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刘庆柱、李毓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帝王葬地试探/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铜钱及其相关问题//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塔尔坡秦人墓地发掘收获及意义/中槐、屏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任家嘴秦人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曹发展//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考古资料看《塔尔坡秦墓》的价值与意义/张大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变革前后咸阳墓葬的变化/赵旭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故城形制/孙德润//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城及宫殿遗址研究中争论的几个问题综述/岳起//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瑞宝//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黄家沟秦人墓地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探讨/谢高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涤纶纤维厂战国秦墓清理简报/杨新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兵马俑与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王锐、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出土器物文饰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彭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秦与山东诸国玉文化之比较/王昱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新出土“半裸俑”试探/李铨、苏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地区出土的马看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王淑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任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洛南所见秦漆鼎与秦国制造业发展/呼林贵//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考古资料看秦代皮革制品/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春秋战国时期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徐卫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早期频繁徙都问题的思考/刘明科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都邑迁徙的几个问题/李自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法天意识在秦都咸阳建设中的规划与实施/王学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咸阳城与成都城的比较研究——兼谈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彭文、花艳芳//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祝中熹//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张颖岚//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店子秦墓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宝鸡益门二号墓的文化归属问题/刘军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直道石门琐议/王子今、焦南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咸阳“水神骑凤”空心砖纹内容浅析/梁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始皇陵园石质文物综合研究/王望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兵马俑坑建筑的形制与传承关系/张卫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彩绘颜色/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研究三题/刘占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驱鬼”本义/吴小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陵武士铠甲塑造的革/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冠式再探讨/党焕英//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青铜矛/阎红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一号铜车马上的П型箭/陈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车减震试探/朱思红、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中国青铜器铸接和焊接及其在秦陵铜车马中的发展运用/申茂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秦俑考古资料管理谈计算机在考古技术中的应用/孟中元//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彩绘兵马俑的研究与保护回顾/张志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周铁、容波、严素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二号坑几个出土彩绘俑的现场保护/张志军、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遗址霉害调查及防霉剂对比研究/严苏梅、周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朽木及炭化遗迹的加固/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王陵中的防护措施/蒋文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兵马俑的仿制工艺/刘江卫//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复原秦始皇东巡刻石文/鹤间和幸//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式封泥的断代与辨伪/斯路//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半两钱/水出弘泰著、秦仙梅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始皇陵考古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代采矿及冶炼铸造技术的探讨/李文秀、玛丽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2004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4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专著10部,论文近百篇;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会议是7月在兵马俑的故乡临潼召开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和12月在上海召开的“周秦汉唐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早期秦文化联合调查成果显著,二是凤翔发掘大型周秦墓葬,三是阿房宫考古工作依然受到各方关注。

一、论著出版专著有台湾兰台出版社出版何清谷先生的《秦史探索》,该书由37篇论文合集而成,分三编。

第一编收论文4篇,讨论秦人的起源问题。

第二编收论文21篇,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史的断面。

第三编收论文12篇,论述秦王朝十五年的人与事。

专著类还有三联书店重印钱穆作品系列之《秦汉史》,中华书局出版田余庆先生之修订本《秦汉魏晋史探微》,巴蜀书社出版吉仕梅先生的《秦汉简帛语言研究》。

考古报告有科学出版社的《秦都咸阳考古报告》,这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部考古报告,总结了1959〜1999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对秦咸阳故城阶段性的勘探和考古发掘的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调查、勘探与试掘部分,介绍秦都咸阳的城市建设、宫殿布局、手工业作坊及其生产情况;下篇为一、二、三、四号宫殿遗址的发掘和中、小型秦墓的清理部分,较全面地公布了秦宫中出土的方砖、瓦当、壁画、空心砖、陶文等资料。

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西安南郊秦墓》,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的汇集该所近年来发掘的三座秦墓的发掘资料。

文物出版社的《秦西垂陵区》,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高陵张卜秦汉唐墓》;论文集有三秦出版社《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秦文化论丛选辑》和《秦汉史论丛》(第九辑)。

前两本书是秦俑博物馆编著的有关秦文化的学术性文集。

后者是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编的文集,本辑收录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的论文42篇。

通俗类著作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秦兵马俑》,该书以考古发掘者的身份讲述了发掘和保护秦陵兵马俑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关于秦代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秦代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秦代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秦国风云——我们心中的秦始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秦朝的一些了解。

秦朝可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哦!当时中国东西南北各个国家层出不穷,战争不断。

后来秦国君主赢政,把各国一一统一,建立了强盛的秦帝国。

这位统一天下的英雄,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秦始皇。

秦始皇真是了不起!他才24岁就当上了皇帝,统治了整个中国。

我们中国第一次统一,就是靠他的功劳。

我最佩服秦始皇的几个伟大成就。

第一,他修建了连接全国的赫赫有名的长城。

这可不是一般的工程哦!当时动用了数百万人力,历时十多年才修建完成。

长城纵横万里,防御外敌,保卫国家安全。

直到现在,这万里长城依然矗立在那里,成为了中国的骄傲。

第二,秦始皇下令"书同文"。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这样就省去了沟通的麻烦,加强了国家统一。

从此,"马"、"羊"不会再读音不同啦!我们能用同样的语言交流,多方便啊!第三,秦朝修建了一条横跨帝国版图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把岷江江水引到成都平原,从而润泽千里良田。

蜀中大地在都江堰的滋润下变得沃野千里,百姓们过上了安康生活。

这可是从那时起,中国就有了先进的水利工程哦。

不过秦朝统治并不完全光明磊落。

秦始皇为了防止外族入侵,下令将商人、学者、手工业者都驱逐到边疆。

这些人原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结果却遭到了如此对待,真是太可惜了。

还有,秦朝的法律非常严厉,"有阙钩绳,效从果薪"——就连偷一点粮食,都会被剥夺人身自由,受尽酷刑。

作为皇帝,这种做法未免也太残酷了吧。

秦朝仅仅维持了15年就被灭亡了。

我认为这和秦始皇晚年狂妄自大有很大关系。

比如,他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道,大兴土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一座占地七十多平方公里的地下宫殿!里面甚至还有真人真马,成千上万的陶俑士兵。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源及特性研究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源及特性研究
三秦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发展了几千年,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三秦文化不仅包含了先 秦文化,还包括楚汉以后的文化,只要在三 秦大地发展的文化都属于“三秦文化”范畴, 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浓重的 一笔。
一、文化的发展及特性 在《周易·贲卦·彖辞传》中有“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 文”指的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文”值 得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从自然中不断发 展,最后才能形成文化,在对自然界做出更 有意义的事情。 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文献是在《说苑·指 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 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文化在这里被分为“文”与“德”, 即用“道理”和“品德”去治理天下。 随着发展,文化一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 含义,各个专业和流派的学者都为“文化” 下过定义。文化可大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是人类 改造自然的成果。人类为了改造自然,会形 成社会关系,让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体 制、制度产生,同时也形成了各种价值观、 信仰、心理思维、民族性等。狭义的文化是 指精神文化,也可以说人类所产生的社会意 识形态。 文化具有共同性,是全人类所创造,也 被全人类所拥有;文化具有时代性,是在特 殊时期酝酿而成,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演进;文化具有地域性,因地理环境的不同, 会迸发出不同的文化类型;文化具有特殊性, 由于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这导致产生的文 化也操作不同的方向转变。
(下转第 230 页)
·222·
智库案例
智库时代
打造出和当地发展相吻合的生态文明社会 [5]。其次,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拒绝官 僚作风。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 希望建设天蓝,水清的社会,造福人民,所以,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需要切实的为 民众思考,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最后,要形 成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享乐主义。生态文 明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缓慢而长 期的过程,领导干部要学会体察国情,形成 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打造出生态文明的社会。

关于秦姓的研究报告资料

关于秦姓的研究报告资料

关于秦姓的研究报告资料
秦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字“秦”。

以下是关于秦姓的一些研究报告资料:
1. 秦姓起源:秦姓起源于秦国,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自己的国号秦作为姓氏,以示统一。

2. 秦姓分布:秦姓在中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陕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河南、山东等省份。

其中,陕西是秦姓的发源地,秦氏在陕西的分布较为集中。

3. 秦姓的历史地位:秦姓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因为秦朝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诸侯之地被统一为郡县制,因此秦姓的人士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4. 秦姓的姓氏文化:秦姓有着丰富的姓氏文化,如秦刻石、秦腔、秦腔等,彰显了秦姓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

5. 秦姓的名人:秦姓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秦桧、秦观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君主之一,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秦桧是南宋时期的辩论家和政治家,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桧弹劾”事件的主角;秦观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综上所述,秦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源于秦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姓氏文化。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 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 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岀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岀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张涛先生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系统论述了秦汉时期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界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概况。

相关著作还有王世荣先生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和胡克森先生的《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