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目录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二、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陕西地理知识点

陕西地理知识点

陕西地理知识点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

陕西的地理特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雄伟壮丽的山脉和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广阔的河流。

以下是陕西地理的一些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重庆,西接四川,北连内蒙古、宁夏、甘肃。

地处中国的腹地,是连接西北与华北、西南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陕西地势起伏,地形多样。

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地状递降,主要由秦岭、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组成。

1. 秦岭秦岭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也是陕西的主要山脉。

秦岭横贯陕西中部,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重要分界线。

秦岭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和景点,如华山、嵩山等。

秦岭还是中国著名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发源于秦岭。

2.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占陕西总面积的大部分。

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陕西的大部分农田就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

3. 渭河平原渭河平原位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是陕西的主要平原地区。

渭河是陕西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陕西的中部地区。

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

渭河平原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咸阳等。

三、气候特点陕西的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气候。

1. 温带大陆性气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暖宜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少雨。

2. 亚热带气候陕西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多,适宜农业生产。

3. 高原气候陕西的西北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气候,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

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适宜畜牧业发展。

四、自然资源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一集 陕西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一集 陕西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一集陕西【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第一集陕西一、简介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

陕西地域辽阔,自然风景优美,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

以下是一些陕西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二、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西部,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接甘肃、宁夏,北界内蒙古、山西。

全省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1%。

三、地形地貌陕西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两个地理区域:关中平原和秦岭山脉。

关中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地势平坦,几乎占据了陕西的三分之一。

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陕西境内的秦岭地势陡峭,形成了多个山脊和峡谷。

四、气候特点陕西气候类型多样,但主要受到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陕西的气温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变化。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除了山区以外,陕西大部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

五、自然资源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该省境内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此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稀贵金属资源,如铅、铜、锌等。

六、文化遗产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兵马俑就位于陕西的西安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市,以及敦煌莫高窟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七、总结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使得陕西成为中国独特的地理风景。

此外,陕西还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陕西的地形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地理特点。

1. 地理位置与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03″至111°15′04″,北纬31°42′45″至39°35′17″之间。

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南接四川,西北和北边界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5%。

2. 地形特征陕西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2.1 黄土高原陕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境内黄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山地相对较高,东部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黄土地表干燥且无防护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2 秦岭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界的屏障之一。

秦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陕西,其山势高峻,地势险峻。

秦岭东南坡地形复杂多变,有许多山峡、溪流、瀑布等地貌景观。

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河流自南向北发源于秦岭,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渭河流域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中部,最终汇入黄河。

渭河流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逐渐由西部的山地过渡为东部的平原。

河流沿岸存在较多湿地和灌溉区,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流域也是陕西人口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2.4 高原和平原陕西境内还有一些高原和平原地形。

其中,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

陕西南部的巴山高原地势也较为平缓,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此外,陕西东南部和东部沿黄河的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是农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

陕西省地质

陕西省地质

陕西省地质环境概况地貌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目录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二、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

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

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

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

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

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

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

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摘要我的家乡——陕西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也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出了其省区发展的特点,那么其发展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地貌地质情况。

本文将通过从北到南的方位顺序,对陕西省的地貌分区域进行阐述,由此能够对陕西区域发展的一些特点做出解释,也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陕西地区的地质人文,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以为只有黄土高原。

关键词沙漠高原、黄土地貌、断陷盆地、构造山脉正文陕西地区的地质地貌呈现区域差别明显的特点,从北至南可划分为四个地质地貌区域:陕北沙漠高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地,接下来我将以此顺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概况分析。

一、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介绍陕西的轮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500字
陕西省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
1.中国第二级阶梯。

总体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2.三个地貌区:陕北高原(45%)、关中平原(19%)陕南山地(36%)
3.气候:半干旱气候区(北);半湿润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4.植被:草原;森林草原;落叶阔叶林自然地理单元: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

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陕西省,古称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大西北,为西北五省之第一大省。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著名的景点有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山、古汉台、黄帝陵、壶口瀑布等。

陕西八大怪是陕西人文所在,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碗盆分不开、秦腔吼起来。

陕西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

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

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

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一)平原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

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

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

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

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1、黄土台原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

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陕西省地形地貌

陕西省地形地貌

陕西省地形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降水南多北少,即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西安地质概况0000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邻内蒙古,西接宁夏、甘肃,南和四川、重庆、湖北相连,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全省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最宽约500千米,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地貌景观区。

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

陕西的地质位置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欧亚、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跨三个一级地层、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各种岩石类型发育,中央造山带秦岭山系横亘陕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留下了无数典型的地质遗迹。

陕西省河流众多,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黄河在境内的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青涧河、延河、渭河、泾河(渭河支流)、洛河等。

长江在境内的支流属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

一、地层陕西的地层自太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地层建造序列主要含古老结晶基地,火山沉积过渡基地和沉积盖层。

沉积相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海陆交互相主要见于石炭系,广泛的陆相始于二叠系(华北)、上三叠系(扬子)和侏罗系(秦岭),沉积类型有活动、稳定和过渡三种。

地层经历多期不同程度变质和构造变动,基底为深中浅变质相,盖层浅变质未变质。

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是前寒武系主要沿古老地块的边缘呈带状分布,秦岭造山带内侧呈穹窿状或构造岩片残存,寒武奥陶系和二叠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

华北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

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在古生代生物群的分区上,华北区属北方大区,扬子区属南方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

在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

陆相地层植物群,主要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盛,并有银杏,炎热环境的苏铁类次之。

根据境内地层的发育特点,华北南缘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寒武系横向上变化连续,徽县旬阳县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

陕西地形总结

陕西地形总结

陕西地形总结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且地形复杂的地区。

陕西省的地形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

山地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

主要山脉有秦岭、太白山和祁连山。

其中,秦岭是陕西省的主要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秦岭北起陕西宝鸡,南至四川省宣汉县,全长约1234公里。

秦岭山势雄伟,峰峦起伏,最高峰华山海拔为2154米。

秦岭的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了临渭文水,渭河从秦岭腹地穿过,并将秦岭分为北、南两个部分。

太白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也是秦巴山脉的一部分。

太白山以其壮丽的山势和丰富的风景资源闻名于世。

祁连山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是中国六大山脉之一。

祁连山地势较高,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山脉绵延起伏,构成了壮丽的山水画卷。

丘陵陕西省除了山地外,还有一些丘陵地带。

主要丘陵地区包括关中平原和南部的丘陵地区。

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的核心经济区域,也是中国六大平原之一。

该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地势较低,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南部的丘陵地区地势较为起伏,山峦连绵不绝,植被丰富,是旅游和生态资源的宝地。

盆地除了山地和丘陵地区,陕西省还有一些盆地。

主要盆地有渭北盆地和关中盆地。

渭北盆地位于秦岭的北麓,地势相对平坦,农田广泛分布,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六大盆地之一。

关中盆地地势相对平坦,农业发达,盆地内还分布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名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陕西省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

山地主要包括秦岭、太白山和祁连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南部地区,盆地主要包括渭北盆地和关中盆地。

这种多样的地形为陕西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发展旅游、农业和生态产业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条件。

以上是对陕西地形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陕西的地貌特点有所帮助。

陕西省地质概况

陕西省地质概况

陕西省地质概况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东径105029′至111015′、北纬3l040′至39035′之间。

南、北分别与四川、内蒙古两接壤,东、西分别与山西、河南、湖北及甘肃、宁夏等毗邻。

全省面积195800km2。

陕西地形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陕南秦岭巴山山地(简称陕南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盆地。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陕北黄土高原南界“北山”,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拔为900—1 500m。

高原北部为毛乌素沙漠;中南部在原、粱、峁及淘壑等黄土地形背景上,有白干山、子午岭、黄龙山等,海拔1400—1800m;高原西南绿的陇山为六盘山余脉,东与“北山”相连,南抵渭河峡谷与秦岭山脉相峙,海拔1200—2400m。

“北山”泛指陕北黄十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山丘,如岐山、钻天山等,海拔1200—165lm。

高原内较大的河流有无定河、廷河,洛河、径河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及渭河。

黄河由北而南流经陕北黄土高原与晋西高原山地之间,是黄河中游的峡谷急流地段,其中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及龙门峡。

关中盆地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约30—60km,俗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横贯盆地,东入黄河,河槽地势低缓,海拔322—600m。

渭河南、北两侧地势,由一、二级河流阶地到高出渭河200—500m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原,呈不对称阶梯状增高。

陕南秦巴山地的地势结构为两山夹一川。

陕境的秦岭走向近东西,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北陡南缓,巍峨壮丽.海拔1500—3000m。

主脉分布于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连绵矗立,构成中、高山地形,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太白山海拔3767m,为秦岭主峰;华山海拔2083m,素以“断崖千尺,雄伟非凡”著称。

由太白山往西分南岐山、凤岭和紫柏山三支南下;太白山至洋县间山峦叠嶂,俗称“九岭十八坡”;太白山往东至商洛山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南分成蟒岭、流岭、鹘岭一新开岭等支脉。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陕西地形总结报告陕西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地理交通枢纽之一。

陕西地形复杂多样,包含丘陵、平原、盆地、山地和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以下是对陕西地形的总结报告。

首先,陕西的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黄河畔和汉江上游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丘陵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山丘纵横交错,沟壑纵横,构成了独特的旱塬地貌。

丘陵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其次,陕西的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渭河流域。

黄河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渭河平原地势稍高,土地肥沃度更高,盛产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有利于农产品的种植和粮食的产量增加。

第三,陕西的盆地地形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包括陕北盆地、陕西中部盆地和江河盆地。

盆地地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被山脉环抱,中间地势低洼。

盆地地区由于地势相对低洼,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适宜农业生产。

陕西中部盆地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此外,陕西还包含很多山地和高原地形。

陕西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秦岭山脉、大巴山、神威山等。

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是陕西与四川等省区的分界线。

山地地形曲折,峰峦叠嶂,山势险峻,河谷纵横,是陕西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陕西的高原地形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榆林高原等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高。

总之,陕西地形多样,包含丘陵、平原、盆地、山地和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地形的分布和特点对陕西的农业、旅游和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形资源,可以促进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地貌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这个省份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连绵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这些地形特点形成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农业、生态以及人类活动。

本报告将对陕西的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二、地貌类型1、黄土高原:陕西的黄土高原是黄土覆盖最广的地区之一,地势高亢,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在这些地区仍然严峻。

2、秦岭山脉:秦岭山脉贯穿陕西,形成了天然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山脉的山势雄伟,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陕南盆地:陕南盆地以汉中平原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秦岭和大巴山。

这里的地貌特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河流密布,是陕西的重要粮食产区。

4、陕北高原:陕北高原的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崎岖,黄土层深厚。

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但近年来通过生态治理,情况有所改善。

三、地貌形成原因陕西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秦岭和陕北高原的隆起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温度、降雨和风力的差异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分布。

外力作用包括侵蚀、风化和沉积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

四、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秦岭山脉和陕南盆地的地形地貌为农业、交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陕西的地貌特征还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陕西的地貌特征具有多样性,包括黄土高原、秦岭山脉、陕南盆地和陕北高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

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地貌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地质构造

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

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

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

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

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

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

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

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

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

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

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

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地质环境概况时间: 2005-3-17地貌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

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

较大滩地可达100 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

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

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

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

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

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

高阶地为风沙覆盖。

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

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

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

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

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

南部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

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七种地貌类型。

(一)沙盖黄土梁:主要分布在横山县东部,榆林至神木间长城以南邻近地区。

它是被沙丘沙地半覆盖的黄土梁地。

梁地低缓,多东—西、西北—东南延伸,为古代河流、盆地、低地的分水梁地。

由于风沙侵袭,流沙覆盖,目前流水侵蚀已非常微弱。

梁地大小不一,相对高度由几米至四、五十米、宽几十米至百米,长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二)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延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梁峁顶面高程800—1800m,切割深度100—400m,主要河流有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等。

由古生界灰岩和煤系地层(仅出露在府谷一带)、中生界砂岩和煤系地层、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红土及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m,流水侵蚀、滑坡、崩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三)黄土残塬: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白于山西南及宜川—延长一带。

白于山西南塬梁面海拔1600—1700m,黄土层深厚,达100—200m以上,地面受流水切割,较破碎。

沟壑发育,塬面较小,其中较大者有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

长十几公里,宽1—5km,塬梁面2—5°,边缘8—15 °,沟谷深200—250m,多呈V形,沟谷坡25—75°,现代流水的沟谷侵蚀及边坡重力侵蚀严重。

在较大沟谷上游常有宽缓的墹地分布。

宜川—延长一带的塬面海拔1300m左右,黄土层较薄,一般小于100 m,土壤侵蚀强烈,冲沟发育,塬面窄、短。

(四)黄土梁塬墹地: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北侧,塬梁面海拔15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梁缓墹宽,梁墹相间。

主要墹地有四十里长墹、席麻湾墹、龙洲墹、杨山墹、鹰窝墹等。

墹地底部宽平,由冲积、风积黄土状土、细粉沙组成,是农业基地。

有的墹地受近期流水侵蚀,遭到破坏,俗称“破墹”。

(五)黄土塬: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

黄土塬是在第四纪以前山间盆地古地形基础上,被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高台地,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谷分割后存留下来的部分。

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微弱。

周围被深切沟谷环绕,在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下,塬边参差不齐。

黄土塬在数平方公里以上,是良好的农业耕作区。

由于沟谷的蚕食切割程度不同,黄土塬地貌特征迥异,可分为黄土塬、黄土残塬和黄土梁塬三类。

(六)河谷阶地:无定河、大理河、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

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

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耕作业基地。

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1、宽谷阶地: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之间、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

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

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

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

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

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2、一般河谷阶地: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旗段。

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

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

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

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

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七)基岩低中山:由陕北南部的子午岭、黄龙山、崂山、北山组成,海拔1400—1800m。

主要由中生界和古生界砂页岩组成,植被覆盖率高,有地方病发生。

三、关中断陷盆地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其中。

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

(一)冲积平原:位于盆地中部,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

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

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

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

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

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

(二)黄土台塬:可分为两级黄土台塬。

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

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

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

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

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

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三)洪积平原:分布于秦岭和北山山前,由多期洪积扇组成。

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组成岩性亦异。

秦岭山前以粗粒为主,北山山前则以细粒物质为主,且多被黄土覆盖。

关中断陷盆地基底构造复杂,具有南深北浅、东深西浅的特点。

四、陕南秦巴山地陕南秦巴山地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

以中山地貌为主体,高峰林立,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江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一)高山:主要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鳌山一带,海拔3000—3767m,高出渭河平原2800m左右,由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二)高中山: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玉皇山—终南山—华山、紫柏山—摩天岭—羊山及大巴山化龙山一带,海拔2000—3000m。

其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多齿状和刃状山脊。

切割深度500—1200m,沟谷深邃。

组成山体的岩石有片麻岩、花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片岩等。

现代地质作用以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侵蚀为主。

亚高山已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人类活动较少,仅在大巴山可见零星散居者。

植被一般保存较好。

(三)中山:主要分布于略阳、佛坪—宁陕、镇安—山阳—商州—丹凤、宁强—镇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地,海拔600—1800m。

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小,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组成地层主要为:古老变质岩系(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花岗岩、石灰岩等。

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季节冻融作用也较为普遍。

中山适宜小麦、玉米、土豆、四季豆等农作物的生长。

随着农耕范围的扩大,天然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现代地貌发展演变的重要地质营力,水土流失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四)低山丘陵: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商(州)丹(凤)和西乡盆地边缘,海拔170—1000m,绝大部分在800m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