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回顾 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主题 一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别包括哪些类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关系?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见变化形式:a._____的改变;b._____的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形状状态(2)化学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放热发光变色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

那么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物质发生变化时,若出现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只是说明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还需通过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确定。

如灯泡通电时也会发光、放热,但由于灯丝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________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等表示物质能力的词语表示。

学习主题 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导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什么?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实验装置(如图)。

(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2.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 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

实 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常伴随一些现象
①颜色改变:如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② 放 出 气 体 : 2KMnO 4△ K 2Mn O 4 +Mn O 2+O 2↑
③ 生 成 沉 淀 : Ba(OH) 2+H 2SO 4=BaSO 4↓ +2 H 2 O
七、 洗涤仪器
1. 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 1/2 的水, 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 洗。 2. 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 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 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4. 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5. 特殊情况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n 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 再用水冲洗。
5. 连接一套装置顺序:先左后右,先下再上
三、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

九年级化学新课标学习笔记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概念。

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理。

重点知识-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学习笔记1. 物质的组成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2. 原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4.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8.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9.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0.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11.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 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 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类依据。

重点知识-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无机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学习笔记1.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如水、氧气等。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3.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金属铜等。

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5.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化学:第一章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课件(沪教版九年级上).ppt

化学:第一章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课件(沪教版九年级上).ppt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再见
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 组成和结构。源自金刚石晶体氯化钠晶体
水分子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
煤、石油的综合利用 中草药的药理和药效的深入研究 由已知原料合成新物质
连线练习 化学变化
酒精容易挥发 天然气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 石蜡熔化 加热碳酸氢铵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水结成冰
〖观察思考〗
火焰内外颜色相同吗?温度相同吗? 你观察到石蜡由固→液→固→汽的变化吗? 石蜡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怎样设计实验加以 验证? 〖表达与交流〗 〖结论与解释〗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石蜡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变化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观看动画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金刚石发生了什么变化?具有什么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 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 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两点”、“两度”,溶解性、挥 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变化的现象和特征
化学变化的现象
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的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为什么水不能变成油,铁不能变成金?
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有的由一种元素组成 (氧气、铁等),有的由多种元素组成(碳铵等)。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的总结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1-4章知识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1-4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用铁锅煮食物较好的原因:用铁锅煮食物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症。

二、碳酸氢铵加热时的现象:(1)白色固体逐渐减少;(2)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烧杯内壁有水珠。

保存时应密封放在阴凉处。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二氧化碳水氨气碳酸氢铵++−→−∆NH 4CO 3 NH 3 H 2O CO 2 三、氮气的性质和用途:1.通常情况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作“保护气”,延长粮食、瓜果、蔬菜等的保存期;还可充入灯泡,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2.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可用于制造氮肥。

3.正常大气压下,温度低于-196℃时氮气液化成液氮;可用于医疗手术、冷冻剂 四、探究铁生锈实验的实验现象:1.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2.烧杯中的导管内液面上升。

结论:铁丝与水及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反应而生锈 。

五、石英砂可制造光导纤维; 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 钛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

第二节 化学研究什么一、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1.发出明亮的火焰;2.烧杯内壁有水珠;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可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即石蜡固体小颗粒。

二氧化碳水氧气石蜡点燃+−−→−+ O 2 H 2O CO 2烟:固体小颗粒 雾:小液滴 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他们的本质特征、本质区别及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何区分变化和性质:1.变化是一个过程;2.若一句话中有“能”、“可以”、“容易”、“会”、“难以”、“具有”等字眼时,一般为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模板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模板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模板
1. 前言
初三化学第一章主要讲了化学基本概念,包含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化学符号的含义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等等。

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我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章的内容吧!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由于其原子数相同而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并且它们的性质不发生任何改变。

3. 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
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由拉丁字母或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

元素符号是元素名称的缩写,使用拉丁字母的前一个或前两个字母表示。

4.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的符号组合。

化学方
程式是用符号化的方式标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它们的相对量的方程式。

5. 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章主要讲解了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化学符号和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这些知识点是后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总结,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章内容的总结完整版,希望对同学们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沪教版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共24张PPT)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沪教版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共24张PPT)

能与….反响、易分解、不稳定、有毒、 可燃性、氧气能助燃、酸性、碱性、 钢铁易生锈……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 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 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 的属性,而变化那么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表达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 汽油可燃烧
变 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 化 时 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变 化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记录四个实验的现象
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 化学变化
无 物理变化
有 化学变化
无 物理变化
乳白色、固态、圆柱等形状 石蜡熔化,火焰分三层,外 焰最亮,内焰最暗
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 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还伴随着吸 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 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 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 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交流与讨论——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表达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 等过去时
汽油在燃烧 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性质
决定
反映 变化
二氧化碳灭火
酒精作燃料
石墨做铅笔芯
经典例题
知识点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对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讲解。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于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呈现出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此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元素。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进行表示。

-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元素共同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2. 混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以上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相的或不均相的。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度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1. 纯净物质- 纯净物质:由单一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质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的纯净物质。

2. 分离技术- 过滤:利用过滤纸或其他过滤介质,根据物质的粒径大小,将固体与液体或混合固体分离的方法。

- 蒸发:将液体加热,使其转变为气体状态,以分离溶液中的固体和液体部分。

- 蒸馏:通过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转化为气体,并通过冷凝得到纯净的液体。

- 结晶:通过在溶液中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解物质逐渐沉淀出来形成晶体。

- 溶剂萃取:通过溶剂对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有选择地溶解,实现分离的方法。

- 磁性分离:利用物质的磁性差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3. 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利用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将混合物分离为不同密度的组分,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与液体。

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了解了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对于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古代:火的发现;我国商代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炼钢;以及我国闻名世界的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硬、密度,熔、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导电性等。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关键字词。

1、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⑴发明化学实验器具;⑵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⑶发明分离物质的方法2、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含量多,氧气含量少。

二、药品取用的原则:1.“三不”原则:不手触;不近闻;不品尝。

2.节约原则:有规定用量按规定量取用。

若没有规定量,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成沉淀等。

有时可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物是什么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 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章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探索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性质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指构成一切事物的实体,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组成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组成和一致的性质。

常见的纯物质有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元素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性质。

化合物根据其组成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固定。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又称溶液,是由溶质均匀溶解在溶剂中而成的。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通过浓度来表示。

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不同的物质存在于一个系统中,可以分为悬浮液、胶体和乳液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学键主要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键,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

正离子是电子数小于原子核中质子数的离子,负离子是电子数大于质子数的离子。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键,常见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合物。

共价键的特点是电子密度在原子核之间。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的流动形成的结合力,常见于金属元素。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来确定。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 第2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  第2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章第2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稿“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演示实验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均涉及到此实验。

若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受制于实验仪器和操作者操作水平,会出现以下问题:(1)集气瓶外点燃红磷会污染空气。

(2)伸入集气瓶过程中空气逸出,导致实验误差。

(3)集气瓶中水面上方5 等份的划分不够精准。

(4)实验中主要仪器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无对比度,除前几排学生能观察到水的倒流现象外,后面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

鉴于诸上因素,我对该实验进行了研究。

一、查阅文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不少老师对此实验已作出改进。

1.采用放大镜点燃红磷,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要想点燃红磷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实验成功率不高。

2.采用激光手电点燃红磷,红磷着火点较高,所需激光手电功率较大,这种手电在课堂演示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3.这两种方法采用白磷作耗氧剂,白磷剧毒且白磷燃烧较剧烈,容易导致玻璃管破裂或者橡皮塞弹出,存在安全隐患。

二、实验改进思路针对该实验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前人的研究,我想从以下两各方面进行改进:①改变点燃方式,直接在瓶内点燃,提高实验精确度;②采用数字化传感器显示压强代替观察水倒吸,让实验过程更加清晰。

三、实验改进方案(1)实验仪器及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多孔橡皮塞,气体压力传感器,烙铁芯(60w),导线,插头,红磷。

(2)实验步骤:①连接好实验装置(见下图),检查装置气密性(烙铁芯位于燃烧匙正上方,插入气体压力传感器)。

②实验前,经压力传感器检测室温时气压为P1③插上烙铁芯插头,接通电源,40s后待红磷燃烧,关闭电源,提醒学生观察红磷燃烧时的现象和压强变化。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九年级化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第一章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为我们解析世界奥秘提供了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的第一章是我们进入化学学习的起点,本章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一、物质的组成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铜、氧化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盐酸、酒精等。

在物质的组成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而分子则是由若干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或形成化学键而形成的稳定结构。

二、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为了方便描述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家们创立了化学符号系统。

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并通过上下标表示元素原子的数量,如H表示氢,O表示氧,Ca表示钙等。

在化学反应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其中反应物在反应前,生成物在反应后。

化学方程式通过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组合来表示,如2H2 + O2 → 2H2O。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我们认识物质、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在九年级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和燃烧性等方面的性质。

物质的颜色和气味是我们直接感知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物质。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容积特征。

溶解性是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程度,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行。

导电性是指物质在电场作用下能否传导电流,金属和电解质溶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燃烧性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指物质与氧气或其它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和热的过程。

不同物质的燃烧性质各不相同,有些物质容易燃烧,如木材、石油,而有些则难以燃烧,如水和盐。

四、化学反应及其类型化学反应是物质组成和性质改变的过程,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化学反应的类型主要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四类。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第二节浙江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一节、第二节浙江版知识精讲

初三化学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一节、第二节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a第一节物质的变化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二. 重点、难点1. 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2.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方程式书写3. 酸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木材燃烧,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上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如:下雨木材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瀑布下落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

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钢铁生锈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3、镁条燃烧4、磁铁吸引铁钉5、水的电解[问题]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

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注意]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拓展]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本块内容是以如下方式来展开的:证据(现象)——变化——性质——应用(常见的物质变化证据有: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形状变化、颜色变化、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的变化等等)[分析]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实验]1、取1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 结论
中水分含量较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邹元庆 制
14
5/6/2020
小结: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 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有水凝结
二氧化碳 氧气

结论 吸入空气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呼出气体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同学们在体检的时候都 做过肺活量的测试。那么, 你们知道人体呼出的气体和 吸入的空气的成分有什么不 同吗?
4
5/6/2020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锦囊: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邹元庆 制
5
5/6/2020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白色固体,质软、 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邹元庆 制
18
5/6/2020
知识点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典例2】为了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某兴 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同 学们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红墨水向左移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束后,把燃着 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熄灭。这些现象说 明动物呼吸吸进___氧__气____气体,呼出 _二__氧__化__碳__气体。
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含量的多少。
借助干燥的玻璃片比较水含量的多少。
邹元庆 制
10
5/6/2020
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1)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2)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3)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 呼出的气体
(4)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 瓶,放在实验桌上
②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 (O2)越多,即氧气(O2)可以助燃。 ③二氧化碳(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氧化碳(CO2)不 支持燃烧。
邹元庆 制
9
5/6/2020
讨论:如何比较吸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 的含量的多少? 可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邹元庆 制
7
5/6/2020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问题: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有何不同? 猜想:呼出与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的含量 等可能不同 思考:如何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的含量 的多少?
邹元庆 制
8
5/6/2020
①二氧化碳(CO2)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越浑浊,说 明二氧化碳(CO2)气体越多(前提条件: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 )。
邹元庆 制
19
5/6/2020
1.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D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 D.澄清的石灰水
2.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
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C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邹元庆 制
20
5/6/2020
3.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 的是( B )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邹元庆 制
1
5/6/2020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4.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 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燃着时
蜡烛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形成蒸气;燃烧时火焰分 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放出大量热;生成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无色的液滴。
熄灭后 有白烟产生且白烟可被点燃
邹元庆 制
6
5/6/2020
讨论: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注意哪 几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等。如蜡烛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 时.变化后等)
现象 结论
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
邹元庆 制
13
5/6/2020
步骤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 呼出的气体中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 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现象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氧 气
氧 化

C 甲、乙都变旺
D 甲、乙都熄灭


邹元庆 制
22
5/6/2020
究实 验 探
究科 学 探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邹元庆 制
11
5/6/2020
步骤2: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分别向两种气体中 滴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邹元庆 制
12
5/6/2020
步骤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 一瓶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
邹元庆 制
2
5/6/2020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其实古代炼丹炉和炼丹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 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以及对实 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 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邹元庆 制
3
5/6/2020
邹元庆 制
邹元庆 制
15
5/6/2020
问题思考:
你能总结一下科学探 究的一般环节吗?
邹元庆 制
16
5/6/2020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 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
邹元庆 制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17
5/6/2020
知识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典例1】下列关于蜡烛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B.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C.常温下,蜡烛呈固态 D.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能重 新被点燃
A.实验1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炭化
D.实验4将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
方,石灰水变浑浊
邹元庆 制
21
5/6/2020
4.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如图两个集气瓶中,
出现的现象是( B )
A 甲中熄灭,乙中变旺

B 甲中变旺,乙中熄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