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地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失的老地名
落马涧,位于南郊雨花台西北部,即邓府山。

该地名在50年前还存在,既是地名又是一条小河道之名。

以后随着“开荒”种地建房屋而最终消失,小河道上游荡然无存,而下游则改称“玉带河”,流入外秦淮河。

新版地图上再也见不到“落马涧”。

相传南朝刘宋时,在落马涧发生了刀光剑影一幕。

《南史》上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年,史称“元嘉之治”。

他整顿吏治,稳定时局,采取休养生息措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宋元嘉30年,(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谋害。

其三皇子刘骏当时正镇守外地,闻父皇被杀,垂涕上阵,攻打南京,讨伐刘劭。

劭军溃败,退至此处河边。

由于人马相争,结果坠落河涧者不计其数,竟然一时间涧水阻塞断流,由此将此河流称“落马涧”。

旧时,有块石刻在此刻下王安石诗一首:“小涧何年跃马蹄,白沙翠竹净无泥。

石桥流水行人过,野渡斜阳倦鸟啼。

”清代末年此处另立一石刻:“南涧桥边涧水长,难将往事问斜阳。

”可惜由于此处如今建盖高楼,古石刻均不知去向。

火药局与洋炮局
火药局是位于双桥门街南侧的街巷,又名洋炮局,因清代的火药局、洋炮局设于此而得名,曾名小街,1949年后改名为双桥里。

火药局、洋炮局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1865年5月,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他到南京赴任后,便把苏州的洋炮局迁到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机器厂的前身)。

由于当时长江防备炮台每年需要从国外购入不少价格昂贵的火药,而且火药还常常不能及时运到,为了不受制于洋人,所以洋务派提出了“自行仿造,就近兴办,则价值既廉,取用甚便”。

因此金陵制造局下属的各分厂分局中,火药局的规模最大。

火药局的厂址距金陵制造局约3里,全厂四周有10多尺高的围墙环绕,有8根高大的烟囱,4架大马力的机器,6台大锅炉,厂中还挖有一条小河,火药局的建成满足了防备炮台军火的需要。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火药局日夜赶制枪炮弹药,炉火数月不息,生产的军火在此次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为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奏报朝廷拨银10万两,对火药局进行扩建,从美国购进机器50多台,并奏准每年增拨经费5万两,以便能够“放手制造”火药大炮,扩建工程于1887年竣工。

火药局、洋炮局的设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

银杏斋主
码头小巷燕翅口
燕翅口,位于中华门外秦淮河南侧,是一条约200米长的狭窄小巷,基本上呈东西走向,东接秦淮河码头,西向偏南的扫帚巷倾斜并相通。

由于倾法的小巷与扫帚巷相通后,形成燕子尾状,因而曾称“燕尾口”。

后来讹传成燕翅口。

1957年,拓宽修理秦淮河时,此巷正好在拓宽位置,小巷两旁平瓦房拆除,小巷成了河流或河岸,从此燕翅口消失。

50年前,我常到燕翅口观光,小巷约二三米宽,两侧清一色是平瓦房的门面店铺,主要出售米、面、油各种五谷杂粮,还有季节瓜果土特产,各种时令炒货等农副
特产。

虽然巷小,但从早到晚路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店铺门面显得陈旧,房屋经历一二百年历史,纯明清结构。

燕翅口形成于明代中期,大约15世纪。

那时,大报寺建成后,西街形成农贸集市,燕翅口码头逐渐繁华。

江宁、溧水地区的郊农将农贸土特产、农副食品船运至燕翅口。

于是,西街、扫帚巷成为农贸产品的集市。

许多商人占领有利地形,渐渐在此建盖商铺门面,郊农将货物搬至河岸后,就近出售,使燕翅口自然行成农副产品繁荣集市街。

六省一市
这是个地名么?的的确确,它曾是我市的一处地名。

1958年大跃进时,大厂镇(今大厂地区)的南化公司受化工部之托,为华东地区各省市培训“两酸一氨”(硫酸、硝酸、合成氨)人才。

那时,南化的单身职工宿舍比较紧张,于是就在“小门”外的毕家洼盖了七幢三层楼房(其实,只能算六幢半,因为第三幢比其他六幢长度整整少一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宿舍区。

该给这宿舍区取个什么名称呢?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大家议论来议论去,谁也提不出一个好名称。

最后,有人说干脆就叫“六省一市”吧。

因为华东区虽有七省一市,但台湾尚未与祖国统一(那时称解放),无人员来培训,可暂不计。

此外,这名称与楼房数目相吻合(不知这是巧合还是原本就有意为之)。

于是,“六省一市”就叫开了……直到一两年后,这里才被正式命名为六宿舍。

但“六省一市”仍被使用,大约1964年后才渐渐被人们淡忘。

六省一市(六宿舍)有两个出口。

北出口附近有“中国国货公司”,是从市内搬迁过去的,为当时大厂镇最大的百货商店。

南出口在毕家洼,附近有“上海饭店”,为当年大厂镇最好的饭馆。

其划水(鱼尾)面、鳝鱼面十分好吃,虽几十年过去,我仍难忘记。

如今,六宿舍的南出口已封堵,曾是空地一块的北出口已布满了民居,还有了个地名:小营子。

中国国货公司没有了,上海饭店还在,其装饰豪华了许多,只是不知菜肴味道还像以前一样好么?
四根杆子
莫愁路北段原有一条南起侯家桥、北至石鼓路的小巷,小巷的名字怪怪的,叫四根杆子,1935年并入新辟建的莫愁路。

清光绪初年,美国传教士在四根杆子建造了基督教汉中堂,进行传教活动。

为进一步传播西方文化,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四根杆子创办了明德女子书院(即今南京女子中专学校的前身)。

1934年底,因修建莫愁路,汉中堂被拆除,于是教会择址建造了基督教莫愁路堂。

曾长期担任金陵大学校长的陈裕光1893年就出生在四根杆子。

他早年就读的学校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以及在此基础上成立的金陵大学,陈裕光1925年留美回国后入母校任教。

金陵大学作为教会学校,一直由外国人担任校长。

1927年,经学校同仁竭力争取,才德突出的陈裕光成为第一位华人校长。

抗战期间,汪伪的“国民政
府”先后两次致信陈裕光,聘请他出任“教育部部长”,他未予理睬。

后来,蒋介石又请他出任教育部长,仍遭谢绝,这位儒雅的文人颇具南京人所说的“杆子”精神。

1949年,金陵大学在陈裕光的任上迎来了解放,学校完好地交到了人民的手中,1952年他积极支持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

这位铮铮硬骨的“杆子”,当年既得传统文化之熏陶,又受“欧风美雨”之洗礼,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他拥有了渊博的学识和不凡的气度。

陈列馆
南京建康路的东段北侧、淮清桥之东原先有个地方的名称叫陈列馆,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有座国货陈列馆而得名。

1995年,拆建建康新村。

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抵御外国商品占领中国市场,开展了一系列的国货运动。

国民党曾多次专门发文要求政府机关带头购用国货,尽管三令五申,但各机关在行动上仍然各行其是,提倡国货只是一纸空文。

国民党还下令各省市建立国货陈列馆,定期举办各种国货展览,以扩大国货的影响和销路。

这些陈列馆以及各种博览会对保护民族工商业、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抵御外货倾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南京作为首都,立即在建康路上建起了国货陈列馆,并将陈列馆所在的街区命名为“陈列馆”。

1930年11月,国民党决定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并任命孔祥熙为实业部长。

孔祥熙上任后,也做了一些文章,设立了“国货审查委员会”,还参加了各地“国货陈列馆”举办的各种会展。

1937年8月,国货陈列馆遭日军飞机轰炸,年底,南京沦陷后成为一座屠城,国将不国,又何谈国货!此后,国货陈列馆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李家苑
李家苑,位于建康路北侧位置,呈东西走向,约300余米长,东起旧王府园,西至承恩里止。

地处城南繁华闹市区。

从明代起,三山街、建康路、中华路一带为闹市区,人烟辐辏,交通便利,附近面临大街,店铺林立。

而李家苑是条小巷,深于闹市区内而不闹,称得上闹中取静。

这条小巷产生于明代,两侧居住者多为大商人或做官者,两侧人家一直为深宅大院,贫穷者是盖不起的。

起初这里称“承恩里”。

因这条小街紧临承恩寺,到达承恩寺向东一拐便进入小巷,故历史上曾称承恩里。

那时的承恩里为一条南北走向主街,和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为“一街一巷共一地名”。

清代初年,居住城南的大官人大商人家庭中的老年人感觉与子女生活一起矛盾多,彼此看不惯,加上“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些老年人便长期在外住客栈,以求得“远香近臭”,达到“距离产生美”。

于是,此处一李姓客栈将客栈改成养老院,专门收留长期外宿老人,并提供吃喝拉撒生活条件。

李家老板为自己开的养老院起了个雅名——“李家苑”。

由于李家苑在城南小有名气,渐渐的,李家苑便成了这条东西小巷的巷名,而承恩里也则从此“轻装”,成为单孤的南北走向小街,不再有“支线”。

李家苑里的养老院一直经营到上世纪30年代。

日本鬼子侵占南京后,养老院从此
歇业。

解放后,这里仍定为“李家苑”巷名,多年一直以住家户为主。

10年前,此处因建高楼,从此,李家苑完全消失。

九儿巷
南京有两处九儿巷,一处位于长乐路西端东南,1969年并入璇子巷。

一处位于大中桥西南,后因为重名改称九儿园,以后又分为东、西九儿园,如今该地名也消失了。

长乐路的九儿巷原先有个邵厨行,厨行是餐饮业中上门代客置办酒席的行当。

居民家中遇有红白大事,便请厨行上门来操办酒席。

当时,南京著名的厨行有四家,其中就有邵厨行。

厨行的手艺都是世代相传,因此各厨行都有自己当家的拿手好菜,邵厨行烹制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上乘,头道菜是烩鱼翅,风味独特。

如果说邵厨行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享受的话,那么出生在长乐路九儿巷的著名作家叶灵凤则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

叶灵凤生于1905年,少儿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尽管从1939年起他就一直寓居香港,但对九儿巷却一往情深,他在《家乡的吉庆剪纸》一文中写道:“我的老家是在南京城内九儿巷……,我还清晰记得我们那一座老屋的情状。

那是一座至少该有四五进深的大屋,据说在太平天国是曾经做过王府的。

五开间的大厅屏门上,还残留着斑驳的漆绘彩画。

若是这座老屋现在还不曾拆掉,该是很好的太平天国历史文物。


工程营
工程营是位于上新河河北大街北端,积余村南面的驻军部队。

因这军营占地面积大;营区围墙、平房、楼房均为一色青砖青瓦,排列有序;有足球场样的大操场;一排排法桐、白杨,参天蔽日,显得格外威严、整洁、大气。

解放初,便在当地百姓中产生良好首因效应。

物以显贵,地因名起。

这工程营的地名便口口相传逐渐叫开叫响。

盛名之下,河北大街、积余村反倒少有人喊了。

解放后,工程营曾驻有南京部队后勤部第十六分部、南京步校、水兵训练团等。

南京不少大中学生曾到这里接受军训。

现大门旁还挂着外人看了一头雾水的写着部队番号的牌子。

当地百姓对工程营情有独钟,口碑极佳的主要原因则是上世纪60年代工程营放免费露天电影。

一到周末,营区周围方圆六七里的老百姓,便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扛着板凳,到营房操场上看电影。

上世纪70年代,若不是公交7路线撤积余村站,并于工程营旁设河北大街站,工程营这地名不定一直会叫下去,终将和小营、标营、马标、孝陵卫一样齐名呢。

而随着河西大规模拆迁和新城建设,上新河地区老居民十有八九都已搬迁,现如今,当地的新居民则多知河北大街,而鲜知这里还曾叫工程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