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PM2.5)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 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 有重要的影响。

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 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 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 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 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细颗粒物(Particulate)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 或液体。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 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 物又称为 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 10 微米,可以进入人的 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 PM100,即直径小 于和等于 100 微米的颗粒物。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悬浮粒子特指空气中那些微细污染 物,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当中小于 10 微米直 径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悬浮粒子,它们能够聚积在 肺部,危害人类健康。

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对人体危 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

科学家用 PM2.5 表示每 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 染越严重。


1


成分 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不同时间和空间,细颗 粒物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物对人体健 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亦不相同,这些影响还与化学成分在 颗粒物内部和表面存在状态有关。

此外, 不同来源的颗粒物, 其化学组成有所不同,因此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可用来进行颗 粒物的来源分析。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 (OC)、元素 碳 (EC)、 硝酸盐(NO3-)、 硫酸盐(SO42-)、 铵盐(NH4+)、 钠盐(Na+) 等。


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

主要有自然 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 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 、植 物花粉、孢子、细菌等。

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 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 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 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

流动源主
2


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 的尾气。

PM2.5 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

而这些气体污 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 成的。

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 要方式。

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 源。

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

颗粒物的来源 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 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 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 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除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外,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 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由气体到粒子的相态 转换。


危害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 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 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 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 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
3


害越大。

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此外,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 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

10μ m 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 在上呼吸道,2μ m 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细颗 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 易处在缺氧状态。

人体呼吸器官本身就有很强的防御粉尘(细颗粒物)进 入和沉积体内的功能。

细颗粒物进入肺部及人体的防御机制 如下: 吸入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 ,首先经过鼻毛格栅的 阻滤,继而受到鼻咽腔解剖结构的影响,气流方向和速度改 变,在鼻腔及咽部形成涡流,尘粒(细颗粒物)受惯性作用, 大于 10μ m 的易撞击而附着于上呼吸道壁上, 这样一般可阻 滤吸入空气中 30~50%的粉尘(细颗粒物) 。

气流进入下部呼吸道后,随气管、支气管的逐级分支, 气流速度变得缓慢,气流方向改变,气流中的尘粒(细颗粒 物)沉降附着于管壁的粘液膜上,粘液膜下纤毛细胞的摆动 将粘液推向喉部,随痰排出体外,此部分阻留的粉尘多在 2~10μ m 大小。

能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多数小于 2μ m, 大部分被肺内吞噬细胞吞噬,通过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层表 面活性物质和肺泡的张弛活动,移送到具有纤毛细胞的支气 管粘膜表面再被移送出去。

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只有很小一
4


部分被尘细胞 (吞噬有细颗粒物的吞噬细胞) 带入肺泡间隔, 经淋巴或血液循环而到达肺及人体的其它组织,引起生理病 理作用。

只有吸入的细颗粒物数量过大,人体呼吸器官的防御功 能不能将其过滤、附着、阻留,或细颗粒物沉积于肺泡又不 能完全清除时,才会在肺内沉积,从而从物理和化学两个维 度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物理上的异常导致尘肺病, 化学上 (有 毒)的异常导致肺癌。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 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美国,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 人数约为 22000-52000 人(2000 年数据) ,在欧洲这一数字 则高达 20 万。

2013 年, 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 过早死亡。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

较大 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

然而,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 ,可以 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

而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 ,比表面积大于 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 的物质。

由于体积更小,PM2.5 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 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

更小的微粒(直径
5


小于等于 100 纳米)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

其中, 发表于 《美国医学会杂志》 的一项研究表明, PM2.5 会导致动脉斑块沉积,引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 导致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问题[3]。

这项始于 1982 年的研究 证实,当空气中 PM2.5 的浓度长期高于 10 μ g/m3,就会带 来死亡风险的上升。

浓度每增加 10 μ g/m3,总的死亡风险 会上升 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 6%,肺癌带来的 死亡风险上升 8%。

此外,PM2.5 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 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最小的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 100 纳米,合 0.1 微米) 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4]。

有证据表明这些颗粒物可以传过细 胞膜到达其他器官,包括大脑。

有研究指出,这些微粒可能 引发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症) 。

值得注意的是,柴油发动 机产生的微粒直径通常在 100 纳米(合 0.1 微米)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对 PM2.5 的标 每立方米 PM2.5 小于 10 微克 准 中国政府对 PM2.5 的标准 为安全值 每立方米 PM2.5 小于 75 微克 为安全值 中国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不良空气质量带来的健康 问题也是日益严重。

例如,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表明,由室 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平均为每天 1000 人,每 年有 35 至 40 万的人面临着死亡。

具体来讲,早在 1997 年,
6


世界银行就预计有 5 万中国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总 体来说,这份报告发现,中国的空气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寿 命减少了 18 年。


标准 细颗粒物的标准,是由美国在 1997 年提出的,主要是 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 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

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 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 2010 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细颗粒物 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 展对细颗粒物的监测,大多通行对 PM10 进行监测。

根据 PM2.5 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 小时平均值标 24 准值分布如下(单位为微克/立方米) : 优:0~35;良:35~75;轻度污染:75~115;中度污染: 115~150;重度污染:150~250;严重污染:250 及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 年《空气质量准则》:
年均值 准则值 过渡期目标 1 过渡期目标 2 过渡期目标 3 10 微克/立方米 35 微克/立方米 25 微克/立方米 15 微克/立方米 日均值 25 微克/立方米 75 微克/立方米 50 微克/立方米 37.5 微克/立方米
7


我国拟于 2016 年实施(征求意见中)
年均值 准则值 35 微克/立方米 日均值 75 微克/立方米
治理 1、过滤法: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器等,优点 是明显降低 PM2.5 的浓度,缺点是滤膜需要清洗或更换。

2、水吸附法: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 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亲水性 PM2.5,缺点是增加湿度,憎水性 PM2.5 不能有效去除。

3、植物吸收法:植物叶片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 收有害气体和吸附 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 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

4、负离子沉降法:负离子中的小粒径负离子可以捕捉 漂浮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从而使空气净化,当浓度达到 20000 个/cm3 时,空气中的飘尘会减少 98%以上,飘尘直径 越小,越易被沉淀,所以在含有高浓度负离子的空气中,直 径 1µm 以下的微尘、细菌、病毒等几乎为零。

根据世界卫生 组织公布的标准,当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 1200 个时,即可称之为清新空气。


应对
8


1、雾霾天气少开窗,最好不出门或晨练 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月亮出来再开窗 通风。

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镖” ,尤其是 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 宜晨练,否则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专家指出,之所以说雾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天” , 是因为起雾时气压高,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升高,人们很容 易感到胸闷,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还会造成冷刺激,很容易 导致食管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

同时,雾中 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 甚至诱发高血压、 脑溢血等疾病。

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宜在雾 天出门,更不宜在雾天晨练,以免发生危险。

2、外出戴专业防尘口罩 一般常规口罩不会起到作用, 因为颗粒物太细小, KN90, KN95, N95 级别的防尘口罩才能有效过滤这类细颗粒物, 同 时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口罩,避免不密合导致周围泄漏。

另 外,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3、多喝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梗颗粒、桔梗汤等“清 肺除尘”茶饮 桐桔梗茶有清火滤肺尘功能,能加强肺泡细胞排出有毒 细颗粒物的能力, 能协助人体排出体内积聚的 PM2.5 颗粒物 及其他有害物质。


9


4、少量补充维生素 D 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太少,人体内维生 素 D 生成不足, 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压抑、 情绪低落等现象, 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 D。

5、饮食清淡多蜂蜜水 雾天的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 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 无机盐,还能起到润肺除燥、祛痰止咳、健脾补肾的作用。

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食品。

6、深层清洁 人体表面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受到雾霾 天气的伤害。

尤其是在繁华喧嚣十面“霾”伏的都市中,除 了随时要应对雾霾危“肌”外,由于建筑施工、汽车尾汽、 工业燃料燃烧、燃放烟花爆烛等原因造成悬浮颗粒物多,难 免会堵塞在毛孔中形成黑头,造成毛孔阻塞、角质堆积、肌 肤起皮等肌肤问题,所以自我保护的首要措施就是深层清洁 肌肤表层,清洁毛孔。

7、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烟雾中有大量 pm2.5, 会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么应该尽量远离烟雾。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