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PM2.5)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 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 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 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 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 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 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细颗粒物(Particulate)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 或液体。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 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 物又称为 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 10 微米,可以进入人的 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 PM100,即直径小 于和等于 100 微米的颗粒物。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悬浮粒子特指空气中那些微细污染 物,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中小于 10 微米直 径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悬浮粒子,它们能够聚积在 肺部,危害人类健康。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对人体危 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科学家用 PM2.5 表示每 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 染越严重。
1

成分 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不同时间和空间,细颗 粒物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物对人体健 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亦不相同,这些影响还与化学成分在 颗粒物内部和表面存在状态有关。 此外, 不同来源的颗粒物, 其化学组成有所不同,因此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可用来进行颗 粒物的来源分析。 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有机碳 (OC)、元素 碳 (EC)、 硝酸盐(NO3-)、 硫酸盐(SO42-)、 铵盐(NH4+)、 钠盐(Na+) 等。
来源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 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 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 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 、植 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 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 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 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 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
2

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 的尾气。 PM2.5 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转化而成。而这些气体污 染物往往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烧造 成的。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燃烧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应的主 要方式。没有先进废气处理装置的柴油汽车也是颗粒物的来 源。燃烧柴油的卡车,排放物中的杂质导致颗粒物较多。 在室内,二手烟是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 是不完全燃烧、因此只要是靠燃烧的烟草产品,都会产生具 有严重危害的颗粒物,使用品质较佳的香烟也只是吸烟者的 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为臭味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 同理也适用于金纸燃烧、焚香及燃烧蚊香。 除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外,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会通 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颗粒物,实现由气体到粒子的相态 转换。
危害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 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 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 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 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
3

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此外,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 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 m 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 在上呼吸道,2μ m 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 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 易处在缺氧状态。 人体呼吸器官本身就有很强的防御粉尘(细颗粒物)进 入和沉积体内的功能。细颗粒物进入肺部及人体的防御机制 如下: 吸入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 ,首先经过鼻毛格栅的 阻滤,继而受到鼻咽腔解剖结构的影响,气流方向和速度改 变,在鼻腔及咽部形成涡流,尘粒(细颗粒物)受惯性作用, 大于 10μ m 的易撞击而附着于上呼吸道壁上, 这样一般可阻 滤吸入空气中 30~50%的粉尘(细颗粒物) 。 气流进入下部呼吸道后,随气管、支气管的逐级分支, 气流速度变得缓慢,气流方向改变,气流中的尘粒(细颗粒 物)沉降附着于管壁的粘液膜上,粘液膜下纤毛细胞的摆动 将粘液推向喉部,随痰排出体外,此部分阻留的粉尘多在 2~10μ m 大小。能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多数小于 2μ m, 大部分被肺内吞噬细胞吞噬,通过覆盖在肺泡表面的一层表 面活性物质和肺泡的张弛活动,移送到具有纤毛细胞的支气 管粘膜表面再被移送出去。进入肺泡的细颗粒物只有很小一
4

部分被尘细胞 (吞噬有细颗粒物的吞噬细胞) 带入肺泡间隔, 经淋巴或血液循环而到达肺及人体的其它组织,引起生理病 理作用。 只有吸入的细颗粒物数量过大,人体呼吸器官的防御功 能不能将其过滤、附着、阻留,或细颗粒物沉积于肺泡又不 能完全清除时,才会在肺内沉积,从而从物理和化学两个维 度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物理上的异常导致尘肺病, 化学上 (有 毒)的异常导致肺癌。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颗粒物污染与健康 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美国,每年由于颗粒物污染造成的死亡 人数约为 22000-52000 人(2000 年数据) ,在欧洲这一数字 则高达 20 万。 2013 年, 许多研究已证实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 过早死亡。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 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 然而,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 ,可以 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 而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 ,比表面积大于 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 的物质。由于体积更小,PM2.5 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 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更小的微粒(直径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