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试真题卷2及解析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真题试卷及解析
考试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一、单选题(总共50题)
1.描述物种在群落中重要程度的指标是()。(1分)
A、样方数、采样频次和样方面积
B、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
C、种数、种类与区系组成
D、种类总和、样地总面积和样地总数量
答案:B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废气无组织排放,一氧化碳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范围内浓度最高点。(1分)
A、5
B、10
C、15
D、20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拉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浓度最高点,其余污染物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浓度最高点。
3.
(1分)
A、0.25g/s
B、0.50g/s
C、0.75g/s
D、1.00g/s
答案:B
解析:
4.某监测点全年S02质量监测数据200个,其中有30个超标,5个未检出,5个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S02全年超标率为()。(1分)
A、15.0%
B、15.4%
C、15.8%
D、17.0%
答案:B
解析:超标率=30/(200-5)x100%=15.4%。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监测数据个数。未检出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
5.一般情况"年老"填埋场的渗滤液的pH(),BOD5及COD浓度()。(1分)
A、接近中性或弱碱性较低
B、接近中性或弱碱性较高
C、接近酸性或弱酸性较高
D、较低较低
答案:A
6.某铜冶炼企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非正常工况应预测()。(1分)
A、小时平均浓度
B、日平均浓度
C、植物生长季平均浓度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目
录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流动源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0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0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贡献与分担率,指明需要控制的 VOCs 重点排放区域和重点控制污染源。 2.2 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来源解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臭氧及其前体物
污染特征分析、臭氧前体物排放清单编制、来源解析技术方法选择、 解析结果分析评估等,具体见附图 1。
本指南规定了基于模型和观测的环境空气臭氧污染成因与来源 解析技术方法,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必备条件见表 1,各地应根据自 身条件合理选择。
—5—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 号) 《“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 121 号)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境 保护部公告 2014 年第 55 号) 《2018 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环办监测 函〔2017〕 2024 号) 《环境空气臭氧前体有机物手工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办 监测函〔2018〕 240 号)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HJ 644-2013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吸附管采样-热脱 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45-2013 环境空气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 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 654-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 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664-201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 683-2014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759-2015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 -质谱法 当上述文件和标准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受体模型法监测数据处理与检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受体模型法监测数据处理与检验技
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受体模型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检验等活动的技术要求,包括涵盖从排放源样品和环境受体样品获得监测数据至受体模型计算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受体模型法开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数据处理和检验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 618 环境空气 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
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HJ 65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77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HJ 79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F-、Cl-、Br-、NO2-、NO3-、PO43-、SO32-、SO4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HJ 80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Li+、Na+、NH4+、K+、Ca2+、Mg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HJ 829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830 环境空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计算技术指南
HJ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计算技术指南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英文回答:
Monitoring of ambient air quality is essential to ensure sustained improvements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rticle contamin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air quality. We need to develop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onitoring of ambient air particle resolution to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manage air quality. When developing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full account of actual monitoring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 ensure that monitoring results a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bating air pol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require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eleva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eed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onitor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elation to domestic air qual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ity of technical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受体源解析进展 - 单独投稿
PM2.5受体来源解析研究进展(2014)
段菁春1,谭吉华2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就是通过关联环境监测数据和特定源排放的化学特征,得出主要的源的种类及其对特定地点大气颗粒物定量影响的技术(唐孝炎等,2006),包据源模型(source model)和受体模型技术(receptor model)。受体模型因其不依赖源强资料及气象资料而受到广泛应用。受体模型种类很多,主要分为源已知类受体模型和源未知类受体模型,分别以化学质量平衡(CMB)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最受关注,并先后被USEPA推荐用于PM10、PM2.5和VOC等污染物的源解析。我国从20世纪80 年代后期起,开始利用CMB进行TSP 来源解析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南开大学针对CMB受体模型中扬尘颗粒物的共线性问题,还首次提出“二重源解析”技术(冯银厂等,2002)。
近年来,由于灰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显现,大气污染物特别是PM2.5的来源问题引起了公众、媒体及环保部门的极大关注。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第八条明确指出“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为适应这一需求,2013年8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指南》推荐了3种受体源解析技术方法:CMB法、PMF法和受体模型与源模型联用法。此后,全国各主要城市均积极开展了PM2.5的来源解析工作,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和石家庄等城市已率先公布了源解析结果(如图1)。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一中2021-2021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一中2021-2021学年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
月份〕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21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2.奠定近代化学根底的是〔〕
A.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B.火的开展和利用
C.元素周期律D.造纸术的发现
3.以下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粉碎废纸 C.切割玻璃 D.榨取果汁
4.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是〔〕
A.澄清石灰水B.燃着的木条C.带火星木条D.测量密度
5.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以下做法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的是〔〕
A.工厂排放烟尘 B.燃放鞭炮
C.露天燃烧垃圾 D.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6.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氮气约占
B.氧气性质比拟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响
C.在化学反响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响速率和生成物的量
D.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别离出氧气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7.以下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8.2016年9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所用的燃料之一为液氢,以下说法中属于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0.05.09
•【文号】监测函〔2020〕8号
•【施行日期】2020.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监测
正文
关于印发《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的
通知
监测函〔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我部组织对《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1132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印发。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张瀚心
电话:(010)66556821
传真:(010)66556808
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超、袁懋
电话:(010)84943198、(010)84943040
传真:(010)84943190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2020年5月9日附件: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技术
乘法等。其中有 效方 差最小二乘法是最常采用的算 法。C B M模型 之也影 响了降雨的酸碱度 , 这些颗粒物 的酸碱度进而成 了酸化 还 是 国内外研究 最多 、 应用最广 泛的受体 模型 , 是 因为其 发展成熟 是碱化 的主导 因子 。大气颗粒物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农作物的 原理简单通俗 易懂 , 解析结果 符合实 际 、 且 可以分析多 种来源体 生发育减 少产量等 , 大气颗粒物形成的酸雨会毁坏我们 的各 种建 系。苏国鑫[ 3 】 详 细介 绍了 C MB模 型应用 于大气颗粒物 P M : , 源解 筑物 , 这 些 都 直 接 彤响 到 了 社 会 经 济 效应 。 析的原理 、 过程 , 以便 于分析 P M , 的源 。C M B模型 的缺点有 : ( 1 ) 因此 , 环境空 气质量与我 们生活息 息相关 , 空气 质量 的好 坏 用此方法分析过程需要收集详细 的污染源成分谱 , 这就常常需要 是影 响我 们健康 ! 活的_个重要原 因。治理大气污染 、 制定 大气 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 ; ( 2 )解析过程 中如果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 污染 防治 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大气 中的污染 物以及其来源 , 只 稳定得m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误差 ; ( 3 ) 如果污染源 的成分相 似 , 有 了解大气 污染来源情况才能做好 防护治 理措 施 , 这是个 十分 复 得出的成分谱则 可能 出现共线现象 。 杂关 系。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就是 区分和识别大气污染物的复杂 2 . 2 F A模 型 来源并定 量分 析其源贡献率 的一种科学技术方 法 , 是确定各种排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 内部之 间的依赖关系 出发 , 把一些 放源与环境 空气质量之间响应关 系的枢纽 , 是控制和治理 大气 污 具有错综 复杂 关系 的变 量归结 为少数几个综 合因子 的一 种多变 染 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课题。 量 统计 分 析 方 法 。 该 方 法 的基 本 思 想 是 直 接 分 析受 体 样 品化 学 成 分, 根 据 它 们 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 综 合 总 结 得 出公 因子 , 并且计算 m 2源 解 析 技 术
大气源解析专用设备-稀释通道采样器技术参数介绍
专注环境监测15
年ZDA-XSTDCY01型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专用设备
----稀释通道采样器
南开大学--正大环保
环境颗粒物形成研究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出品
在与雾霾的斗争中,我们一直在努力
产品介绍:
随着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国家环保部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工作。初步研究表明,无组织、无规则排放的开放源及含硫类、有机废气固定源的排放对环境空气颗粒物形成的贡献值很大,但由于固定源排放的特殊性,难以测量与评估固定源对颗粒物形成的影响率;同时,模拟固定源排放进入大气环境的采样和筛分也十分困难。正大环保历时一年多联合南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颗粒物领域教授共同研制而成的ZDA-XSTDCY01型固定源稀释通道采样器,有效地解决了源解析研究中的固定源排放采样问题,填补了国内通过实验模拟还原大气污染过程并完成对固定源颗粒物进行采样的设备产品化空白,使得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工作更具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
ZDA-XSTDCY01型稀释通道采样器主要由控制系统、采样系统、一级稀释舱、二级稀释舱、停留舱、切割器、气路控制系统以及外部连接部件组成。其中,采样系统利用等速采样装置,将原烟气采入一级稀释舱,同时,与洁净空气混合,利用动力学原理达到一定的稀释比,模拟烟气进入大气环境的状态。根据采样要求不同,可以选择一级稀释、二级稀释,达到不同的稀释比,再通过4个均匀分布的切割器完成对PM10、PM2.5的分径粒采样,气路控制系统是稀释通道采样器的动力来源,通过可控元件,提供满足切割器采样要求的实验环境。
ITO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
ITO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
李艳玲;邓卫华;冀克俭;朱杉;赵晓刚;周彤;高岩立
【摘要】研制3种掺杂铁、铜、铅、锌、钙、镁金属元素的氧化铟锡(ITO)成分分析标准物质。采用溶胶凝胶和共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标准物质候选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其进行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及定值分析。采用8家具有资质的实验室对研制的标准物质进行协作定值,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研制的ITO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3种标准物质中氧化锡含量在1%~10%之间,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7%~6.6%(k=2);6种掺杂元素含量在0.05%~0.30%之间,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4%~
11%(k=2)。%Three kinds of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of indium tin oxide(ITO) were prepared, which were doped with six elements of Fe, Cu, Pb, Zn, Ca, Mg. Reference material candidate were developed by sol-gel and co-precipitation methods. Uniformity, stability and value definating were carried out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 The values of reference materials were determined by eight qualified laboratories. 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were good. The content of tin dioxide was 1%–10% with the relative expanded uncertainty of 0.7%–6.6%(k=2). The content of six kinds of doping elements were in the range of 0.05%–0.30% with the relative expanded uncertainty ranged from 3.4% to 11%(k=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
(PM
10和PM
2.5
)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
—3—
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14506.30-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618-2011环境空气PM
10和PM
2.5
的测定重量法
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393-2007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
(第二版 )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
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
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
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2
4、源样品采集.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
4.2 固定源采样. 3
4.2.1 稀释通道法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
4.3 移动源采样. 7
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
5、受体样品采集.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21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
5.4 采样前准备21
5.5 样品采集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21
6、样品管理 22
6.1 样品标识 22
6.2 样品保存 22
6.3 样品运输 22
6.4 样品交接 22
7、样品分析 22
7.1 方法选择原则23
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
7.2.1 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23
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4
7.3.1 元素分析方法 24
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4
7.3.1.2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29
7.3.1.4 汞等 5 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
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31
-
7.3.2.1 NO 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31
3
+
7.3.2.2 Na 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
+
7.3.2.3 Na 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
7.3.3 碳分析方法 37
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38
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
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
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
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41
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
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48
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 51
1、适用范围
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行) 》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 规定了
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
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本指南提供了源解析方法中主要污染源的采样技术和颗粒物中主要标识组分的分析方法 , 覆盖面较宽 ,
各地应根据所采用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结合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放清单、污染源颗粒物特征
组分以及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监测技术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标准、规范和指南所含条文, 在本指南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指南的条文 ,与本指南同效。当上述标
准、规范和指南被修订时 ,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 664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和 PM )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 2.5
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 (PM )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
2.5
HJ 618 环境空气 PM 和 PM 的测定重量法
10 2.5
HJ 657 空气和废气颗粒物中铅等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647 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46 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 质谱法
HJ 680 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
HJ/T 93PM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0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48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 年第 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