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综述

韦淼苏日娜

【摘要】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和疲乏无力等 ,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糖尿病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 ,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而发病 ,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浓度高、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糖尿病4种类型。

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及糖尿病教育5个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诱导干细胞分化产生胰岛细胞的研究,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l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引言】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就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对近二十年来有关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Ⅰ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M1)

1. 发病机理

1.1 遗传因素

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 ,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 6号染色体断臂上 ,共有 HLA2 A、 B、 C、 D (DR、 DQ、 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 C为Ⅰ 类抗原 ,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 (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 )表达 ,参与细胞介导免疫。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 ,正常时只在 B淋巴细胞、激活的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胰岛β细胞

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 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 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 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 (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 DQA2 DQB S/S2 S 基因型 (即 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 )患病相对风险最高 ,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Acton[ 2 ]等对亚拉巴马的非裔美国妇女的研究显示HLA2 B41,DR的升高是Ⅰ 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2 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明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脑、心肌病毒等。

病毒引起 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有以下 4种方式:

① 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β细胞 ,直接侵袭胰岛β胞 ,胰岛β细胞急性坏死 ,大量破坏 ,继之溶解 ,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

②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胰岛β细胞 ,不立即发

病 ,而长期滞留 ,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 ,寿命缩短 ,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胰岛素分泌缺乏。

③ 病毒经过胰岛β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细胞后 ,病毒感染 HLA抗原易感基因 2 自身免疫及细胞因子 ,使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突变 ,合成异常胰岛素。

④病毒感染后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

1.3 化学物质

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 ( STZ)戊双咪、苯丙噻二嗪、噻唑利尿酮以及吡啶甲硝苯脲等,均可损伤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2. 治疗方法

2.1 胰岛素及类似物治疗

Ⅰ型糖尿病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及时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胰岛素的治疗作用,人们在天然胰岛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工程改造,产生了一些效果独特的胰岛素类似物。在胰岛素B链第28位(脯氨酸)采用基因技术替换为天门冬氨酸或赖氨酸,即形成了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Aspart)和优泌乐(Lispro),特点是吸收快,起效快,达峰快,低血糖少,胰岛素耐药少,尤其适合胰岛素泵使用。在人胰岛素B 链29位上接上一个14C的脂肪酸侧链,则是一种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Detemir,这类胰岛素类似物注射一次可以维持24h,药效曲线平稳,可有效地模仿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而低血糖的发生率极低,避免了传统的中长效胰岛素释放不稳定,药效峰谷比高,易发生低血糖的问题[3]。

2.2 干细胞治疗[4]

干细胞(stemcell)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以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的早期未分化细胞。目前多利用胚胎干细胞,优点是具有分化多态性,是显著的长期分化潜能,动物实验已成功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能产生胰岛素的组织,某些成年干细胞,如胰腺导管干细胞也可分化为胰岛细胞。干细胞工程目前亟须解决抗排斥、基因变异、沉默基因激活等一系列重要课题。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M2 )

1. 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Ⅱ 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Ⅰ型糖尿病遗传不同 ,不存在特殊的 HLA单型的优势 ,而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一般认为糖尿病Ⅱ 型属于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 ,具有基础胰岛素分泌和基础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常 ,但目前对糖尿病Ⅱ 型与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肯定的联系。裘卫仙[ 5 ]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

I NS基因进行检测 ,发现患者的 I NS基因和正常人及其它患者相比有改变 ,提示胰岛素基因改变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1.2 肥胖和饮食生活方式

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 40岁以上发病的Ⅱ 型糖尿病约 2 /3患者于发病前体重超重 10% ,女性更为显著。Ponlirolid等[ 6 ]分析了760例肥胖患者 ,发现在肥胖出现的前 10年中, 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少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以后则逐年增加 , 30年后明显高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从而证明肥胖的持续时间是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发生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调节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达 50% ,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障碍;肝糖生成的抑制作用降低 ,游离脂肪酸升高 ,血脂异常;各时相中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面积均显著高于正常 ,胰岛素原和前胰岛素原含量较正常人高 ,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