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之日本武士道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之日本武士道精神
班级:法学1002班姓名:陈希学号:100401202
日本武士道的古典称为“叶隐”,是江户时代的佐贺藩(肥前锅岛藩)所传诵的武士道修养书。

“叶隐”就如树木的叶荫,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毫不留恋、毫不犹豫地死。

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

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

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是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先能“不要己命”,才能“要他人命”。

这是日本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的教训真是非常残酷的武士论语。

如佐贺锅岛藩主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西方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尝试斩首,胜茂连续斩首了九人,看第十人是强壮的年轻人,就说“已经斩够了,那家伙让他活吧,这人才免斩得救” 。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

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

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

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意识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

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

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

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日本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

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

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

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

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但事实上直到战国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这个名词才最早见于文字资料。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

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 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尽忠是绝对的价值。

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

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

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

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

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

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都被给予很正面的评价,其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是否忠于自己的集团并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且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

这时候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