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甚至还有巧妙地将几个剧目合而为一的剧目,如《双凤 钗》、《苦节图》等。该著是对流行于甘肃境内影戏剧本的专 门研究。
康秀林主编的 《环县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中,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概况以及环县道情皮影戏大师解长 春都有所介绍,对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资料。
(二) 论文类
1、对环县道情皮影戏音乐本体的研究 周璟的 《环县道情皮影打击乐调查与初步研究》(西北 师范大学,2007.)是专门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乐队伴奏中独具 特色的打击乐进行的研究。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对环县道情皮 影戏的各种打击乐器从形式构造、作用及特点、演出形式、 演奏技法、艺人的传承等做了详尽描述和解释,并在已有的 相关成果基础上,对打击乐的锣鼓谱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何丽的 《环县皮影道情戏中的器乐曲牌调查报告》(甘肃教 育,2007(4):62.)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器乐曲牌进行归纳 和分类,并对各曲牌的用途予以介绍。何丽的《环县道情皮 影文场乐队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 专门针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场乐队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该 文对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的源流及发展历程、环县道情皮 影文场乐队的发展及现有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场乐队 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着重对文场乐队的乐器应用,曲 牌应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晏晓东的《环县道情 皮影戏的板路唱腔音乐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以中 国传统乐学理论为基础,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板式变化体板 路类别、曲牌体板路类别、唱腔结构、唱词内容、曲式结构 特征、唱腔旋律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几 篇论文的作者同为 2007 年毕业于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硕士 研究生,他们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分别从打击乐、文场乐 队、板路唱腔的不同角度切入,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做 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环县道情皮影戏音乐本体的研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 探求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并且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环县道情 皮影戏应起源于兴隆山道观建成之时 (明万历元年即公元 1573 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如李海洋 《环县道情 皮影》(档案,2004(04):31-35) 中写到 “环县四合原乡 兴隆山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为环县道情与皮影的结合提供 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这不仅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而 且真正成为环县道情皮影的摇篮”。贾红杏的 《道情皮影戏 与敬家班》(文史月刊,2005(07) 47—49.)中也支持这种 说法,文中写到“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要从环县的兴 隆山说起”。其二,根据环县道情皮影戏著名艺人解长春的 生年(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 1841 年) 及他对环县道情皮影 的卓越贡献推断的,认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形成距今应有 160 余年的历史,如康秀林的 《环县道情皮影探源》(陇东 报,2007—09—16(4).)一文中写到“解长春毕生致力于研
研究与探索
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甘肃政法学院 方 晓
环县道情皮影戏,又名陇东道情,流行于甘肃东部的庆 阳环县及其周边地区。当地人称之为"皮影戏"、"小戏" (本 地人将由人装扮演唱的秦腔称为大戏,将用影人表演的道情 皮影戏称为小戏)等,是现存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表 演形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环县道情 皮影戏也逐渐进入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使得环县道 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 了许多新资料,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线索进 行了梳理和综述。
赵建新所著的 《陇影纪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针对流行于甘肃境内的影戏剧本作了分析和研究,书中专列 一章,对环县文化馆整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口传清代主要剧 目,对照我国其它地方剧种逐一加以考证和研究,使我们从 中了解了哪些剧目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所特有的,如 《忠义 图》、《二姐娃做梦》等,而哪些是从其它戏曲剧目移植改编
48 2010. 6
研究与探索
究演唱道情和皮影戏的改革出新,将原来道情演唱音乐中用 作伴奏的乐器二股弦改制成四股弦,又增加了甩梆、笛呐等 乐器,他堪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奠基人”。笔者认为,起源 和形成是两个概念,不能混而论之,就其形成的问题,第二 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现有环县道情皮影戏所使用的乐器配 制,确由解长春改革而来并沿用至今的,而现存环县道情皮 影戏艺人们的师承,几乎都出自解长春。但对其起源于何时 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证,相信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 入,终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
二、发端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的指 引下,甘肃省文化部门曾先后几次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对 陇东道情音乐及剧本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陇东道情传统剧 目》(由环县文化馆收藏,未正式出版发行) 就是在此基础 上汇编而成的,共十本,含 80 多个传统剧目。1953 年 10 月,第一部研究陇东道情音乐的专著 《陇东道情》(邸作人 搜集、高士杰汇编)一书,由甘肃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音乐工 作组首次编印出版,该书较全面的收录了陇东道情音乐的板 路、曲牌及打击乐谱。
三、停滞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个地方戏曲都被禁演了,文艺 领域成了样板戏的天下,类似环县道情皮影戏这种以神灵、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民间小戏,更是遭到“破四旧” 的厄运而禁止演出,许多皮影道具也因此毁于一旦,对环县 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工作也随之进入了停滞状态。
四、复苏期
文革后,各地方剧种开始复苏,而陇剧对其母体(环县 道情皮影戏) 仍需汲取养分而继续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有:
1956 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汇演中,由甘肃代表团的史学 杰、徐元璋、敬廷玺、赵建基等陇东道情的名老艺人,以坐 唱形式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了陇东道情 《二姐娃做梦》,受 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鼓励。之后,1958 年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础上经过继承、整理、发展和创新 而诞生的甘肃地方剧种——陇剧,搬上了舞台。文艺工作者 们在这一时期始终围绕这一新兴地方剧种,对其母体--环县 道情皮影戏的板路音乐、唱腔音乐、表演形式以及传统剧目 都作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2010. 6
47
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与探索
五、低谷期
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影视业的崛起,失去了大批观 众的各地方戏曲进入了低谷时期。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 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王 正强编著的 《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一 书中虽提及环县道情的部分内容,但并非研究重点。该著着 重从陇剧音乐与道情说唱、陇剧音乐的传统程式、陇剧音乐 的继承与发展、陇剧音乐的曲词关系、陇剧音乐的调及变调、 陇剧音乐的戏剧作用、陇剧乐队与曲牌锣经等多方面对陇剧 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 专著类
由环县道情皮影志编撰委员会编写的《环县道情皮影志》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较全面的记载和介绍了有关环县 道情皮影的大事记、剧目、道情音乐、皮影艺术、影戏风格 流派、班主、名人传略及传承谱系等方方面面,此志可谓是 有关环县道情皮影的 “百科全书”。由甘肃省环县 《环县道 情皮影》编委会编写的《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则从“道情皮影戏是综合的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 影艺人和流派传人”、“环县皮影的造型”、“环县皮影的雕刻 制作”、“环县道情皮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五个方面对环县 道情皮影做了较详尽的介绍。书中展示了大量精美的皮影图 片资料,使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环县皮影造型艺术,故此书 有“环县道情皮影画册”之称。这两部专著均是环县政府为 环县道情皮影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过程中, 由环县皮影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全县现有的四十七个 戏班及艺人,在普查所获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 研究,整理、汇编而成,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为进一 步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纵观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 六个阶段:
一、酝酿期
环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早在 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解 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 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 整理。(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中国 ISBN 中心出版,1995. 第 114 页)” 但未能汇编成册。
3、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人或戏班为专题的报道和研究
以艺人为专题的主要有:康秀林 《解长春与宁夏王爷》 (陇东报,2007—5—27(4).)是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结合 史料对宁夏王爷的真实身份予以考证,并对解长春大师在宁 夏王府唱戏多年的传闻做了合理的分析和论证,证实了其传 闻的真实性。贾红杏《道情皮影戏与敬家班》和杨懿静《甘 肃 环 县 道 情 皮 影 戏 敬 氏 艺 人 记 实》(艺 术 探 索,2007 (12) 06:39—41.)都是以环县较有名气的敬家班及历代传人为研 究对象,对艺人的从艺经历及其各自所擅长的技艺做了调查 和描述。还有王力洲, 陈希祥, 严存义 《道情皮影大师谢长 春》、卢吉平,严存义《道情皮影艺人史呈林》、(甘肃日报, 2002—03—06(04).)马超《皮影艺人敬登岐的烦恼》、金海 峰《一个唱皮影的农民》(介绍艺人史呈林)(西部人,2003 (12):16—18)等文章均是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名艺人为专 题的报道性文章。
以戏班为专题的研究主要有:党桂梅的两篇论文《环县 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6,(11):95 —96.) 和 《史家道情皮影班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是分别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中的“许家班” 和“史家班” 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田野工作获得的真实资料,对所调查 的戏班分别从历史、现状、成员构成、传承关系、收入分配、 艺术风格、演出形式、演出剧目及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生存状态等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和论述,是专门以环县道情皮 影戏班为研究对象的初步尝试。
1、高占邦整理、编著的《陇东道情音乐》(庆阳地区文 化局印制,1988.),该书从源流、音乐的基本形态、板路结 构、乐器配置等方面对陇东道情音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 收集记录了大量的唱段谱例。
2、郭效文编写的 《陇剧音乐浅释》(环县文化馆印制, 1979.)从唱腔板式、声腔演变、音乐调式、乐队伴奏等方面 对陇剧音乐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由于陇剧是由陇东道情继 承、发展而来,所以书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环县道情音乐 的内容,但不是描述的重点,只是作了简单的叙述。
4、多学科门类的学者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从不同角度进 行的考察和研究
①对其皮影造型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荣梅的《灯影里的绝唱--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考》(西北师 范大学,2005.) 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对环县皮影的艺术造 型、创造历史、制作流程、造型分类作了详细的描述,对环 县皮影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该作者在分析、研究环 县皮影时,并未将其单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研究,而是将其 放入人文背景中去考察,从宗教、戏曲及民俗文化的关系中 探讨环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该成果是对环县皮影从工艺 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和综合研究的最早探索。高 月红《甘肃陇东皮影民俗文化探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 (12):300—302)对环县皮影的制造工艺、造型特点及影人 的服饰图案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加以描述,并从民俗角度入手
以上几个时期,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且主要集中于对其音乐和剧本两方面的研究。
六、繁荣期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民间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 学术界愈加重视到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环县道情皮影戏也 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文化部 列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10 个试点之一。环县 道情皮影戏也因此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 人士的关注,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 与之相关的论著及文章纷纷发表,虽多见于散篇文章,但对 这一领域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