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6
47
研究与探索
五、低谷期
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影视业的崛起,失去了大批观 众的各地方戏曲进入了低谷时期。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 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王 正强编著的 《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一 书中虽提及环县道情的部分内容,但并非研究重点。该著着 重从陇剧音乐与道情说唱、陇剧音乐的传统程式、陇剧音乐 的继承与发展、陇剧音乐的曲词关系、陇剧音乐的调及变调、 陇剧音乐的戏剧作用、陇剧乐队与曲牌锣经等多方面对陇剧 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戏班为专题的研究主要有:党桂梅的两篇论文《环县 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6,(11):95 —96.) 和 《史家道情皮影班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是分别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中的“许家班” 和“史家班” 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田野工作获得的真实资料,对所调查 的戏班分别从历史、现状、成员构成、传承关系、收入分配、 艺术风格、演出形式、演出剧目及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生存状态等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和论述,是专门以环县道情皮 影戏班为研究对象的初步尝试。
赵建新所著的 《陇影纪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针对流行于甘肃境内的影戏剧本作了分析和研究,书中专列 一章,对环县文化馆整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口传清代主要剧 目,对照我国其它地方剧种逐一加以考证和研究,使我们从 中了解了哪些剧目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所特有的,如 《忠义 图》、《二姐娃做梦》等,而哪些是从其它戏曲剧目移植改编
4、多学科门类的学者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从不同角度进 行的考察和研究
①对其皮影造型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荣梅的《灯影里的绝唱--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考》(西北师 范大学,2005.) 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对环县皮影的艺术造 型、创造历史、制作流程、造型分类作了详细的描述,对环 县皮影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该作者在分析、研究环 县皮影时,并未将其单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研究,而是将其 放入人文背景中去考察,从宗教、戏曲及民俗文化的关系中 探讨环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该成果是对环县皮影从工艺 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和综合研究的最早探索。高 月红《甘肃陇东皮影民俗文化探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 (12):300—302)对环县皮影的制造工艺、造型特点及影人 的服饰图案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加以描述,并从民俗角度入手
1、高占邦整理、编著的《陇东道情音乐》(庆阳地区文 化局印制,1988.),该书从源流、音乐的基本形态、板路结 构、乐器配置等方面对陇东道情音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 收集记录了大量的唱段谱例。
2、郭效文编写的 《陇剧音乐浅释》(环县文化馆印制, 1979.)从唱腔板式、声腔演变、音乐调式、乐队伴奏等方面 对陇剧音乐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由于陇剧是由陇东道情继 承、发展而来,所以书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环县道情音乐 的内容,但不是描述的重点,只是作了简单的叙述。
纵观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 六个阶段:
一、酝酿期
环县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早在 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解 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 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 整理。(中国戏曲志. 甘肃卷.中国 ISBN 中心出版,1995. 第 114 页)” 但未能汇编成册。
三、停滞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个地方戏曲都被禁演了,文艺 领域成了样板戏的天下,类似环县道情皮影戏这种以神灵、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题的民间小戏,更是遭到“破四旧” 的厄运而禁止演出,许多皮影道具也因此毁于一旦,对环县 道情皮影戏的研究工作也随之进入了停滞状态。
四、复苏期
文革后,各地方剧种开始复苏,而陇剧对其母体(环县 道情皮影戏) 仍需汲取养分而继续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有:
以上几个时期,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且主要集中于对其音乐和剧本两方面的研究。
六、繁荣期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民间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 学术界愈加重视到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环县道情皮影戏也 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文化部 列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10 个试点之一。环县 道情皮影戏也因此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 人士的关注,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 与之相关的论著及文章纷纷发表,虽多见于散篇文章,但对 这一领域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主 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的,甚至还有巧妙地将几个剧目合而为一的剧目,如《双凤 钗》、《苦节图》等。该著是对流行于甘肃境内影戏剧本的专 门研究。
康秀林主编的 《环县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中,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概况以及环县道情皮影戏大师解长 春都有所介绍,对后来的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音乐本体的研究 周璟的 《环县道情皮影打击乐调查与初步研究》(西北 师范大学,2007.)是专门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乐队伴奏中独具 特色的打击乐进行的研究。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对环县道情皮 影戏的各种打击乐器从形式构造、作用及特点、演出形式、 演奏技法、艺人的传承等做了详尽描述和解释,并在已有的 相关成果基础上,对打击乐的锣鼓谱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何丽的 《环县皮影道情戏中的器乐曲牌调查报告》(甘肃教 育,2007(4):62.)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器乐曲牌进行归纳 和分类,并对各曲牌的用途予以介绍。何丽的《环县道情皮 影文场乐队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 专门针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场乐队进行的调查和研究。该 文对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的源流及发展历程、环县道情皮 影文场乐队的发展及现有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文场乐队 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着重对文场乐队的乐器应用,曲 牌应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晏晓东的《环县道情 皮影戏的板路唱腔音乐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以中 国传统乐学理论为基础,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板式变化体板 路类别、曲牌体板路类别、唱腔结构、唱词内容、曲式结构 特征、唱腔旋律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几 篇论文的作者同为 2007 年毕业于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硕士 研究生,他们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念分别从打击乐、文场乐 队、板路唱腔的不同角度切入,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做 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环县道情皮影戏音乐本体的研究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环县道情皮影戏起源与形成的研究 探求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并且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环县道情 皮影戏应起源于兴隆山道观建成之时 (明万历元年即公元 1573 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如李海洋 《环县道情 皮影》(档案,2004(04):31-35) 中写到 “环县四合原乡 兴隆山道观的修建和祭祀神灵为环县道情与皮影的结合提供 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这不仅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而 且真正成为环县道情皮影的摇篮”。贾红杏的 《道情皮影戏 与敬家班》(文史月刊,2005(07) 47—49.)中也支持这种 说法,文中写到“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要从环县的兴 隆山说起”。其二,根据环县道情皮影戏著名艺人解长春的 生年(清道光二十年即公元 1841 年) 及他对环县道情皮影 的卓越贡献推断的,认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形成距今应有 160 余年的历史,如康秀林的 《环县道情皮影探源》(陇东 报,2007—09—16(4).)一文中写到“解长春毕生致力于研
3、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人或戏班为专题的报道和研究
以艺人为专题的主要有:康秀林 《解长春与宁夏王爷》 (陇东报,2007—5—27(4).)是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结合 史料对宁夏王爷的真实身份予以考证,并对解长春大师在宁 夏王府唱戏多年的传闻做了合理的分析和论证,证实了其传 闻的真实性。贾红杏《道情皮影戏与敬家班》和杨懿静《甘 肃 环 县 道 情 皮 影 戏 敬 氏 艺 人 记 实》(艺 术 探 索,2007 (12) 06:39—41.)都是以环县较有名气的敬家班及历代传人为研 究对象,对艺人的从艺经历及其各自所擅长的技艺做了调查 和描述。还有王力洲, 陈希祥, 严存义 《道情皮影大师谢长 春》、卢吉平,严存义《道情皮影艺人史呈林》、(甘肃日报, 2002—03—06(04).)马超《皮影艺人敬登岐的烦恼》、金海 峰《一个唱皮影的农民》(介绍艺人史呈林)(西部人,2003 (12):16—18)等文章均是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名艺人为专 题的报道性文章。
(一) 专著类
由环县道情皮影志编撰委员会编写的《环县道情皮影志》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较全面的记载和介绍了有关环县 道情皮影的大事记、剧目、道情音乐、皮影艺术、影戏风格 流派、班主、名人传略及传承谱系等方方面面,此志可谓是 有关环县道情皮影的 “百科全书”。由甘肃省环县 《环县道 情皮影》编委会编写的《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则从“道情皮影戏是综合的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 影艺人和流派传人”、“环县皮影的造型”、“环县皮影的雕刻 制作”、“环县道情皮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五个方面对环县 道情皮影做了较详尽的介绍。书中展示了大量精美的皮影图 片资料,使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环县皮影造型艺术,故此书 有“环县道情皮影画册”之称。这两部专著均是环县政府为 环县道情皮影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过程中, 由环县皮影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全县现有的四十七个 戏班及艺人,在普查所获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 研究,整理、汇编而成,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为进一 步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二、发端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的指 引下,甘肃省文化部门曾先后几次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对 陇东道情音乐及剧本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陇东道情传统剧 目》(由环县文化馆收藏,未正式出版发行) 就是在此基础 上汇编而成的,共十本,含 80 多个传统剧目。1953 年 10 月,第一部研究陇东道情音乐的专著 《陇东道情》(邸作人 搜集、高士杰汇编)一书,由甘肃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音乐工 作组首次编印出版,该书较全面的收录了陇东道情音乐的板 路、曲牌及打击乐谱。
48 2010. 6
研究与探索
究演唱道情和皮影戏的改革出新,将原来道情演唱音乐中用 作伴奏的乐器二股弦改制成四股弦,又增加了甩梆、笛呐等 乐器,他堪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奠基人”。笔者认为,起源 和形成是两个概念,不能混而论之,就其形成的问题,第二 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现有环县道情皮影戏所使用的乐器配 制,确由解长春改革而来并沿用至今的,而现存环县道情皮 影戏艺人们的师承,几乎都出自解长春。但对其起源于何时 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证,相信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 入,终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
研究与探索
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甘肃政法学院 方 晓
环县道情皮影戏,又名陇东道情,流行于甘肃东部的庆 阳环县及其周边地区。当地人称之为"皮影戏"、"小戏" (本 地人将由人装扮演唱的秦腔称为大戏,将用影人表演的道情 皮影戏称为小戏)等,是现存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表 演形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环县道情 皮影戏也逐渐进入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使得环县道 情皮影戏得到了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 了许多新资料,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线索进 行了梳理和综述。
1956 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汇演中,由甘肃代表团的史学 杰、徐元璋、敬廷玺、赵建基等陇东道情的名老艺人,以坐 唱形式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了陇东道情 《二姐娃做梦》,受 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鼓励。之后,1958 年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础上经过继承、整理、发展和创新 而诞生的甘肃地方剧种——陇剧,搬上了舞台。文艺工作者 们在这一时期始终围绕这一新兴地方剧种,对其母体--环县 道情皮影戏的板路音乐、唱腔音乐、表演形式以及传统剧目 都作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