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
■袁南宁
教育学术月刊2010.7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型的职业指导类课程。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的建设,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竞争力,促进高校长期健康发展,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课程建设中存在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课程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课程功能过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
针对于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课程建设进行反思,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JXJG-08-72-2)成果。
课题组成员:袁南宁,毛国涛、刘征、叶智美、曾淑蓉。
作者简介:袁南宁,女,南昌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中才刚刚起步,在课程开发、内容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状况,课题组成员对江西省五所专(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课程的开设情况,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师资状况及满意度,对课程的期望等几个方面,调查采用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38份,回收率93.8%。
有效问卷936份,有效率为99.8%。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基本上能按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7]7号),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公选课或必修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但总体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选项,回答“知道”的占73.97%,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选项,选择“重
要”的占67.1%。
说明大学生对此课程较有认同感。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对大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工作部门、就业部门、政工干部、辅导员的事情,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也不能满足需要。
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当前流行,只在文件或口头上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却很少在实际上把资源倾斜到这一方面。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调查显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只占2.6%,“一般”的占59.4%,而选择“很不满意”的占1.3%。
62.5%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5%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4.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这表明,高校虽然相继开设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但效果不容乐观。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中大多是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指导,而这种教学、指导一般都是泛泛而谈,不具有针对性。
部分高校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
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特别是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的缺乏了解,缺乏分类指导,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理论性太强,与现实严重脱节,并不能完全解决择业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
不少授课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听了课很激动”,也有了目标,但是课后总不能一步步具体去做。
有些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主要采取就业指导的形式,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或书本里,而不是根植于鲜活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根本就是空洞的概念、理论。
从学校走向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过程,而大学生就业是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它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
这一过程不能仅仅通过狭义的学校教育,或者仅仅依靠提供一些就业方法、技巧来完成,应该把它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考虑。
高校有责任教育并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初步转化与过渡,职业生涯规划将指导学生在人生中走好每一步。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有利于力量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专业的教师,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还要求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瓶颈”。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不足20%对高校就业中心及教师的水平感到满意。
资料显示,而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1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研机构,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这一门课的大多是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学校党务、政务人员和学生辅导员,而这些授课或指导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只凭经验对学生进行学习、人生等方面的教育。
教师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尚未达到这个比例。
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党政部门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课程功能过窄,缺乏全程性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大学是重要的探索阶段和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们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生涯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和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来应该是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我们在现实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却窄化为就业指导,往往以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代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局限于就业指导,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突击式教育,使学生仅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
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放在收集、存储、提供、发布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协办人才交流会,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相关事宜以及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而较少能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与思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不能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大多还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停留在针对就业这一个环节和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二、对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最优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高校是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业状况和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校领导的考核挂钩,相互促进,以此督促各高等学校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各高校应该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把它放在与抓学校教学、科研一样重要的地位,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作为全校各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全校各年级学生作专题辅导,使大学生从跨进象牙塔就开始萌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
要在高校各级管理层当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职业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职业课程指导。
(二)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阶段作为公共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其在态度、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目标。
1.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详细了解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等,并能够据此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生涯发展规划。
3.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39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学生完成两个转变,即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协助学生高效率地度过大学生活;协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方向,成功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协助学生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生活方向。
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使全体在校学生均受到教育。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构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内容不仅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的课程,还应包括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课程。
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法律法规、择业观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
同时还应广开渠道,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
(四)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好坏,取决于该校是否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既要着力提高指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又要提高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指导人员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人才测评等,又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如具备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公共关系知识等。
针对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短缺并专业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各高校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遵循“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定期邀请职业生涯规划知名专家或高级职业指导师对全校所有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践能力,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第二,选派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潜质的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鼓励这些老师报考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规划师、心理测评师等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第三,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专家,通过他们和学生的接触,在课堂以及日常管理中的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校应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研组织,由专任教师开设提供职业生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并开展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促进等相关主体的学术和教学研究。
其实质和优势是提升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地位,充实了就业指导机构的实力,增强了职业生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
总之,各高校应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注重师资培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串在大学教育之中,帮助大学生在明确职业生涯目标、积极提高素质的基础上,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桥,张敏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4).
[2]赵冬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倪慧玲,郭超龙,周宏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4).
[4]林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1).
[5]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6]蒋珩,曾晓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责任编辑:陈国庆
性行为,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怎样的性行为才是安全的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分年级、分阶段地设置教学内容和应用教学方法,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多采用讲授式,告诉孩子们:“我从哪里来”;身体的那些部位属于隐私,不能让别人随便看或摸;让孩子们清楚别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就属于性侵害以及遭遇了性侵害应该怎么办等。
而对高中学生更多应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如师生可共同探讨“如何预防性侵害”、“青春期两性交往的原则”、“如何预防艾滋病”等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指导者,更应是服务者和学习伙伴,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打破师生间的障碍,实现自由畅快的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2238Hopper J.Child abuse:statistics,research and resources [EB/OL].http:///abstats/,2006-10-18.
[2]孙言平,董兆举,衣明纪.1307名成年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其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 (1):21-25.
[3]李成齐.性侵害受害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2):71-75.
[4]胡珍.大学生性健康教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5-228.
[5]高颖.人工流产术后继发不孕原因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78-181.
[6]陈笑云,廖义清.人工流产与继发不孕关系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9,15(5):572-574.
责任编辑:武杰
:::::::::::::::::::::::::::::::::::::::::::::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研究。